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搜尋標籤米蘭·昆德拉,結果共20筆

  • 不朽

    不朽

    《不朽》主人公阿涅絲,因為受到往事回憶的長久糾纏,陷於人生存在的無可奈何狀態當中。故事通過一個在游泳池畔向游泳教練做手勢打招呼的一個場景開始,精鍊地體現了昆德拉的高妙小說藝術創造力。這本書利用小說的方式來談不朽,而不是像談哲學那樣。他對不朽下的定義也很簡單:對不朽來說,人是不平等的。必須區別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個人在認識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憶;大的不朽是指一個人在不認識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憶……

  • 不朽

    不朽

    歌德談到的不朽當然和靈魂的不朽毫無關係。這是另外一種世俗的不朽,是指死後仍留在後人記憶中的那些人的不朽。任何人都能得到這種偉大程度不等、時間長短不一的不朽,每個人從青少年時代起就可以有這個嚮往。我在童年時代每星期日都到一個摩拉維亞村子去閑逛;據說這個村的村長在他家的客廳里放著一口沒有蓋蓋子的棺材,在他對自己感到特別滿意的適當時刻,他便躺進這口棺材,想象著自己的葬禮。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莫過於躺在棺材里夢想:就這樣,他居住在他的不朽中。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小說依託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歷史背景,圍繞著托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和弗蘭茨等人物,以托馬斯與特蕾莎的愛情為主線展開故事。

    愛與做愛,靈魂與肉體,拯救與放逐,忠誠與背叛,昆德拉把一個個的矛盾擺在面前,「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重便真的殘酷,而輕便真的美麗?」重與輕不再是物理上的簡單對立,而是如昆德拉所說:「重與輕的對立是所有對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 告別圓舞曲

    告別圓舞曲

    《告別圓舞曲》曾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是米蘭·昆德拉重要的小說代表作,於1969-1970年間在波希米亞完成。該作品構思巧妙,極富黑色幽默風格,是公認的當代文學傑作,在全世界34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小說以蘇聯入侵布拉格為政治背景,通過小號手、美國商人、療養院護士和獲釋囚徒等8個人物反覆曲折的愛情故事,在哲學層面深刻探討了諸多人生繁雜矛盾的困境和難題。

    《告別圓舞曲》一書中,作者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配在地球上生存嗎?難道不應當「把地球從人類的魔爪下解救出來」嗎?將格外重的問題和格外輕的形式結合在一起,這是作者一直以來的野心。這不是一種單純的藝術野心。形式之輕和主題之重的結合揭示了我們人間這種...

  • 好笑的愛

    好笑的愛

    短篇小說集,以冒瀆不恭的輕佻手法,提出對生命本質最沉痛的質疑。在《搭車遊戲》、《誰都笑不出來》、《愛德華與上帝》等篇章中,將那些樂於認真思索的玩笑,以奇思異想為始,以災難告終,而性愛遊戲和權力常是最關鍵的中心主題。他說:「要是真的給自己下個定義的話,我會說自己是個享樂主義者,被錯置於一個極端政治化的世界。」

    在三十歲前,我寫過好幾類東西:主要是音樂,但也有詩歌,甚至有一部劇本。我在多個不同的領域工作·——尋找我的聲音,我的風格,尋找我自己。隨著我的《好笑的愛》的第一個故事(寫於一九五九年),我確信「找到了自我」。我成為寫散文的人,寫小說的人,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什麼人。

    那時候,我深深渴望的惟一東...

  • 小說的藝術

    小說的藝術

    「人一思索,上帝就發笑。」昆德拉說,在這個格言的啟發下,他喜歡想象:弗朗索瓦·拉伯雷有一天聽到了上帝的笑聲,歐洲第一部偉大的小說因此誕生了。小說藝術來到世界正是上帝笑聲的迴響。小說的智能不同於哲學的智能,它不是從理論蘊含,而是從幽默精神中產生的。這本作品是昆德拉對小說藝術思考的總結,藉由此書,我們可以了解這位作家的藝術觀點、風格、技巧,和他對寫作的態度、對文學傳統的理解,以及在這個態度背後對人和世界的想法。

  • 帷幕

    帷幕

    作為《被背叛的遺囑》和《小說的藝術》的延續,隨筆《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兩者中的思考,並以更自由的筆觸探索與歷史和生活現實交混的小說藝術世界。他撕裂了遮蓋著世界和文學的帷幕,將讀者帶到各國,帶到拉伯雷、福樓拜、司湯達、塞萬提斯、加西亞·馬爾克斯、富恩特斯、羅伯特·穆齊爾和荷馬的土地上。

  • 慢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這是技術革命送給人的禮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車手相反,身上總有自己存在,總是不得不想到腳上水泡和喘氣;當他跑步時,他感到自己的體重、年紀,就比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身與歲月。當人把速度性能託付給一台機器時,一切都變了:從這時候起,身體已置之度外,交給了一種無形的、非物質化的速度,純粹的速度,實實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慢的樂趣怎麼失傳了呢?啊,古時候閒蕩的人到哪兒去啦?民歌小調中的遊手好閒的英雄,這些漫遊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兒去啦?他們隨著鄉間小道、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捷克有一句諺語用來比喻他們甜蜜的悠閑生活:他們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戶。凝望仁慈上帝...

  • 慶祝無意義

    慶祝無意義

    六月的一個早晨,阿蘭走在巴黎一條街道上,看到很多穿著低腰褲、露臍裝的女人。看著她們裸露的肚臍,阿蘭既覺得迷人,又感到困惑,情色不再以女人的大腿或乳房而是以女人的肚臍作為誘惑的中心,這意味著什麼呢?

    小說這樣開篇,一場嬉笑怒罵的喜劇由此上演,圍繞盧森堡公園這個舞台中心,阿蘭、拉蒙、夏爾、凱列班四個好朋友輪番登場,順著他們的腳步、他們的生活故事、他們三三兩兩的談話,引出了巴黎街頭的花季少女,市民熱捧的夏加爾畫展,斯大林二十四隻鷓鴣的玩笑,尿急的蘇維埃傀儡主席,自殺未遂卻殺人的母親,以及天堂紛紛墮落的天使……舞台上演著一部熱鬧非凡的人間喜劇,幕後卻隱藏著作者冷靜洞察的智慧:生與死、嚴肅與荒誕、歷史與...

  • 無知

    無知

    《無知》(L'ignorance)是被法國讀書界稱為「遺忘三部曲」的最後一本(前兩本分別是《緩慢》和《身份》)。米蘭·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題往往離不開政治和性這兩個主題,但在後期,他的作品中關於政治的題材漸漸淡化而哲思的傾向更為明顯。

    《無知》述說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鄉尋根,卻在現實巨大的落差中經歷迷惘、失望及尋找自我的過程。人們不斷地批評那些歪曲、重寫、偽造自己的過去,或是擴大某一事件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事件的人;這樣的批評是公正的(它們不可能不公正),但在此之前必須做一項更基本的批評,也就是對人的記憶本身的批評,因為人的記憶只能留住過去可憐的一小部分,這一選擇,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在神秘地進行,...

  • 玩笑

    玩笑

    我也同樣清楚,一旦越過那條界線,我就不再是我了,我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一個不知什麼樣的人。這種可怕的變化使我膽戰心驚,所以我一直在強烈的失落感中拚命尋求愛情。這種愛情,應該讓我能繼續生活在往昔與今日一致的愛情憧憬、愛情理想之中,因為我不願意把我的生活從中間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終貫穿如一。

    個人歷史除了它本身的發生之外,也還告示什麼嗎?儘管我抱著懷疑,但我仍然殘留著一絲非理性的迷信,例如堅信落在我身上的一切事件總有它的含義,它表明某個東西;還有生活通過它本身的歷史,在向我們說話,給我們漸次揭示某個秘密,它就像一幅字謎畫讓你去猜,我們所經歷過的各種歷史同時組成一部生活的神話,而這一部神話中就藏著解開...

  • 玩笑

    玩笑

    青年知識分子路德維克因為與女友開了個玩笑,被朋友澤馬內克陷害,送入苦役營。歸來后他為了報復澤馬內克設計勾引其妻海倫娜。計劃成功后,他才發現:澤馬內克早想拋棄妻子,他的報復成了一個毫無作用的「玩笑」。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

    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絕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把我們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

  • 生活在別處

    生活在別處

    《生活在別處》是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畫。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具有「發展小說」的許多特點。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詩人創作過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細的。創作過程當然不僅指下筆寫作的過程,而且更廣義地指一個詩人的全部成長過程。作者所要表現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靈所具有的激情,它的產生和它的結果。因而這本書又是一本現代心理小說,表現了一個詩人的藝術感覺的成長。

    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這部小說是「對我所稱之為抒情態度的一個分析。」正是在這樣的創作意圖下,這部書最初曾被題名為《抒情時代》。作者所要表現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靈所具有的激情,它的產生...

  • 相遇

    相遇

    《相遇》是米蘭·昆德拉繼《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和《帷幕》后推出的第四本隨筆集,共分為九個部分,涉及繪畫、文學、音樂等各項領域。昆德拉一如既往「出入于藝術之境」,在書中回憶了與弗朗西斯·培根、富恩特斯、勛伯格、阿納托爾·法朗士等人的「相遇」,既是美學的「相遇」,也是幾個時代的「相遇」、更是作者與其舊主題和舊愛的「相遇」。

  • 笑忘錄

    笑忘錄

    以1968年蘇聯軍隊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為時代背景,描寫了捷克不同階層知識分子的多舛命運。書中不同的章節一個接著一個,如同旅行的幾個不同階段,朝向某個主旋律的內在,朝向某種獨一無二情境的內在,而旅行的意涵已迷失在廣袤無垠的內在世。作者在故事敘述當中,探討了人生中間記憶和遺忘的哲學關係;記憶,人們希望保持或者忘卻的內容,如同附帶歡娛和諷刺的笑一樣,是交相輝映的永恆主題。

    整個這本書就是變奏形式的一部小說。相互接續的各個部分就像是一次旅行的各個階段,這旅行貫穿著一個內在主題,一個內在思想,一種獨一無二的內在情境,其中的真義已迷失在廣袤無際之中,不復為我所辨。

    這是關於塔米娜的一部小說,而當塔米娜不在幕...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