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訪美掠影 5 城鄉對流、南北對流

訪美掠影

5 城鄉對流、南北對流

這種獨門獨戶別墅式的住宅,一幢幢地分佈在每個城市的四周,離市中心大約在半小時快速汽車行程之內,一般要走一段高速公路。這種居住布局在飛機接近機場降低高度時可以從窗里看得很清楚:一小點一小點的住宅布滿在城市的周圍。有時原來的兩個城市,現在被這類住宅區銜接了起來,連成一片。
美國人口在這二三十年裡發生了相當大規模的城鄉對流。這裏所說的「鄉」指的不只是農村,也包括郊外的住宅區和5萬人以下的小鎮。
城鄉對流、南北對流的結果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我在這次訪美之前也聽說過紐約市財政已瀕臨破產,乞求聯邦政府挽救。我怎麼也不能理解。這次親自到了這地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市政府的收入主要靠居民的所得稅分成。一個都市如果收入高的人多走了,進來了大批需要救濟的人,這個地方的政府就容易入不敷出了。不僅紐約如此。我去美國鋼都匹茲堡訪問,從平坦的高速公路上下來進入市區,水泥大路上坎坎窪窪的,車子顛簸得厲害。對照著宏壯的高速公路,市區道路未免有點寒愴了。
誰來接替https://read•99csw.com這些離市的人呢?這裏要講一下這30年來另一方面的變化了。這個變化發生在農村裡。由於最近幾十年來農業技術的改進,大量採用了機械耕種,同樣一塊土地,農業生產上所需的人力大大減少了。在30年代,美國一個農民可以生產10個人所需要的農產品,包括糧食和纖維;70年代初提高了4.5倍,到目前已到了6到7倍,就是說一個農民可以供給60到70人的需要。所以美國農業人口已大大減少,到1978年全國農村人口不到900萬人,總人口的1/20都不到。原來住在農村裡的人很多已進入都市了。
7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型工業,和早年工業革命初期興起的工業不同的地方是前者依靠技術和科學,後者依靠機器和人力。所以這些在南方興起的新型工業要吸收的是科學工作者和技術工人,一般說來是社會的中上層,而不是文化較差、從農村裡出來不久的非技術工人。新型工業引起大批社會中上層的人由北向南的流動,同時卻由於南部社會經濟的發達,農業技術的改進,送https://read.99csw.com出了大批多餘的勞動力,特別是有色人種的少數民族,他們正在由南向北地流動。美國西南部墨西哥邊界那邊流入的拉丁美洲人和從西印度群島美國屬地上流入的波多黎各人,大量地集中在東北部的大城市裡。以紐約一市說,波多黎各人多到100萬,他們到處用他們的鄉音說話,所以有人誇大地說,不久紐約要成為西班牙語的殖民地了。關於這方面的情況,在下面談到民族問題時再細說。
人口從都市外流,據說是美國近二三十年來的普遍趨勢。但是都市人口並沒有顯著的減少,那是因為有人出去,也有人進來;換了一批住在都市的人。出市的是那些有汽車的人,進市的卻大都是沒有汽車的人。沒有汽車和有汽車的區別,當然也可以說是貧富之別,但是把貧富的界限劃在有沒有汽車這區別上並不夠正確。在美國一輛汽車可以很貴,也可以很便宜。時式的高級汽車要上萬元,而第二手的舊貨千把塊錢也可以買得到。所謂舊貨並不是破爛貨,凡是用過一年的車就被認為舊貨了,有些人要時髦,又想避免維修的費用和麻https://read.99csw.com煩,每年要換當年時式的新車,舊的給拍賣行出賣。中等收入的人家,講究實用,就可以買這種價賤而物亦不壞的汽車。從收入的總數來計算,不到一個月的工資,按比例說來比我們的自行車還便宜。所以夠不上稱富裕的普通工人也可以佔有一輛到兩輛汽車,而且每天所消耗的汽油,在最近漲價之前,比了坐公共汽車還可以便宜些。
這是一個大變化。上面說過,上次在美國我沒有坐過高速汽車,那是因為我要見的朋友們都住在大學附近。我到學校去上班也是步行去的。如果要去市裡買東西,吃中國飯館,坐地鐵或公共汽車就行了。這次在美國就不同了。約我去家裡吃飯、敘談的朋友都住在郊外,他們得用汽車來接我。這一點似乎並沒有什麼困難,他們都有汽車,而且都會開汽車。連九十多歲的老教授趙元任先生,都自己開了汽車來往。他住的房子在山坡上,路很陡,我真替他擔心,可是他卻並不在乎。
人口流動里還有一種很顯著的傾向是南北的對流。美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地理上說是由東及西,由北及南。東北部開發最早,所以read.99csw.com地位也最高,西南部靠近拉丁美洲的一帶多少有點蠻荒之區的意味。東北的新英倫是人文薈集之區,美國最早建立的高等學府就是麻省康橋的哈佛大學。至今這地區大學林立,也是我們這次訪問的中心。芝加哥大學崛起於美國中部是第一次大戰之後的事,西部海岸加州大學問鼎中原是在第二次大戰之後,而南方的得克薩斯大學直到70年代才不甘落後,以太陽光和高薪為誘力,吸引大批學者,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學術的盛衰表示著社會經濟的起伏。第二次大戰之後,飛機、電子和太空工業的中心是在南方,因而改變了南北的差距。
過去美國和我們中國一樣把鄉字、土字都看成是貶詞,比如「鄉巴佬」「土頭土腦」,總是表示文化低,生活窮苦,和「城裡人」相對而言的。高貴、時髦、斯文、漂亮這些形容詞都用在市民身上。現在的美國卻正在反轉過來,至少現在的「城裡人」沒有過去那樣體面了。
沒有輛汽車的人當然不能住到郊外去,但有汽車而收入較低的人卻並不都能離市。在郊外買個住宅目前大概要5萬元,相當於高級教授和技術工人的一年工資。當然,買房子的人不九*九*藏*書必一下交這樣一筆現款,可以先付一部分,比如說兩萬元,然後每年付幾千元,多少年付清,利息加在總數里。換句話說,有房產公司做這種分期付款的買賣,買房子的人在一定期間是這公司的債戶。這種吃利息的債主有房屋作抵押,沒有多大風險。而且買房子的債務,還可由政府向銀行保險,據說這是為了便利老百姓,解決住的問題。當然,這也是支持建築企業的一項政府措施。由於這種種辦法,一般中上人家也有條件到郊外去住。
住在郊外確是比住在城市裡優越得多。我這次去登門拜訪的大多是在大學里當教授的朋友們。他們住的房子,大致都有三四間卧室、一兩間起居室、一兩間書房、一間廚房、若干間衛生間和汽車房、堆房、小作坊等。這樣一幢小樓房裡住著夫婦兩人和一些未成年的兒女。樓房四周是草地,有些還保留著相當古老的樹木。綠蔭如蓋,雜花滿庭,頗像鄉村別墅。
由於有了汽車,通了公路,很多以往住在市裡的人搬到郊外去了。他們每天可以開車到機關里辦公,到工廠里上工,到學校里教書。下了班,又開車回家。在郊外,花同樣的錢可住得舒暢,而且環境清靜,污染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