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章 戰與和 引言

第十章 戰與和

引言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31章)
萬不得已而興兵也只可用以自衛和濟難,絕不能以武力逞雄于天下,「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30章)。他理想的社會中「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他想象的黃金時代里人間全無爭鬥,老少不識兵戈。
read•99csw.com用兵的人不敢「為主」而寧可「為客」,不敢先發而寧可后發,不敢進寸而寧可退尺。「為主」是挑起戰火,「為客」是奮起自衛;「進寸」 是甘為戎首,「退尺」是消弭戰禍,後者是被拖入戰爭的「哀兵」,未戰之前就已經取得了道義上的勝利,兩軍相爭「哀者」必勝。當然老子更欣賞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無陣勢可擺,無胳膊可舉,無敵人可對,無兵器可read•99csw•com執,這才算是最高明的將軍。
恃強凌弱或以大欺小是「不道」的,而不合於「道」的人很快就會滅亡(30章)。問題是,反對不義戰爭並不一定能避免不義戰爭,如果那些「服文彩,帶利劍」的竊國大盜強加我們戰爭怎麼辦呢?老子認真思考了應敵之策和取勝之術。關於戰略戰術老子主要強調后發制人和「以奇用兵」(57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九_九_藏_書,必有凶年。」(30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69章)
春秋時期「天下無道,攻戰不休」,因而人們常說「春秋無義戰」。列國之間無休無止的戰爭成了「民之殘,財用之蠹」。
老子思考戰爭為的是熄滅戰火。或許軍事家、戰略家能從《老子》中悟出不少戰爭智慧,歷史上「領兵者」和「言兵九-九-藏-書者」的確十分推崇它,但稱「《老子》是一部兵書」實屬誤讀,說《老子》「未嘗有一章不屬意於兵」更是誇張。
老子認為「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81章),天道「善利萬物而不爭」(8章),戰爭自然為有「道」者所反對。老子為人的「三寶」中以「慈」為首(67章),所以反戰是他的基本立場:
戰爭帶給社會的只是遍野哀鴻和滿地荊棘,帶給人民的更是家破人亡和瘟疫飢荒,那麼統治者為什麼要一次又一次地九*九*藏*書發動戰爭呢?老子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由於他們要滿足自己貪婪的慾望:「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46章)他們傾全民之力來爭奪霸主,竭全國之財來攻城略地,犧牲士卒來發泄私憤,貪慾是挑起戰火的深層動因。現代西方許多思想家也和老子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看法,羅素就認為權力的慾望和佔有的衝動才是導致暴力和戰爭的根源(參見羅素《權力論——新社會分析》,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