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收藏

俄羅斯(1899 - 1977)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后,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誌》、《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並引發爭議。

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作品總覽,總共16筆
  •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

    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個虛構的俄裔英籍作家,他行蹤隱秘,特立獨行,以擅長寫「研究小說」著名,但不幸英年早逝。故事的第一人稱敘述者V. 是塞巴斯蒂安的同父異母弟弟,為了反駁傳記作者古德曼對已故哥哥的歪曲,他決心為哥哥寫一部傳記。他仔細研究了哥哥的作品和少量遺留文件,走訪了為數不多的知情人,力圖追溯哥哥生前的蹤跡。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一個有才華、有個性、有怪癖的小說作家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而敘述者本人也在調查和寫作過程中思考人生,思考文學創作,成了書中的又一個主人公。

    本書是文體大師納博科夫用英語寫作的第一部小說,是一部「帶有不合理的魔幻色彩的文學偵探小說」。這部典型的唯美作品以華麗而簡潔的方...

  • 尼古拉·果戈理

    尼古拉·果戈理

    本書是納博科夫較少為世人所知的傳記作品。作者將讀者帶入果戈理的青年時代,瀏覽了他的早期作品,並提供了他收集的《欽差大臣》和《死魂靈》第一卷的詳細評論。他還簡短地評論了果戈理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外套》。在書中,納博科夫探討了果戈理獨具魅力的寫作手法,用他自己翻譯的多個片段來證明果戈理無可挑剔的行文。他強調的並不是果戈理作品的情節,而是它們的風格,並且成功地展現了以諷刺著稱的果戈理的另一面。

  • 微暗的火

    微暗的火

    納博科夫所有小說中最奇特的一部。這部小說由前言、一首四個篇章的長詩、評註和索引組成。單看這以評註為主體的四板塊結構就不能不令人生疑。據說納博科夫是在翻譯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過程中產生了靈感,其註釋部分的頁碼超出譯文部分達十倍之多。作為一個前衛性的探索作家,納博科夫一直在尋找獨創的小說形式。這種以評註為主體的互文結構,反映了納博科夫的一個觀點:「人類生活無非是給一部晦澀難懂而未完成的傑作添加的一系列註釋罷了。」!

    我親眼目睹一種罕見的生理現象:約翰·謝德邊了解邊改造這個世界,接收,拆散,就在這儲存的過程中重新把它的成分組織起來,以便在某一天產生一樁組合的奇迹,一次形象和音樂的融合,一行詩...

  • 斬首之邀

    斬首之邀

    《斬首之邀》是納博科夫反烏托邦的小說代表作。

    小說的主人公辛辛納特斯因為與周圍庸俗的人們很不一樣,所以被認定有罪而判處死刑。在監獄里等待行刑日期最後確定的過程中,他一邊忍受著死之將至的痛苦煎熬,一邊又身不由己地淪為一場滑稽鬧劇的主角。監獄長、囚友、看守、行刑者、親人、愛人,似真卻假,囚室、要塞、行刑廣場竟是演出的道具,死亡遲遲不至,希望若有似無。

    小說中魔幻的光怪陸離且滑稽可笑的場面讓人目不暇接。它展示了非理性世界的幻象,諷喻了極權統治的卡夫卡式黑色滑稽悲劇。是一本值得大家一看的小說作品。

  • 普寧

    普寧

    《普寧》是納博科夫最具自傳色彩的詼諧經典名作。最初在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的《紐約客》雜誌上間斷地連載了四章,是納博科夫第一部引起美國讀者廣泛注意和歡迎的小說。

    它描述一個流亡的俄國老教授在美國一家學府教書的生活。他性格溫厚而怪癖,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的嘲弄,妻子也離棄了他。他子然一身,只得沉溺於故紙堆,鑽研俄羅斯古文化和古典文學聊以自慰;時時刻刻回憶往事,流露出一股濃重的鄉愁。納博科夫把俄羅斯文化和現代美國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詼諧而機智地刻畫了一個失去了祖國、隔斷了和祖國文化的聯繫、又失去了愛情的背井離鄉的苦惱人。

  • 洛麗塔

    洛麗塔

    作為一份病歷,《洛麗塔》無疑會成為精神病學界的一本經典之作。作為一部藝術作品,它超越了贖罪的各個方面;而在我們看來,比科學意義和文學價值更為重要的,就是這部書對嚴肅的讀者所應具有的道德影響,因為在這項深刻的個人研究中,暗含著一個普遍的教訓;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親,氣喘吁吁的瘋子——這些角色不僅是一個獨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們提醒我們注意危險的傾向;他們指出具有強大影響的邪惡。《洛麗塔》應該使我們大家——父母、社會服務人員、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覺和遠見,為在一個更為安全的世界上培養出更為優秀的一個人而作出努力。

    我認為每一個嚴肅的作家,手捧著他的已出版的這一本或那一本書,心裏永遠覺得它...

  • 洛麗塔

    洛麗塔

    《洛麗塔》原著問世五十年來第一部中文全譯本。納博科夫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小說傑作。

    《洛麗塔》(Lolita),又譯為《洛莉塔》、《洛麗泰》、《羅莉泰》,是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流傳最廣的作品,絕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敘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戀愛故事。小說最初未獲准在美國發行,於1955年首次被歐洲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1958年終於出版了美國版,作品一路躥升到《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第一位。《洛麗塔》已被改編成電影。

    小說描述一位從法國移民美國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時期,與一14歲的少女安娜貝兒發生了一段初戀,最後安娜貝兒因傷寒而早夭,...

  • 王,后,傑克

    王,后,傑克

    這部小說的情節從根本說不是不熟悉的,事實上,我懷疑那兩位值得尊重的作家,巴爾扎克和德萊塞,將會指責我嚴重模仿,但是,我發誓,當時我並沒有讀過他們那些荒謬的作品,甚至現在也不太知道他們在柏樹底下說了些什麼。畢竟,夏洛特·亨伯特的丈夫也不是那麼清白的。

    書名的問題。那三張人頭牌,都是紅心牌,我留下了,同時捨棄一個小對子。發給我的那兩張新牌也許證明這場賭博是對的,因為在這場賭博遊戲中,我總有象牙大拇指。勢均力敵地、十分僥倖地、難分難解地穿過煙霧的刺痛,擠出一點優勢。我只能希望我那些出色的打牌老搭子,全都是一手滿堂紅和一手順子牌,希望他們認為我是在用大賭注嚇退對手。

  • 瑪麗

    瑪麗

    本書為納博科夫的第一部小說,集中體現青春初戀和流亡思鄉主題。故事描述了在柏林流亡的惡果軍官加寧、從鄰居的一張照片中發現鄰居正在等待的妻子瑪申卡,原來是他中學時代的初戀情人,而後的幾天里,加寧不斷的追憶自己的往昔與連接人度過的美好時光於是將鄰居的鬧鐘撥慢,代替他去接瑪申卡,並期望著與瑪申卡重敘舊情,但是在等車的時間里,加寧頓悟到,今日的瑪申卡已經是別人的妻子,無論過去多麼讓人懷戀,畢竟一去不返。最後,加寧踏上了另一列火車,離開了柏林,去法國開始新的生活。

    這是我的第一部小說。我是在柏林開始寫這本書的,那是在一九二五年春我結婚後不久,到次年年初完成……眾所周知,初次進行創作的人具有把自己的經歷寫進...

  • 看,那些小丑!

    看,那些小丑!

    「振作些!」她喝道,「看那些小丑!」

    「什麼小丑?在哪兒?」

    「噢,到處都是。就在你身邊。草木是小丑,文字是小丑。場景、數字都是小丑。把兩件東西放在一起一玩笑、形象一就有了一個三料小丑。來吧!玩吧!虛構世界!虛構現實!」

    我真的這樣做了。天哪,我真就這樣做了。為了紀念最初的那些白日夢,我虛構了這位姑婆,而現如今,她正沿著記憶前廊的大理石台階,顫顫巍巍地走來,側著身子,側著身子,可憐的跛腳夫人,用那黑色手杖的橡皮頂端觸著每一級台階的邊緣。

  • 眼睛

    眼睛

    本書是納博科夫第四部小說,講述了間諜斯穆羅夫的一生。讀者到最後才意識到本書的敘述者就是斯穆羅夫他自己。由於他的身份特殊,他只是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自己、觀察別人,並且保護他的身份不被識破。他最後因為不堪別人的羞辱而自殺,卻在死後受到更大的羞辱。《眼睛》關注個人身份的性質,並指出,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個人只能通過他理解周圍人對他的評價來定義。

    一位嚴肅的心理學家可以透過我雨滴般晶瑩的密碼文字分辨出一個靈魂化解的世界,在那裡可憐的斯穆羅夫的存在只取決於他在別人頭腦里的反映,而他們的頭腦接著也像他的一樣,被置於同樣離奇的鏡子似的窘境中。故事的結構戲擬偵探小說的結構,但說實在的,作者否認有任何玩弄、迷惑、...

  • 絕望

    絕望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開始是在1932年的柏林用俄語創作《絕望》,並於兩年後在法國巴黎的一家俄羅斯流亡刊物上連載;1936年底,納博科夫用英語重寫了這部小說,使之成為他第一部出於「藝術目的」創作的英語小說。在這部小說中,納博科夫對群氓社會的心理運行機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納博科夫看來,對同一性的瘋狂追求是群氓社會中獨特個體絕望的根源。

    《絕望》和我的他作品一樣,不含有對社會的評價不公然提出什麼思想含。它不升人的精神質,也不給人指導出一條正當的出路。它比艷麗、庸俗的小說有少得多的「思想」,那些小說一會大吹大擂,一會兒又被哄趕下台。熱情很高的弗洛伊德學說的信奉會認為他從我的置已久的文稿中發現了形...

  • 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一組相互間有系統聯繫的個人回憶文集,時間跨越三十七個年頭(從1903年8月到1940年5月),是納博科夫本人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往今來以時間和記憶為主題的作品中,為數不多的非常奇特而優秀的一本。它的語言帶著一種坦率的清澈和解剖學一般的精確——以一位鱗翅目昆蟲學家透過高倍放大鏡觀察蝴蝶翅翼上美妙的花紋,並將之描繪下來的那種精確,給讀者帶來不一般的閱讀感受。記憶和對往昔的回顧往往主宰著納博科夫的小說,故而這本自傳正是解讀他的小說的絕好密碼,因為回憶本身即是幻想和現實之間的某種隱蔽的橋樑,作家在其中發揮了自己獨特的想象力。

    納博科夫忠實讀者的必讀書,為深入解讀《洛麗塔》、《微暗的火》、《...

  • 透明

    透明

    本書圍繞主人公休·珀森和他四次拜訪瑞士的經歷展開。開頭敘述他第四次回到瑞士的情形,而他第一次來到這裏還是十八年之前的事情。年輕時的休·珀森是一位憂鬱、靦腆的出版商,在他第二次旅行瑞士的時候愛上了之後成為他妻子的阿曼達。休·珀森一直活在回憶里,他每次到瑞士都堅持住同一家旅館。然而他同時又極力想逃避回憶,因為回憶只能帶來痛苦。

    如果真有未來存在,具體地以個體的形式存在,就像腦子較好的人所能覺察的東西一樣,過去也許就沒有那麼誘人了:它的魅力會被未來的吸引力抵消。人在考慮這個物體或那個物體的時候,可能就會騎在中蹺蹺板的中段上。那可就有趣了。

    可是未來並不具備這樣的現實性(過去可以描繪出來,現在可以觀察...

  • 防守

    防守

    本書為納博科夫第三本小說,講述一個象棋天才由於長期沉溺於棋局而逐漸精神失常的故事。

    主人公盧仁小時候是個不引人注目、性格孤僻憂鬱的孩子,對父母來說他就像一個謎,是同班同學嘲笑的對象。現實生活總是讓他感到焦慮,於是他把象棋作為逃避現實生活的避難所。

    事實證明,他是個象棋天才,並一躍成為象棋大師。然而,他也為此付出了代價:象棋棋局漸漸取代了他的現實生活。在一次比賽中,他精心設計的防守之策因為對手出其不意的著法而變得一文不值,這樣的現實讓他的精神世界最終崩潰。

    儘管有體貼的妻子的幫助,但是他沉湎於在想象中與一個未知的力量對弈,不能自拔,最終他使用唯一的解決方法「退出比賽」來結束這場比賽,也結束了自己...

  • 黑暗中的笑聲

    黑暗中的笑聲

    本書一九三二年在柏林寫成,書名為《暗箱》,在巴黎、柏林兩地出版,一九三六年由韋·洛伊譯為英文,用原名在倫敦出版,一九三八年由納博科夫本人作大幅度修改並重譯后在紐約出版,更名《黑暗中的笑聲》。

    小說仿效二三十年代電影中盛行的那種廉價三角戀愛故事,一開始就以電影為題,引出主要人物之間的關係。

    男主角歐比納斯想用動畫片這種新技巧讓古代大師的畫作「活動起來」,提議與諷刺畫家雷克斯合作。歐比納斯對影院引座員瑪戈一見鍾情,「著了魔似的愛看電影」的瑪戈一心夢想當影星,當她確信他屬於能為她「登上舞台和銀幕提供條件」的階層時,便決定與他來往。歐比納斯為招待明星而舉辦的宴會,則為瑪戈與昔日情人雷克斯重逢創造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