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民性」在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的命運 三

「人民性」在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的命運

不幸的是,研究者由對領袖的崇敬逐漸演變為對領袖的迷信,對古代詩歌也由「首先檢查它們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逐漸變成「只是」「檢查它們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人民性」也因而由一種重要的價值尺度凝固為一種欽定的套子。於是,過去詩論詩話中的優秀詩人都是清一色的皇帝忠臣,1949年以後的文學史論中的優秀詩人轉眼便變成了清一色的人民肖子。大家不妨去翻翻近五十年的文學史,從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陸遊到辛棄疾,這些大詩人的詩詞中所抒寫的情懷無一不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惡上層權貴、熱愛祖國山河、揭露社會黑暗等等,除了名字和年代不同以外,我們簡直分不九_九_藏_書出他們各自的面孔。
且不說像屈、陶、李、杜這樣偉大的詩人,我國古代一般的優秀詩人沒有一個不愛民愛國和憎惡權貴,要在他們的詩集中找出詩歌或詩句以滿足符合「人民性」的基本條件並不困難。這樣,他們每個人詩歌的「思想內容」自然都是愛民愛國和揭露黑暗,好像從《詩經》一直到明清的詩人都是同一張面孔:對人民總是笑臉相迎,對權貴老是怒目而視。
我國古代這些傑出的詩人都是抒情詩人,他們既胸襟博大又個性鮮明,而且都在自己的創作中毫無矯飾地坦露真情,怎麼會在我們的古代文學研究者筆下成了千人一面呢?
既然對一個詩人肯定或否定的尺度只是「檢查他們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那麼,我們那些既學養深厚又感受敏銳的古代文學研究專家,為了給自己長期景仰愛戴的詩人在文學史上爭得應有的地位,就顧不得詩人自身情感體驗的特點及與之相關的藝術個性,只得從這個唯一的先定前提出發,在詩人的創作中去尋找與「人民性」內涵相契合的詩歌或詩句,並將他們從其創作整體中抽離出來,加以強調、突出、放大,所以,我們在每個詩人「思想內容」的闡述中,只能看到千篇一律的愛人民、愛祖國、恨權貴這一類生硬而又抽象的「思想品德」鑒定。如一部很有影響的《中國文學史》第二卷《杜甫詩歌的思想性》一節中說:「杜甫在對待人民的態度上也達到了他以前的作家所不曾達到的高度。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這有以下各方面的表現。『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詩歌人民性的第一個特徵。杜甫始終關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總希望能看到人民過點好日子,所以他說『尚思未朽骨,復睹耕桑民』。(《別蔡十四著作》)因此他的詩不僅廣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歲暮》)——對祖國的無比熱愛,是杜甫詩歌人民性的第二個特徵。正如上引詩句所表明的那樣,杜甫是一個不惜自我犧牲的愛國主義者。他的詩歌滲透著愛國的血誠。可以這樣說,他的喜怒哀樂是和祖國命運的盛衰起伏相呼應的。……『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一個愛國愛民的詩人,對統治階級的各種禍國殃民的罪行也必然是懷著強烈的憎恨,而這也就是杜詩人民性的第三個特徵。杜甫的諷刺面非常廣,也不論對象是誰。早在困守長安時期,他就抨擊了唐玄宗的窮兵黷武,致使人民流血破產。」說杜甫愛民愛國這本沒有錯,但若像這樣將他的詩歌內容歸結為孤零零的愛民、愛國、憎恨統治者三條,便使人覺得杜甫的詩情單純得近於單薄甚至單調。從這種分析闡述中,再也見不到他那「地負海涵」的博大胸襟,見不到他那「雄深浩蕩」的深廣詩情,見不到他在自己的國家由盛轉衰這一特殊歷史時刻的沉鬱、焦慮、痛苦和不安。研究者撇開了杜甫對時代、歷史和人生獨特的體驗,完全以杜詩去圖解「人民性」的內涵,在杜詩中尋章摘句以印證「人民性」的本質規定。read.99csw.com九-九-藏-書https://read.99csw.com九_九_藏_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