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

第七章 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

●甲午九、十月以後大概情形
海軍在大東溝被打敗的同時,陸軍在平壤也戰敗了。平壤是朝鮮鎮守的重要地方,西、南、東三面,都有大江圍繞;北邊枕著崇山峻岭,城牆依靠著山崖;城東邊是滔滔江水繞過城南一直向西去;西北方向沒既有山,也沒有水,是直接到達義州的交通要道。我軍的葉志超、聶桂林、豐升阿、左寶貴、衛汝貴、馬玉崑六名將領,總共率領勇士和壯丁三十四個軍營,於七月中旬會合齊聚在這個地方,他們都是李鴻章的部下。當剛從牙山出發時,副將聶士成就建議,應當趁著日本官兵沒有進入朝鮮之前先發兵,首先出動大軍渡過鴨綠江,迅速佔據平壤,然後讓海軍艦隊佔領仁川的港口,這樣就使得日本軍艦什麼也做不了了;牙山的駐軍與北洋的海軍一邊牽制日本軍隊,另一邊讓在平壤的大批軍隊向南偷襲韓城,等等。李鴻章沒有採用他的辦法。等到了七月二十九日,牙山戰敗,這個方法就徹底告吹了。
又豈止是不能接受而已,我見過那些責罵李鴻章和怪罪李鴻章的人,他們本應該承擔的罪責甚至比李鴻章多上幾倍。在這場戰爭中,那些軍隊將領沒有一個是不有愧於國家的,這個就不用多說了。然而在百步和五十步之間比較,那麼海軍的表現比陸軍要優秀一些,李鴻章部下率領的陸軍,又比其他的陸軍要優秀一些。海軍在大東溝的那場戰役,雙方激烈交戰五個多小時,西方人看到這場戰役也全都讚不絕口。雖然中間有像方伯謙那種敗類(有的說方伯謙實際上是為了救火,保住那艘船,海軍的戰術就是那樣),然而剩下的那些殊死搏鬥的軍艦,也可以相抵了,即使是日本海軍也肅然起敬。所以日本軍隊在戰爭后這樣覺得,只有海軍中有對手,陸軍都不是對手。等到了劉公島那場戰鬥中,糧食吃完了,也沒有增援的部隊,有的投降敵人來保全生命,有的奉獻自己的生命來保全氣節。那些前前後後陣亡的人,有鄧世昌、林泰曾、丁汝昌、劉步蟾、張文宣,雖然他們陣亡的地點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有男子漢的氣概,令君子感到悲壯。上面那些人都是北洋海軍里最關鍵的人物,相比之下是不是陸軍里那些沒心沒肺的人,實在都不值得一提了?但是在平壤那場戰役,仍然有左寶貴、馬玉崑等連續兩天激烈戰鬥的人,他們是李鴻章的部下,他們的士兵和敵人的死傷差不多。他們後來想要收復金州、海城、鳳凰城等地,到防守蓋平,和敵人幾次激戰,雖然最後戰鬥沒有勝利,但是他們已經儘力了。主持大局的人其實是宋慶,也是李鴻章的老部下了。雖然這些還是不能抵償葉志超、衛汝貴、黃仕林、趙懷業、龔照玙等人犯下的罪過,就算是這樣,但拿這些和吳大澂的貼出規勸投降的告示,還沒有和別人打仗全軍就崩潰了相比,怎麼樣呢?比起劉坤一奉朝廷的命令出征,卻停留拖沓了數月還不出發,怎麼樣?所以要說中國全部的軍隊都是非常腐敗的可以,但要是把這些責任都怪罪到李鴻章的淮軍頭上是不行的。當時整個朝廷都充滿了虛偽、驕傲的風氣,認為只要殺了李鴻章一個人,就可以把這些事都解決掉,大家就能重新過上好日。那些道貌岸然、指手畫腳的官僚紳士有著氣吞東海、話語可以震撼三山的氣勢,尤其是湖南人的氣焰最為囂張,還提出了重新起用湘軍的建議。現在看這個結局,還不如淮軍。唉!那些說話的人都應該感到羞愧。我之所以說了這些話,並不是要為淮軍和李鴻章辯護。我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這次戰爭上的看法,一絲一毫都不能為李鴻章寬恕淮軍,但是特別討厭那些虛張聲勢、驕傲又囂張的人,他們完全沒有責任感,只會站在別人的身後,隨意指責別人的毛病,拿來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從來都沒有深深思考過改變現狀的方法,實際上這些人才是促使國家滅亡的人。李鴻章確實應該被指責,但那些人是有資格指責李鴻章的人嗎?
●平壤之戰
在這場戰爭中,李鴻章確實犯下了很多錯誤,但即使他沒有犯下那些錯誤,戰爭也一定沒有幸運勝利的道理。自從十九世紀下半葉以來,各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勝利和失敗都能夠在還沒有開戰之前就已確定,這是為什麼呢?世界的發展越來越趨近於文明社會,則優勝劣敗的結果也更加確定。實力在誰那邊,那麼勝利就在誰那邊,一點兒改變的辦法都沒有。無論是政治、學術、商務,沒有一件事不是這樣的,軍事戰爭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已。日本這三十年以來,都在苦心經營自己的軍隊,君臣上下齊心,帶著這樣的信念,訓練出了這支有紀律、敢拚命的強勁的軍隊,孤注一擲來和我們拚命,如果不是非常自信的話哪敢這樣呢?所以等到他失敗了,然後才知道他之所以失敗的原因,這樣的人就是愚笨的人;又或者那些都等九-九-藏-書到最後失敗了還不知道致使自己失敗的原因的人,這樣的算得上是死人了吧。然而只怪罪李鴻章一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呢?
九連城失守,鳳凰城失守,金州失守,大連灣失守,岫岩失守,海城失守,旅順口失守,蓋平失守,營口失守,登州失守,榮城失守,威海衛失守,劉公島失守,海軍提督丁汝昌帶著北洋殘留下來的軍艦向日本投降,於是中國的海防力量被全部摧毀。現在請允許我將李鴻章生前最重視、最用心經營的海軍,重新列出一個表格來,以便大家感受那種窮途末路的情形:
對於這場戰役,在中國看來,是藩屬國有了混亂,說一些好話來乞求援助,宗主國有幫助平定戰亂的責任,所以中國才派軍隊過去。在日本看來,卻是既然已經承認朝鮮為自由民主的國家,那麼它和其他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現在中國緊急派兵來幫助平定和它同樣平等的國家的內亂,其真實意圖不知道是什麼,所以日本才派軍隊過來進行防備,這兩個國家各自有各自的說法,都認為自己正確、對方錯誤,都能說出個所以然來,說的話好像都非常有道理的樣子。但是其中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當還沒有發兵的時候,袁世凱多次致電說東學黨十分猖獗,朝鮮朝廷絕不能自己擺平,後來朝鮮國王乞求中國救助的咨文,也是袁世凱指使的。為什麼五月初一開始發兵,但是初十那天就已經有了亂黨都被剷平的消息?當時我國軍隊還在路上,和亂黨離得非常遠,一點兒邊都沾不上,就是說朝鮮戰亂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幫助他們剿滅賊寇。既然不需要清朝幫助圍剿,而我們國家好端端地就發兵過去,怎麼能不使得日本人懷疑?所以我們說錯在日本,日本當然不能接受。曾經有人說袁世凱想要藉著這場事端向上面邀戰功,所以才故意誇大其詞、無端生事,但是沒有想到日本人緊緊跟在後面。果真如此,就是因為袁世凱的一念之私,使十多萬的人民遭受了兵災,毀壞了有著數千年的國體。袁世凱固然不能推卸責任,但是任用袁世凱,聽信于袁世凱的人,難道不也要負用人不當的責任嗎?這是李鴻章的第二大失誤。
依克唐阿奉天將軍滿洲馬隊以光緒二十年八月派為欽差大臣
宋慶提督新募軍以光緒二十年派總統前敵各軍
吳大澂湖南巡撫湘軍以光緒二十年十二月派為幫辦軍務大臣
劉坤一兩江總督湘軍以光緒二十年十二月派為欽差大臣
就是這場戰役,李鴻章二十多年來訓練的官兵,自誇善於作戰的部隊,基本上什麼都沒有了。中國軍事力量廢弛,這個事情本來很早就被外國人所了解。唯獨淮軍、奉軍、正定訓練官兵,一向使用洋人的操練方法,又是李鴻章一直苦心經營的,所以日本聽到這些威名非常害怕;等到日本戰勝之後,日本將領還一直說他們不是真正的淮軍。淮軍作戰失敗的原因,一是因為將帥愚蠢瀆職,其中最過分的如衛汝貴,剋扣軍餉,自己臨陣先逃;又如葉志超,戰敗了卻假裝打了勝仗,欺騙君主要求賞賜。任用這樣的將領上前線去殺敵,怎麼會不失敗。還有一個原因是,統帥一共六個人,官職和權力都是一樣的,沒有一個人能夠總統攝領的,所以軍心渙散,彼此沒有策應。這場戰役是李鴻章用兵戰敗的開始,而淮軍的名聲也從此一落千丈。
剩下的還有「康濟」「湄雲」用木頭做成的小兵艦,「鎮北」「鎮邊」「鎮西」「鎮中」四艘蚊子船,還有五艘水雷船、三艘炮船,在劉公島海灣被損壞的或完好無損的船,大大小小一共有二十三艘,全都落到了日本人手裡。其中還有廣東水師的「廣甲」「廣丙」「廣乙」三艘船,有的被打得沉到了水裡,有的投降。從這之後,中國北部海面上數千里,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中國艦隊的影子。

●中日戰事禍胎
中日這場戰爭開始於朝鮮,推及這場禍患的開始,不得不說是李鴻章外交上遺留的遺憾。朝鮮本來是中國的藩屬國,在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的時候,日本和朝鮮有一些外交上的糾紛,日本派遣使者來到中國交涉,按理說朝鮮是我們的藩屬國,他們的外交應當由我國說了算,這是在國際上公認的。但中國當局因為怕事,所以就回答說:「朝https://read.99csw.com鮮自己國家的政治,我們朝廷一向沒有干涉,任憑貴國自己和他們交涉就好。」於是日本又派遣大使到朝鮮,在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正月的時候,與朝鮮的君主簽訂和約,其中的第一條就是:日本認定朝鮮為獨立的國家,與日本這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擁有平等的權利。那是日本和朝鮮交涉的開端。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的時候,英國、美國、德國、法國這些國家相繼向朝鮮請求互相通商,朝鮮政府感到很驚恐,一時間猶豫不決。於是李鴻章寫信函秘密地勸說太師李裕元,讓他和各個國家立下約定,又上奏摺說可以依靠這個來防禦俄國人、牽制日本等等。光緒六年(一八八〇年)的時候,駐日本的大使何如璋給總理衙門寫信,要求主持朝鮮外交,說中國應該在朝鮮設立一個辦事大臣。李鴻章說如果暗地裡對朝鮮進行保護,尚且覺得能夠進退自如;倘若非常明顯地代替朝鮮操持外交,不但朝鮮未必聽我們的話,而且各國沒準還要責備我們,萬一到時候出現騎虎難下的局面,恐怕麻煩會甩不掉。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的十月,侍讀學士張佩綸又上奏請求派遣高官作為通商大臣前往朝鮮,處理他們的外交事宜。李鴻章的看法和先前的一樣。這都是因為李鴻章對於「藩屬國沒有外交的資格」的國際公法不熟悉,只貪圖一時的省事,說那是一個獨立國家,用一些大道理來蒙蔽人,確實是千古的遺憾。從這之後,世界各個國家都不再把朝鮮當成是中國的藩屬國對待了。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簽訂條約,上面寫明假如明天朝鮮發生事變,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想要派兵前去的話,必須先要讓對方互相知道自己的行動。於是朝鮮又好像是中日兩個邦國共同要保護的國家,這件事確實非常離奇,實在是不可思議。後來這兩個國家各自說自己的道理,理不清楚,終於釀成了戰爭。然而這個禍端不得不說是由外交引起的,這是李鴻章第一大失誤。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三月的時候,朝鮮有東學黨的叛亂,氣勢十分猖獗。當時袁世凱駐紮在朝鮮,作為辦理商務委員。袁世凱是李鴻章的親信,多次致電李鴻章請求派兵幫助圍剿,還慫恿朝鮮國王去請求大清出兵援助。於是李鴻章在五月初一的時候派遣海軍「濟遠」「揚威」兩艘軍艦趕赴仁川、漢城保護商業,並且調直隸總督葉志超帶著一千五百名淮軍去牙山;同時遵照《天津條約》上面的內容,通知了日本派兵的消息。日本立刻也跟著派兵前去,到了五月十五日,日本軍隊到達仁川的已經有五千人。朝鮮政府非常驚恐,就請中國首先撤兵來給日本做個榜樣。中國不答應,於是就去和日本反覆商量一起撤兵的事情,那時候亂黨已經解散了。日本既然已經發過來重兵,肯定是有進無退,於是就商議要和中國一起干預朝鮮的內政,幫助他們國家變法,雙方以文字書信往來,言辭表達都很激烈,戰爭似乎迫在眉睫。
中日兩國戰爭之際,李鴻章成為眾矢之的,人們幾乎把他批評得體無完膚,人人都想殺了他。靜下心來談論這些,李鴻章確實有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最開始不知曉國際公法,誤勸朝鮮和各國立約,這是過錯一。既然已經允許朝鮮簽訂條約,就代表默認它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了,但是後來又派兵干涉他們國家內部的戰爭,給人留下話柄,這是過錯二。日本既然已經調派官兵過去,勢必就是只會進去,不會撤退,李鴻章卻不能抓住先機,而總想依賴其他國家的幫助來挽回這個局面,致使延誤了時機,這是過錯三。聶士成請求趁日本軍隊還沒有來的時候,派兵直接攻打韓城來制服敵人,李鴻章沒有採用,這是過錯四。在「高陞」號事件還沒有發生之前,丁汝昌請示帶領北洋海軍率先攻打敵人的軍艦,李鴻章沒有採納,使得敵人反客為主,敵人勢力越來越大,而我軍越來越危險,綜合以上的原因,都是李鴻章不想由我方挑起戰爭所致,還只想用外交禮節來應付,卻不知道當甲午年五、六月的時候,中國和日本早就成了敵對國家,再也不是友好的邦交國了,錯誤地用和鄰國友好交往的策略來應對戰爭,這是過錯五。李鴻章為自己解釋說:仔細考慮我軍的實力還不能夠對抗日本,所以害怕挑起事端,因此才保持忍讓的態度。如果是那樣,李鴻章任職北洋大臣、訓練軍隊、帶兵打仗二十年了,為什麼連一仗也打不了呢?這是過錯六。李鴻章可能又要為自己解釋說:政府阻礙牽制,經費不夠啊。如果是那樣,那也只不過是軍隊不能擴充兵力罷了,怎麼連現有的部隊,比如葉志超、衛汝貴這些部隊,一向因為訓練的時間長而被大家知道,也脆弱成這個樣子呢?而read.99csw.com且隨意剋扣軍糧、強搶民女這些事情經常能夠聽到,如果軍紀嚴格些就沒有這些事情發生了,這是過錯七。好多槍都是壞的,子彈是假的,或者是買的子彈和槍支不配套,火藥不隨槍械同時下發,要是說以前管理軍械局的人都是廉明的,誰能相信這些話?這是過錯八。平壤這場戰役,軍隊沒有統領的將帥,這是兵家特別忌諱的,李鴻章居然犯了這個錯誤,這是過錯九。從頭到尾坐著等待敵人來進攻,被人牽著鼻子走,卻不能做到牽著別人鼻子走,害怕敵人像害怕老虎一樣,這是過錯十。海軍竟然不知道使用軍艦和大炮,這是過錯十一。旅順要塞,西方國家的人說派上百個官兵守著它,只要準備充足的糧食,三年都不能攻破,李鴻章把那個地方委託給自己的親信,那人卻怯懦貪生怕死,聽到一點兒風聲自己先逃跑了,這是過錯十二。這些都可以算作李鴻章的罪過。但在甲午年九、十月之後,滿朝的文武百官都隨便亂出主意,如果所下的命令不能出自一個人,那麼責任自然也不能都歸結到一塊兒,如果把那些都歸於李鴻章一個人的過錯,李鴻章當然無法接受。
日本屢次和中國商議協助朝鮮變法的事情,但是我們就是不同意,中國屢次請求和對方同時撤兵,但是日本也不同意,李鴻章和總理衙門便開始天天希望俄國、英國出面來調停斡旋。北京、倫敦、聖彼得堡,他們的函件和電報來回傳遞,俄國、英國雖然也說一定會出一份力量,但是卻暗地裡希望能夠獲得漁翁之利。拖延了一段時間,戰爭準備還沒做好。等到了五月下旬,日本的官兵調到朝鮮境內的已經有上萬人了。本來平時的兵力就已經比不上人家,又在戰爭準備上落後,使得敵人佔領了重要位置,主和客整個換了一個位置,因此兩軍還沒有交戰,勝負已經見了分曉。這是李鴻章的第三大失誤。
五月、六月的時候,日本的兵船聚集在朝鮮,來往的船隻多得像織布的梭子。然而中國的軍艦都躲避藏匿在威海衛,在海面上逍遙自在。等到有人蔘劾的時候,才開始假裝派遣輔助的船隻開出港口,有時候行駛三十里就停止,有時候行駛五十里就停止,總之從起航出港,過五六個小時就立刻把船開回去,然後立即致電北洋大臣,說某船在某個地方巡邏,並沒有倭寇的蹤跡等等。種種情形,又可笑又可悲。八月上旬的時候,北洋大臣處總是接到朝鮮前線的電報,請求派遣援軍來壯大聲威。北洋政府便租用輪船招商局五艘船,裝載著官兵、銀兩和大米,用海軍的軍艦護送,鐵甲船、巡洋艦各有六艘,水雷船有四艘,合成一支隊伍,一起前進。八月十五日,安全抵達鴨綠江口。五艘運兵船直接進入鴨綠江,淺水的軍艦、水雷船和他們一起進入,其他的軍艦暫時在離鴨綠江十里或者十六里的地方駐紮,連鍋爐里的煤火還沒熄滅。十六日凌晨,從遠處看見南方冒出縷縷黑煙,就知道是日本軍艦快要來了,海軍提督丁汝昌傳令下去,讓軍艦排列成「人」字形,「鎮遠」「定遠」兩艘鐵艦作為「人」字的頂端,「靖遠」「來遠」「懷遠」「經遠」「致遠」「濟遠」「超勇」「揚威」「廣甲」「廣丙」以及水雷船排列成「人」字的兩邊,掛著號旗召集鴨綠江中的戰船全部出來幫助戰鬥。過了一會兒,敵人的軍艦漸漸靠近,排列成「一」字形,向中國軍隊猛烈撲去,一共是十一艘。敵人巡洋艦的速度超過了中國軍艦,轉眼間又變換成太極陣的隊形,把「人」字包圍在中間。我國的軍艦先用重炮轟擊敵人的軍艦,但距離日本的軍艦有九里那麼遠,沒有擊中也很正常。炮彈的聲音還沒消失,敵人的船隻便蜂擁而至,與「定遠」艦、「鎮遠」艦距離有大概六里,因為害怕強大的火力從而躲避炮彈攻擊,在這個距離上,中國的炮艦射程不足,但是日本軍隊的炮彈已經能夠打到了;日軍距「人」字陣型的隊尾兩艘軍艦比較近,欺負那兩艘軍艦小、裝甲薄。不一會兒,日本軍艦攻入「人」字形的陣腳,「致遠」艦、「經遠」艦、「濟遠」艦三艘軍艦都被隔到了圈外。「致遠」艦失去組織后,船身受了重傷,看樣子都快沉了,「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開足馬力,向日本的軍艦快速撞過去,想要和它同歸於盡,還沒有到達目標就全部溺水了,船上有二百五十個人同時殉難。大概整個中日戰爭死者裡邊鄧世昌算是最壯烈的。其中同時被圈出來的還有「經遠」艦,軍艦剛和大部隊脫離,船上突然著起了火,管帶林永升一面發射炮彈攻擊敵人,一面激起水花來救火,好多事情依然做得井井有條。突然發現一艘日本軍艦看上去好像受傷了,立刻加大馬力追上去,但是被敵人的魚雷攻擊,沒有來得及避開,被炸成兩段,死亡的人數有二百七十人。戰況實在太慘烈了!至於「濟遠」艦的管帶方伯謙,就是在七月間護送高陞到達牙山,途中遇到日本軍艦后逃回旅順的那個人,https://read.99csw.com那天雙方交戰,方伯謙先掛上了本船已經受了重傷的旗幟,想要用這個來告訴艦隊司令,但是因為想要逃跑的緣故,也被日本的軍艦劃出了圈外。「致遠」艦、「經遠」艦兩艘艦和日本人拚命戰鬥,方伯謙放著這些不管,像一隻喪家狗一樣逃竄,於是誤入了水淺的地方。當時「揚威」號已經擱淺在這裏不能轉動,「濟遠」艦撞到了它的身上,裂開了一個大洞,於是「揚威」號就此沉沒了。「揚威」號遭到這個突來的撞擊,死亡人數有一百五十多人。方伯謙受驚,簡直害怕到了極點,飛快地逃入旅順口。第二天,李鴻章致電下令抓住方伯謙,在軍隊面前就地正法。同樣戰爭期間和方伯謙一樣貪生怕死的還有「廣甲」號軍艦,它也逃出了陣型外邊,不知道受傷沒有,然而它只擔心後面的追兵,根本不看前面的路,於是不小心撞到了礁石上面,被日本軍隊施放的魚雷擊沉。隊列中「經遠」「揚威」「超勇」都沉到了海里,「濟遠」艦和「廣甲」艦逃了出去,和日本對抗的只剩下七艘軍艦。這場戰役,日本軍艦雖然也有受重傷的,或遭到一點兒小損傷,但卻沒有喪失一艘軍艦,然而我軍喪失了一共五艘軍艦。
日本軍隊進入朝鮮時,酷暑難耐,道路危險、狹窄又不好走,行軍歷經艱難險阻;又趕上沿途經過的村子貧困,不能從那裡得到糧食。朝鮮人一向害怕我朝的威嚴,我軍到達的地方的物品供給,只要我軍一呼就可以得到,而他們對待日本軍隊則是相反的態度。所以敵人軍隊進攻平壤的時候,除了自己帶的乾糧外,無法從其他地方得到糧食,一勺鹽都要吃好幾天。在這種情況下,我朝軍隊如果知曉作戰契機,趁著他們辛苦疲憊的時候,派出軍隊襲擊他們,一定能獲得勝利。但是我軍偏偏沒有採取此種策略,只想採用以主人的心態等待客人、以逸待勞的策略,仗著平壤的堡壘堅固,認為可以捍衛自己、抵禦敵人,這是最大的失誤。李鴻章在八月十四日的時候下令,這次戰爭的中心思想是防守而不是進攻,中日整個戰爭都被這個思想誤導了。
訓練了很長時間的官兵尚且情況這樣,其他倉促招募來的新兵,不懂紀律,也不懂如何使用武器,更不用提了!自從平壤那場戰爭失敗后,朝廷對戰事的謀划就更加飄忽不定,這些軍事責任不能全都怪在李鴻章一個人身上,所以我就不詳細敘述了,僅僅羅列他們中一些重要的將帥:
●大東溝之戰
西方報紙評論說:「日本並不是和中國戰鬥,實際上是和李鴻章一個人在戰鬥。」這種言語雖然說得有些過分,而實際情況差不多也就是這樣。沒看見各個省份的那些封疆大臣,只知道固守著自己的範圍,好像這些事就只是直隸、滿洲的私事而已,這裏面有出一分錢,派一個兵進行援助的嗎?即使有,也只是說說空話而已,還有發生的最可笑的事是,劉公島投降的那場戰鬥,當事者竟然給日本軍隊寫信說,請求把「廣丙」號這艘船返還,信中說,這艘軍艦是屬於廣東水師的,這次戰役和廣東水師是沒有關係的等等這些話。各國人士聽到了這件事,沒有不笑話他們的,而他們卻不知道這種話實際上就代表了各省封疆大吏真實的思想和想法。如果是這樣的話,日本確實是在和李鴻章一個人戰鬥。靠自己一個人來和一個國家對抗,李鴻章啊李鴻章,你雖然戰敗了,但還是豪傑。
中國維新運動的萌芽,從甲午中日戰爭中產生;李鴻章積累的功勛和名聲,在甲午中日戰爭中被淹沒。真可惜啊!李鴻章在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七十大壽的時候生病了,生病卻沒有去世,突然遭遇這場變故,禍患和危機重疊在一起,一個接著一個,又經歷了八年最艱苦最危險的特殊困窘和奇恥大辱的生活后才去世。老天啊,為什麼在這個人的人生前半段對他是那麼寵愛,卻在他人生的後半段又給他那麼多的困苦,對他如此殘酷?我執筆寫到這裏,忍不住停止書寫,長嘆一聲。
其餘的前後從軍的部隊,有承恩公桂祥(慈禧太后的胞弟)、副都統秀吉的神機營馬步兵,按察使陳湜、布政使魏光燾、道員李光久、總兵劉樹元、編修曾廣鈞、總兵余虎恩、提督熊鐵生等率領的湘軍,按察使周馥、提督宗德勝等率領的淮軍,副將吳元愷率領的鄂軍,提督馮子材率領的粵勇,提督蘇元春率領的桂勇,郡王哈咪率領的回兵,提督閃殿魁新招募的京兵,提督丁槐率領的苗兵,侍郎王文錦、提督曹克忠奉旨團練天津的常勝軍,還有某個蒙古的官員帶領的蒙古兵。中間有的歸李鴻章指揮,有的歸依克唐阿指揮,有的歸宋慶指揮,有的歸吳大澂指揮,有的歸劉坤一指揮,沒有一定的歸屬,也沒有統一的行動,有見識的人早知道這是一場根本打不贏的戰爭了。
從這以後,李鴻章在軍事上被人敬仰的聲譽徹底終止,而他外交上新的困難就從這裏開始了。
三次失誤之後,https://read.99csw•com戰爭打響了。六月十二日,李鴻章奉朝廷的命令籌備戰鬥裝備。於是就派總兵衛汝貴統領盛軍馬步六營進入平壤,提督馬玉崑統領毅軍兩千人進入義州,分別從海道到大東溝登上岸,又命令葉志超的軍隊轉移駐紮在平壤,這些都是淮軍。所派過去的所有官兵,雇了英國商人的三個輪船分著運送,又讓「濟遠」「廣丙」兩艘戰艦保護他們。二十五日凌晨被日本軍隊的軍艦襲擊,「濟遠」艦的管帶方伯謙看到敵人接近,驚慌失措,非常恐懼地藏在甲板最厚的艙室,等到日本的大炮摧毀了他的船舵,就立即高高掛起投降的白旗,下面懸挂日本國旗,逃回了旅順。「高陞」號被擊沉,我軍死了七百多人。二十七日,鄭重通告全國,下令駐日大使館的大使汪鳳藻把國旗撤下來回國。二十九日,牙山失守,葉志超退回到平壤,向朝廷捏造消息說自己打了勝仗,說在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日等這些天,多次作戰殲滅了倭寇五千多人,朝廷下聖旨賞給軍士兩萬兩白銀,因此得到提拔的軍官有數十人。自此之後,北洋水師、淮軍陸軍的威望漸漸下降。
當時按照李鴻章的部署,馬玉崑所率領的四個軍營的毅軍繞過江東,形成掎角之勢。衛汝貴、豐升阿兩支部隊,一共十八個軍營駐紮在城市南邊的江岸,左寶貴軍隊的六個軍營駐守在北山城,葉志超、聶桂林兩名將領留在平壤城中。十二、十三、十四日這些天,日本軍隊已經陸陸續續集結在平壤附近,兩軍經過幾次小規模的戰鬥,但是彼此的傷亡都沒有多少。到了十五日的晚上,敵人的部署已經確定好了,命令右翼軍攻打大同江左岸橋里的大炮台,然後渡過江河去衝擊平壤的正面,讓師團長的隊伍在他們後方準備支援;左翼軍從羊角島下來,渡過大同江,衝擊我軍的右翼。十六日的時候,敵軍在大同江岸邊和馬玉崑的部隊相遇,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敵軍死傷非常多,炮台全都被攻陷。當時左寶貴撤退,駐守在牡丹台,有七連發的毛瑟槍,還有快炮等,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敵軍接連發射開花大炮,左寶貴負傷后不幸陣亡,官兵內部產生了很大的混亂。下午四點半,葉志超急忙懸挂起白旗,向敵軍乞求停戰。那一夜整個師的官兵紛紛開始撤退,在義州、甑山兩處,被敵軍攔截、追殺,死了足足有兩千多人,於是平壤就被敵軍佔領了。
●李鴻章之地位及責任
經遠鐵甲船黃海
致遠鋼甲船黃海
超勇鋼甲船黃海
揚威鋼甲船黃海
捷順水雷船大連灣
失名水雷船旅順口外
操江木質炮船豐島沖
來遠鐵甲船威海衛
威遠練習船威海衛
龍福水雷船劉公島外
靖遠鋼甲船劉公島外
定遠鐵甲船劉公島中
鎮遠鐵甲船劉公島中
平遠鋼甲船劉公島中
濟遠鋼甲船劉公島中
威遠木質船劉公島中
●致敗之由
●李鴻章先事之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