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葡萄酒與茶——如何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第五節 高端茶

第一章 葡萄酒與茶——如何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第五節 高端茶

八、好茶吸引人

正由於如此相互信賴的關係、緊湊的生產過程、清晰的標準和標準的切實貫徹,竹葉青才得以「遙控」質量。
相比之下中國茶麻煩比較多。歐洲年輕人即使不像從前那麼對舊世界酒充滿熱愛和驕
中國擁有悠久茶史、茶葉發源地(很有可能,學界尚無定論)、頂級茶葉出產地不是沒有原因的。就像法國等舊世界國家和美國、澳大利亞等新世界國家的好酒產區,都是倚賴天成的自然條件,以此為基礎培養最適合當地的釀酒葡萄,才能釀造出好酒。中國也一樣。如果說上帝給了法國最好的自然環境來種植葡萄以制佳釀,那上帝無疑也給了中國最好的自然環境來種茶樹制好茶。
龍井43號之類的新品種不是因為質量更佳,而是因為發芽早、產量較大,能帶來更高的收益而成了茶農新寵,代替了在這片土地上生長了上千年、為龍井臝得「名茶之首」名譽的「土著」老龍井。若這樣下去,龍井的風光到底還能持續多久,我們的後代還能不能喝到好龍井確實值得人擔憂。
看到某老茶農如此抱怨實屬意料之中:「做完茶后實在沒有精力再進行品牌管理和營銷了。」相反的,在調查法國酒的時候常常看到類似的敘述,「我們不管賣酒,只管把酒做好就是了」,因為賣酒的工作,包括宣傳、銷售,都巳經交付給龐大的經驗豐富的中間商群體。
但是對於中高端好茶、中國名優茶產地來說,名酒庄們就是他們在葡萄酒業的同道中人。堅信「葡萄酒的風華是大自然所賦,釀酒師的角色只是選擇最理想的方式,將葡萄裝到瓶子里而巳」、堅信「土地、氣候、品種才是決定並體現葡萄酒風格和質量的精髓,是詮釋葡萄酒及其文化的最高境界」的精神,是成就高端酒的關鍵所在。
但是據《陸羽茶經》記載,早在唐代時,西湖一帶就開始種植龍井群體種。這樣算來,老龍井至少巳有1000多年的歷史。自然選擇才是硬道理。

三、中國式的自我追求卓越與珍藏自然

這其實也是我們在此部分開頭提及問題的體現之一,中國相當部分茶企其實角色僅相當於中間商,卻同時也奪去了生產者的名號。這毫無疑問利於茶企多賺取利益,卻不僅置重要茶生產者于不公平地位,剝奪了他們應得的收益,也拉遠了消費者與自然(自然珍藏者,茶農、制茶師傅)的距離,使真正好茶難以冒出頭來。我們建議,也更希望有優秀的茶企能腳踏實地地進行中間商的工作,為優秀的茶農、茶師傅服務,幫他們進行品牌管理和產品營銷並且利益共享,免去其後顧之憂,得以一心一意做茶。
名茶頗多,但缺少名牌。前文說葡萄酒的時候提到,假如你想買好的、即較高端的法國葡萄酒時,很簡單,不太懂酒也沒關係,認準了名酒庄或者法定產區(AOC),就基本上不會錯。但在中國,雖然問起有什麼好茶的時候,就連一般人也可以隨口吐出一堆:武夷山大紅袍、西湖龍井、黃山毛尖、祁門紅茶……我們確實有了名產區了,但尷尬的是認了那些產區完全不夠,到底怎麼才能買得到名副其實的中國高端茶?別說一般人了,就是專家、資深茶友也會呑呑吐吐。最常見的、也最可靠的回答是:「假如你有熟人的話,最好找熟人買茶。」「熟人」真是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呢,無處不在,能力超凡。今年《三聯生活周刊》12期封面故事,裏面有一段活很寫實:「對於習慣喝功夫茶的老茶人來說,在大城市的茶葉市場上流通的茶葉,被他們冠之以『商品茶』不太好聽的名字。他們自己尋找茶葉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是靠某個有特殊來源的茶葉經銷者;有的找產區的茶友交流互換;更多的是像逛古董市場一樣,一定要找到符合自己心念的那泡好茶。」
同時,正如前文所說,茶文化的式微意味著歷史名茶的牌子不再如以往那麼不容置疑、無人不知,躺在祖輩的功績上享受唾手可得的成功巳經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要想讓歷史名茶重煥光芒,宣傳手段是必要的,但是有幾點需要注意。
真正的好茶是上天的賞賜,是制茶人尊敬、熱愛大自然心意的體現,選擇最能珍藏當地優越自然條件、體現當地風貌的種茶、制茶方式才是高端茶茶人應該走的唯一正確道路。
不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茶,還是年輕氣盛的中國葡萄酒,蒙上天庇護,在中國的廣袤國土上確實都能找到它們賴以為生的卓越自然。然而若想讓人們願意為高端茶、高端酒一擲千金,讓人們在琳琅滿目的實惠選擇中將目光和手都落在中國大眾茶、大眾酒上,就必須掌握行業本質。或珍藏自然吸引人,或改造自然遷就人,都是竭盡所能將水泥森林中的人們與自然間的距離縮短再縮短,幫助人們品嘗自然的味道。
其實要做到竹葉青這樣緊密聯繫茶農並控制質量著實不易。畢竟擁有整個小品種茶「竹葉青」這一點對他們的成功作用實在不容忽視,而這對其他大部分茶企、茶農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更加提倡中國高端茶葉走法國「酒庄」道路。

二、茶與葡萄酒的不同之處

另一方面,國內的高端茶市場絕對不能說令人滿意。我們確實是不缺所謂的高端茶。遍地的茶樓、茶館、茶店,茶葉簡簡單單就直破千元大關,近萬甚至上萬的茶葉都不在少數,它們真的都值那個價嗎?疑惑還有很多,問題更是不少:
暫且不論《百家論壇》究竟有沒有將中國文化詮釋正確、解釋清楚,不說類似《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書有多少錯誤、夠不夠嚴謹,對於「快餐文化」人們向來有太多爭議。但重點在於,在人心浮躁的現代社會中,沒有這些快餐文化,相當一部分人瞄也不會瞄這些歷史一眼的,不是嗎?真正有興趣的人自會花工夫尋找更嚴謹的材料加以研究,其他人權當娛樂娛樂、長長見識亦無妨。
另一個原因是炒茶師傅的曰益稀少。
竹葉青本可以更加成功,假如它是中國歷史名茶的話。雖然四川是產茶大省,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並沒有拿得出手的好茶,「川西重花茶,川東重沱茶」,綠茶無人識。在祖上的比拼中,它輸了一截,好在有了上述其他方式進行彌補,才得以成功地吸引人,並且從現代企業和品牌角度而言,比其他受祖上庇萌的名茶都要成功。

六、逝去的榮光

與此同時,一些原來名氣不大的產區並不代表就不是優秀產區。好茶的名揚天下是需要機遇的,連始於1855年等級森嚴不輕易動搖的法國葡萄園庄分級都能在百多年後的1973年將木桐酒庄升級,可見金子被埋沒不是沒有可能,發掘金子並給予其應得的名分是十分重要的(當然要經過充分認證)。
不得不說,在這個各個名牌都追求奢華、頂級的時代,要突出並非易事,但竹葉青做得確實有兩下子。包括充分利用陳毅元帥予「竹葉青」名的故事、追溯中國的道家、佛家淵源、包括重金聘請設計圈「教父」陳幼堅和遠遠超出中國平均水平的廣告,都對竹葉青茶的吸引人有所幫助。
由此可見,竹葉青模式「追求卓越、珍藏自然」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在於茶農的緊密互利關係,「竹read.99csw.com葉青和茶農的合作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某種情感因素,而非企業對農戶的強制管控」,三聯雜誌記者評論道;二是標準化。標準化一方面利於保持穩定較高的產品質量,另一方面也使茶農心中有數、易於他們生產出達標的茶葉。
況且茶葉和那些歷史、哲學不盡相同。人們會因為《神之水滴》對葡萄酒產生了興趣並加以嘗試,嘗試之後一定有一部分人會喜歡上,作用就十分了不得了。茶葉也一樣,我們認為當代年輕人不喝茶只是因為缺乏了解,就像從前不了解葡萄酒因而不喝酒的亞洲人一樣。若真能出現這樣如《神之水滴》般嚴謹考證、精心構思的漫畫或文學作品或電視作品,對茶業的幫助絕對不容小覷。
原產地保護制度本身毫無疑問是一個能保護好農產品的工具,假如制度的執行者確實了解這個制度賴以為繼的精髓在哪的話。散漫自由時時罷工的法國人因對自然的偉大崇敬,鍛造出高度標準化的原產地保護制度,並以維護民族榮譽的精神加以執行,這就是充滿法制化精神的「原產地保護制度」。
一方面是好茶葉的減少。葛頌德介紹說,2000年前,他所在的龍塢,茶園法定畝數是8000畝,為「正宗西湖龍井茶(即老茶樹)」,占整個原產地老茶樹總量的70%。
第一,歷史名茶多半與產地緊緊相連,因此這是全產區茶農的事而不是一兩個茶葉品牌的事,除非你像竹葉青一樣,包攬下整個小品類茶。大多數時候,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就必須回到前文「權威第三方考驗和把關」處,學習法國葡萄酒原產地保護的運作模式。
舊世界酒面臨的狀況和中國茶確實頗有相似之處。舊世界酒在近幾年的衰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傳統酒文化的式微,年輕人開始更多地喝可樂、啤酒和「棒棒糖」、新世界酒。立頓在中國年輕人中的流行和成功也是一樣的道理。
第三,不可過度強調過去的榮光。法國名酒庄莫不擁有上百年的傳奇歷史,有無數精彩的名人軼事,但是歸根結底人們認的還是它們穿越百年風霜之後的當下「始終如一的質量和對優良傳統的傳承」。常見許多中國茶品牌都訴諸古典茶文化,也僅止於古典茶文化。茶文化是茶在中國人心目中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但終究是要落到實處,其依託也在茶本身。沒有製成好茶的精神而是只顧于撈錢、不顧自然、迫不及待地擁抱快捷現代,本身就跟中國悠遠茶文化相矛盾。產品精神與宣傳不統一,漂亮話說再多也沒用。所以中國名茶的宣傳也應落到當下,不說「我過去有多麼多麼了不起」,而是「我從前很好,到現在還是很好(或更好)」。
「『土茶』(老龍井)喝起來的感覺就是香醇,跟龍井43不是一個檔次上的!」家住杭州市上城區的老杭州人施先生如是說。的確,擺在記者面前的兩杯西湖龍井茶,輕輕一聞,就能辨別出哪個是「土茶」,哪個是龍井43。「真正懂得品茶,就曉得『土茶』的價值,它的香氣、味道,那是沒得比。」記者走訪時還發現,一些茶農家裡還留著一些老茶樹,但是就為了產茶留給自家喝了。
或許這個茶王賽確實為鐵觀音的成名推了一大把,但是對安溪鐵觀音優秀品牌形成的幫助卻十分有限。畢竟贏得比賽的茶王們正是那些不會進入流通領域的「禮品茶」,跟大紅袍6株母樹意義差不多。而法國各酒省、西方國家的評酒師協會、雜誌等舉辦的葡萄酒賽就完全不同,評得的好酒絕大多數都是可在市面上得到的,真正聯繫了飲酒人和葡萄酒。再加上之前所述,茶農角色的被忽略,或許得到茶王賽肯定的茶農們的茶在茶商那能得到一個更好的價格,但是到了喝茶人這兒,除非是資深的茶道中人,否則這樣的好出品來自哪位制茶人依舊是謎。風風光光的「茶王賽」看看熱鬧是可以,對於大多數喝茶人來說也僅止於此了。
因此在確認原產地的時候一定要審慎,否則就會出現龍井的狀況,一方面使某些茶得到了不真實的光環,而另一些茶得不到應有的承認。
2.「自我山寨」
中國一向不缺乏標準,但標準的究竟存在與否那還得看實行的狀況。早自2000年開始,國家就開始實施「原產地保護制度」。經過十年的發展,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保護認定的產品巳經達幾百種,其中不少茶葉通過了原產地保護認證,但這個制度自法國漂洋過海而來卻功力大減。
除了自己擁有的茶園,竹葉青還與其他茶農簽有協議,那些茶園就是協議基地。茶園被編號進行數據管理。只有踏實生產的茶農才能獲得長期合同。與竹葉青簽合同有什麼好處呢?竹葉青每年必須收購協議基地的茶,「你得固定買他們的茶,不然人家憑什麼聽你的呢?」不僅收購量穩定,而且因為公司「不擔心銷售,所以也不壓價,茶農也不擔心」,價格有保障。
這當然也不能完全怪罪于茶農,畢竟有誰不想賺多些錢呢?手工炒制和機器炒制的茶葉售賣價格相差不大,而機器炒制又更省時省事。同時還有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因為事實上面向基層的農業技術人員,如炒茶師等,在畢業后是非常搶手,就業情況也很好(2009年教育部資料:大學生就業率68%;聽者無不覺得不可思議,「被就業」一詞出現)。但家長依然選擇讓孩子去讀那些擠破頭就業的熱門行業,也不願意把孩子送進來學茶。「讀完書還要回去做農活,很多傳統家長接受不了。」再者,炒茶實在不是一門輕鬆的活計。「三年青鍋,五年輝鍋」,需要時間積累。在一個崇尚「快錢」的年代,這樣的職業顯然不是一個好選擇。
如今我們或許已經不相信「中國馳名商標」,不相信「國家免檢產品」,於是在國內權威第三方缺失的情況下,尋找國際認可在驗證了產品質量的同時,確實不失為吸引人的
要想一下子改變這樣產業體系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國茶廠、茶商確實要好好費一番腦筋想想如何追求卓越、珍藏自然了,如果他們確實願意自覺追求卓越而不是想利用中國茶業的這個特點大發一筆的話。
竹葉青茶能脫穎而出沒有人會忽視「摩納哥奢侈展」的推力,竹葉青也深知這一點。一年一度的摩納哥世界頂級奢侈品展覽,匯聚了來自全世界的超級跑車、頂級房車、豪華遊艇、私人飛機、手錶珠寶、奢侈旅遊、雪茄洋酒和高科技產品等八大類奢華物品,而一向為外國頂級奢侈品品牌全面佔領的地盤上在2006年卻出現了一抹「中國綠」——竹葉青。
又好比居中國名茶之冠的西湖龍井,龍井茶區分佈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茶區里傍湖依山,氣候溫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鬆、上質肥沃,因而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這西湖群山產茶巳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
一個好辦法。
說中低端市場的狼狽時總覺得憋得慌,幹嗎不說中國好茶呢?說起好茶,誰還能反對中國名茶的無上地位?
而一切吸引人的手段都必須建立在珍藏自然https://read•99csw.com的基礎上,我想這是目前中國茶企最需要認識到的一點。
又比如鐵觀音產地安溪縣。戴雲山支脈從漳平市延伸安溪境內,地表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縣內多山,3000多平方公里,80%為山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00多座。溫潤的海風從東面吹來,給安溪帶來了充沛的降雨。全縣24個鄉鎮,大部分都屬於內安溪山區。這裏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季節性變化明顯,具有相對低溫、高濕、多霧的氣候特徵,為優質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更難得的是,安溪雖近海,卻有崇山峻岭相阻隔,不受海風侵擾。在整個小氣候區內,茶區終年雲霧繚繞,空氣清新,沒有污染。香氣好的鐵觀音多是生長在高海拔的內安溪山區,那裡雲霧多,曰光漫射,紫外線強。茶葉部積累較多芳香物質,茶葉葉質厚、柔軟、嫩性強。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使安溪成為一個紛繁複雜、琳琅滿目的茶樹品種寶庫。現在縣內仍生長著許多野生茶樹品種寶庫。
過去20多年,龍井茶園被大量徵用,共被「蠶食」近2000畝,導致茶葉產量銳減。2004年龍井茶的產量為3000多擔,較豐產時減少1000多擔。數據統計顯示,1978年西湖龍井的種植總面積是4598畝,1999年降至2698畝。雖然後來經過數次開墾,龍井茶園面積雖然回升到4920畝,但裏面有很多是由於2003年重新劃分西湖龍井茶,將其他一些本不屬於西湖龍井的茶園划進來的。
中國歷史名茶和法國名酒庄的酒都有可傳承的優勢,但利用此優勢之時必須著眼于當下、著眼于產品。
1.權威第三方
去或是令人生疑。我國在建國之後有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不理智,「畝產過萬斤」的時代精神也很大地影響過中國的茶葉,包括對本土茶樹的破壞、對高產量的「良種」的盲目推崇,甚至連茶都不種改種糧食。而茶樹是一種富有個性的植物,可以說鏟就鏟,但是種回來卻相當不易。
一方面,在外國高端茶市場,日本緑茶總獨佔螯頭,聲勢、形象遠遠勝過中國茶;說到高端紅茶,還是南亞支持者多,大吉嶺紅茶(印度)、阿薩姆紅茶(印度)、錫蘭高地紅茶(斯里蘭卡)。有人說是因為中國好茶都留在國內了。但是,中國茶企經營的好茶真的在國內供不應求到不想要出口嗎?是不想還是不行呢?「好茶全留國內供不應求」這個說法正確與否實在值得商榷的。
那麼,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西方文化強勢、現代生活節奏曰益加快等等情況下,好茶該如何吸引人呢?
其次茶產業與葡萄酒產業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
以上故事由竹葉青公司發布,真實性未考。但「論道·竹葉青」確實成為那次展會唯一受邀的中國品牌,也確實是摩納哥世界頂級奢侈展有史以來第一個中國品牌。除此之外,竹葉青還在2007年作為「中國俄羅斯年」國茶禮品贈予俄羅斯總統普京,獲2007年日本首屆世界緑茶博覽會金獎(記得前文所說,日本綠茶在國際上聲譽一向過於中國),2008年被選為贈送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禮品茶,2008年獲第七屆國際名茶評比銀獎。
於是佔據優勢地位的西湖龍井一級產區茶農們瞅准了此間機會,大量地購入這些「不得名分」的好茶們,大量炮製「山寨龍井」,以幾百元收購轉手便是2000元、3000元,利潤達五倍。西湖龍井推出地理標誌證明這一原產地保護政策,是為了保護茶葉質量更高,使品牌運作更規範,是為了「打假」。可現在不僅沒保證受認證地區的質量,還壓制了其他好產區的發展。
還比如控制茶樹種。因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各個產茶大省福建、浙江、四川等以產量作為最關鍵的農業標準,以扦插方式無性繁殖的茶種因此得到大面積種植,還延續著「良種」稱謂。正因為如此,40年前在四川大面積栽種的良種是福建來的「福鼎系」、雲南大葉種;到了近十年,在四川遍地開花的仍是福鼎大白和名山131等「良種」。可是「產量型選拔方式在高檔綠茶中行不通,要芽型理想,滋味濃而不苦,還得往回找」。四川農業大學茶學系教授李家光說。近四五年四川的高檔綠茶做出來了,才又回歸到老川茶茶種的潮流,各山區那些原本保留下來產量不高的老川茶種才又重現風光。而竹葉青綠茶中的最高檔的「論道」,就用「有性系(相對無性繁殖)、種子繁殖的老川茶種」。
6.全文總結
龍井茶受地理標誌證明保護的地區,為下列三個品種和範圍:西湖龍井產區、錢塘龍井產區和越州龍井產區。

一、一方水土一方人

生產通過「基地辦」進行控制,專門負責幾大茶區的生產指導。「生產栽培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是肥料和防治病蟲害就是我們管」。加工方面,竹葉青在茶產區中設置了20多個原料供應點和加工點(原料收購點)。這些加工點從茶農手裡直接收購鮮葉。茶葉送抵,由什麼人負責,采於何時何處都必須記錄清楚。然後在加工點設的生產部和質檢部會迅速給鮮葉做出評級(論道、靜心和品位)。之後加工點根據要求在4小時內加工出來。加工標準倒是和「論道法則」中說的不差,國家標準是剩下7%~8%的水分,竹葉青是4%左右。
看看,要買到好茶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要不「找有特殊來源的茶葉經銷者」,要不「找產區的茶友」。沒有熟人又想真花錢買些好茶的話簡直太難了!這就是沒有名牌的窘境。其實法國也有一些小酒庄的酒神秘又難得,要關係人介紹才買得到,但畢竟只在少數。名酒庄、名產區的酒,只要有足夠的預算就可得,從常人到專業人士都對其性價比深信不疑。這才是名牌的真正魅力。
在國家一級評茶師沈紅看來,手炒茶更具有一種獨特的個性:手炒比之機炒,香味更濃郁、持久,口感也更甘醇。茶葉是活的,高級的師傅能根據不同的茶葉使用不同的手法和火候,這用心考慮的技術,統一的機器模式是無法做到的。更重要的是手工炒茶是保護和繼承了西湖高檔龍井茶的傳統工藝。
茶樹喜歡土質疏鬆、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要低)、呈酸性或微酸性反應的礫質、砂質土壤。知道我國的一個顯著地質特點嗎?古代紅色風化殼分佈範圍很廣。呈紅色是因為缺乏鹼金屬和鹼土金屬而富含鐵、鋁氧化物,這樣的土壤呈酸性。
比如上世紀90年代起安溪縣政府就開始組織的茶王比賽。從前將賽出的茶王進行拍賣,最貴的500克拍到十余萬元。近幾年組織者就不再拍賣茶王了,向茶主發完獎金和證書之後,剩下的茶歸政府所有,作為頂級禮品。
廣告不是飄忽地渲染古典文化,而是充滿了自然的清澈氣息。色調純凈、精緻,廣告詞簡單但擊中要害,「陽光、雨露、空氣,我們為您收藏」、「每一顆芽心,我們都為您精心挑選」。看到如此美麗優雅的廣告,你難道不會覺得玻璃杯中的每一滴碧綠茶湯,都保留了最最純粹的自然精華嗎?
5.吸引人總結
聽起來很普通對不?好像所有中國企業都有這麼一套所謂的read.99csw•comXX質量XX模式對不?只是個名稱而已,怎麼做才是重點。以下舉幾個例子說明這個模式如何說明竹葉青來「遙控」質量和進行挑選分級的。
1.20年後正宗龍井不再?
儘管如此大興土木還在繼續,2005年4月份就有48戶人家的房子要拆遷,徵用的茶園面積達8000平方米!把梅家塢等龍井茶盛產地當成旅遊度假區,為了「建設旅遊風景區的需要」、為了「城市化建設的重要一步」,龍井也必須讓步。領導們還強凋,他們在徵用種茶用地時,採用的是征一補一的方針,也就是說,哪兒缺了一塊茶園,就在另外一塊地方補上一塊,有的甚至補的面積比失去的更多。按照他們觀念,這不過是搬個新家而已,何足大驚小怪?真是這個理的話,「原產地保護制度」不是太可笑了嗎?哪種不都一樣,這兒給我蓋旅遊景點,在其他地方補兩塊給你!但是,恐怕「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道理如今不會改,法國的「terrior」理念對應的中國「水土」觀,其背後的自然原理不是領導們的「想當然」可以改變的。
首先我國質檢局對原產地保護制度這個概念究竟理解與否就是個問題,雖然他們于《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中,關於「原產地」也有明確的定義:「原產地域產品,是指利用產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傳統工藝在特定地域內生產的,質量、特色或者聲譽在本質上取決於原產地域地理特徵,並依照本規定經審核批准以原產地域進行命名的產品。」按照上述定義,原產地名稱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含義,其中有「它必須是當地的土特產品或經過特有的傳統工藝生產出的產品。例如,吐魯番葡萄乾是當地歷史上特有的自然選擇的葡萄品種,加上當地特有的土壤、氣候、溫度、濕度和光照等地理環境條件,經過幾千年流傳的傳統加工工藝而生產出來的」;亦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聲譽,並具有一定的特色和質量」。可是按這樣的規定,很多現象就頗令人摸不著頭腦。
在法國有嚴苛驚人的AOC制度來保證名產區的酒庄、酒廠們恪守「自然預防釀造法」,不隨意亂來壞了自然的意志;在葡萄酒世界里,還有無數專業評酒師用著比儀器還要精準的鼻子、舌頭和吹毛求疵的精神來考驗葡萄酒,使真正好的葡萄酒得到應有的讚譽和珍惜,然而中國茶業卻少有這樣的「看門者」。
這對茶企來說一定沒有通常手段所能佔得的暴利,但是在優秀中間商茶企甘居幕後的同時,制茶人得到了應有的地位,消費者與自然的距離大大拉近,這對好茶的走出深山和賣得好價絕對有利無弊,茶企能獲得的收益也不見得一定少於先前。更重要的是,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人們重新重視種茶、制茶這個產業,不再因為收益太低難以為繼而去選用新型高產品種,造成老茶種的日益缺稀,也不再因為前景渺茫、地位低下而無人願意從事此行業,造成好茶老在山中來不及採制,而市面上好茶稀少、「有錢買不到」。
茶樹生長對土壤條件、生態環境、降雨和溫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從原料生產(種葡萄和種茶)和加工製作(釀酒和炒茶)的角度來說,茶葉要控制的變數絕對不遜於葡萄酒,甚至可以說要求更高。比如採摘,幾度的溫差就直接關乎茶芽是否可用,再加上高端茶一般都是高山茶,山裡陰晴多變相當惱人;採摘芽茶一定要手工,還不能用指甲掐,因為根部會變黑,當然更不能撕扯。採摘之後時間也很緊迫,因為鮮葉放不得,哪怕只是半天時間,堆放在一起水分出不來就會悶爛,必須攤開平晾,然後在幾個小時內迅速「炒掉」。而旦不是人人都做得,葡萄酒有一兩個好的釀酒師、調酒師,就能帶領一批人完成大批酒的加工;但是好茶的製作就不是這樣,像茶農所說「茶是個活物,在炒制過程中需要人不斷觀察」。因此相對批量地生產高端茶是件極端困難的事情。
除非質量太差,有問題保險公司會賠,茶農生產出來竹葉青一定會買,因此茶農完全不用擔心銷路問題。而這可太重要了,茶葉這東西一天一個價,放不起,過了清明就是白菜價。再者茶葉本身不趕緊精加工就會變質,沒法做高端綠茶了。四川有太多小茶企,但它們出不起高價格,量又少,賣給它們並不划算。在這個前提之下,竹葉青得以「遙控」收購的茶的質量。
4.茶葉版《神之水滴》
制定製度之時就要秉著嚴謹精神充分認證,草率、「想當然」都是大忌。
前文提到,高端葡萄酒由酒庄負責整個生產過程,從種葡萄到釀酒到裝瓶,因此消費者知道自己喝的是誰生產的酒。然而中國茶不是,雖然幾乎所有的品牌茶企都說自己是「一條龍」企業,從頭負責到尾。但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從茶農處收購毛茶、(有時候進行後期微加工)、挑選、包裝然後銷售。與此同時,大部分優質茶園、茶田是由分散的茶農擁有的,大部分茶葉的種植、採摘和後期加工(基本上已是成品茶)是由他們負責的。可是我們在市面上買的大部分「商品茶」,掛的可都是品牌茶企的名號,雖然做茶的並不是他們。也就是說,中國的大部分品牌茶企,相當於葡萄酒產業的酒商,即中間商而非生產者。這就拉遠了消費者與自然的距離,更使質量的控制不確定因素增加,更使茶農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較大部分利潤被品牌茶企佔去。
看來名氣大有時候也不一定是好事。中國名茶眾多,龍井貴為名茶之首引得無數人一擲千金,每年春季人人爭購,價格見漲不見跌,實在風光無限。可有不少茶人嘆息好龍井越來越難找。
這些問題是怎麼產生的呢?一切都因為中國高端茶市場的運行規則和茶商的經營違反了茶業的本質——珍藏自然吸引人,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西湖區龍井茶產業協會會長商建農提供的材料中顯示,獲得高級證書的茶農基本年齡在40~60歲,40歲以下的基本拿到的是高級以下證書,在參与培訓的炒茶工中,也幾乎沒有20歲左右的年輕人。2008年,首次認證有97名青工拿到了炒茶工的證書,到2009年,拿到證書的青工是68人,今年預期是40人。不難發現參与認證者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這也就意味著多年炒茶技術的老師傅們,後繼者寥寥無幾,新生力量並未真正注入到這一傳統行業中。
當地時間4月20日早上,摩納哥阿爾貝親王到格拉馬蒂展覽館參加開幕儀式及剪綵后,陸續參觀了每一個展位(他每年都看到、見怪不該的奢侈品牌們),卻在一個古色古香、散發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沉靜、內斂又略帶神秘的中國產品展位駐足良久,這就是本屆展覽上的唯一中國品牌「論道」。在觀看了茶藝表演並品嘗了「論道·竹葉青」之後,親王對這一極致茶葉讚不絕口。竹葉青代表團也特別準備了「論道」贈送給親王,親王對這份「中國禮物」欣然接受,視若珍寶。4月21日,所有竹葉青代表團成員竟然都收到親王親筆邀請函,參加親王的王宮酒會。而論道在此次TOPMARQUES上的最高售價竟然高達半斤3000歐元(3萬元人民幣),此後代表團所九*九*藏*書帶論道在展覽兩天時就已經所剩無幾。
第二,宣傳只是推動手段。擁有卓越自然是前提,然後要珍藏自然,最後才是想辦法吸引人。每一步都是建立在上一步的基礎上,沒有快捷方式。不能成功珍藏自然而奢談吸引人、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是妄想。中國不乏懂茶之人,要忽悠他們是不可能的事情。

七、權威第三方的缺失

好在中國還是有些可稱為成功的高端茶品牌的,比如下文提及的竹葉青(別又跳出來說竹葉青根本不叫好茶了,這樣苛刻標準之下中國根本就沒幾個人能喝到「真正好茶」)。
傲,但當他們某天想品嘗好酒的時候,總知道去哪裡尋找;況且失去了歐洲年輕人的歡心,還有亞洲、美洲新興市場的大批富豪們蜂擁而至呢。而如果中國好茶依託的是識茶懂茶的茶商和有門路的有錢有閑階級的話,這個依託確實太為薄弱,不確定性也大。況且,好茶能被天下人知曉、追求的滿足感以及好茶確實被承認、受推崇對其他茶人的激勵作用是不可小覷的。
中國歷史上似乎從未有過尊重農業勞動者、手工藝者的時期,然而他們對我們從土地中獲取自然禮讚卻是如此的不可替代——我們可以沒有把茶葉包裝得豪華繁複、擺進裝飾得美輪美奐專賣店的茶企,卻不能沒有這些看天顧茶、待茶如待人的自然傳遞者們。是時候該給他們應有的經濟利益和地位了吧?
龍井茶並不是特例,其他中國名茶也面臨著相同的窘境。專家和茶廠基本都追求產量,很少有專心保留老茶種和老工藝的,如龍井的改舊式柴鍋為電飯鍋、老龍井換龍井43,鐵觀音開始將「萎凋」工序轉入空調房,如從擁有多種名叢到如今以肉桂、水仙占絕對多數的武夷岩茶區等等這樣的改革或許在短時間內使產量增加、銷售額上升,並且擴大了「名茶的影響力」,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卻對中國優質茶葉造成了難以估計的損失,如聲譽的破壞、物種的損失(名叢的衰落就是體現)。
中國高端茶事實上有相當多顯而易見的問題,並非像文首反對者宣稱的那麼風光。
竹葉青屬綠茶類,產區位於「三峨之秀甲天下」的峨眉山,茶園主要位於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山中。氣候方面,峨眉山以多霧著稱,常年雲霧繚繞,雨絲霏霏,存在著被世界氣象氣候學界稱奇異的「華西雨屏」氣候現象。同時,8.5億年的地質生長史,再加上相宜的氣候、生物條件,因而土質疏鬆、土層深厚、天然肥沃。峨眉山為世界自然遺產,遠離現代工業污染和輻射,擁有多達5000餘種野生植物組成的龐大的植物基因庫配置的生態鏈,物種豐富,構成完整複雜沒有污染的峨眉生態圈。也因為有如此的自然,峨眉山產茶歷史悠久,于唐代就有白芽茶被列為貢品。明代峨眉山白水寺(今萬年寺,也就是竹葉青茶園所在〉種茶萬株,採制入貢。唐代學者李善在其所著的《眧明文選注》中記載:「峨山多藥草,茶尤好,異於天下。」
前文提到,很少有中國茶企包攬下生產茶葉的重大任務,大部分都是從茶農處收購,最多進行最末尾的微加工和包裝。「遙控」質量和進行挑選就是他們的第一個難題。
又有連龍井產區都進不去的麗水縉雲,它屬於浙南山區,是浙江欠發達地區,但環境優美,氣候條件優越。縉雲茶葉長在海拔600米以上的深山裡,不用農藥。這裏最好的茶葉每斤價格也僅僅只有兩三百元。縉雲茶葉長在海拔600米以上深山裡,近幾年,當地政府很重視發展茶葉產業,請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教授級專家「貼身」指導,每年進行規模比較大的炒茶、品茶技術培訓。但市場推廣中,卻因為龍井的原產地保護等制約,不免遭遇強大市場擠壓。
在制定了制度之後,就要堅決嚴格執行,嚴格執行包括兩點:一點是規範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二是堅決打擊體制外的投機者。
就像法國葡萄酒一樣,不是因為被囊括進「波爾多」、「勃艮第」或者「香檳省」就可高枕無憂了,保護你的前提是你擁有你需要保護的精華、你掙來值得受保護的資格:不亂打農藥、不亂施化肥,不隨意進行人工灌溉,控制畝產……做到了才是我們之中的一員,與我們共享名產區的榮光,做不到就請滾出這個圈子。所以進了西湖龍井這個圈子不是僅僅是發財史的開始,也伴隨著責任。為了多賺錢草率挖去老茶樹種植新品種、混入非西湖龍井產區的「山寨茶」投機倒把、將發展農家樂當作主業而「順便做茶」種種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
比如雖然為了保護西湖龍井,國家有關部門於2001年實施了原產地保護政策,杭州市政府根據西湖龍井的實際產生範圍劃定了168平方公里的保護區域。但隨後在200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龍井群體中選育出來的無性系國家級品種「龍井43號」卻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在西湖龍井原產地保護區域也可任意種植,它既不是「自然選擇」的土特產,在國內市場上沒有「享有盛譽」,更沒有任何數據顯示「它具有一定特色和質量」。為什麼得到栽種和青睞呢?發芽早、產量高、肥料的增產效果比其他品種要好。這不是顯然完全違背了「原產地保護」的精神嗎?
3.權威第三方認證總結
可是有杭州市茶科所專家表示,富陽拔山的錢塘龍井,茶葉品種和西湖龍井一級產區是一樣,而旦,從某種意義上說,那裡的氣候環境和西湖景區沒有差別,甚至更好。因為它整個產區幾乎是在無污染的狀況下,而梅家塢等地的茶園,隨著農家樂的火暴,卻不免遭受汽車尾氣等污染。但由於受到西湖龍井原產地保護的制約,很難超越西湖龍井,難以佔領市場。
在國內權威第三方暫時缺失的情形下,可以利用國外認證或是另外創造。但另外創造第三方來吸引人時,還是得腳踏實地,「茶王賽」儘管風光,但頒獎給不可商業化的數斤茶對品牌和產業的裨益實在有限。
2.包裝、廣告
同時也不可姑息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產品。原產地制度產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假酒泛濫,影響了真正好產品的聲譽,所以形成一個嚴密的制度來打擊投機者。如今假茶、劣茶太肆無忌憚了,就是因為我們的原產地保護制度做的事情就是對消費者說:請你們好好認準原產地保護制度商標;假茶太多管不了,你們自個兒小心為妙。
不是因為某產區曾經出產過好茶,所以不將它歸入「原產地保護制度」就覺得過意不
並不是說要一味摒棄現代化的茶葉生產方式、在全茶業都要「回到過去」,那不現實也不盡正確,真那麼做了大概會面臨和舊世界酒一樣的困境。
此外,茶樹還有耐陰的特性,喜弱光照射和漫射光(有樹陰的遮蔽或雲霧的散射)。也就是說,不僅要有熱、有水,光還得恰恰好,這正是為什麼有「高山產好茶」一說——因為高山集合了各種適宜的自然因素:多雲霧,溫差大,漫射光多,曰照時間短,濕度大,芽葉持嫩性較強,有利於提高茶葉香氣,有好的滋味和嫩度(但並不是山越高越好,而平地也有產好茶的。重點在於是否有綜合適宜的自然環境)——我國山地、丘陵面積占國土面九九藏書積的2/3!
曾經被媒體爆出,西湖龍井茶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傳承人樊生華要招學徒。這個新聞,讓人們眼前一亮,技術活終於有了接班人。然而三年過後,再問樊生牮,他搖搖頭:「招不到學徒啊,到現在為止只有2個人肯跟著我學。」
首先必須承認要生產出可供商業化產量的好茶確實比葡萄酒要困難許多。
面對傳統文化的當代危機,利用現代媒體抑或是所謂的「快餐文化」倒也無妨,總比坐以待斃好吧?
歷史名茶多半是由「貢茶」制度產生的。貢茶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受皇室承認、專供皇族消費的好茶。演變至今,大致相當於如今各式的「專供特銷茶」、「禮品茶」。成為「專供特銷茶」是把雙刃劍,好處還是比較明顯的:質量得到了認證(這可算至高權威了),名聲也得到廣傳;弊處在於,好茶都「特供」了,那剩下的茶質量如何呢(很多時候確實如此,壓根沒有好茶留給消費者,這種情況下就別出來欺客了吧)?又得回到「找熟人」的老路子上去了。
3.消費祖上的財富
不僅如此,假如新品種「龍井43」等的草率受批可以說歸咎於對原產地保護制度精髓的理解不夠,那麼以下這些例子足可見這個制度裡子、面子都是一團糟。
事實上大多數名茶都有個固有的優勢,並且它們也正在消費那個優勢把茶賣出個好價格——名茶的名聲。
不過在此先說明,下文提及的中國高端茶、好茶可能跟茶道中人指的有些偏差。研究過程經常看到的一句話是「好茶用錢是買不到的」,「真正的好茶沒辦法流到市面上」。談論茶葉產業,自然說的是可形成品牌、可進行商業運作的產品,所以某種程度上本文探討的高端茶可能不一定是最最頂級的好茶。其實大多數想喝好茶的人也不會不現實到積極追求那6株大紅袍母樹製成的茶,或是野生百年茶樹製成的幾兩茶,又或是想買都買不到的「茶王」。其實這個狀況,即頂級好茶的曰益稀少也是當下中國高端茶葉不合理運作的體現之一。
其實有些名茶也嘗試著製造權威第三方來為好茶開路,但具體實施有些偏差,以至於效果不甚突出。
樊生華直言,他所在的村子,除了他能堅持用純手工炒制外,其他家家戶戶都已用上了機器。他就像一個「老古董」,孤獨地堅持著。
高端茶市場混亂、坑蒙拐騙、缺乏信任。有多少人能勇敢地走進有品牌或無品牌茶葉店,相信驚人高價的茶葉確實值那個錢?仍有一部分人勇敢地到名茶產區花高價買當地名茶,但不管是當地資深茶友還是稍具常識的旅行者都知道,買到的那些「名茶」十之八九都是假的。而旦現在中國好茶太容易被炒作,前幾年的普洱,到去年的金駿眉、銀駿眉,嚴重打亂本來就巳經混亂的市場。
那為什麼中國茶廠不收購茶園、僱用茶農進行生產呢?這樣質量不也容易控制嗎?不是能降低成本嗎?恰恰相反,品牌茶廠們正是為了省錢。「中國的農民,勞動力成本是不計算的,所以農民收入很低。如果企業把原料全都攬歸自己做,就要付出土地、人力勞動這些越來越高昂的成本。以前的體系裡,還能看到勞改、國營、農墾性質的茶廠,現在都死掉了,是因為負擔不了成本。」茶業中人如是說。

五、龍井茶之殤

雖然令人嘆惋,但中國的許多傳統文化確實在不斷地退出人們的生活,如果不想讓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就這麼死去、光留在古籍的蒙塵語句中,就必須好好想想辦法了。
比如採茶時機,在「論道法則」中他們是這樣闡述的:「掌握時機,學會做到迅速準確。……論道的採摘,早一步晚一步都有講究。……精密算計雨季、考慮天氣細微影響,用毫尺度量新芽冒尖的百分比……一旦時機成熟,便趕在早上九點到中午三點前採摘……」正如我們前文所述,這將現實狀況藝術化、完美化了。可是採茶時機掌握絕對不容馬虎。他們確實嚴格監視天氣,並設置相應採茶、收茶期。比如2009年峨眉山茶葉從2月27日開採,在20天以內都算是上好芽茶,所以竹葉青在收購這些天里採摘製作的鮮葉時,允許茶農有一定口味不穩定性,在這段時間之後收購的茶葉,完全是另外一個價格了;又比如霜凍出現,公司就會通知受影響地區茶農在數天之內不準採摘(芽心會爛);再比如氣溫突升,公司也立即相應決定停止低山茶的採摘。除了時間,竹葉青還不允許使用「催芽素」——一種能使茶樹大量發芽的噴劑,「嚴令禁止」。茶農並不敢用,因為「催芽素上去能査出不一樣,我們還要賠公司的損失」。

四、擺正制茶人的地位

祖國大好河山,名茶遍布大江南北,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毫無疑問我國確實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擁有出產高端好茶的自然基礎,但這僅僅是前提條件而已,讓我們來看看中國茶人們做了些什麼。
被我們選為成功典範的竹葉青公司有個看似完美「論道十二法則」,闡述的便是他們「生產」茶葉「論道」恪守的12條規則。(竹葉青「論道」為竹葉青三個品級中的最高品級,也是在摩納哥奢侈品展上展出的品級。)我們原本以為竹葉青是中國茶企中唯一做到承擔生產環節的,不過經過調查之後發現,「論道十二法則」確實是進行「藝術化」后的結果,他們跟其他中國茶企並沒有太大不同,都是擁有一(小)塊自有茶園,然後跟茶農合作,這就是現在中國農產品行業通行的「公司加基地加農戶」模式。但與其他茶企不同的是,他們開發出自己的一條路——「產品質量保證模式」。
但是,「早產是個寶,遲產是棵草」,近年來為追求早上市以賣個好價錢,葛頌德親眼看到龍塢的一些地方「相繼挖掉了老茶樹800多畝,種上了龍井43」。由於「開發出了效益,有點地方還相繼種上了烏牛早、108、117等品種,共有將近1330畝。」而在西湖龍井產區的其他地方,「換種」的行動已經屢見不鮮。
從降雨量和濕度來看,茶樹適宜的降雨量在年平均1000~2000mm,生長季節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相對濕度一般以80%為佳。在世界同緯度熱帶、亞熱帶地區很多為荒漠或草原,溫度條件符合了,水量卻不足。幸運的是,我國就正因地形和海陸位置因素,受季風影響顯著,因此我國的亞熱帶地區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茶樹才得以生長。
從溫度來看,茶樹生長季節月平均氣溫在18攝氏度以上為宜,最適氣溫20~27攝氏度,生長適宜的年有效積溫在4000攝氏度以上。因此從世界範圍來看,茶樹主要在北緯6~22度之間分佈最集中,而中國國土在這個緯度範圍內面積十分廣大。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確實很多地方擁有適宜茶樹生長的自然環境,而這正是做高端好茶的前提。以下以竹葉青、西湖龍井和安溪鐵觀音產區的自然環境為例說明。
這也是為什麼更多的愛茶人會選擇在相熟茶店、茶樓買茶,他們尋找的是一個最可信賴的中間商來替他們選擇好茶。相比較而言,會比選擇略去茶農面目取而代之的品牌茶企更貼近真正的自然、真正的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