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b)倒置①

(b)倒置①

因此,如果我們讓這個最高的善充當本質,那麼意識根本不是在嚴肅地對待道德。因為在這個最高的善里,自然並不是于道德規律之外另有一種別的規律。而這樣一來,道德行為本身就消失了,因為只在假定有一種需要行為去克服的否定物的前提之下,才有行為。但是如果自然是合乎道德規律的,那麼通過行為,通過對現有的存在物的克服揚棄,道德規律豈不就被破壞了。——因此,這種假定就等於承認了這樣一種本質狀態:在這種狀態中,道德行為成了多餘的,甚至根本沒有道德行為可言。因此,道德與自然兩相和諧(這種和諧是通過使兩者趨於一致的道德行為的概念設定下來的)這一公設,也只好從這一方面表述如下:因為道德行為即是絕對目的,所以絕對目的就意味著:道德行為根本不存在。
道德世界觀因而事實上不是別的,只不過是這個基本矛盾向自己的各個不同方面的充分發展;如果使用康德的說法來說——這個說法在這裏使用非常合適——,它乃是整個的一窩①無思想的矛盾。意識在這個發展中的作法是:它先確立一個環節,然後立即轉向另一環節,並把第一環節揚棄掉;但當它現在剛剛建立起第二個環節時,它又重新推翻或顛倒了這第二環節,反而以其對立面為本質。同時,它對於它的矛盾和顛倒〔行動〕也是明明知道的,因為當它從一個環節轉向其對立環節時它是直接聯繫著這個環節本身的;正因為一個環節對它說來沒有實在性,它就恰恰要把這個環節設定為實在的,或者換個說法也一樣,為了主張一個環節是自在存在著的,它就主張其對立環節是自在存在著的環節。這樣,它就等於招認它事實上根本沒有認真對待這兩個環節中的任何一個。而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這個顛倒的〔有欺騙性〕的運動的諸環節中加以詳細的考察。
道德意識所以認識到它的道德是未完成的,乃是因為有一個與道德相反對的感性和自然影響了它,感性和自然一方面混濁了道德本身使之不成純粹的道德,一方面搞出一批義務來使道德意識在實際行為的具體事件中陷於困惑;因為,每一事件都是許多道德關係的一個輻集點,就象每一知覺對象都是包含許多屬性的一個事物一樣;而且既然特定的義務是目的,那麼它就有一個內容,它的內容就是目的的一部分,因而道德就不純粹。——道德於是就是自在而自為的,——是自為的,意思是說,它是一個意識的道德,是自在的,意思是說,它有特定存在和現實性。——在第一種未完成的意識中,道德沒有實行出來,它在那裡是一個自在存在,意思是說,它是一種思想事物,因為它同自然和感性,同存在的現實和意識的現實結合在一起,以此現實為它的內容;而自然和感性則是道德上的無物。——在第二種意識中,道德出現為完成了的而不是出現為一種沒有實行的思想事物。但是這種完成恰恰在於,道德在一個意識中有了現實,並且有了自由的現實,有了一般的特定存在,因而道德不是空虛的東西,而是內容充實的東西;——這就是說,道德的完成在於剛才被規定為道德上的無物的那種東西是遍在於道德的渾身內外。道德於是有時據說要完全作為純粹抽象的非現實的思想事物才有有效性,但有時據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它完全沒有有效性;它的真理性忽而在於它與現實相對立、在於它完全擺脫了現實,忽而又在於它即是現實。
因此對於意識而言能夠算得上有效準的東西,倒反是這樣一種並沒有完成的中間狀態,這種中間狀態雖然並未完成卻至少是應該趨向于完成的一種前進過程。但是這種中間狀態同樣也不能是前進;因為在道德里的前進,將是一種向著道德消亡的邁九*九*藏*書進。因為這樣的邁進,將以道德與意識本身的上述虛無或消滅為目標;而永遠一步一步地走近虛無,則叫做減退。而且還有一層,前進,一般說來也象減退一樣,將承認道德上有數量大小的差別,但在這個領域里,大小差別是根本談不上的。在道德里,在以倫理目的為純粹義務的意識里,人們根本不能設想有差別,尤其不能設想有數量大小這樣膚淺的差別;只有一個德行,只有一個純粹義務,只有一個道德。
如果我們將意識在它自己的道德表象中藉以發展前進的這些環節匯合在一起,我們就看得很清楚,意識把每個環節都在它的對立面中重新揚棄掉了。由此可見,在意識看來,道德與現實並不和諧;但是它又並不是嚴肅認真地對待這種不和諧,因為在行為里道德與現實的和諧對意識說來是當前存在著的。但由於行為是一種個別的東西,意識也不是嚴肅認真看待這種行為的;因為它有最高的善這樣一個崇高目的。但是,這也只不過是再一次對事情的一個顛倒,因為在這裏一切行為和一切道德都該是歸於消失。或者說,意識並不是真正嚴肅地看待道德的行為,勿寧認為最值得期望的、絕對的情況是:最高的善得到實現而道德行為成為多餘的。
在道德世界觀里,一方面,我們看到意識自己有意識地創造它自己的對象;我們看到,它的對象既不是一種現成存在著的異己的東西,也並不是在它不知不覺中出現在它面前的。而它勿寧到處都是在按照根據進行推理,從而設定這對象性本質或客觀本質。因此,它知道客觀本質即是它自己本身,因為它知道它自己即是產生對象的那個能動的東西(dasTatige)。因此,在這裏意識似乎達到了它的安寧與滿足,因為,它只能在它不需要再超出它的對象時才感到滿足而安靜下來,因為在這個時候它的對象已不再超出它了。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看到,意識勿寧是自己把它的對象設置在它自身以外,當作它自己的一個彼岸的。不過這個自在自為的存在物,同時又被設定為一種並非脫離自我意識獨立自存,而是為了自我意識和由於自我意識而存在的。
I.道德世界觀里的矛盾
既然有了行為,那麼目的與現實的不相適應的情況,就根本沒有什麼嚴重,而相反,行為本身倒似乎應予以嚴肅對待了。但是,現實的行為事實上只是個別意識的行為,因為行為本身只不過是一種個別的東西,而它所產生出的事業(或作品)只不過是偶然的東西。可是理性的目的,作為無所不包的普遍目的,則絲毫也不小於整個世界;這是一個終極目的,終極目的超出於個別行為的內容之外,因而根本應被設置於一切現實的行為之上。因為普通的至善有待于實現,所以沒有什麼善的東西能得到實行。但事實上,現實行為的虛無性,以及直到現在才設定的這整個目的的實在性,無論從任何方面說,也已重新被倒置。道德行為不是什麼偶然的和有限的東西,因為它以純粹義務為本質;純粹義務構成著唯一的整個的目的;而且不論內容上另有什麼樣的限制,行為既然作為目的的實現,那麼它總是整個的絕對的目的的完成。
Ⅱ.道德轉化為它的反面
但在這個純粹的道德本質中,這個綜合的表象作用曾在其中反來複去運動的那個矛盾的各個環節,彼此接近起來了;
①康德稱宇宙論的證明為"整個一窩的辯證的〔矛盾的〕僭妄主張"。
道德因此在道德意識中是沒有完成的。這一點現在已經設定了。但是,道德的本質卻只在於它是完成了的純粹的東西;因此沒有完成的道德是不純粹的道德,也可以說是不道德。因此道德本身是在不同於現實意識https://read.99csw.com的另一種本質里,這種本質乃是一位神聖的道德規律制定者或道德立法者。——在意識里沒完成的道德,亦即作為這個公設的根據的那種道德,起初具有這樣的含義:道德,既然在意識里被設定為現實的,就是與一個他物、一個特定存在關聯著的,因而自己本身中就包含有他物或差別,而由於它本身中含有他物或差別,所以就產生出許許多多的道德誡命。但是道德的自我意識同時又認為這許許多多的義務都是非本質的,不重要的;因為本質的、重要的問題只在於一個純粹的義務,而這許多義務,對它而言,既然都是特定的,不純粹的,就沒有任何真理性。它們因而只能在一個他物那裡獲得它們的真理性,它們在道德自我意識看來本不是神聖的,只是由於一位神聖的立法者的緣故才是神聖的。①——但是,這種情況本身再度不過是事情的一個顛倒。因為,道德自我意識是它自己的絕對,而義務則僅僅是它所知道的那種義務。可是它只知道純粹義務是義務;它認為不神聖的東西,自在地就是不神聖,而自在地不神聖的東西,不能因神聖本質的緣故而神聖化。其實道德意識根本也不是認真地要讓不神聖的東西通過它自己以外的另一種意識而得到神聖化;因為它認為只有那種在他看來是通過自己本身並且即在其自身之內而神聖的東西才是神聖的。——因此,它看待"這另一個本質是一個神聖的本質"這件事也同樣不是那麼嚴肅認真,因為有些在道德意識看來本來沒有本質性的東西,在這另一本質中竟會取得本質性。
可是它又不能不始終用這個假冒的真理性混充它的真理性,因為它不能不一方面把自己表述和呈現為對象性的表象但同時又明明知道這樣做只是一個矇混、顛倒;它因此事實上就是偽善,而且對於上述顛倒矇混所採取的那種鄙視態度,已經就是偽善的初步表現。
於是,如果神聖本質當初被設定為這樣:在它這裏具有有效性的義務不是純粹義務而是許許多多特定的義務,那麼,這個設定也必定是又被推翻了,而且那另一本質,也必定只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即,只當在它那裡唯有純粹義務具有有效性時,才是神聖的。事實上純粹義務也確實是只在另一本質中具有有效性,而不是在道德意識里具有有效性。在道德意識里雖然好象純粹道德是唯一有效的,然而道德意識畢竟必須以另外的方式來加以設定才行,因為它不僅是道德的意識同時也是自然的意識。道德,在它〔道德意識〕這裡是為感性所激發,因感性之制約而產生的,所以不是自在自為的,而是自由意志的一種偶然結果;不過,在它這裏,如果它作為純粹意志,則道德就是知識的一種偶然結果;所以,道德不在它這裏而只在另一本質里才是自在而自為的。
首先我們讓"存在著一個現實的道德意識"這一前提假定以自身為根據,因為這個假定直接同以前的什麼東西並沒有聯繫,然後我們來考察道德與自然兩相和諧這個第一公設。
同樣,這個綜合的表象作用並沒使之結合起來而卻使之(先後)相繼出現並且不斷使之為其反面所代替的它這些對立思想、這些"也"字,也彼此接近起來了;它們彼此接近得如此之緊密,以至意識現在不能不拋棄其道德世界觀而逃歸於自身。
道德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應該是自在的〔或潛在的〕和諧,不為現實意識所知的和諧,不呈現於意識中的和諧,相反,呈現於意識中的,倒不如說只是道德與自然兩者之間的矛盾。就呈現於意識中的情況來說,道德被當成為現成存在的東西,而現實則被認定為與道德不相和諧的。但是現https://read.99csw.com實的道德意識是一種行動著的意識,而且正因為它是行動著的,所以它的道德才有現實性。但是在行動或行為本身之中,上述那個位置被直接顛倒了;因為行為只不過是內心道德目的的實現,只不過是去產生出一種由道德目的所規定的現實,或者說,只不過是去製造出道德目的現實本身的和諧。同時,行為的完成也是意識所知道的,它是現實與目的的這種統一性在意識中的當前現在;而且因為在完成了的行為中,意識已把自己實現為這種個別的意識,或者說,意識看到它自己已取回了客觀存在,而且享受也就寓於這種取回之中,所以道德目的的實現同時也就包含著被稱為享受和幸福的那種道德目的的實現。——於是事實上,行為就把當初被當成不能實現的、只算是一種公設、只算是一個彼岸的那種東西,直接實現出來。
《純粹理性批判》,哲學叢書第37卷,第9版,第524頁,第18行。)——原編者
這些矛盾以前在道德世界觀中經過區別分解、運動展開,曾是紛然雜陳、集矛盾之大成;現在,這紛然雜陳的一堆矛盾自行消失了。因為,諸矛盾所賴以成立的那種區別,本來是不能不那麼設想、是不得已而設定起來、同時確實又是非本質的區別,現在這樣的區別已變成為一種哪怕在語言字句之中都不復存在的區別了。其結果,被設定為具有差別性的東西,無論作為等於零的無物還是作為實在事物,乃完全是同一個東西,乃是特定存在和現實;而那應該絕對只作為現實存在和現實意識的彼岸、同時又絕對只存在於道德意識之中、並且作為一個彼岸而應該是一無物的那種東西,乃是純粹義務和關於"純粹義務即是本質"的知識。意識,它作了這種不是區別的區別,它宣稱現實同時既是無物又是實在事物,它表示純粹道德既是真正本質而同樣又是全無本質的東西,這個意識,現在把它以前所分解區別的那些思想集合在一起說出來了,並且它親自表明,它之對待這種規定以及關於自我和自在存在這兩個環節的區分都不是鄭重其事嚴肅認真的,相反,它勿寧把被它宣稱為絕對的在意識以外存在著的事物保有于自我意識的自我之內,並且因此而把被它宣稱為絕對的思想事物或絕對的自在的東西當作一種沒有真理性的東西。——意識現在明確認識到,把這些環節區別開來,分別安置,乃是事情的一個顛倒混亂,如果它真是繼續顛倒下去,那它就是偽善。但是它,作為道德的純粹自我意識,現在拋開了它的表象作用與它的本質之間的這種不同一性,拋開了它把它認為不真實的東西宣稱為真實的東西的這種非真理性,懷著厭惡逃回自身來了。它是純粹的良心,良心鄙視這樣一種道德世界觀;它是在自己本身中的簡單的自身確信的精神,這種精神無需通過上述表象的中介而直接地憑良心行動,並且它的真理性就在這種直接性之中。——但如果這個真偽顛倒的世界不是別的,正是道德自我意識在它自己的環節中的發展,從而即是它的實在,那麼按照它的本質來說,它之返回于自身也將不會變成什麼別的;它返回于自身,勿寧只意味著它已經意識到:它的真理性是一個假冒的真理性。
這樣,這個本質現在即是純粹完滿的道德,因為在這一本質里道德同自然和感性不發生任何關係。但是,純粹義務所以有實在性,就在於它在自然和感性中得到了實現。道德意識認為它自己的不完滿性就在於在它那裡道德同自然和感性保有一種肯定的關係,因為在它看來,道德之同自然和感性僅只保有一種否定的關係才算得是道德的本質環節之所在。純粹的道德本質卻與此相反,它因為超越于對自然和感九九藏書性的鬥爭之上,所以同自然和感性不是保有否定的關係。因此,它與它們之間事實上就只還余有一種關係、肯定的關係,這即是說,余留給它的關係正是剛才稱之為未完成的非道德的那種東西。但是純粹的道德,既然與現實完全隔離,以致與現實完全不發生肯定關係,那就該是一種無意識的、不現實的抽象,而在這種抽象中,道德,它是對純粹義務的一種思維和一種意志和行動,它的概念就該已被完全揚棄。所以,這個如此純粹的道德本質,也不過是事情的一種顛倒,也必須予以拋棄。
意識於是通過它的所作所為表明,它並沒有認真地對待它的公設,因為這樣一來行為的意義勿寧在於使不會當前呈現的東西當前呈現。而且由於和諧是為了行為而設定的——因為任何東西,凡通過行為而變成為現實的,它必須自在地〔或潛在地〕本是這個東西,否則它就不可能成為現實,——所以行為和公設的關聯就成了這樣:為了行為的緣故,即是說,為了目的與現實達到現實的和諧的緣故,這種和諧被設定為非現實的,彼岸的。
那麼,既然意識並不是認真看待道德的完成,倒反認真看待中間狀態亦即我們剛才討論的那種非道德〔狀態〕,於是我們就從另一個方面又回到第一個公設的內容上來了。因為我們看不出我們何以能為了道德意識的尊嚴或價值的緣故替這種道德意識要求幸福。道德意識明明知道它自己沒有完成,所以事實上它要求幸福不能是由於它彷彿有資格享有某種報酬,而勿寧只能是出於一種自由的恩賜,即是說,它所能要求的幸福是自在而自為的幸福本身(alssolche);並且它期待幸福的來臨不能有什麼絕對根據,而只能出於偶然與任意。——非道德〔狀態〕在這裏恰恰顯露出本性來了:它原來並不是道德,而是那與道德無關的自在而自為的幸福。
或者,讓我們重新假定;現實既是自然,而自然有它自己的規律,是與純粹義務相反的東西,因而義務不能在它這裏實現其自己的規律,那麼情況怎麼樣呢?那就是,既然義務本身即是本質,事實上這就與構成整個目的的那上純粹義務之完成與否毫不相干;因為所要完成的目的就將不是純粹義務,而勿寧是與義務相反的東西、現實了。但是,與現實無干這一點重被顛倒了;因為按照道德行為的概念來說,純粹義務本質上就是行動的意識;因此,無論如何應該有所行為,絕對義務應該在整個自然中表現出來,道德規律應該成為自然規律。
①康德自己就曾說過:"道德規律……導致宗教,這就是說,它們使人認識到一切義務都是神聖的誡律,不是……而乃是每個自由意志本身的本質性規律,但這些規律則應該被看作最高存在的誡律。"參考《實踐理性批判》,商務版,132頁。——譯者
從這個結果出發,意識必須繼續進行它的矛盾運動,並且必然地要再度廢置它對道德行為的揚棄。道德是自在的;要想它實現出來,世界的終極目的就不能是已經實現了的,道德意識就必須是自為的,並且必須有一個與它對立著的自然。但是道德意識必須是在其自身中已經完成了的。這就導致出第二個公設:道德意識與直接在其自身中的自然亦即感性相和諧。道德自我意識設定它自己的目的是純粹的、與欲求和衝動獨立無涉的,所以在它的目的里感性的目的已經都清除掉了。——可是它剛剛建立起來的這個對感性本質的揚棄,它又立即廢置了。它行動起來使它的目的成為現實,而這個應該已被揚棄了的有自覺的感性卻正是純粹意識與現實之間的這個中項,就是純粹意識為實現自己而用的工具或器官,也就是所謂衝動、欲求。因此,意識並不是認真地在揚棄欲求和衝九-九-藏-書動,因為,欲求和衝動正就是自身實現著的自我意識。但是欲求和衝動也不應該被壓抑掉,而應該符合於理性。它們也確實是合乎理性的,因為道德行為不是什麼別的,只不過是自身實現著的亦即給予自己以一種衝動形態的意識,這就是說,道德行為直接就是衝動和道德間的實現了的和諧。但是事實上衝動也並不只是空虛的形態,彷彿它本身中除了自己以外還另有彈簧來推動它。因為感性是一種自然,這種自然本身中就有它固有的規律和彈簧;因此不能認真地把道德看作衝動的發動彈簧、欲求的調整角尺。因為,既然衝動和欲求都有它們自己固定的規定性和獨特的內容,那麼與其說它們符合於意識,倒不如說是意識符合於它們;而這后一種符合,乃是道德的自我意識所不可以做的。因此,雙方之間的和諧只是自在的和設定的。——剛剛在道德行為中設定起來的道德和感性之間的當前現在著的和諧,而現在又被否定或廢置了;和諧竟是在意識的彼岸,在一個朦朧的遠方,在那裡既不能再作任何確切區別也不能再作任何明確把握,因為我們剛才曾試圖把握這種統一,而結果證明這是辦不到的。——但是在這種自在〔和諧〕之中,根本上意識已將自己完全拋棄了。這種自在〔和諧〕乃是意識的道德完成,在這種完成了的狀態中,道德與感性的鬥爭已經停息,感性已以某種不可捉摸的方式符合於道德。——這樣一來,這種完成又只是對事情的一個顛倒,因為事實上在這種完成中拋棄了自己的勿寧正是道德本身,因為道德只是絕對目的、純粹目的亦即與一切其他目的相對立的目的的意識;道德既是這種純粹目的的活動,同時又是這樣的意識:它意識到它上升于感性之上,它意識到感性混進它自身中來,它並且意識到它是與感性對立著鬥爭著。——意識之沒有認真地看待道德的完成,可以直接從意識自己的行動中看出來,因為,意識已把道德的完成顛倒移置到無限里去,即是說,它認為道德的完成是永遠達不到的。
通過道德世界觀的這第二方面,還有第一方面的另一個斷言,即假定著道德與幸福不相和諧的那一斷言,也隨同被揚棄了。——人們會自以為經驗事實是這樣的:在我們當前的世界里有道德的人時常遭逢不幸,而不道德的人反而時常是幸運的。但是,已經表明自己具有本質重要性的那種尚未完成的道德中間狀態,清楚地指明這種看法和所謂經驗只是事情的一種顛倒。因為,既然道德是沒有完成的東西,即是說,既然事實上沒有道德,那麼關於道德遭逢不幸這樣的經驗能有什麼意義呢?——由於事實真相同時又表明這裏涉及的是自在而自為的幸福,所以這一點也很明顯:在人們提出"不道德的人生活得很好"的論斷時,人們心目中所指的並不是會在這裏實際發生的那樣一種不公正、不道德。既然道德一般說來是沒有完成的,那麼稱某人為一個不道德的人這種說法自在地就歸於消失,從而也就只具有一種任意武斷的理由根據。因此,這項經驗論斷的內容含義只不過是說,有些人不該得到自在自為的幸福,這就是說,這種論斷的真正含義是一種披上了道德外衣的嫉妒。可是人們又說有另外一些人該當獲得所謂幸運,其理由何在呢?這其實是出於良好的友誼,由於友好,所以競然願望他們那些人和自己都能享有這種恩賜,這種機遇。
①倒置(Verstellung)有顛倒了位置或放錯了位置的意思,在下文為了行文方便有時譯為顛倒、倒置、廢置、甚至否定。原意在指出康德道德觀的矛盾。此字德文原文又有做作、假裝、矇混的意思。故本節結尾時談到由道德的倒置而導致偽善。——譯者
Ⅲ.道德自我意識的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