0%
美國人的性格 4 不令人服輸的成功

美國人的性格

4 不令人服輸的成功

考試是發生在同班裡的,不是在一班裡的就沒有同一的標準。在上邊所舉的例子里看得很清楚。在不同班的人中如果進行競爭,問題就複雜了。這複雜的情形就發生在不同年齡的兄弟或姊妹之間。他們都要得到父母的獎勵、報酬和愛。父母怎樣去分配呢?在我們中國,父母對兒女的親疏,所謂偏愛,是依長幼次序的。賈母這樣老了還要在笑話中說出不要認為她偏心的話。同時,我們在兄弟間的權利上也是以長幼為序的,長者在前。我們從小就聽慣了孔融分梨的故事。小弟弟在母愛上多得一些,在物質上少得一些。——這是以身份決定同胞間高下的辦法。沒有競爭,有習慣的成法可據。
「分數」是什麼呢?我做了幾年教員,批過不少卷子,實在還是無法回答這問題。有一次我請教美國的一位念教育的朋友,他解釋給我聽:數目是比較出來的,尺寸是長度的比較,分數是成績的比較。這一點我是明白的,但是成績的尺寸標準在哪裡呢?我這位朋友也是位統計專家,他毫不遲疑地告訴我:學生的成績是有差異的,形成一個「常態曲線」。標準就是中數,也就是及格,凡是比中數高的,分數也高。我聽了說:這樣說來每級必然有不及https://read.99csw.com格的了。他點點頭。在美國一班學生如果全體及格,那是老師馬虎,不對。在認真的老師手下當學生必然有四分之一不及格。
美國的傳統是同情于刻苦而受委屈的平民,他們所謂under dog。這種同情和我們上邊所說的心理是貫通的。一個成功的人必須遭受「阻礙」,受委屈,最後克服了困難,成了人上人。平民是受委屈的,所以應該得到同情。美國人多少都把自己列入平民之中。我在另一篇中說過美國社會本來沒有什麼有形式的層次。平民並非層次的名稱,他們叫作Common man,直譯是普通人。凡是上面還有比自己更高的人都可以算是普通人。更說得明白些,普通人的特點就是沒有特權。特權在美國也不是具體地像爵位一般,而是一個比別人機會多,容易成功的好環境;也就是我們上述的小弟弟。每個人自己都會感覺到在成功路上的阻礙,而且也總容易覺得自己的阻礙特別多。因之,都可以自認為Common man。
在美國這種競爭社會裡,從小在家裡就獎勵競爭。如果兄弟或姊妹間在同一標準上競爭,問題簡單得多;可是同胞間年齡有差別,read•99csw.com這種競爭除了男子的氣力和女子的美貌外是行不通的。於是發生了間接比賽了。他們各人以他們在自己班裡的地位作比較的籌碼。老二在初小里得八十分就算比老大在中學里得七十分為強。這種以不同性質、不同場合里獲得的分數來比較,會使比賽者覺得太不公平的。於是發生了美國社會裡同胞間很別緻的嫉妒心理。
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在父母的嚴厲監督之下,不準用手抓菜,不準赤腳走路,他得趕上他同年的孩子們的標準。可是他眼前就有個不適用同一標準的小弟弟,張著嘴有人喂他,坐在童車裡有人推著跑,而且因為他長得胖,會笑,而受著父母的稱讚。哥哥的心裏就會養成對於標準較易的成功者的嫉視。這個心理髮生在很幼的年齡,一直在不同標準的競爭中滋長,在美國人的基本性格上鑄下了一個烙印。
在英國,你在私底下打聽老太太們,剛才碰著的那位客人是誰時,她會一連串背出那位客人好幾代祖宗的名字來。你如果是個外客,不熟悉這些名字,她會極耐煩地好像念名人傳似的啰嗦很長的時候——這是個家世社會。說明了祖宗也就等於介紹了那位客人了。在美國,很少遇見過這種情形,偶然在新英倫的九_九_藏_書區域里有一點遺風,但是很少人對於別人的祖宗有興趣的。他們介紹一位不相識的客人時,你常會聽見他們說:「這位是暢銷書的作家。」「這位是某某小鎮里的網球錦標。」如果那位客人還是學校里的學生,「這位是某校的優級學生」,或是「級際球隊比賽選手」。暢銷書、錦標、優級學生、選手等都是和同業、同行、同級中比較出來的傑出者——這是個競爭社會。
美國人瞧不起家世,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什麼家世,也不完全是因為他們成功的人物大多不倚靠家世,至少有一部分是受了這種心理的影響。他們心眼裡有個不像自己一樣費了勁就能得到母親說聲好的小弟弟。這種不費力而成功的,雖則成功了,被人稱讚了,報酬大了,卻不能使沒有成功的人服輸。沒有憑藉,白手起家的才算奇罕,才能成為美國式的英雄。好漢是要苦出身的。
美國有一種極受聽眾歡迎的廣播節目,叫「知識測驗」。在這測驗中時常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勝過了大學教授。聽眾聽了高興,因為他們同情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機會的人。大學教授環境好,因而有知識,如果沒有這樣好環境的人而能勝得他,那才是本領。他們拍手叫好時,其實是在九*九*藏*書向他們的小弟弟出氣。
在社會上確是有類似的情形。各行各業,各個圈子,等於學校里的各班,競爭的標準不同的,但是社會上卻依著各人在自己圈子裡的地位給報酬。這真容易使人常常引起幼年時在弟弟面前受母親冷落的閑氣。
美國的教員們也許多數接受這個看法的,至少有很多覺得這才是公允、客觀,甚至有人說是科學化。有一個孩子在班裡常常考不好,回家受父母的白眼,聽見郵差送報告單來,嚇得飯都不敢出來吃。後來病了。他停學了幾個星期,換了一個班上課。他不但沒有因為曠課而受到損失,反而分數突然好了。他父母高興得很。原因是他這個班上的學生程度低,並不是他自己病後變得聰明或努力了。——這一種現象並沒有引起教育家的注意。在美國,所謂成就還不是「相對的」「客觀的」?孩子們的家長默許這種考試製度的合理,而且依「考試」結果來決定應當給孩子多少「父母之愛」。
美國對於公平的觀念也因之有它的特別的涵義。他們沒有我們傳統里所希望的爬平王,來重分財富。他們也不想每個人所有的享受都一樣,他們所求的是大家要有相等的機會。譬如說一個學生得五十分,不及格,看別的同班學生得八九十分,九-九-藏-書神氣,那是甘心的,公平的,因為大家標準相同。但是回到家裡,有個弟弟明明什麼都不如自己,可是他在他的班裡得了九十分回家,媽媽喜歡他而冷落自己,這會使他心裏不高興。
美國人注重的是fair而不是equal;是公平,不是相等。競爭的社會中,真正的成功是要使人心服的。
在這個競爭的社會裡做父母的人擔心著自己兒女落後。怎樣能保證兒女們不落人後呢?他們很認真地依學校里的報告單去報酬或責備他們的兒女。在父母們看來,只有兒女在他們的同班中能保持優級的地位,兒女的前途才有把握。這方面說來,美國真是個十足的科舉社會,孩子們對於考試從來不敢疏忽的。科舉得到功名,考試得到父母的愛。我們這些受過美國版的教育的人不難明白「分數疙瘩」的作祟。到現在我離開學校已經近十年,但是半夜裡還是常常會被考試不及格的夢所驚醒。在中學里教我英文的老師曾告訴我:當他考完最後一次算術時,曾點了蠟燭,燒了柱香,送走這苦了他多少年的鬼,他把算術書都燒了。我不知道這應否稱作「教育」,但這是個「制度」無疑。這「制度」是從美國社會背景中產生出來。我們中國孩子卻也在受這份罪,雖則科舉據說是已經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