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粉之屬 碗粿

粉之屬

碗粿

楊碧緞女士是嘉義人,她大姐就是賣碗粿營生,耳濡目染,自然習得制碗粿的功夫;這麼多年來,夫妻同心協力,認真操持,口味不斷提升。他們所制的米醬用在來米磨製,添加地瓜粉,分蒜蓉、芝麻兩種,尤以芝麻醬為佳。杉行的香菇碗粿屬北部風格,滑嫩中帶著彈勁,米香清楚,肉餡碩大飽實,實屬傑作。
碗粿是地道的台南滋味,很多店家就打著台南招牌,如台北市寧夏夜市口「鄭記台南碗粿、虱目魚羹」,龍山寺附近也有一家「台南鄭記碗粿」,其實都非「小南鄭記」的分身;台南「鄭記」碗粿在台北並無分店。
無論碗粿的餡料、米醬如何變化,無論南北味道殊異,總是用一圓形的陶碗盛九-九-藏-書裝著,保溫又透氣,在台灣小吃中形象非常鮮明,那圓形的外觀,象徵圓滿。
吾人吃碗粿多不約而同地,先用叉子或竹籤在表面上划十字或米字形,再插|進碗和粿之間劃一圈,以令米醬流入,也方便食用。
碗粿是流行於台灣的米食小吃,製作時先用在來米(秈米)磨成漿,拌勻米漿呈厚糊狀,或稀或稠,糊化程度決定口感。米漿必須攪勻,以免成品軟硬不均。接著,將炒過的餡料放在碗里,注入米漿,進蒸籠炊十五至二十分鐘左右即熟,食用前淋上米醬膏。
我尊敬清早即營業的店家,「助仔碗粿」「杉行碗粿」六點即開始營業,遺憾台北不見這麼有社會責任感的店家。九-九-藏-書台南新忠義路、友愛街口的「阿全碗粿」也是早晨七點即開賣啊。
淋在碗粿上的米醬膏,各家不同,大抵多用醬油膏調製,再添加蒜泥或辣醬,西螺「琴連碗粿城」的獨門米醬膏,則用糯米、蓬萊米、豆腐乳炒制調成。
大凡美味都不會忽略細節,好吃的碗粿從選米、研磨、餡料、調味到炊蒸,每一步驟皆講究,如此才能表現碗粿美學:香郁,柔軟而糯彈,滑嫩,綿密,米香飽滿。
麻豆中央市場大門口那家「助仔碗粿」最能表現簡單質樸之美,創始人李助八歲就提著母親炊制的碗粿沿街叫賣,至今已是第三代在經營。現在台灣已無人挑擔販賣這種小吃了。那碗粿的叫賣聲,存在我少https://read.99csw•com年時代的深夜中,由遠而近,又漸漸遠去,像一切美好的經驗。
對台灣人來講,碗粿有一種親切的表情。
彰化市「杉行碗粿」創立於一九七二年,起初是流動攤販,郭清標、楊碧緞夫婦各推一輛手推車,兜售于大街小巷。是成功路、長壽街口的鄭姓木材行老闆看他們每天經過店外,覺得他們做生意老實又辛苦,遂主動邀請他們在店前擺攤,不收分文租金。郭氏夫婦為了感恩,遂訂製兩塊木板招牌,叫「杉行碗粿」。我在店裡吃碗粿,看到牆上掛著放大的老照片,屋瓦下簡陋的木板招牌,摩托車,攤車,汽車,似乎敘述著感動人心的故事。
判斷碗粿炊熟與否,可觀察中央表面,若略呈九*九*藏*書內凹狀者,才是成熟,也才不會顯得糊爛。常見的餡料包括:滷蛋或白煮蛋、香菇、豬肉塊、蝦米、蝦仁、蘿蔔乾、鹹蛋黃、豬肝;先煸炒蘿蔔乾,再爆香紅蔥頭,續炒肉片、香菇,加入醬油、糖、白胡椒粉、米酒調味。
台北碗粿我最欣賞永樂市場口「通伯台南碗粿」,往往是中午從學校駕車回工作室,飛馳在高速公路上,腦海里浮現碗粿那迷人的形影,遂繞到那裡午餐。通伯亦選用存放三年的老秈米磨製米漿,成品彈牙可口,入嘴時唇齒間跳動著米香。獨自走進人影晃動的店裡,碗粿快速端出來又消失,常常想念一起吃的人。
台灣的碗粿南北不同,北部碗粿外觀皎白;南部碗粿在製作之初,米漿添入肉臊和醬汁,呈九九藏書現明顯的暗沉醬色。南粿以台南為尊,台南碗粿總不乏大塊瘦肉、鹹蛋黃、蝦仁、油蔥,食用前再澆淋上米醬和肉臊,諸如麻豆「裕益」「阿蘭」「金龍」「助仔」,以及台南市府前路「小南」、小城隍廟旁「鄭記」和夏林路「小西腳」都是老品牌。小南與鄭記系出同源,兄弟分家,親情分開了,味道卻不容易分開。
好吃的碗粿首先表現出米香,軟嫩中暗藏彈勁,這要用一年以上的舊秈米製作米漿,準確掌握水、米的比例。舊秈米的吸水性強,口感紮實富彈性;像台南「富盛號」「小南」,麻豆「裕益碗粿王」,莫非如此;也有人用糙米製作,如台南「蔡家」。「琴連碗粿城」甚至選用存放兩三年的秈米,當天研磨成漿當天炊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