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緒論 老子與《老子》 6、悖論:拋棄智慧的智慧寶庫

緒論 老子與《老子》

6、悖論:拋棄智慧的智慧寶庫

一點也不怪。
同樣也是依據「自然無為」的原則,老子為我們留下了「守柔」「不爭」「處下」的智慧。如今,人們總是尊敬「高高在上」的頭面人物,誰還願意去光顧那些「沉淪下位」的倒霉鬼?姑娘們總是青睞勇武剛強的小夥子,誰還瞧得上「甘於雌柔」的懦弱者?達爾文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者在自然與社會中都遭到淘汰;拿破崙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我們也早已把「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視為當然。可是老子別有話說,他認為「柔弱勝剛強」(36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43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78章),他在第76章中說得就更絕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由此他得出的結論是:「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爭雄逞強、出人頭地、鶴立雞群,現在已成為一個人能力或成功的標誌,而在老子看來這正是一個人無能和失敗的病根。花崗石該是夠強硬的吧,最後總要被柔弱的水滴穿;大海之所以能成為眾流嚮往的中心,就是因為它甘心待在一切河流的九-九-藏-書下游。假如大海也像我們人類一樣,老是想跑到小河的「前面」或「上面」,小河就絕不會流向大海,大海當然也不可能匯聚眾流成就它的浩瀚汪洋。要想成為萬民之上的領袖,就必須站在萬民之下;要想成為眾人的帶路人,就必須把自己擺在眾人的後邊;要想天下人都爭不贏你,你就必須不與天下人爭鬥。
有人因此說老子是個大陰謀家(參見錢穆《庄老通辨》,三聯書店2002年9月版),有人因此說老子尚權術奸詐(參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遺書》18卷;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版)。張舜徽說老子「道論」的核心就是「南面術」,其手段「可用一個『騙』字」和「裝」字來「概括」(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版第12頁)。張先生戴著這樣的「有色眼鏡」來「看」老子,所以他覺得老子的每一句話都是陰謀,甚至《老子》第20章中「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這段話,也被他說成是老子不過是教人故意「裝」出「糊塗相」,既可掩飾自己的無能也可「騙」取別人的信任(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中華書局1982年11月read.99csw.com版第13頁)。就此陳鼓應先生曾寫過一篇《誤解的澄清》,他認為老子不僅不是什麼「大陰謀家」,而且還是個「樸素的自然主義者」(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5頁)。這裏的確有進一步澄清的必要。老子不過是說能「下」才能「上」,守「弱」才能「強」,此處的「上」和「強」是不期而來不爭而得,其出發點仍是他那「自然無為」的原則,他崇尚的仍是誠實、忠厚、樸拙的品性——「棄聖絕智」便是最高的智慧,不用機巧才是大巧。而「為了」將來能夠「高高在上」而裝成「謙遜卑下」,「為了」以後能夠「逞強」而裝成「柔弱」,那才是有意偽裝玩弄權謀。在老子看來不只有意偽裝違背「自然」,玩弄權謀同樣愚不可及,只有像天地一樣無為無私,只有像江海一樣居卑處下,我們的心胸才能像天地那樣博大,我們的事業才能像江海那樣壯闊。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偽裝弄權「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南腔北調集·搗鬼心傳》)。
老子一生憎惡智巧,然而他卻是古今的偉大智者;他一生痛恨陰謀,卻又被許多人說成是大陰謀家;他一生討厭權術九*九*藏*書,專講權術的韓非卻向他取經;他一生都在詛咒統治者的暴政,而歷代的統治者卻向他討教治國方略。
你說這怪不?
賣弄小聰明只是自作聰明,投機取巧更是愚不可及,因為這樣違背了自然無為的生活態度。老子認為只有拋棄機巧才是大巧:「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45章)最圓滑的東西好像有所欠缺,可是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最充實的東西好像仍舊空虛,可是它的作用不會窮盡;最正直的好像彎曲的,最靈巧的好像笨拙的,最好的口才好像結結巴巴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大智若愚」,已經成了一種民族的智慧,它和「無為而無不為」一樣,是老子「正言若反」(78章)這一獨特反向思維的典型例子。老子認為人類紛爭和煩惱的病根不是由於無知和愚蠢,而是由於大家過分的機巧滑頭,如果社會上人人都誠實,那麼誰也不會受到欺騙;如果個個都待人忠厚,那誰也不會被別人欺凌;如果大家都為人淳樸,無疑更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也可能更容易把事情辦成,所以美國人也常說「別太精明」(Don't be too smart),所以阿拉read.99csw•com伯人說「傻子才想變精明」。弄巧必成拙,大愚卻不愚。
老子是一位崇尚自然詛咒智巧的先驅,而《老子》卻是一座人類智慧的寶庫。
老子認為人應該取法天地自然。自然界水流花開,鳶飛魚躍,春華秋實,這一切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大自然是無意識的,但處處充滿了生機;天地並不想去實現什麼,但又樣樣都實現了。而人類的無窮私慾卻很少能得到滿足,萬丈雄心最終大多都化為泡影,千般願望又有幾多能夠實現?不知多少人曾有過「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哀嘆,不知多少人曾留下「壯志成虛」的遺憾。既然如此,人類何不像大自然那樣以「無為」的態度對待世事對待人生呢?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不背離自然去追求個人的目的,這樣反而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是老子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一無所求卻什麼都能得到,毫不貪婪但任何願望都能實現,無目的然而又合目的,「事無事」然而又無事不能辦成。難怪從歷代君主到當今的企業家,無一不對「無為而無不為」感興趣了,這管理方法對於外國人來說也許奇特而神秘,但它在中國也許最常用也最有用。
當然,我們也忘不了老子那句「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7章)的名言九_九_藏_書。有人把自私貪婪看成機靈,把大公無私當作傻氣。他們像蠹蟲一樣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寧可蛀空別人的大樑;他們為了煮熟自己的一個雞蛋,不惜燒掉別人一棟房子。然而,自私者到頭來總是一事無成,坑害別人最後必然坑害自己。讓我們來聽聽老子的教誨吧:人們應該效法天地自然,俗話不是說「天長地久」嗎?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就是因為天地不為自己而活著。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正是因為不為自己生存它反而能得以長生。假如人能像天地一樣,處處把自己擺在最後,那麼自己反而能佔先;時時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自己的生命反而能夠保全;正是由於自己毫不自私自利,最終反而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當然老子的原話比我說得更加精彩:「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7章)要是像天地那樣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頭,就會贏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要是總把別人的冷暖放在心頭,就會被大家擁戴為首領;要是從來不打自己的小算盤,也許更易於成就一番自己的大業。
老子這種不用機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使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大智若愚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