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蘇軾的詩詞成就 第三節 蘇軾詩歌的藝術風貌

第三章 蘇軾的詩詞成就

第三節 蘇軾詩歌的藝術風貌


蘇軾為人最突出的特點是:既超脫曠達,又憂國憂民。他一生四處顛沛流離,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和流放,但始終沒有放棄儒家兼濟的理想,終生關注著國家的興衰和政治的風雲,他開始對新法的指責和後來對舊黨盡棄新法的批評,都是出於堅守自己的政治信念和為了國家的強大興旺。他有些揭露時弊關懷民瘼的詩篇,飽含著自己強烈的政治激|情。他為諷刺新法而作的詩歌雖暴露了詩人政治上的偏見,但也真實地揭露了新法實施過程中的流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層社會的真實面貌,如《吳中田婦嘆》借一農婦的口說:
——《縱筆三首》其一
因而,他詩歌中另一突出的主題是抒寫對人生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對友情的珍視、對自然的迷戀,他在這種眷戀、珍視和熱愛中執著地尋求生活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尋求對現實的解脫與超越。《游金山寺》抒發了他濃郁的鄉思:
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
——《和子由澠池懷舊》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四山眩轉風掠耳,但見流沫生千渦。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南堂五首》其五

他有些與新法無關的詩對現實的反映更客觀、更深刻: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這是《荔支嘆》的開頭一節,接著它由唐代諂媚帝妃轉向對「爭新買寵」的當朝權貴的抨擊,由古代向妃子貢荔枝落實到向當今皇帝貢新茶和牡丹,詩人譏刺的鋒芒是那樣犀利。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蘇詩的風格豐富多彩,奔放而宛轉、新奇而自然是其風格的主要特徵。這種詩風在他的七言長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代表作有《王維吳道子畫》《石鼓歌》《游金山寺》《戲子由》《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等。這些詩無不放筆快意,氣勢縱橫馳驟,意境雄奇壯闊,既一意傾瀉又宛轉曲折,既恣意揮灑又舒捲自如,他對吳道子畫的兩句贊語——「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可以現成地拿來評價他自己的詩歌。就蘇軾的氣質個性和藝術創造而言,只有七言古詩這種體裁才能自由揮灑他的奇情壯采,讓他的奇語快句與警言妙句如瓶瀉水。他的律、絕近體詩也像不假思索衝口而出,不屑於在字法句法中苦心翻奇鬥巧九-九-藏-書,和他的七言古詩一樣一氣舒捲豪放不羈,但筆力所到別具清新天然的神韻。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今年粳稻熟苦遲,庶見霜風來幾時。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熱愛自然也好,熱愛藝術也好,珍視友情也好,它們都源於詩人熱愛生活、熱愛人生,哪怕是處在最艱難的時刻,哪怕是身在最荒涼落後的地方,詩人總能咀嚼出生活深永的美來。下面兩首詩一寫于貶所黃州,一寫于流放地儋州(今海南島西部):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汗流肩赬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他也熱愛藝術,自己不僅是繪畫和書法名家,也是繪畫和書法的鑒賞家、評論家,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優美的題畫詩和品書法詩。《石鼓歌》宏闊整練,《王維吳道子畫》奇縱瀏亮,《書韓幹〈牧馬圖〉》渾厚遒勁,而《惠崇春江晚景》與《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其一),前者清新別緻,後者疏曠淡遠,如:
茅苫一月隴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的詩歌是宋詩藝術革新的完成,代表北宋詩歌的最高成就,後世常將他與李、杜並稱,有人還認為他兼有李、杜之長(見袁宏道《答梅客生開府》)。他的詩情沒有李白的雄強剛摯,但比李白更豁達、更超曠;沒有杜甫的深沉博大,但比杜甫更風趣、更靈動,因而,理所當然贏得了歷代詩人的崇拜和廣大讀者的喜愛。
對人生的空幻通常都來自於那些飽經風霜的老人,而這裏竟然出自一個二十四歲的青年!不過,儘管他似乎徹悟了生命,儘管他常說「人生如夢」,儘管他常有某種空漠感,但他並未由於感到空漠就從而冷漠,他對人生、友情、自然的熱情至老不衰,並未由於了悟生命而就此頹唐,而是洒脫樂觀地擁抱生活: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

給蘇軾這樣的大家勾畫其詩歌的藝術風貌,比起品評那些詩歌名家來要困難得多。蘇軾詩歌就像「連山到海隅」的群峰,有的雄奇,有的淡遠,有的清幽,有的秀麗……它們呈現出絢麗多彩的風姿,並以其內容的深廣和手法的多樣展示了詩人精神世界的廣博與豐富。
——《食荔支》

九九藏書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五
蘇軾晚年隨著環境與心境的變化,審美趣味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由仰慕陶淵明為人的高風進而偏嗜陶淵明平淡的詩風,他自己的詩歌風格變得樸素平淡。他寫了一百多首和陶詩,比較著名的有《和陶止酒》《和陶歸園田居》等,還寫了不少模仿陶詩的作品。他的門人黃庭堅稱讚說:「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跋子瞻和陶詩》)
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數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溫。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
蘇軾對國事的成敗憂心忡忡,對人民的禍福無限關切,而對他自己卻忘懷得失、不計沉浮,這使他具有一種豁達的胸懷,一種高於常人的人生境界;這也使他能坦然地對待仕途坎坷,平靜地迎接人生的風風雨雨,並超越他所處的那種複雜而又骯髒的人際關係。我們從他一些詩歌中能見到他的人格之美和境界之高,如: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他熱愛自然,一塊奇石,一朵梅花,一株海棠,一棵松樹,一尾小魚,都能引起他濃厚的興趣,有時甚至達到了痴情的地步。他的山水詩在對自然的新奇感受中,融進了詩人自己洒脫曠達的個性,所創造的意境優美動人:
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卧青泥!

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龍眼來。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掃地焚香閉閣眠,簟紋如水帳如煙。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https://read.99csw.com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這三首同韻的七律寫作時間分別為元豐四年(1081)、元豐五年(1082)、元豐六年(1083),地點分別是今天湖北麻城市岐亭和貶所黃州。即使處在人生的困境,作者仍然能感受到「江柳搖村」的春意——「盡放青青沒燒痕」,仍然能感受到「半瓶濁酒待君溫」的人際溫暖。明知世事人生只如一場縹緲的春夢,時過境遷會泯滅一切痕迹,但他仍然保持著濃厚的生活興緻——「走馬還尋去歲村」,仍然還看重人間的友情——「野老蒼顏一笑溫」,友誼、人情給他那顆敏感的心靈以溫暖和慰藉。哪怕是被貶于「亂山環合」的「淮南盡處村」,仍舊對未來充滿希望——「長與東風約今日」,在蘇軾的人生字典中從來沒有冷漠、悲觀、絕望這類字眼。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蹉磨。
他那豪放馳驟隨意揮灑的才情,又表現在暢達流利的語言和精警俏皮的議論中。由於學識淵博宏富,他往往在詩中信手拈來許多典故、佛語、道書、小說和俚語俗語,暢發議論,嬉笑怒罵,以文為詩。這一方面使他的詩歌汪洋恣肆、風調流利,另一方面又使他的詩歌傷于刻露、傷于冗散,詩人有時只顧自己矜才炫學而忘了兼顧詩歌自身的含蓄蘊藉。
稍聞決決流冰谷,盡放青青沒燒痕。

長洪斗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詩人在海南島流放的三年中,「食飲不具,藥石無有」(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在生活和精神上受盡了煎熬折磨,但他對自己多年的磨難一笑了之,對政敵的迫害不屑一顧。「九死南荒吾不恨」,老人是這樣寬厚、開朗、幽默而又超然。除了反映社會現實和表現自己的精神境界外,他還常常用詩來慨嘆人生。由於所處的特殊時代和個人的特殊經歷,蘇軾比一般詩人更敏銳地感受到了世事的無常、人生的飄忽和生命的偶然,在他人生的旅途上不時發出「吾生如寄」的喟嘆(見《過淮》《和陶擬古》等),如他剛剛走向社會就感嘆道:

——其三https://read•99csw•com

亂山環合水侵門,身在淮南盡處村。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東禪莊院》


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攲倒出霜根。
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他豪放馳驟的才情也表現在他想象的豐富奇幻上。人們常讚美蘇詩比喻新奇別緻,喜歡用一連串五顏六色的形象來比喻同一對象,弄得讀者眼花繚亂、應接不暇,而這種比喻的豐富新奇正來於他想象的豐富新奇,如《百步洪二首》,其一寫水勢的迅急洶湧:
這類詩中固然不乏真朴雋永的名篇,但散緩、木質的淺易之作也不少,因為蘇軾那種豪放俊邁的氣質與陶淵明畢竟相差太遠。
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其一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
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窗浪接天。
與議論化相關是他詩中的理趣,蘇軾有詩人的熱烈豪宕,也有哲人的敏銳機鋒,幾番風雨的摧折促使他靜觀世事與人生,加之與僧人道士的頻繁接觸,對釋典道經的沉潛玩味,他喜歡從自然風物與社會事件中去發現、去領悟人生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像前文引過的《和子由澠池懷舊》,又如《題西林壁》:
——《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
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頭四句寫長洪陡落的迅猛氣勢,舟行其中就像投擲梭子般急速,連駕船的老手也嚇得驚叫九_九_藏_書,連見慣了急流的野鴨也嚇得驚飛。接下來四句或寫水勢之猛或寫船行之疾,七個妙語連篇而下:水勢如狡兔疾走、鷹隼猛落,如駿馬奔千丈險坡,輕舟行水如斷弦離柱、飛箭脫手、飛電過隙,如荷葉上翻滾的水珠,真箇把輕舟疾流形容得窮形盡相。《讀孟郊詩二首》(其一)接連用一連串形象的比喻來描寫讀孟詩時獨特的審美感受:「夜讀孟郊詩,細字如牛毛。寒燈照昏花,佳處時一遭。孤芳擢荒穢,苦語余詩騷。水清石鑿鑿,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似煮彭𧑅,竟日持空螯。」這些比喻新穎奇妙又貼切自然。
在這種如泣如訴的調子中寄寓了詩人的一腔同情。又如他的《山村五絕》也真實地反映了新法給百姓生活造成的困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埽舊巢痕。

——《東坡》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惠崇春江晚景》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海棠》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深山筍蕨甜。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這類詩主要不是以意境的優美耐人回味,而是以濃烈的機鋒令人叫絕,別具一種似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的機智。當然,蘇詩也有由理趣墮入理障的時候,時露枯燥、粗率、敷衍的敗筆。


這首詩寫于熙寧四年(1071)詩人外調杭州時,通過在金山寺的遠眺之景,抒寫自己在政治上受到打擊后的迷惘和抑鬱心情,並借江神的顯靈流露出惆悵而又濃郁的鄉情。詩的結尾說「有田不歸如江水」,然而蘇軾一輩子沉浮宦海,不斷地被政敵貶往各地,後來再沒有回過他魂牽夢縈的故鄉,於是他就把對鄉土的眷戀升華為對貶所的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