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化認同與文化轉型 三、以平等獨立為先與以三綱五常為本

文化認同與文化轉型

三、以平等獨立為先與以三綱五常為本

為了否定人與人的平等,張之洞在《勸學篇》內篇《明綱》中還強詞奪理地說:「西國」和華夏一樣固有「君臣之倫」「父子之倫」「夫婦之倫」,並威脅說若不認同「三綱」,就既自外于中國也自外於人世,成了「非驢非馬」的怪物,「吾恐地球萬國將眾惡而共棄之也」。張之洞的邏輯將絕大多數中國人陷於人生選擇的兩歧:要做中國人,就得謹守三綱五常的核心價值,要是否定三綱五常,就不配做一個中國人,甚至就變成了「非驢非馬」的怪獸。
福澤諭吉少年時代受到儒學的濡染很深,青年時期又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禮,並幾次出洋目睹歐美各國社會現實,這使他對漢、洋文化的長短優劣有深切感受,這也使他後來猛烈抨擊儒家的「道德綱常」,對「在封建時代,人與人之間,有所謂君臣主僕的關係支配著社會」極為反感。「福澤在社會價值上對統治者勇猛批判和關於消除官尊民卑弊端的主張,在明治初年至他晚年約三十年的論著中是一貫的。」福澤的見識超過常人之處在於他更進一步追問:「政府的專制是怎樣來的呢?即使政府在本質里本來就存在著專制的因素,但促進這個因素的發展,並加以粉飾的,難道不是儒者的學術嗎?自古以來,日本的儒者中,最有才智和最能幹的人物,就是最巧于弄權柄和最為政府所重用的人。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漢儒是老師。」
就個人方面來說,思想自由源於懷疑精神,懷疑精神需要個人有挑戰權威——尤其是思想權威的勇氣,輕信盲從正是由於對權威的畏懼膽怯,平民這種畏懼怯懦又是在長期不平等的社會制度中形成的。「追溯西方各國所以能有今天的文明的根源,可以說都是從懷疑出發。」他舉例說,「美國人民懷疑英國成文法的束縛,起來反抗,終於走向了獨立自主的道路。……今天一般人都認為男子主外,女子治內,好像是天經地義,但密勒的『婦女論』則主張打破這一萬古不變的陋習」。在歐美,「一種議論產生,就有另一種學說來駁倒它,異說紛紜,不知其極。較之亞洲人民輕信虛妄之說,為巫蠱神鬼所迷惑,一聞所謂聖賢之言即隨聲附和,萬世之後還不敢逾越,其品行之優劣,意志之勇怯,實不可同日而語」https://read.99csw•com
張氏在《勸學篇》內篇《正權》是一篇「奇文」,主旨是為了伸官權而滅民權,認為民權是國家「召亂」之源:「今日憤世疾俗之士,恨外人之欺凌也,將士之不能戰也,大臣之不變法也,官師之不興學也,百司之不講求工商也,於是倡為民權之議,以求合群而自振。嗟呼!安得此召亂之言哉!民權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文中反覆論述「民權」「無一益而有百害」。他舉出的四條倡導「民權」「無益」的理由,沒有一條是站得住腳的,其中第三條理由尤其荒唐:「若盡廢官權,學成之材既無進身之階,又無餼廩之望,其誰肯來學者?」這不知是哪家的邏輯,倘若廢除了當官的特權,學成當官又撈不到什麼好處,那誰肯忍受頭懸樑錐刺股的苦頭髮憤讀書呢?張之洞就是這樣給青矜學子「勸學」的:好好學習吧,學好就能升官發財,就能光宗耀祖,就可以騎在沒有「民權」的百姓頭上作威作福!兩千年之前,荀子「勸學」是希望後輩才智上「青出於藍」;兩千多年之後,張之洞「勸學」竟然是誘之以「進身之階」和「餼廩之望」,真不知「今夕何夕」!在一個民權日張的時代,民族精英https://read.99csw.com「勸學」卻在詛咒民權,除了一聲嘆息,還能說什麼呢?
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大聲疾呼「保國家」「保聖教」「保華種」,我們一點也不懷疑他的熱忱與真誠,但問題是:在一個百姓連平等也無法享有的奴隸國度,它的臣民誰有熱情去保衛如此黑暗的國家?任意剝奪自己人民平等、自由、獨立等基本權利的國家又值得誰來保衛?張氏所要保的「聖教」既然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天道」,怎麼還需要別人來保護呢?誰要是不接受儒學「三綱五常」的文化認同,誰就被踢出了「華種」之外,保護這種天生只配做奴隸的「華種」有什麼價值?再說,要是「華種」生下來就得認同「三綱五常」做賤民,除了自虐狂以外誰還願意成為「華種」?
從闡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他又進而推論到國與國之間的平等:「人們無論貧富強弱,又無論人民或政府,在權利上都是沒有差別的。茲再推廣此意來討論國與國的關係:國家是由人民組成的,日本國是日本人組成的;英國是英國人組成的。既然日本人和英國人都是天地間的人,彼此就沒有妨害權利的道理。一個人既沒有加害於另外一個人的道理;兩個人也沒有加害於另外兩個人的道理;百萬人、千萬人也應該是這樣。」國與國之間就和人與人之間一樣,「國家雖有貧富強弱之別,但如現在有些國家想憑仗富強之勢欺負弱國,則和大力士用腕力擰斷病人的手腕一樣,就國家權利來說是不能容許的」。
他說每個人都不可恣情放蕩妨害他人的權利與自由,同樣要是別人妨害了自己的權利與自由,也要不顧一切地奮起反抗:「依憑天理,個人和國家都是應當自由和不受拘束的。假如一國的自由遭到妨害,就是與全世界為敵也不足懼,假如個人的自由遭到妨害,則政府官吏亦不足懼。」這簡直就是西方人「不自由,毋寧死」的日本翻版。
因此,福澤在《勸學篇》中著墨最多的便是如何養成勇敢獨立的品格。在當時的日本,國家的獨立和個人的獨立都非常緊迫,福澤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將個人獨立置於國家獨立之前,他認識到,個人獨立是國家獨立的必要條件,沒有個人獨立國家獨立就無從談起。《勸學篇》第三篇的小標題就是《人人獨立,國家就獨立》,作者認為雖然「國與國是平等的,但如國人沒有獨立的精神,國家的權利還是不能伸張」。他從三個方面闡述這一觀點:「一、沒有獨立精神的人,就不能深切地關懷國事」,「二、在國內得不到獨立地位的人,也不能在接觸外人時保持獨立的權利」,「三、沒有獨立精神的人會仗勢欺人」。獨立的精神就是「沒有依賴他人的心理,能夠自己支配自己」。福澤批評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如果人人沒有獨立之心,專事依賴他人,那麼全國都是些信賴人的人,沒有人來負責,這就好比盲人行列里沒有帶路的人,是要不得的。有人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假定社會上有一千個瞎子和一千個明眼人,認為只要智者在上統治人民,人民服從政府的意志就行。這種議論雖然出自孔子,其實是大謬不然的。」福澤諭吉提醒世人,如果人民在國內沒有獨立的精神,國家在世界就沒有獨立的可能,當士農工商等各行各業的人都獨立起來了的時候,就用不著擔心國家不能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福澤的結論是:「政府與其束縛人民而獨自操心國事,實不如解放人民而與人民同甘共苦。」為了使「全國充滿自由獨立的風氣」,他特地寫了專篇《論學者的本分》。他認為學者應該「站在學術的立場」,「協助政府完成獨立」,學者不應該「羡慕官,依賴官,害怕官,諂媚官」,學者要樹立剛正不阿傲然獨立的正氣。https://read.99csw.com
張之洞接著從「學術」的角度,分析西方並無「民權」的推論更是「絕妙」:「近日摭拾西說者甚至謂人人有自主之權,益為怪妄。此語出於彼教之書,其意言上帝予人以性靈,人人各有智慮聰明,皆可有為耳,譯者竟釋為人人有自主之權,尤大誤矣。泰西諸國,無論君主、民主、君民共主,國必有政,政必有法,官有官律,兵有兵律,工有工律,商有商律,律師習之,法官掌之,君民皆不得違其法。政府所令,議員得而駁之。議院所定,朝廷得而散之。謂之人人無自主之權則可,安得曰人人自主哉!」中國與福澤同時的堂堂朝廷大員和社會精英,竟然發出如此荒謬無知的高論,我們除了悲哀之外還有什麼可說的呢?read•99csw•com
在張之洞看來,中國百姓就不能自己給自己做主,就不能享有人人平等的權利,他將「人皆自主」看成洪水猛獸:「夫一哄之市必有平,群盜之中必有長,若人皆自主,家私其家,鄉私其鄉,士願坐食,農願蠲租,商願專利,工願高價,無業貧民願劫奪,子不從父,弟不尊師,婦不從夫,賤不服貴,弱肉強食,不盡滅人類不止。」人與人之間一享有平等,中國就將滅亡,人類就要滅絕,誰還敢再提倡人人平等呢?人的平等是人的自由與獨立的必要條件,連人與人的平等都要扼殺,更何談人的自由與獨立呢?一旦人人平等就要「盡滅人類」,一旦人人自由獨立宇宙豈不爆炸?
《勸學篇》第一章就開門見山:「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即天生的人一律平等,不是生來就有貴賤上下之別的。」封建社會就是一個等級制的社會,人一生下來就處在世襲的等級格局之中。在日本幕府時代,平民冠姓和騎馬都是非法的,且不說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將軍飼養的鷹比人還要尊貴,在路上碰到『御用』的馬就要讓開,總之只要加上『御用』兩個字,就是磚石瓦片也看成非常可貴的東西」,人們對此「一方面雖然憎惡,一方面又自然相習成風,從而在上下之間造成惡習」。福澤在該書中反覆闡述人人平等的道理:「就人與人之間的均衡一致而論,我們不能不說人與人是平等的。但是這種平等並不是現象形態上的平等,而是基本權利上的平等。」
與福澤諭吉之張揚個體自由、平等、獨立這些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恰恰相反,張之洞極力維護傳統專制社會的三綱五常,不僅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當作「出之於天」的「道之大原」,「天不變,道亦不變」;而且還把是否遵循倫紀綱常作為判定華夷人|獸的標準:「五倫之要,百行之原,相傳數千年,更無異義。聖人所以為聖人,中國所以為中國,實在於此。」由此他推出的結論是:「故知君臣之綱,則民權之說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綱,則父子同罪免喪廢祀之說不可行也;知夫婦之綱,則男女平權之說不可行也。」https://read.99csw.com
福澤將個體的自由獨立視為文明社會的核心價值:「人民若是沒有獨立的精神,那些文明的形式也就終於會成為無用的長物了。」日本的遠山茂樹因此對這位啟蒙先師充滿敬意:「福澤所作的啟蒙的卓越之處恰恰在於與維新政府的國家的獨立在先個人的獨立在後、社會的文明在先個人的文明在後、培養統治者在先教化被統治者在後這一開化政策的程序反道而行,緊緊抓住個人的獨立、個人的文明和對小民的教化這些所謂『來自下面』的問題。」
福澤痛感專製造成人民沒有獨立品格、缺乏平等意識、喪失自由精神,所以強調獨立、平等和自由成了他《勸學篇》的中心主題。在他看來,「勸學」之所學「並不限於能識難字,能讀難讀的古文,能詠和歌和做詩」,關鍵在於讓人明白獨立、平等、自由的可貴,讓人知道爭取獨立、平等、自由的途徑,他把這些視為一個人做人的「本分」。一個人要明白這些事理就必須「求學」,「這就是學問所以成為首要任務的原故」,這也是他寫作《勸學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