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迎風飛揚的自由精神——蘇珊·桑塔格及其短篇小說

迎風飛揚的自由精神
——蘇珊·桑塔格及其短篇小說

桑塔格在美國文學界成名較早。她三十歲那年,小說《恩主》(1963)問世。三年以後,桑塔格出版了文集《反對闡釋》。這兩部作品在美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為桑塔格日後的創作生涯奠定了基調。此後,她始終在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兩個相關範疇里齊頭並進,並且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最終將她成就為一個風格獨特的作家。桑塔格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說《死亡匣子》(1967)、《火山戀人》(1992)、《在美國》(2000),文集《激進意志的風格》(1969)、《論攝影》(1977)、《作為隱喻的疾病》(1977)、《在土星的標誌下》(1980)、《艾滋病及其隱喻》(1989)、《重點所在》(2001)、《關於他人的痛苦》(2003),短篇集《我,及其他》(1978),電影劇本《給食人者的二重奏》(1969)和《卡爾兄弟》(1971),以及短篇《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1991),舞台劇劇本《床上的愛麗絲》(1993)等。此外,《蘇珊·桑塔格讀本》在1992年問世。1995年,密西西比大學出版社還出版了《蘇珊·桑塔格談話錄》。迄今為止,她的十七部作品已經翻譯成三十余種文字。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1.16—2004.12.28)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成長起來的美國作家兼評論家。她以獨到而敏銳的觀察,別開生面的視角,以及真誠而警世的思想,成為二十世紀末美國文壇上的風雲人物。其人生經歷既特殊、又典型,幾乎可以代表她那一代美國知識精英的心路歷程。
我國出版的第一部桑塔格的中文文學作品,就是她的短篇小說集,其中收入了她的8個短篇,包括作者本人建議納入的近作。從這些作品中,讀者可以品味到二戰之後成長起來的那些美國知識精英的心路歷程,知識女性的經歷,以及當代美國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在當代美國文壇上,桑塔格是一位有著特殊地位和影響的作家。她具有女性的細膩觀察力,良好的學術訓練和敏銳的生活感悟力。她善於捕捉生活中的意象並能歸納其象徵意義,同時又有著獨到的文字表現能力。然而這一切都還不是構成桑塔格獨特文風的關鍵。應當說,真正造就了她的當代藝術家地位的,是她在先鋒實驗的創作表面下,骨子裡對現實的關注和對人性的關懷。正是這種特質使她能夠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診斷出社會的問題,揭示當代美國人的精神徵候,並且用藝術的而且通常是先鋒藝術的手法,去真實而深刻地表述她對生活的感知。
在桑塔格的一生里,她始終是一個引起爭議的作家。也許是她的思想有時過於偏激,例如她早期的反智主義姿態和對形式主義的過度偏愛;也許是她的表達有時過於直率,例如對「9.11」的評論,對美國軍方的虐囚行徑以及對古巴、以色列等國政治時事的批評,等等。她的坦率雖然表現了她的敏銳和真誠,但也使她在贏得廣泛讚譽的同時,受到批評甚至否定。當然,就連這個特點,也和她所生活的那個時代頗為合拍:二戰後的美國不是一向都那樣富有活力,充滿生機,同時又矛盾迭出,衝突四起嗎?不論https://read.99csw.com是學生運動,女權運動,還是民權運動,反戰運動,都在推動著美國社會,可同時又在質疑它,否定它,並重新塑造著它。社會的現實充滿了悖論,這個時代的產兒,它的代表人物桑塔格,自然也具有同樣的特點。幸運的是,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對思想活躍的桑塔格頗為青睞,給予她頗多的肯定與褒獎。桑塔格是世界筆會美國中心的會員,並且擔任過一屆主席(1987—89年)。她也是美國藝術科學院和美國藝術和科學研究院的成員。她還曾獲得過多項榮譽和獎項,包括國家級的文學大獎,如國家學院和美國研究院文學獎(1976),全國評論界書獎(1978),國家圖書獎(2000),以及法國(1984)和義大利(1992)等他國頒發的文學獎。
的確,從桑塔格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各種文體中,總能看到相互矛盾和衝突的觀念,例如思想與感情,良知與感性,以及道德與美感。對於桑塔格,這些觀念是不可割裂的相互對照物,一個是另一個的理解途徑。正是這樣的藝術姿態,將桑塔格造就成不拘一格的作家。她既寫評論,也寫小說;既寫當代,也寫歷史;既關注流行文化,又酷愛古典文藝;既評論色情與攝影,也探討沉默的美學甚至法西斯主義美學。她熱情張揚藝術的「愉悅」作用,也堅信藝術的「影響和改變」能力。在桑塔格那裡,可以看到一個活躍的思想,一個自由的靈魂,一個孜孜不倦研究藝術和人性的探索者,一個不斷重新發現世界和自我的精神遊俠。難怪,讚賞者稱她「充滿熱情」,「始終探索」,而她則將自己定位為一個「痴迷的審美者」和「著魔的道德家」。
改於白樺林小屋
《寶貝》一樣,《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也是用一種疾病來象徵當代人的生活狀況。不過,艾滋病的象徵性似乎更清楚,更直接。而且,耐人尋味的是,儘管他們強調坦然面對生活,卻自始至終沒有點出「艾滋病」這個詞,彷彿這是一個不可言說的禁忌。作者以感性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使它充滿了感性的氣氛,感性的言語,感性的記憶和感性的判斷,因為幾乎所有的人物都是在重複別人講過的話,已然經過了一道感性的過濾。
2009年6月16日
如果《朝聖》可被看作戰後美國知識分子的成長故事,《美國魂》則可以被視為關於這代人成人之後的經歷。不過,也許應該把《美國魂》當作寓言故事來讀,因為這不僅會使閱讀本身較為輕鬆,也會使它不那麼傷感。在表面的嘲諷下,《美國魂》充斥著精神上的困惑與茫然,甚至質疑與痛苦。就如故事中反覆出現的字眼「他們在召喚她,也在禁止她」所著意強調的,那些由美國各色名人所代表的種種價值觀念,儘管充滿了生命力乃至精神感召力,卻也同樣的含意不明、混亂不清,讓人不知該如何識別判斷,該何去何從。每當女主角需要解決問題擺脫困境時,她就會聽到偉人的指點,可卻又因指點不明而一錯再錯,以至於到了臨死之際,竟又期望能夠一切回歸到過去,回歸到她read.99csw.com用了一生去否定和擺脫的傳統。事實上,社會革命和道德革命給她帶來的不僅僅是精神的解放,還有更多的精神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令人興奮的自由狀況下,她(們)會作出革命的,違反本性的事,並下意識地同現存的社會秩序及道德規範對抗。這種對叛逆的渴望以及同時對秩序的需要,既構成了女主人公與社會和自我的衝突,也折射出那一代人的矛盾心理和精神困境。
桑塔格生於紐約市、逝于紐約市,身處全球文化風雲激蕩的中心之一,卻始終充滿熱情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她是一個早熟的愛書人,三歲開始讀書,熟知並熱愛歐洲文化。十六歲起,她先後在加州伯克利大學(1948—49年)、芝加哥大學(1951年)、哈佛大學(1954—57年)、以及牛津大學的聖安妮學院(1957年)學習文學和哲學。1950年,她與一位社會學教授結婚,育有一子,後於1958年離婚,從此沒再結婚。1953年起,桑塔格開始在大學里任教,包括康涅狄格大學(1953—54年),紐約市的市立大學和莎拉·勞倫斯學院(1959—60年),哥倫比亞大學(1960—64年),拉特格斯大學(1964—65年),教授英文、哲學、宗教以及創作。此外,她還當過雜誌的主編和電影導演。當然,她的主要頭銜是小說家、評論家和隨筆作家。
多年前在哈佛讀書時,我就開始喜歡上桑塔格。1991年回到《世界文學》工作,卻沒能實現介紹她的願望。有意思的是,十數年之後,桑塔格不僅在我國得到全面譯介,而且讀者甚眾。如今再次閱讀和翻譯她的作品,發現她的確是我國都市人時下頗需要,也頗適合閱讀的一個作家。桑塔格所關注的事物,她在作品中展現的生活場景和人生片段,竟都是當今中國的都市人所必須面對卻又時常迷惑困頓的。都市人在道德及價值觀上的混亂與迷惘,他們的理想和追求與迅疾發展的現代文明間的一致和衝突,他們的努力和熱情在現實中所遭遇的否定和挫敗,似乎都可以在桑塔格的文字當中找到表現,甚至會讓人恍然大悟般意識到,原來我們正在經歷的這一切,並不是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它們早已經在別的地方發生過並被記載下了。在這方面,桑塔格比《西雅圖不眠夜》的編劇、幽默的愛芙閏更廣闊,包含的內容更豐富,也更深刻;而在觀念的激進與手法的先鋒上,桑塔格又不遜於著名的才女作家瑪格利特·阿特伍德,同時又比她更可讀,更有普遍性。桑塔格的深刻和敏感,加上她的機智和流暢,使她的思想得以越過學術的邊界而更為廣泛地傳播,並終於穿越時間和空間,以中文翻譯的形式和我國的讀者見面,並且迅速地贏得了一批熱誠的讀者。
從青年時代起,桑塔格就一直思想上活躍而敏感,藝術上興趣廣泛;渴望改變世界的願望又使她崇尚先鋒藝術的實驗新觀念。她曾經被評論界稱作「青年批評家中難得的大胆而有獨創的一個」,而她在文學、戲劇、電影、攝影和政治方面的文字,又使她成為在藝術、哲學、文學、政治以及道德等多個層面上,「分析現代文化的」、既有「嚴肅追求」,又有「無窮智慧」的作家。不過,與此同時,桑塔格又被說成是名不副實的,因為有人認為她的文筆「複雜」、「冷酷」,甚至「她的思想的質量與她在美國文人中的聲望不成正比」。還有的評論家不屑於她對歐洲文化的景仰姿態,等等。這些批評,不論褒貶,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桑塔格的特點和影響,有助於我們去接近和理解桑塔格。九九藏書
故事中的人物聚在一起時,談論的是共產主義、自由戀愛、種族融合等當時的時髦話題,故事又同時對那些膚淺地理解這些事物的現象,作出既理解又感慨的敘述。例如,當女主人公和一個黑人發生性關係時,她說服自己這是為了去接近和了解黑人,是為了「民族的意志,民族的目標,還有民族的存在」,因為白人和黑人之間這種共存又矛盾的狀況,正是「美國的困境」。「美國的困境」這個詞,令我想起美國著名的風俗畫家諾曼·洛克威爾的一幅名畫《我們生存的問題》(1964)。畫中有四個戴著臂章的高大白人男警察在行進,他們中間,走著一位身著白色連衣裙、手拿書本上學去的黑人小女孩兒。了解了美國的這一現實及其對崇尚民主平等的戰後那代白人知識分子的影響,就可以理解故事中這看似荒唐的細節,實際上充滿了痛苦和迷惘,而女主人公所經歷的一切,並不是那麼地荒誕不經,而是一代美國女性的真實寫照。


蘇珊·桑塔格早年明確反對闡釋。她認為,一切文學藝術,都是作用於感官的(sensuous),它們本身已經陷入意識的陷阱,因此是不宜解釋的。正是這個觀念推動了桑塔格去創造性地從事創作,並形成多樣化的寫作風格。不過,桑塔格到了晚年又曾由衷地說,小說是「心靈的教育」;並對《紐約時報書評》的採訪者講:「我當然需要讀者,而且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流傳下去,希望它們值得流傳下去。」 此刻她已經認識到,值得流傳的作品少而又少,而它們都必得經受闡釋的考驗。
所幸的是,桑塔格的作品具有這種價值,我們今天才有可能讀到她的作品中譯,得以有可能從桑塔格的文字里,去體會在這個八面來風的大時代九_九_藏_書,在道德、良知、知識與藝術不斷失聲、甚至遭到否定的現實當中,桑塔格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愛、對真的探索和追問,是多麼地可貴。她的文學經歷和創作成就,才成為了我們借鑒的材料。的確,桑塔格有時候可能是偏激的,甚至有謬誤,但那就像迎風飛揚的自由精神之旗會在陽光下形成陰影一樣,是她的成就之組成,是她那豐富人生的一部分;而對於她的讀者,則是同樣具有借鑒價值的。
《寶貝》的創作形式儘管是獨特的,但它仍然是小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在形式上則更特別,它既可以拿來當故事讀,還可以搬上舞台演出。可是在這個舞台劇里,人物雖然不少,角色卻都無名。五個無名無姓的「聲音」,依情節需要來再現這個或那個人的言語,一切都是間接的,被重複的。想象一下五個「聲音」坐在台上,你一言我一語地複述著朋友之間關於一個艾滋病人的談話,這本身就是對想象力的刺|激。
《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的篇名呼應十九世紀英國小說家特洛羅普的同名百章長篇小說。故事中,生病的主角不曾出場,也不曾提到他的姓名,全篇由他的一些朋友的談話(間接引語)組成。涉及的人物(其中不少是言說者)共二十六人,他們的名字的頭一個字母正好從A排到Z。也許作者藉此暗示他們代表著英文的二十六個字母,從而組成了所有的語言和世界。從這些友人的交談中,讀者得以了解到病人的情況。他大概三十多歲,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和可觀的收入,生活富裕而時髦。他住在曼哈頓的時尚地區,一棟曾經是舊商用房的頂樓,寬敞的家中還有不少的藝術收藏品。他是單身漢,而且是時髦的雙性戀者。他的朋友們肯花時間反覆地談論他,是因為他患上了令所有人恐懼的疾病——艾滋病。朋友們對他的關心是真誠的,但也是有私心的。因為人人都知道,他們不是普通的朋友,他們是相信性濫交的那一代人,他們的關係早已經因了這曾經時髦的舉止而被聯繫在了一起。一個人生了艾滋病,便在所有朋友當中引起連鎖反應。他們為朋友難過,也為自己擔心,不知道這條看不見的聯繫什麼時候會在自己身上顯現。整個故事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展開的。隨著劇情的發展,讀者得以越來越多地了解和熟悉他們,發現他們是一群可愛的人。他們單純,熱情,直爽,富有同情心。他們也有知識,有教養,有體面的職業。他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同時也會互相嫉妒,爭風吃醋。這群不再那麼年輕的都市人,在可怕的艾滋病面前顯得是那麼地困惑而無助。他們當中,不論男女,都會時不時地熱淚盈眶,因為他們都在受到艾滋病的威脅,而在這種疾病面前,他們都變得極為被動,無能為力。
短篇集《我,及其他》是桑塔格的著名創作之一,收入的短篇代表了她的幾個重要主題,並且互相關照,可以串在一起閱讀。《朝聖》可被視作了解桑塔格那代人成長經歷的入門之作。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和她所經歷的故事,不僅同作家本人的經歷相似,同時也代表了整個戰後一代美國人的成長。戰後的美國,因為吸納了大批的歐洲知識分子移民,大大刺|激了文化和藝術領域的繁榮。小說中的兩個中學生,已經從傳統的學校教材中解放出來,儘read.99csw.com管仍有新舊思想的衝突,但新思想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已是不容置疑地強大了。那些年輕人,那些未來的知識精英們,早已不滿足只從本土文化中汲取營養,他們已經在嚮往並有能力去接受更為豐富的歐洲文化。文化的啟蒙也不僅僅局限於讀書一種形式,大批移民藝術家豐富了戰後美國的文化生活,使青年一代能夠直接受到優秀音樂的熏陶,使他們在教育上大大地優越於他們的父輩。而當時盛行的英才教育思想,更是堅定了他們的信念:在戰後民主平等的新世界里,他們能夠衝出平凡的家庭背景,憑了個人的天分和努力,成為不平凡的人。視野的開闊和良好的文化啟蒙,正是桑塔格這一代美國知識精英們得以形成的條件。美國能夠在二戰之後從經濟、政治以及文化上迅猛崛起,是與當時的新式自由教育分不開的。
另一篇小說《寶貝》,則在心理的層次上,更為具體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國社會中價值觀的混亂,及其對教育下一代造成的直接後果。《寶貝》是一篇心理問題小說。它的形式獨特而簡單,僅僅是病人對醫生的敘述。醫生的聲音從未真正出現過,通篇只是病人在講話。偶爾病人會重複一句醫生的問話,使讀者意識到,這篇獨白的第一聽眾應當是心理醫生而不是讀者本人,從而拉開閱讀的距離,進入分析的角色。桑塔格是以充滿理解和同情的筆觸講述這件傷心事的。乍看上去,夫婦二人輪流去看醫生,似乎是一個自然而簡單的安排。然而隨著情節的展開,讀者漸漸明白,那真實的原因是,每每說到傷心事,原想一吐為快的夫婦倆均感到苦不堪言,正所謂欲罷不能,欲言又止,時而言辭閃爍,矛盾暗生,時而心慌意亂,無所適從。夫婦二人的敘述便因此常常在時間上是混亂的,邏輯上是不清楚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兩人輪流去看醫生,另一個人似乎才可以得空稍稍鬆一口氣。正是由於這樣的人物與這樣的情節,拼貼式的敘述方式才十分貼切,恰到好處。整個故事彷彿是一幅沒有畫框的拼貼畫,畫面上零亂地貼滿了一張張寫滿傷心事的紙,每頁紙上除去註明了「星期一」,「星期二」的字眼,再沒有其他提供給讀者的背景信息。
申慧輝
事實上,那位醫生早已了解病人的癥結所在。但是他耐心地面對病人夫婦,傾聽他們的言不由衷,他們的躲閃迴避和延宕,因為他對隱藏在敘述下面的痛苦早有冷靜而清醒的準備。那夫婦所講述的,不僅是他們個人的經歷,例如他們那貌合神離的婚姻,沾沾自喜下的困惑和痛苦,以及他們那個寶貝在精神和身體上的各種問題,而且還包括了所有這一切所象徵的美國城市中產階級的精神困境,他們富裕卻又乏味的生活狀態,以及由於錯誤的價值觀念所導致的教育子女的慘痛失敗,甚至還有對美國現實的深刻反省和批評。就連故事中的寶貝所患的「扁桃體增生」,也是一種看似普通但十分複雜的疾病。這種自身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會引起免疫系統的識別混亂,使自身免疫系統將好細胞誤認作壞細胞並將其消滅,遂引出嚴重後果。讀過《作為隱喻的疾病》的讀者,自然可以理解這個象徵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寶貝》是一支美國現代文明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