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講道錄 第二十三講

講道錄

第二十三講

當上帝創造靈魂的時候,他是按照他的至高無上的完善去創造它的,為的是使它得以成為獨生子的新婦。因為他(=子)清楚地知道這個,所以他願意離開他永恆的父的秘密寶庫,也即離開他在永恆之中已經無聲無息地長眠的那個寶庫。「太初有道」:在太初的純真一開始的地方,子就揭開了他永恆榮耀的時代,而他之所以要從至高無上者那裡走出來,就是因為他想要抬高他那由他的父從永恆開始起就婚配給他的那個女友,使得他可以又把她帶回到她原來從其而來的那個至高無上者那裡去。在另外一個地方又寫著:「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撒迦利亞書》,9章,9節)。所以他走了出來,像一隻小牡鹿一般地跳躍而來,出於愛而忍受著種種的苦難;他之所以出來,無非是為了又帶著他的新婦一起回到他的新房裡去。這個新房,就是他那有著他父親的隱秘的靜寂的暗室。就在他從至高無上者中走出來的那個地方,他又要帶著他的最最純潔的新婦走進去,要向她啟示他的隱秘的神性之奧秘,就是他與自己以及一切被造物一起安息的地方。
我最近在另一個地方說過:當上帝創造所有的被造物時,上帝在此之前先生養出某種非被造的東西,由它包含著所有被造物的原型。這就是我先前在聖馬卡貝斯教堂所說的,如果你們還能記得起來的話。這火花與上帝是如此的親近,以至於它就成為那個合一的「太一」,它沒有任何區別,卻包含有所有的被造物的原型,即那個沒有任何影像並超越于任何影像之上的原型。
昨天,學校里一些大神學家在討論一個問題。我說,「我感到奇怪的是,經文的內容是如此的豐富,但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其中最淺近的話。」你九-九-藏-書們問我,因為我是天父在永恆之中生養出來的獨生子,那麼,我究竟是不是也就此永恆地成為在上帝裏面的子呢。我回答說:是,也不是;說是,是就父已經在永恆之中生養了我這一點而言的,說不是,是就非被生養這一點而言的。
我說:倘若馬利亞不是先在靈裏面懷上上帝,那他也就不會在肉體上由她生養出來。一個女人對我們的主說:「懷你胎的有福了」。我們的主說:「不但是懷我胎的人有福了;聽上帝的道而遵守的人也有福了」(《路加福音》,11章,27/28節)。上帝認為,他在靈裏面由任何一個童貞女或者說任何一個善良的靈魂所生養,要比在肉體上由馬利亞所生養,更加來得有意義。
從這裏可以得出三點。第一:天使的本性並不是很高的。第二:天使知道自己不配對上帝的母親直呼其名。第三:天使這話不單是對她一人說的,他是對著一大群人說的:對著每一個嚮往著上帝的善良的靈魂。
在我到這裏來的時候,我偶爾想起,人甚至可以在一時之間強求上帝做什麼事情。假如我在這裏站在上面,對某個人說:「上來吧!」,那對他是有些為難的。但如果我說:「在這裏坐下吧!」,那就不難了。上帝也是如此。如果人非常謙卑,那麼,上帝出於他固有的善心就忍不住會降臨到那個謙卑的人那裡去,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扶助那最低微的人,將自己完完全全地賜給他。上帝所賜給的,那就是他的存在,而他的存在也就是他的善性,而他的善性也就是他的愛了。一切歡樂和苦難,都來自於愛。在我要到這裏來的路上,我忽然有一個念頭,我並不想要到這裏來,因為我會出於愛而淚流滿面。你們出於愛而流淚的時候,我們希望這樣的時候靜止不動。歡樂和苦難都來自於愛。人不應該懼怕上帝,因為,凡是懼怕他的,就遠離他。這種懼怕,是一種有害的懼怕。可是,如果人們害怕會失去上帝,那麼,這樣的懼怕就是正當的懼怕了。人不應懼怕上帝,而應該愛上帝,因為,上帝是以他全部至高無上的完善來愛人的。大師們說,所有的事物都力爭有所生養,希望能與上帝等九-九-藏-書同。他們說:大地在逃避天;如果它向下逃避,它往下到達了天,如果它向上逃避,它又達到了天的下部。大地不可能一直這樣往下逃避,天總是能夠進到它裏面,對它施加力量,使它感到畏懼,不管它是否願意。人也是如此,他自以為在逃避上帝,但他卻無法逃避;他始終是暴露無遺的。他自以為逃避開了上帝,而結果卻是奔進了他的懷抱之中。上帝在你裏面生養他的獨生子,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不管你是睡著的還是醒著的,上帝總是一如既往。我最近說過,人之所以會對此不知不覺,究竟應該歸咎於什麼呢,我說,這應歸咎於他的舌頭沾上了污物,即讓被造物給沾上了;就好像是一個對什麼東西都食之無味的人一樣。使我們會食之無味,這應該歸咎於什麼呢?就應該歸咎於我們沒有加鹽。這鹽,就是屬神的愛。假如我們有了屬神的愛,那麼,上帝以及上帝所做的一切事物,都變得十分甘美可口,我們就能夠從上帝那裡接受到所有的事物,也行他所行的事。處在這樣的等同之中,我們就都成了獨生子了。
「太初有道」。我們從中得以知道,我們是父在永恆之中生養出來的獨生子,是出自於永恆的隱秘所在的隱而不見的幽暗,並居留在那總括了所有的純真在內的太初的純真之原發的起始點之內。在這裏,我曾經在永恆之中在永恆的父的隱秘的知識裏面安睡,無聲無息地居留在內。他在永恆之中將我由這個純真裏面作為他的獨生子生養出來,使我成為他那永恆的父性的一個酷似的影像,為的是讓我也可以成為父,也有所生養,就像我自己被生養一樣。這好比一個人站在高山上喊著:「你在那裡么?」,就有回聲喊道:「你在那裡么?」。如果他又喊著:「出來吧!」,那麼,就又有回聲:「出來吧!」。是的,在這個光裏面,只要有誰看一下一塊木頭,這塊木頭就有可能會變成天使,變得富有理https://read•99csw•com性,而且,不但是富有理性,還會在總括一切純真的那個太初的純真中成為純粹理性。上帝就是這樣來行事的:他生養他的獨生子,使其成為靈魂的至高部分。一方面,他將他的獨生子生養到我裏面來,另一方面,我又將他返回生養到父裏面去。這不外就是,上帝生養出天使,而他自己卻反過來又由童貞女所生養。
Ave,gratia plena.(Luc. 1,28)
由此可見,我們理應成為父在永恆之中已經生養的惟一的兒子。在父生養出所有的被造物時他也生養出了我,而我雖然也和所有的被造物一起從中流出,但卻仍然還是留在了父的裏面。就好比我現在在說的話一樣:第一,這話起源於我裏面,第二,我在思考著它,第三,我把它說了出來,而你們都接受到它;然而,從真正意義上來講,它卻還是留在我裏面。我也同樣地留在父裏面。在父裏面,有著一切被造物的原型。我面前的這個講壇的木頭,就在上帝裏面具有一個靈裏面的原型。這不但是合乎理性的,而且,它本身就是純粹的理性。
有好多年了,我一直在考慮,是不是會有人問我,為什麼每一根草莖都是如此地各不相同;而的確曾經有人問過我,為什麼它們如此各不相同。我回答說:更奇怪的倒是為什麼所有的草莖竟是如此的相同。有一位大師說道:各根草莖之所以如此各不相同,乃是由於上帝對所有的被造物都是傾注著他的充盈的善意,以此更加顯示出他的崇高。但我那時卻說:倒是所有的草莖竟然如此的相同,這更使人驚奇。我說:正像所有的天使在太初的純真之中都是一個天使一樣,所有的草莖在太初的純真之中也都是「一」九*九*藏*書,乃至所有的事物也都是「一」。
「太初有道」,這就是指一切存在之起始,就像我曾經在學校里說過的那樣。我還說過:它也是一切存在之結束,因為,起始是為了最終目的而存在的。是的,上帝自己並不在他成為起始的地方安息,而是在他成為最終目的,成為一切存在之休息處的地方才得以安息。並不是這個存在好像會由此而破滅,而是與它的至高的完善相對應地將圓滿達到它的最終目的。那麼,這個最終目的又是什麼呢?它就是永恆的神性之隱秘的黑暗,不論現在還是過去還是將來,都是無從知曉的。上帝就這樣不被知曉地留在自己裏面,那永恆的父的光永恆地照在這黑暗裡,但黑暗卻不接受這光(《約翰福音》,1章,5節)。
我曾經用拉丁文說過的一段話,寫在福音書里:「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上帝與你同在!」(《路加福音》,1章,28節)。聖靈將由至高無上的寶座從天而降,將從永恆的父的光那裡降臨到你(《路加福音》,1章,35節+《雅各書》,1章,17節+《所羅門智訓》,18章,15節)。
「太初有道」(《約翰福音》,1章,1節)。「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以賽亞書》,9章,6節),說他是嬰孩,那是因為按他屬人的本性他是幼小的,而說他是子,那就是按他的永恆的神性。大師們說:所有的被造物都力求有所生養,它們都希望與父得以等同。有一位大師說:任何一個行為原因都是為了它的最終目的而在作出行為,為的是使它能夠在它的最終目的之中獲得休息和安寧。還有一位大師說道:所有的被造物都是按照它們最初的純真和它們至高無上的完善而在作出行為。作為火的火,並不燃成火焰;它太純真和精九-九-藏-書細,以至於它沒有燃燒起來;倒不如說:是火的本性在燃燒著,是火的本性,憑著它的至高無上的完善而將其本性以及它的光亮注入到乾巴巴的木頭裡面去。上帝也是這樣做的。他憑著他的至高無上的完善創造出了靈魂,並且將他所有的光亮都最最純真地注入到它裏面去,而他自己卻並不因此而有所玷污。
求我所說到的真理扶助我們,讓我們到達這個真理。阿門。
上帝對人的最最偉大的拯救之舉,就是他自己也成為人。這裏我想講述一個很切合的故事。有一個富有的男人和一個富有的妻子,這妻子遭遇不幸,失去了一隻眼睛;她對此深感苦惱。這時這男人跑來對她說:「夫人,你為何苦惱呢?你不應為你失去一隻眼睛而苦惱。」她說道:「先生,苦惱我的並不是因為我失去了我的一隻眼睛,倒是因為我覺得你會不那麼愛我了。」這時他說了:「夫人,我是愛你的。」不久,他把自己的一隻眼睛也刺瞎了,然後跑到他妻子那裡對她說:「夫人,為了使你相信我是愛著你的,我使自己也跟你一樣,我現在也只有一隻眼睛了。」人也是如此:他很難相信上帝是如此地愛著他,直到最後上帝也「把自己的一隻眼睛刺瞎」,採納了人的本性,這才信了。這就是「道成了肉身」(《約翰福音》,1章,14節)的含義所在。聖母馬利亞說:「怎麼有這事呢?」天使說:「聖靈將由至高無上的寶座從天而降,將從永恆的父的光那裡降臨到你」(《路加福音》,1章,34/35節+《所羅門智訓》,18章,15節+《雅各書》,1章,17節)。
「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路加福音》,1章,28節)
祭司和利末人在向施洗約翰發問,而他說他就是那在曠野喊叫著的人(《約翰福音》,1章,2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