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章 縱無「反骨」,亦有死罪

第十章 縱無「反骨」,亦有死罪

幾曾想,功高蓋世之日,也就是功高震主之時。鄧艾出於公忠之心,建議司馬昭「因平蜀之勢以乘吳」,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給他,預作順流伐吳的準備;同時「發使告以利害」,迫吳「歸化」,爭取「不戰而定」。又建議暫時不把劉禪送到魏都洛陽,以免給人留下「流徙」印象,而是先封劉禪為扶風王,爵其子為公侯,以誘使吳主孫休「畏威懷德,望風而從」。他還不懂得,這樣的軍國大事如何處置,必須遵循「主先臣后」、「主倡臣和」(近人林彪私下總結)的潛規則,切不可臣先、搶先,主未倡而臣已倡,主有倡而臣不和,不經意間表現出比主高明。兩條建議雖然都不錯,但卻搶了先,立刻使猜忌成性的司馬昭對他倍增猜忌,指派監軍衛瓘曉喻鄧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只可惜鄧艾仍不通竅,不但不趕緊向司馬昭認錯請罪,反而還上書辯解,引《春秋》之義說「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自己「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鍾會、胡烈、師纂等奸佞之徒立即趁機構陷,誣指鄧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九-九-藏-書司馬昭也立即下手令,命監軍衛瓘逮捕鄧艾,檻車囚還。次年(264)正月間,鍾會與姜維真的合謀造反,被亂兵殺死。鄧艾的部下追趕囚車,想迎鄧艾回成都,衛瓘即派田續追殺鄧艾;鄧艾的兒子鄧忠與他一起在綿竹西遇害,「餘子在洛陽者悉誅」。可憐橫刀勒馬、功勛第一的鄧大將軍,竟如此落得「反逆」罪名,魂無歸處。
鄧艾替他們解去繩索,燒掉棺材,表示接受投降並寬宥他們。以此為標誌,由劉備、諸葛亮等人艱苦創業,立國43年的蜀漢政權正式宣告滅亡,鄧艾居功至偉。同年十二月,朝廷下詔褒獎他「兵不逾時,戰不終日,雲徹席捲,盪定巴蜀。雖白起破強楚,韓信克勁趙,吳漢禽子陽,亞夫滅七國,計功論美,不足比勛也」。加封他為太尉,增邑二萬戶,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戶。
最強烈也最集中地反映在三國後期的曹魏名將鄧艾身上。鄧艾(197—264)字士載,義陽郡棘陽縣(今河南新野東北)人,出身貧賤,小時候替人當過放牛娃。從軍後由于口吃,不能作干佐,當了一個稻田守叢草吏。由於在淮南屯九*九*藏*書田當中開渠、積糧、著論、建言有功,獲得司馬懿賞識,逐步升遷做到太守,並且參与軍事行動。在對蜀漢姜維、東吳諸葛恪的屢次用兵當中,鄧艾智勇雙全,功績卓著,魏嘉平元年(249)即已封侯為將,威震一方。到景元四年(263),他已受封鄧侯,任征西將軍。當時已經專擅曹魏軍政大權的大將軍司馬昭布置三路軍馬大舉伐蜀,指令鄧艾率三萬軍馬,從甘松、沓中方向攻姜維。按照司馬昭本意,是要把滅蜀大功給予他的親信鍾會,所以鍾會統兵十萬,主攻漢中,而鄧艾所部和另外一路諸葛緒所部都只是側翼配合。但鍾會久攻劍閣(今四川劍閣東北)不下,糧草難濟,打算先後退一步。鄧艾卻主張抓住蜀漢軍隊薄弱環節,趁其劍閣、涪城(今四川綿陽東)難以雙全兼顧,「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襲取涪城而直下成都。諸葛緒不肯協調作戰,時年66歲的鄧艾就斷然地孤軍獨進,身先士卒,排難破險,奔襲700多里而直抵江油,逼使守將馬邈投降。又攻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拒守的綿竹,力戰而破之,乘勝進軍雒城(今四川廣漢北),於是成九九藏書都在望。當年十一月,走投無路的後主劉禪遣使奉璽,「詣艾請降」。鄧艾兵不血刃地進入成都,劉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60餘人自縛雙手,車載棺材,到鄧艾軍營門外投降。
鄧艾死後第二年(265),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正式取代曹魏政權,建立起西晉王朝,建元泰始。為此而大赦天下,詔令中仍說:
同樣是為立太子的事,不但太子太傅吾粲「下獄死」,而且連東吳第一社稷之臣,時任丞相、上大將軍的陸遜也被孫權派宦官多次「責讓」,致令時年63歲的陸遜「憤恚」而死。(詳見《生子當如孫仲謀》)到太元元年(251),行將就木的孫權才對陸遜之子陸抗說道:「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較之於其他帝王者流,孫權能作出這麼一點自我批評,算得上難能可貴了。但人已死了,這麼一點自我批評抵得過生命的價值嗎?不去追究「用人如器」的偽善,「鐵血法則」的殘酷,而僅憑著帝王者流一星半點的解脫表白,就輕易地感恩戴德和粉飾淡忘,能對得住那麼多的冤屈者嗎?如果不擯棄那個專制體制,人才的價值,又怎能得到真正尊重和充分read.99csw.com發揮?
三國帝王中,殺錯了人、整錯了人偶爾有點悔愧之意的,只有孫權一人而已。他晚年也與曹操相似,猜忌嗜殺,在朝廷內外實行特務統治。特務頭子呂壹把持典校職司,在他縱容下誣害過不少忠良,左將軍朱據即為受害者之一。朱據為人謙虛接士,輕財好施,祿賜雖豐厚而常不足用。有一回,朱據部曲應當收受三萬緡,被王遂詐取了。呂壹懷疑是朱據本人實取,便嚴刑拷問當事人,把人打死了,朱據可憐死者無辜,厚棺斂葬。呂壹憑此就誣告朱據,說他厚葬是為了封口,掩蓋自己收緡之實。孫權相信呂壹,多次責問朱據,弄得朱據百口莫辯,「藉草待罪」。數月後,經典軍吏劉助發現為王遂所取,如實報告孫權,孫權才感悟道:「朱據見枉,況吏民乎?」可是到赤烏九年(246),時已升任驃騎將軍的朱據捲入二宮構爭,擁護太子,違忤孫權意旨,即被貶為新都郡丞,近似於從相當於現今軍隊三總部主官一下子降為縣級芝麻官。而且人還未到任,賜死詔書就追趕到了,朱據死年50歲。
「征西將軍鄧艾,矜功失節,實應大辟。」只不過「被書之日,罷遣人眾,束手受罪」,九*九*藏*書比那些「求生遂為惡者」有所「不同」而已,所以准許「立后,令祭祀不絕」。泰始三年(267),議郎段灼主動上疏,為鄧艾辨誣,明確認為鄧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滅之誅」,實屬天大冤案。他強調指出,鄧艾「功名以(已)成,當書之竹帛,傳祚萬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其「忠而受誅,信而見疑,頭懸馬市,諸子並斬,見之者垂泣,聞之者嘆息」,至今令「天下民人為艾悼心痛恨」。因此他建議,西晉王朝「宜收屍喪,還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紹封其孫,使闔棺定謚,死無餘恨」。然而,殺鄧艾的頭號兇手就是司馬炎的老子司馬昭,兒子怎麼會否定老子?封建專制帝王踐行「鐵血法則」的心傳經典,歷來就是不管你是怎樣的功臣良將、英才逸傑,一概無非用「器」而已,孤家想把你怎麼著就怎麼著,孤家永遠正確,你拿孤家怎麼辦?段灼的上疏說了還是白說,司馬炎仍然不理不睬。又過了六年,他才假巴意思地下詔說:「艾有功勛,受罪不逃刑,而子孫為民隸,朕常愍之。其以嫡孫郎為郎中。」勉強承認了有功,「反逆」罪名照舊扣在鄧艾頭上,唯有公道存於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