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六章 金屬製品

第十六章 金屬製品

中世紀的中國人沒有鑄造金幣,他們將這種貴金屬節省下來,用於製作一些奢華而排場的器物;在嶺南地區,作為標準的交換媒介的銀(顯然還有金)則屬於例外。不過唐朝人很歡迎外來的黃金。日本使臣帶到唐朝的貴重資源大部分是金粉。六世紀時,在唐朝流行西域諸國,特別是龜茲的金、銀幣。七、八世紀時,唐朝在西域的保護國中一定都使用了金、銀幣,在高昌的一具男屍口中發現的銀幣就是明證。這枚銀幣的一面是阿胡拉·瑪茲達的祭司,另一面是哈里發穆阿維葉的名字。與這枚多種文化混合的銀幣一起出土的還有普通的唐朝銅幣
顯慶二年十二月(658年初),吐蕃贊普獻給唐朝皇帝的貢禮中有一件叫作「金頗羅」的金器。另外一次是上元二年(761)龜茲王「獻銀頗羅,賜帛以答之」。而且據記載,曹國有得悉神祠,祠中「有金人、金頗羅,闊一丈五尺……並有金銀器,胡書雲:『漢天子所賜神器』」。但是「頗羅」——不管是金的還是銀的——究竟為何物,對我們來說現在還是一個謎
此外,道士們也需要黃金。他們將黃金漿、金屑看作是一種效力很強的「鎮精神」「長生」的藥物。據孟詵說,燃燒葯金時,火有五色氣,孟詵本人曾經親自驗證了這個事實
至少到九世紀中葉為止,唐朝銀匠的製品都一直是精美絕倫的。九世紀中葉時,在會昌五年(845)大規模的宗教迫害運動之後,伊朗的影響逐漸衰退,從而開始了唐朝銀器製作的衰落期。唐朝工匠製作了許多圖案,它們通常都是「在使勁敲擊出來的一個個圓圈構成的背景上,鏤刻出浮雕花樣的裝飾」。有時這些圖案是採用凸紋浮雕製成的;偶爾也有雕刻的圖案。整個銀製品一般都是由幾塊焊接在一起做成的,這種技術特別被用來製作高腳杯。所有銀器的裝飾都大量地使用了部分鍍金和鑲金的工藝。在這些碗、盤、盒、杯上表現的畫面,通常是神話中的場面,或者是花卉、野獸,尤其是「皇室出獵」的場面,這種主題與薩珊銀器和織物上的狩獵圖有密切的關係。但是有些銀器的圖案也表現了古老的中國本土的風格,它使人聯想到漢代的石浮雕。唐朝還有一種很特殊的工藝,就是將銀箔或者鍍金銀箔運用在銅鏡上。唐朝還能製作銀平脫,所謂的銀平脫就是將帶有圖案的銀薄葉嵌在漆中。我們知道有一件很有名氣的銀平脫實物,是一位很典型的豐腴潤澤的宮女的形象;如同正倉院收藏品中展示的有些宮女的形象一樣,這位宮女也是站在一棵樹下。其他的銀製品還有剪、鋏、杓以及墓俑等
她所觸摸到的一切,都是用黃金打制。
唐朝人所知道的黃銅,實際上是銅與鋅的合金,黃銅是波斯的產品,在漢文中叫作「鍮石」(相當於英文「tutty stone」),這個詞來源於波斯文「tūtiya」,意思是指「鋅石」。唐朝輸入的鍮石是供宮廷工匠使用的,鍮石還是八、九品官員的袍帶上的飾物。而且在煉丹術士玄妙的汞合金中,也使用「波斯鍮石」的碎屑。開元六年(718),米國曾經向唐朝貢獻「鍮」
但是唐朝人很可能已經知道了合成這種金屬的秘密:他們肯定能夠生產其他一些精美的合金。白銅是一種銅與鎳製成的銀色混合物,自從漢代以來,中國人就已經能夠生產這種金屬了;在正倉院的收藏品中,就有一尊用白銅製成的長柄香爐。另外,我們還知道在正倉院寶藏中有一尊用「紅銅」製成的香爐,據稱這是一種銻、金、銅的合金。英—印混合語中的「tootnague」,就是指漢文的「白銅」,後來波斯人將它稱作「khār-čīnī」(中國石),據說中國人用它來製作鏡子和箭鏃,而穆斯林則用這種金屬製作長矛尖、指環和銅鈴九-九-藏-書
透出古怪奇異的想象,
除了突厥斯坦、東北的一些部落偶爾向唐朝貢獻銀外,唐朝的大多數貢銀來自新羅和吐蕃。這些地區貢獻的銀一般是做工精美的銀器。

從那印章或是神秘的字元,
但是比四川更重要的黃金產地是嶺南、安南的金礦。這些金礦往往分佈在只有土著人居住的崎嶇深險的地方

黃金

盛放精製糖的碟子,
在唐代,貴重金屬還被嵌進漆底之中。這種工藝現在通常以其日文名稱「heidatsu」為世人所知。現在尚存的唐朝實物有一種盒子,盒蓋上有用金、銀嵌帖成的花鳥雲彩圖案。文獻記載表明,這種方法被應用於所有的器物上——當安祿山在長安得寵時,玄宗在賜給他許多貴重器物的同時,還賞賜了「金平脫犀頭匙箸」「金銀平脫隔餛飩盤」;楊貴妃賜給安祿山的器物有「金平脫裝具玉合」「金平脫『鐵面』椀」
如所有的器具一樣高貴華麗,
瓷托盤,黃金勺,
在唐朝之前,金、銀很少作為盤子、瓶子甚至珠寶類飾物的基礎材料,在一些仿照古代青銅器風格的貴重製品中,黃金被用來充當某種飾物,黃金還是大型青銅器皿的一種輝煌燦爛的鑲嵌物。但是,將黃金打製成為薄片的波斯工藝,贏得了唐朝金屬工匠的喜愛——或許在唐朝境內有一些從大食逃出來的波斯金匠,並由他們教授唐朝的工匠——從而取代了在鑄模中澆鑄金屬器物的古老的工藝。隨著受到大眾歡迎的新技藝的傳入,薩珊波斯的設計圖案和外觀造型也傳到了唐朝——花卉景緻中的狩獵場面,對稱的葡萄以及圓花飾圖案等。儘管外來的風氣在唐朝非常盛行,但是古老的裝飾金屬的工藝並沒有被人們忘記:例如有一種銀柄劍,劍身上鑲嵌著金雲,還有一種短劍,劍柄外層為檀香木,劍身鑲嵌著金花
在更世俗一些的層面上,「黃金」代表了所有價值高昂之物,但是主要還是代表人的高貴的價值。正因為如此,唐太宗將魏徵比作冶金的良匠,他說:「卿獨不見金之在礦也,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匠。」唐代有許多篇以「披沙揀金」為題寫成的賦;柳宗元以「求寶之道同乎選材」為韻撰寫的《披沙揀金賦》就是其中之一。這種明喻的基礎是黃金具有「沉其質」「耀其光」的特性,而這與「碎清光而競出,耀真質而持殊」的有德之士的特點是相同的。
在唐玄宗統治時期,玄宗的兒子寫過一篇《龍池書》,玄宗向這位皇子賞賜了一條「紫金帶」,以表示對他獻書的酬報。這條紫金帶是他的先祖唐高宗破高麗時得到的。其他各種紫金器具在唐朝的文學作品中也屢見不鮮。比如一位年輕的武士,向人們炫耀他的「白玉鐙」,而在他的袖中還有一枚「紫金錘」;天祐元年(903)時,唐昭宗已經成了一位徒有虛名的皇帝,他賜給了當時實際的統治者朱全忠「紫金酒器,御衣玉帶」。諸如此類的器具,都是非常精美的紫金器。冰天雪地的勃律也出產紫金九九藏書
唐朝本土主要的黃金產地在四川。四川出產的黃金是沖積層中的金片,當時稱作「麩金」。唐朝詩人許棠曾經描寫過位於今四川省東北部地區的龍州的黃金。這裡是一個「碧溪飛白鳥,紅旆映青林」的優美去處,而且還是黃金的產地。詩中說這裡是:
金葉、金箔、「雕花金」等金屬材料,全都是唐朝的藝術家使用的材料,所謂的「雕花金」就是金葉貼花的一種類型。正如我們通過敦煌發現的樣品了解到的那樣,葉片金在唐代被用於繪畫,同時正倉院也收藏了許多用金葉裝飾的精美的器物——例如「新羅五弦琴」就是用雕金花鳥裝飾的。據我們所知,在唐代至少有一座城鎮中的金箔工是專門製作這些輝煌華美的器物所需要的材料的,這座城鎮就是安南的驩州

黃銅

儘管在明代時,可能只有精美的真紫金的仿製品,但是真正知道紫金這種名稱華美的金屬是早在唐代以前的事,而且在宋代及其之後,紫金這個名稱也還一直流傳不絕
黃金在唐朝的情形大體如上。但是唐朝境內的生產的黃金,並不能滿足唐朝人的大量需求,於是,亞洲各地的黃金就越過唐朝邊界滾滾而來。雖然伊朗很可能是打制金器工藝的最早的發源地,而唐朝工匠製作的金器的圖案中,有許多最初也必定是受到了伊朗金器的啟發,但是在對唐朝文化做出了貢獻的各國的工匠中,吐蕃人佔有重要的地位。吐蕃的金器以其美觀、珍奇以及精良的工藝著稱於世,在吐蕃獻給唐朝的土貢和禮品的有關記載中,一次又一次地列舉了吐蕃的大型的金製品。吐蕃的金飾工藝是中世紀的一大奇迹。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大量流入唐朝的吐蕃金製品的記載,同時也希望未來的考古學家能夠在中國發現吐蕃製造的,或者是受到了吐蕃影響的唐朝黃金製品。
我們看見酥軟的小餅,
在唐代,人們已經知道水銀可以「勾」致黃金;但是我們還不清楚唐朝人是否也知道通過汞合的方法從沙子和粉碎的母岩中分離出黃金。或許這種方法當時還只是道教徒的秘術。
以上是博學多識的唐朝藥物學家陳藏器的記載,但是他又稱,這種以「大毒殺人」著名的「生金」應該與對人無害的「黃金」區別開來,而他本人就曾經親身觀察過採金的具體過程:
鍍金可能是唐朝的發明;在九世紀的幾首詩中,都曾經提到過鍍金。鍍金——以及足赤金——被應用於大件器物的裝飾,比如,婦女的化妝盒、駱駝形狀的酒罈以及劍鞘的附件,等等,都有實物傳世。當然,在珠寶飾品和各種各樣的婦女梳妝用具中,也有許多是用黃金製作的,如發簪、梳子、冠冕以及手鐲等,都可以用黃金製作。金鳥,尤其是被牽強附會地稱作「鳳凰」的神鳥,是當時婦女們使用的流行飾物,這種飾物主要是用於頭飾。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可以見到類似用對稱的、表現為蝶形的箍條構成的、帶有花卉圖案和葉狀渦卷形花樣的王冠;還有呈現飛升狀的金制的阿布沙羅斯——它很可能是系在婦女的衣服上的;另外還有梳子,梳子的頂部是用黃金製成的,表現為葉形渦卷花樣,梳子上用凸紋刻畫了一頭波斯風格的躍立的雄獅形象read•99csw.com

紫金

一般而言,唐朝的白銀與黃金都不作為通貨使用,至少不是作為政府發行的通貨使用。但是嶺南的金銀比其他地方更為普遍,所以在嶺南將金銀作為一種交換媒介自由流通,這就如同唐朝中部山區以硃砂和水銀作為交換媒介一樣。的確,除了「五嶺(五嶺是嶺南與唐朝其他地區的分界)買賣一以銀」之外,銀對於廣州地區的商業生活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以至於當元和三年(808)禁斷采銀時——當時皇帝強調「銅者,可資于鼓鑄;銀者,無益於生人」——特別將嶺南地區排除在了被禁斷的地區之外。

據一本描寫廣州的唐朝著作稱:「大食國出金最多,貿易並用錢貨。」據此推斷,在位於唐朝南端的廣州地區,在貿易中可能使用了伊斯蘭國家的金第納爾。
她的牙籤是黃金的,
黃金在人們的形象思維的領域里,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黃金總是被用來形容那些奇異神妙、輝煌燦爛的東西。在中國佛教特別興盛的唐代,在印度傳來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下,黃金在形象思維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道教長生不老的仙人固然是「金身」,但是光被四表的佛陀也是如此,被稱作「金人」或「金仙」(Golden Ṛṣi);而且佛像的表層是用黃金來裝飾的。甚至佛陀的語言也被人們尊為「金言」,正如佛陀的住處及其標誌總是「香的」一樣,「金的」也是經常用來形容他們的特有的詞語。文殊師利是「金色」,而毗濕奴的伴侶迦樓羅鳥則生長著金翅

金幣與銀幣

在西域商人的手中,甚至還有羅馬金幣和波斯銀幣,這些錢幣上的胡神和夷狄之王的形象對唐朝人來說是很新奇的,所以有些錢幣是出於玩賞的目的而進入唐朝本土的。例如在長安附近的一座隋代墓葬中發現了查士丁二世的拜占庭金幣。在屬於同一時期的河南的一座墓葬中,也發現了兩枚庫薩和二世的銀幣。看起來唐朝的外來錢幣似乎沒有隋朝那樣普遍。但是這也許是由於單純依靠帶有偶然性的考古發掘而產生的一種錯覺。長安郊區的一座唐墓中出土過一枚拜占庭金幣,在附近的另一座墓葬中也發現了庫薩和二世的銀幣
南人云,毒蛇齒落石中,又雲蛇屎著石上及鵷鳥屎著石上,皆取毒處為生金。
金屬製品在唐朝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唐朝的金屬工藝也很先進。在唐朝的外國人總是千方百計地要從唐朝搜尋金屬製品帶回本國。反之,唐朝政府則不斷頒布詔令,禁止金、銀、銅、鐵的出口,阻止外國商人將銅、鐵轉輸到唐朝境外。儘管唐朝的天然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但是有些金屬的供應卻一直是很短缺的。黃金就是其中之一。

唐朝銀的生產集中在嶺南和安南地區。這種白色的金屬大多數顯然是通過烤缽冶金法從方鉛礦中提煉出來的。在三百八十四份鉛中,只能生產出一份或者是兩份白銀。九世紀初期,唐朝開工的銀礦有四十處,年產銀一萬二千兩,到九世紀中葉,銀礦增至四十二處,年產銀一萬五千兩
常見人取金:掘地深丈余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大者如指,中者猶麻豆,色如桑黃,咬時極軟,即是真金。夫匠竊而吞者,不見有毒。其麩金出水沙中,氈上淘取或鴨腹中得之九_九_藏_書
唐朝黃金的另一個來源是富州、賓州、澄州(都在廣西南部)等地區江溪沿岸的居民,據記載,這些地區的人民「以木箕淘金為業」。另外在廣州也有一個金池,「彼中居人,忽有養鵝鴨,常于屎中見麩金片。遂多養,收屎淘之,日得一兩或半兩,因而致富矣」

在黃金打制的食盒中,
它們都以瑪瑙串和黃金的印章作為綴飾。

但是在中國,就如同在其他地區一樣,中世紀時盛行的是金銀細絲工藝製品,而不是古代的粒面工藝製品。從唐朝的工藝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美麗的金髮簪,上面鑲著珍珠、綠松石以及其他的貴重寶石,這種發簪大多都是用金銀絲工藝製成的
在標準的藥物中,有一種叫作「銀膏」的葯,這種葯顯然是煉丹術士製作的;「其法用白錫和銀箔及水銀合成之」,銀膏具有「安神定志」的療效。另外還有一種叫「黃銀」的製品,「為器辟惡,乃為瑞物」,我們雖然不知道黃銀的成分,但它肯定也是道家的發明。最後應該提到的是烏銀,使用硫黃熏染銀子,就可以得到烏銀,「工人用為器,養生者以器煮葯,飲之長年」
眉毛鑷子也鑲嵌著寶石——
唐朝尋找金礦的人沿用古人找礦的方法——即傳說中指出的,利用標識植物找礦的方法。據他們講,地面上有姜屬植物,表明有銅礦或錫礦;野生的蔥則是銀礦的標識物;而生長冬青的地方,也就是金礦的隱蔽處。散布在土地中的金屬微量元素有利於某種特定的植物生長,而這些植物的存在,則相應地表明了附近有可採掘的礦藏存在的可能性,這一點近來已經在西方得到了確認
我們或許可以在古埃及找到一條考定「紫金」的線索。在圖特安哈門陵墓發掘出土的大批器物中,我們發現了一種表層為玫瑰紫紅色薄膜的黃金飾物;例如其中有一位年輕國王拖鞋上的玫瑰花結,就是用這材料和純黃金線交錯製成的。在苔沃斯莉特王后的王冠上,發現了與這種材料相同的特殊材料,這位王后屬於第十九王朝。而在第二十王朝拉美西斯十一世的耳環上,也同樣發現了這種材料。實驗表明,這是一種含有微量鐵的黃金,當加熱時,它就會變成紫羅蘭色。後來這種對金屬器皿著以玫瑰紫色以及其他顏色的技藝,就成了古希臘鍊金術士珍視的奇技秘術。現在已經從亞歷山德里亞和拜占庭的莎草紙古寫本中了解到了這些秘密。紫金的起源地存在兩種可能性:唐朝、勃律以及高麗的紫金與埃及無關,它代表了東、西方鍊金術之外的一種有趣而又可謂是偶然的工藝技術,也就是說中國與埃及的紫金冶鍊技術是各自獨立發現的;另外一種可能則是,這種技術是由西方傳播到亞洲去的。實際情況究竟如何,我們現在還無法斷定,但不管是模仿的還是原有的,中國的紫金必定是道教煉丹家的研究成果。
金粉在唐朝顏料彩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敦煌發現的捲軸畫中,就已經使用了金粉;而在用綠紙剪裁的蓮花瓣上也發現了金粉,這些花很可能是在佛教散花儀式上使用的;另外還有一把鍍銀包頭的劍鞘,劍鞘的表層是檀香木,上面是用金粉描繪的花、鳥和雲彩
在這塊舊大陸的好幾處地方都有過金粒面細工工藝,據認為這種工藝曾經一度失傳,到二十世紀時,才又重新發現了這種工藝的秘密。即將金粒放在粉炭中加溫,使它變得熾熱,這樣就會產生一種金碳化物薄膜,藉助這層薄膜上的碳化物還原過程而將金粒焊在正在空中加熱的金器的表面。古代中國對這種工藝有足夠的了解,但是它的發源地卻很可能是在俄國的南部地區。在樂浪郡——位於古代中國在朝鮮半島的轄地——曾經發現過一枚中國的金帶扣(不是平常的帶鉤!),在這個帶扣上裝飾著綠松石,還有中國的龍以及很小的金球圖案;帶扣的時代還不清楚,但是與它一起發現的漆器的時代在三世紀至八世紀。典型的唐朝金粒面製品是用飾有小珠的金絲做成的,具體來說,有一隻用薄金片做成的,呈站立狀態的鳳凰,它先前應該是一件頭飾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件精美的發簪,發簪上有一隻用薄金片和飾有小珠的金絲做成的孔雀read.99csw.com
吐蕃最早向唐朝貢獻的一批金器,就是由吐蕃流入內地大批金器的一個例證。貞觀十四年(640),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大相祿東贊來到長安,安排吐蕃君主松贊干布與唐朝公主的婚姻。為了締結婚約,他向唐朝貢獻了重達千斤的金器和其他許多珠寶。第二年,有一位唐朝公主與高原之君結姻,後來她被感恩戴德的吐蕃人祀奉為神靈。閻立德曾經畫了一幅作品來紀念這次事件,可惜此畫今已不存
土產唯宜葯,王租只貢金
此外,還有許多類似的令人嘆為觀止的金屬器皿。吐蕃可以說就是一個黃金之國,九世紀時,吐蕃贊普住在一頂奢華的大帳之中,帳內裝飾著用黃金製作的虎豹和其他爬行動物的形象。不過其他各國也出產黃金:回鶻可汗在喀喇巴剌哈遜的金帳可以容納一百人;遙遠的拂林王坐在「金蘤榻」上;新羅國向唐朝貢獻了大量的黃金;東胡部落、南詔國,包括石國、史國、米國在內的許多突厥斯坦國家也都偶爾向唐朝貢獻金屬器皿。多雪的勃律國也曾經向唐朝貢獻過金花。但是在所有這些形形色|色的黃金來源中,令人感到驚奇的是,我們尚未在文獻中見到有關印度支那的黃金傳到唐朝的記載。在馬來亞某地,有一塊著名的黃金之島或黃金大陸(Suvarṇadvīpa),對於印度人來說,這裏簡直就是傳說中的「黃金之國」——這種口碑傳說是促成東南亞的印度移民點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是在中國卻沒有發現這種傳說。
有時候,唐朝使用鍮石的數量一定是相當可觀的,因為在長安的一所寺廟中有一尊用鍮石做成的,高達六尺的毗盧遮那佛立像

貞觀十四年(640)貢獻的金器具體是什麼,我們還不清楚,但是為了慶祝唐太宗迅速取得征伐高麗的勝利,松贊干布在貞觀十五年(641)以子婿的名義向唐太宗貢獻了一件禮物。文獻中詳細記述了這件禮物,可以供我們參考。這是一件高達七尺的鵝形酒壺。顯慶二年十二月(658),吐蕃又貢獻了一件神奇的金屬製品:這是一座金城,「城上有獅子、象、駝、馬、原羝等,並有人騎」
她的鍾錶也是黃金的……
——無名氏《前往馬里蘭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