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58《上海的早晨》

1958《上海的早晨》

郭冰茹:《十七年(1949-1966)小說的敘事張力》,嶽麓書社2007年版
《上海的早晨》全書共四部,總計一百七十余萬字。第一部於1952年夏開始創作,1954年3月完成初稿,1957年11月完成修改稿,1958年全文發表于《收穫》雜誌第二期上,1958年5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1961年7月完成第二次修改,1962年2月再版。1979年6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新1版;第二部於1954年春開始創作,1956年9月完成初稿,1962年9月至10月在《北京晚報》3版選載部分章節,同年12月出版。1979年6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新1版。第三部於1957年春開始創作,發表于《收穫》雜誌1979年第1、2期。第四部於1976年11月改出二稿,1979年冬在《新苑》文學季刊上發表,1980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至此,全書出齊。該書的創作從周而復動筆到出版完最後一部,長達27年。
《上海的早晨》按照編年史的方式,以解放初期的上海為背景,以棉紡企業家徐義德及其一家人(三位太太)彼此間的矛盾、糾葛和他們的情感變化為故事主線,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從「三反」、「五反」到「公私合營」,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部歷史過程。(作者曾經設想要寫六部,後來他放棄了這一計劃,只寫四部:第一部寫建國初資產階級的猖狂進攻;第二部寫黨開展「三反」、「五反」運動,依靠工人群眾,採取團結、教育、孤立、改造的策略,同不法資本家展開鬥爭,並打退了資產階級的進攻;第三部寫「五反」運動后工廠的民主改革;第四部寫工商業的公私合營,迫於形勢,徐義德等資本家同意了公私合營的改革。)作品對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生活同時展開描寫,刻畫了各種類型的工商業者,多側面地展示了當時資本家的不同心態。同時,作品還再現了解放初紡織工人的生活,塑造了眾多的干群形象,折射了上世紀50年代初上海的時代風貌。小說中,有名有姓的出場人物多達七十多人,是一部以反映社會運動為敘事主體的全景式的長篇小說。另外,作者也對民主改革、土地改革、以及抗美援朝等重大社會運動和歷史事件作了宏觀的描述,顯示了作者試圖駕https://read.99csw.com馭大歷史的寫作雄心。
和許多「紅色經典」作品及作者一樣,《上海的早晨》和周而復在「文革」期間橫遭厄運:小說在第一、二部出版后,曾經被批判為站在「右傾」立場上,「為資本家唱讚歌」;文化大革命伊始,當時在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工作的作者,又首當其衝,被戴上了「文藝黑線人物」的帽子,而《上海的早晨》,也被當成了大毒草。1968年,《文匯報》公開點名批判《上海的早晨》,作者本人也被隔離審查。1969年,《人民日報》發表署名為丁學雷的批判文章《為劉少奇復辟資本主義鳴鑼開道的大毒草——評〈上海的早晨〉》,這部小說被定性為「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的大毒草」,並列舉了三大罪狀:宣揚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的資產階級,就是反對社會主義;醜化工人階級,就是否定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顛倒歷史,就是妄圖顛覆無產階級專政。作者因此失去了自由,被勞改和專政達七年之久。一直到文革結束,周而復才重獲自由,提起筆來繼續《上海的早晨》未完成的創作。
《上海的早晨》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組民族資產階級人物群像。這些形象中,以全書的主人公、滬江紗廠的董事長徐義德刻畫得最為突出:他狡詐險惡、老奸巨猾,被稱作「十里洋場」的「鐵算盤」,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在他身上體現得更多的是其反動落後以及貪婪的一面。作者對這一主要人物的描寫,沒有流於簡單的揭露和批判,而是通過多種手法作多側面的展現。既寫其經濟活動——將徐義德作為滬江紗廠的董事長,在與工廠、工人的關係中描寫這個人物;又寫其政治活動——為了抗拒改造,他製造「三停」來破壞「五反」,策劃「私私合營」來阻礙「公私合營」;既寫其社會生活——將徐義德作為「星二聚餐會」的成員,將他放在與政府和其他資本家的關係中來描寫他;又寫其家庭生活——將徐義德放在家庭生活中,通過與家庭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來塑造這一形象。另外,作者也力圖表現其「兩面性」的另一面:在黨和政府的教育下,在日益提高覺悟的廣大工人面前,徐義德常常能感到靈魂的震顫,表現出受到強大壓力后的某種覺醒;在「五反」運動中,他坦自自九_九_藏_書己的罪行,給自己提出幾條愛國守法的保證;他還決定申請公私合營,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等等。他內心的焦灼以及性格的矛盾性,時時可見。可以看出,作家在努力地運用「五四」以來新文學的藝術經驗,多層次、多側面地來塑造這個形象,力圖將他由「扁形人物」塑造成「圓形人物」。除了徐義德之外,《上海的早晨》還刻畫了其他有血有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資本家形象:如猖狂狠毒、虛偽無恥和精於投機的朱延年;年輕好勝、追求光明的馬慕韓;老成持重、謹小慎微的潘信誠等。這些資本家,分別資產階級的中、左、右派。作者對這些民族資本家的成功塑造,為後來者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同時也豐富了「十七年文學」的人物畫廊。
《上海的早晨》的作者周而復,是一位精力充沛、經歷豐富的多產作家。他的原名叫周祖式,原籍安徽旌德,生於南京。學生時代即開始進行文學創作。193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夜行集》。1938年大學畢業後到延安。1944年冬去重慶。抗戰勝利后,作為《新華日報》和新華社特派員,到東北、華北、華中等地採訪。1946年去香港,從事文化界統一戰線工作。他創作的長篇小說《白求恩大夫》,曾產生廣泛影響。1949年5月由香港返回內地,在統戰和文化部門工作,任文化部副部長等職。
《長城萬里圖》(六卷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原發刊物:《收穫》
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文學的抒情年代,作家們的創作主要是通過歌頌與抒情的方式書寫黨的豐功偉績。這種歌頌既是一種藝術手段,也代表了一種政治態度、道德行為。三者中,排第一位的是政治態度,即「政治第一性」。由於這個原因,作家們的創作主題單一,主要集中在「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這一社會主題的揭示上,不思考人生、生命、人性等人的文學主題。這種創作方式改造和扭曲了作家的生活發現,逼使個人話語向國家話語轉換,留下了深深的意識形態改造和規定個人抒情話語的歷史痕迹。周而復自己曾在一篇創作談中說到《上海的早晨》「對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是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教導,按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的」。由於這個原因,這部作品的創作,其實是對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https://read.99csw•com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提到的關於民族資產階級在民主革命時期與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都具有「兩面性」的論斷的圖解——「在我們國家裡,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屬於人民內部的矛盾。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一般地屬於人民內部的階級鬥爭,這是因為我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有兩面性。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協性的一面。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它有剝削工人階級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由於作家對他所反映的社會運動的認識和評價,不可能也不允許超越這些社會運動本身的政治性質,因而作品的主題也就難免要局限在這些社會運動的理論政策範圍之內,很難有更深更新的挖掘和開拓。由於這個原因,人們對《上海的早晨》的主題思想的肯定,要高於對其藝術性的評價。不過,難能可貴的是,《上海的早晨》不像其他同類題材的作品,將城市「車間」化,而是將筆觸伸到了活生生的生活中,對生活的原生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描寫,比如出現了「舞廳」、「名車」、「西點」、「花園洋房」等現代城市意象,另外,也渲染出了城市富有階層男女的頹廢色彩,對都市裡金錢、權力、色相所構成的巨大誘惑,以及人無力拒絕誘惑而表現出的頹廢傾向,作了精彩的刻畫。這些,都是當時同類題材作品中所沒有的,可謂是「十七年文學」中的一點亮色。
《上海的早晨》出版時,雖然也產生過轟動效應,許多刊物雜誌紛紛發表文章評論該作品,當時的中央領導人也曾關注過這部作品:陳毅副總理在外交部黨委會上推薦這部小說,周恩來總理當時也關懷過這部長篇小說,詢問全書的寫作計劃,鼓勵作者早日寫出。[宋文耀《從夜影到曙光——〈子夜〉與〈上海的早晨〉比較》,溫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但是,和那些塑造了高大、光輝、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有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的宏大敘事作品相比,批評家對它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新時期以來,人們對這部作品的評價也是有高有低,出版的各種文學史教材,許多也沒有將其作為重點文本進行分析介紹。評論家們只有在論及城市文學時,才會不約而同地想到這部題材(城市題材)和成https://read.99csw.com就(以傳神地塑造了資本家的形象而大獲成功)都頗為獨特的作品。
與被塑造得生動活現的資本家相比,作品中的黨員幹部的形象,學界普遍認為塑造得不成功,刻畫得簡單乏力,人物語言也缺乏個性。一般的論者認為主要原因是作者對於政府工作人員和工人群眾不如對於資本家那樣熟悉。但這種推斷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作者長期在統戰和文化部門工作,是政府的工作人員;另外,他作為《新華日報》和新華社特派員,一直在從事著基層的採訪工作,對工人和群眾的生活應當是比較熟悉的。因此,這顯然不是理由。究其原因,有論者認為:「敘述人講述工人的生活和鬥爭基本上採用的是意識形態的眼光。由於意識形態的眼光處處要對情節和人物進行政治訓誡的宣傳、引導和提升,因而,經過意識形態眼光過濾后的工人生活是由階級、壓迫、鬥爭、反抗這些關鍵片語成的。日常生活的瑣碎、人物情感的波動等等與政治訓誡無關的因素均被排斥在文本之外」,「意識形態眼光觀照下的故事簡單而且具有模式化,敘事節奏缺乏變化,色調單一而且純粹」,「敘述人講述資本家的生產經營和日常活動基本上採用的是生活化的眼光,生活化的眼光不承擔意識形態訓導功能……沒有固定的框架,敘事節奏富於變化,色彩多元而且斑駁」[郭冰茹《十七年(1949-1966)小說的敘事張力》,嶽麓書社,2007]。這,便是作品寫資本家的部分比寫工人的部分生動形象的原因。
新時期以後,評論者們對《上海的早晨》的分析和研究更為全面、深刻和多元化:有的論者從該作品與中國古典文學傳統關係的角度,探討其寫作技巧,如張舟子的《背倚傳統:〈上海的早晨〉中資本家形象的塑造》;有的論者從經濟文化的視角將它與《子夜》相比照,如胡協和的《從經濟文化的角度看〈子夜〉與〈上海的早晨〉》;有的論者從城市文學與城市慾望的否定性書寫來重新評價該作品,如王洪岳的《城市文學與「城市慾望」的否定性書寫——重讀〈上海的早晨〉》;也有的從空間敘事的角度來闡釋這部作品,如郭傳梅的《革命與浮華的並置——試論〈上海的早晨〉的空間敘述》;還有從敘事張力切入分析該作品,如郭冰茹:《十七年(1949-1966)小說的敘事張力》,等等。在各種論九九藏書述中,人們大多喜歡將這部作品與茅盾的《子夜》做比較,並發現了許多相似性:兩者都是以都市為題材,故事都是發生在具有「十里洋場」之稱的上海;都是「長江大河」式的作品;兩位作家都刻意追求作品的史詩般的品格和氣魄;運用的都是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採用的都是線索紛繁的複式結構;反映的都是民族資產階級在歷史轉折時期的命運和心態;描寫都市社會的同時,都把筆觸伸向了與都市緊密相連的農村;都曾引起過強烈的社會反響,都曾產生過程度不同的「轟動效應」……甚至在人物譜繫上,兩者都存在著相當一致的對應關係:《子夜》的主人公吳蓀甫對應《上海的早晨》的主人公徐義德、吳蓀甫的助手莫干承對應梅佐賢、屠維岳對應陶阿毛、女主人公林佩瑤對應林宛芝、雷鳴對應馮永祥,等等。《上海的早晨》因此被認為是《子夜》的「續篇」,它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記錄了上世紀30年代的「吳蓀甫們」到了50年代所遭遇的處境。甚至有評論家認為:「《子夜》是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上海的早晨》則是又一部反映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命運的力作。」這一評價是否妥當有待商榷,但是,周而復作品的價值卻是不言而喻的,評論者們對於《上海的早晨》的研究步伐,也不會停止。
(楊鵬撰)
體裁:長篇小說
延伸閱讀
作者:周而復
《周而復研究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版
發表時間:1958年第2期
在「十七年」間,絕大部分作家的創作主要集中在鄉土、戰爭和歷史等題材上,城市題材鮮有人涉足,即便有所涉及,也是被局限於「工廠」這一工人與資本家相鬥爭的平台上。顯然,城市在文學創作領域里尚處於隱匿狀態。發表于《收穫》1958年第2期上的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是為數不多的呈現「城市空間」的作品。由於這個原因,很多年後,當城市文學在中國文壇重新崛起並呈現興旺發達態勢,評論家們試圖從「十七年文學」里尋找到新中國城市文學的源頭時,人們驚訝地發現,《上海的早晨》竟然是建國后長達30年的時間里,唯一一部城市題材的作品。可以說,《上海的早晨》是「十七年文學」里僅存的書寫城市生活的文學碩果。
《往事回首錄——周而復文集》(上、下冊),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