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章 戰與和 9、善戰者,不發怒

第十章 戰與和

9、善戰者,不發怒

再說,從戰術上講發怒也為兵家之大忌,《孫子兵法·火攻》警告君主和將帥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許多重要戰役事關整個戰爭的勝負,實屬國家的「死生之地」和民族的「存亡之道」(《孫子兵法·計》),而「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孫子兵法·火攻》)。
盛怒之下容易失去理智,失去理智就難以對戰事作出冷靜的判斷,因怒而興師,當慍而出戰,很可能給軍隊和國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劉備九-九-藏-書聽說關雲長遭東吳殺害后,在悲怒交集之時要為二弟報仇,不聽軍師孔明的勸阻,倉促出兵,結果被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不僅損兵折將,自己也險些送命——這是怒中興師的必然下場。
逞勇尚武便嗜殺好鬥,想以強大的武力屈人,這違背了天道不爭的原則,違背了以慈用兵的盛德。以武力屈人必然激起武力的反抗,違背天道更為天道所不容。逞勇尚武嗜殺成性一定會招致天怒人怨,天怒人怨哪能不一敗塗地?
「百戰百勝」似乎是對一九九藏書個將軍最高的評價,「殺得敵人片甲不留」好像是一次戰役的最大勝利。不過,「不戰而勝」才是真正的「善戰」將軍,未等交戰敵軍就全部降服才是真正的勝仗。訴諸戰爭原本就事出無奈,在戰場上殲滅敵人也實屬下策,最好是在兵刃未接之前就降服敵人,這不是靠兵力強大以凌人,而是因道德的偉大而感人。「將軍誇寶劍,功在殺人多」的將軍不是好將軍(劉商《行營即事》),憑武力使人屈服遠不如以慈愛讓人敬服。
一提起將軍,人們馬上就會想到他們「壯志九-九-藏-書飢餐胡虜肉」那種令敵膽寒的氣概,會想到他們「殺人莫敢前,須如蝟毛磔」那種粗豪威猛的形象,會想到他們「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那種萬人聽命的威風,還會想到「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那誓追窮寇的勇武;一說到戰爭,人們馬上會想起滿目怒火的士兵衝鋒吶喊,想起鮮血淋漓的肉搏場面,想起搶攻敵人陣地時的奮不顧身,當然還有那勝利會師的歡呼雀躍,或身死城陷的慘烈悲壯。詩人們也著意渲染戰爭的殘酷,讚美將軍的英武,描繪將士的震怒,表現九九藏書殺敵的勇敢。
(參見原第68章)
「不逞強」「不發怒」「不交鋒」就是所謂「不爭之德」——不與人爭鬥的德性,對士兵關愛謙下就是所謂「用人之力」——藉助他人的力量。秉「不爭之德」和靠「用人之力」就與天道相符,與天道相符是自古以來的行為準則。
然而,善戰的將帥不逞勇武,善於作戰的不輕易動怒,善於克敵制勝的不用與敵人交鋒,善於帶兵的對士兵關愛謙下。
即使用兵也應當以「恬淡為上」,真https://read.99csw.com正的「善戰者」不會輕易動怒。有「道」者不會無緣無故地對別人、別國侵伐暴戾,興兵不是為了自衛便是為了正義而戰。以正義戰勝邪惡不同於意氣之爭,所以無須盛怒后的血氣之勇。
古今良將無不愛兵若子。將軍只在戰時對士兵發號施令,平時對他們的冷暖麻木不仁,以致「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的軍隊不將士離心、士氣消沉才怪哩。將軍只有對士卒富有發自內心的慈愛,士卒才會與將軍同心同德,願意為將軍而生,樂意為將軍而死,這樣的軍隊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