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訪美掠影 4 車、油、路的三位一體

訪美掠影

4 車、油、路的三位一體

在這三位一體中,其實最根本的和起決定作用的是公路。公路越長,汽車越多,汽油也消耗得越快。美國在70年代初汽車數目已達到近9000萬輛,現在已超過1億4千多萬輛,汽油的消耗也已超過2000億公升。美國大體上說來平均每家可以分到兩輛汽車了。這是這兩大企業的物質基礎,而支持著這基礎的正是這個大造高速公路的聯邦政府。這個三位一體很能說明美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結構的本質。
我們都知道美國這座財神廟裡有哼哈二將,就是汽車大王福特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們象徵著兩大企業:汽車和汽油。這兩種企業能發展得那麼龐大,背後還隱著個搭配,車、油、路三位一體中的第三位。這一位卻不是什麼私人企業而是政府的事業。公路不像鐵路。鐵路和在鐵路read•99csw•com上運行的火車,都可以私有。造了公路,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卻各有其主。要向這些汽車收費,當然並非做不到,比如現在有些高速公路是按車收養路費的,但是要每輛汽車買了票才上路,就會影響汽車大王的發展了。為了那兩大企業的利益,最上算的辦法是讓聯邦政府用國家的稅收來建造這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工程。這是誰出的主意,我們不用多問。這主意至少可以說正中了這兩大企業的下懷。
為什麼在這世紀之初已經裝上了輪子的美國,要過了半個多世紀才引起美國社會在最近二三十年裡發生的巨大變化呢?我看到了美國當前那種像蛛網般覆蓋全國的平坦寬闊、四通八達的超級高速公路,才明白了這個道理。陸上行車,不僅要有能九*九*藏*書轉動的輪子和推動輪子轉動的能源,而且還要有輪子能在上面轉動的路面。路面平硬,車子才能跑得穩、跑得快。所以要汽車跑,就得有汽油和公路。車、油、路是三位一體。美國固然早就有汽車,但是這種布滿全國的、規模宏大的高速公路網,卻是在第一次大戰前開始,到第二次大戰後才建成的。70年代初,這種公路已有170萬公里,如果并行地橫貫這個大陸,可以往返380次。除了高速公路外,還有其他一般的公路一百多萬公里。到現在,大規模的公路建設計劃還在繼續進行。
美國建造高速公路有一段歷史。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國爆發了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工廠紛紛關門,機器停止轉動,社會上到處是失業的人。岌岌不可終日的形勢下,羅斯福被選為九九藏書總統。他出了個主意,由聯邦政府拿出大筆錢來興辦公共工程,建築這種高速公路就是其中的一項。很多失業的人有工作可做,有工資可拿,這些錢又回到市場上去買東西,工廠里的出產有了銷路,開始生產;於是工廠的煙囪里又冒煙了,經濟危機總算渡過。初訪美國時我還認為羅斯福的這些被稱作「新政」的社會福利政策真了不起,並沒有發生過他怎麼會挑中建設全國高速公路網作為「新政」的一個重要項目的問題。這次我看到了汽車加上了高速公路,使已經裝上了輪子的美國如虎添翼地大大地改變了社會的面貌,才想起了羅斯福下這隻棋子實在是胸中大有文章的。
高速公路是用高級混凝土築成的,往返都是單行道,好幾輛汽車可以同時并行前進,並且設計了稱作「苜蓿葉型」的立體交叉read.99csw.com點,使得縱橫的道路不相交割。汽車上了這樣的公路,就碰不到紅燈,一直向前開,在你離開高速公路前不用停車。因之可以開足馬力,高速前進,每小時80多公里到100公里是通常的速度。這樣高速前進中的汽車如果突然煞車,由於慣性,坐在裏面的人就會向前傾而發生事故,所以現在美國的汽車裡的座位上都有條皮帶,把坐客當胸勒住。我最初坐這種車時,對這條引起我被捆之感的皮帶頗有反感。但為了安全,我的主人還是說服了我,乖乖地鑽進圈套里。這是我的新經驗,上一次去美國坐汽車時沒有受過這種罪。其實那時已經開始在建築這種高速公路,只是因為我那時的生活里沒有使用這種公路的需要,所以以我本人說還沒有這種體會。
交通和運輸工具的變化無可避免地會引起社會的一系列變九-九-藏-書化。前個世紀之初利用蒸汽力推動機器,發明了輪船和火車,大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工業革命。這些是上一代人所經歷的大事。內燃機的發明又是一個技術上的突破,它使小型快速的如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成為可能。這些是這個世紀初發生的事。後來被稱為汽車大王的福特,在1908年試製成功有效和廉價的汽車,並大量生產——「把美國裝上了輪子」。
汽車當然不能算是件新事物了。在美國,現在活著的人很少不是從小就見過它的。但是汽車成為大多數美國人的生活必需品,那麼深入地影響著美國社會,則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或者可以這麼說,這30年裡汽車這種交通工具在美國大為普及,為美國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發生在我兩次訪美之間,前後對比,給我的印象也特別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