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肉之屬 三杯雞

肉之屬

三杯雞

此菜味濃下飯,做法很簡單,只要調味料的比例準確,先加熱空燒砂鍋;另起鍋用香油煸薑片,接著爆香蔥、大蒜、辣椒,再翻炒汆燙過的雞塊,待雞肉變色即可添加醬油、糖拌炒,倒入些許米酒和高湯,加上鍋蓋燜熟,令皮下脂肪分解,同麻油一起帶出香味;其間得掀開鍋蓋加以翻炒,令雞肉充分而均勻地吸收調味料,最後將燜煮好的雞肉倒入已加熱的砂鍋中,加入麻油、九層塔稍微翻炒即成。
然則吾友亮軒對九層塔有嚴重的指控:一般人做三杯雞都用九層塔,九層塔是說謊的菜,可以遮蓋不新鮮的肉類腥味:三杯雞如果用九層塔,在味覺上就是喧賓奪主。他九_九_藏_書強調自己燒三杯雞是用蒜瓣取代九層塔。其實兩者並不抵觸,皆可同治於一鍋。九層塔之味雖猛,卻是三杯雞不可或缺的提香物;何況此餚本來就是重口味,所用的麻油、姜、大蒜、辣椒無一不烈,何獨怪罪於斯?
九層塔是這道菜臨門一腳的調味料,也是三杯雞的台灣風味。這種香草屬薄荷家族,原產於印度,我的外食經驗是在台菜和越南餐館最常吃到。九層塔又叫「羅勒」(Basil),香氣彷彿介於檸檬葉、薄荷葉、丁香之間,又完全不同。台灣人很有趣,在三杯雞的鍋子里都叫它九層塔;當它出現在意大利麵里,輒被喚成羅勒九*九*藏*書
我反而覺得三杯雞的濃烈,需要九層塔的清香來修飾。三杯之運用廣矣,而且葷素皆宜,諸如三杯血糕、三杯魚、三杯中卷、三杯兔、三杯杏鮑菇、三杯豆腐,以及三杯素腸等。
三杯雞是一道經典的贛菜,源自江西寧都或萬載,製作數百年來,已風行於社會各階層,撫慰了無數販夫走卒、商旅行腳、達官顯貴的胃腸。
優秀的三杯雞香氣撲鼻,口感爽滑,醇厚,雞塊的色澤金黃,肉質鮮嫩、飽含彈勁,鍋底乾爽。劣廚往往將雞肉烹得乾澀,或外表燒成炭黑。主材料自然以土雞為上選,我在家烹制則選用雞腿。
三說萬載縣農村,有貧家姐弟二人相依為九-九-藏-書命,適逢大旱,弟弟決定出外謀生前夕,姐姐殺了家中唯一的嫩母雞,剁塊,連同洗凈的內臟放進砂缽,再把僅剩一杯量的食油、醬油及酒倒進鍋內一同燜燒,準備為弟弟餞行。約過了一個時辰,香氣四溢,驚動了鄰居一位官府的廚師。后經這位廚師改進烹製法,大受歡迎,三杯雞之名大噪。
二說贛南有魏姓父女,以燒瓮缽營生;後來父親病故,按當地風俗,大年夜需用雞、魚、豬三牲祭奠長輩。孝女家貧,宰殺整治僅有的母雞,再將同祭奠的雞和一杯醬油、一杯食油、一杯米酒入瓮煨制年餚,遂而流傳演變成三杯雞。
糖色和醬色決定成品的色澤,因此可用麥芽read.99csw.com糖取代砂糖。做法雖不難,仍有一些細節需要講究:如蒜頭勿切片,以免糊掉;麻油不要一開始就下鍋燒熱;此外,不宜加水。
有時候一些傳聞掌故可茶餘飯後閑聊,過度演繹則不妥。歸納起來,贛式烹法用甜酒釀、豬油、醬油煨制。台式三杯雞做法則如前述,已異於江西傳統,主要是舍酒釀而取米酒,並易豬油為麻油,再加入最關鍵的九層塔和蒜頭、姜、辣椒。
這道雞餚附會著多種傳說,一說文天祥被打入死牢后,一位江西老太太為表達對丞相的崇敬,潛入獄中探監,與同鄉的獄卒以瓦缽用牢中酒燒制了一隻雞;兩人顧慮寒氣逼人,另取一扁盤,盤中點燃了酒,瓦缽上read.99csw.com面再加杯蓋保溫,雙手捧雞缽跪倒,獻到文天祥面前。文天祥面對雞缽,感慨系之,形「三杯」,意「三悲」:一悲豺狼當道,二悲有心不能救國,三悲南宋江山危在旦夕。後來獄卒和老太太返鄉修了一間文公廟,每逢文天祥忌日,都用三杯雞祭奠。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廚藝教學,居然教人家加了醬油還加蚝油、醬油膏,居然還有呆廚教觀眾下芡粉、用微波爐烹制。上帝保佑電視觀眾。
「三杯」的意思是烹制需醬油、麻油、米酒各一杯調味。為追求口味,實際操作可改變比例,台灣名廚阿基師的做法是八匙米酒、四匙醬油、二匙糖和少許麻油。三杯雞基本上不放鹽,鹽會讓蛋白質略微變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