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幕 匆匆上下的龍套 剪辮子的風波

第六幕 匆匆上下的龍套

剪辮子的風波

辛亥革命,從整體上,對鄉里社會沒有多大的擾動,唯一的例外就是剪辮子。為了抵抗剪辮,鄉下人想出來很多辦法。一是裝道士,道士可以帶高帽子,還可以把辮子散開,紮成髮髻。所以,一時間道士服走俏。二是帶尖頂帽,把辮子盤起來,用帽子罩上。讀書人則把過去的儒巾,即方巾翻出來,把辮子盤起,罩上方巾作為掩飾。但是,這些招數,碰上難纏的革命黨人,還是會被識破,辮子依舊保不住。況且,這些辦法都比較費錢,要花錢買布、買帽子。農民沒有這樣的閑錢,所以,最好的抵抗方式,就是不進城了。無論挑糞還是賣菜,總之不去城裡就完了。這樣躲著城市,對於農民來說,是有些損失,掙不到錢了,但城裡人麻煩就大了。那個時候,城市裡沒有下水道,糞便的處理,全靠農民進城挑糞,城裡得了清潔,農民得了肥料(多數地方得花錢買)。農民一天不挑糞,城裡read•99csw•com就臭的不行。如果再加上沒菜吃,城裡人就更受不了。因此,這種抵抗,在當時還真的很奏效,一時間,革命黨人剪辮的積極性小了不少。大規模對農民辮子的圍剿,只維持了不長時間。民國之後,又過了好些年,在城裡人逐漸的帶動下,農民的辮子才逐漸少了下來。這也僅限於發達地區,在不開化的內地,直到1940年代,好多男人腦後還是有辮子。魯迅先生的小說《風波》說的1917年跟張勳復辟有關的故事,跟鄉間的真實相去其實不遠。也就是說,即使在浙江這種比較開明的地方,到了民國六年,鄉下剪了辮子的人,也還是辛亥當口撞上革命黨了的,多數人,其實腦後還有辮子,也喜歡辮子。農民對辛亥革命的反感,也跟剪辮子有關,當時有民謠曰:小宣統,退了位,家家都有和尚睡。這裏的和尚,說的就是剪了辮子的人。中國不read.99csw.com是佛國,家裡有和尚睡,不是好聽的話。
當然,除了在革命前後自動剪辮的年輕人之外,多數人其實是不樂意辮子被剪的。革命后,讀書人固然很樂意被推舉出來維持地面,甚至幫新政府做事。但卻不打算馬上去掉自己腦後的辮子。一來,清政府的剪辮令是被動發布的,此前在人們印象中,沒了辮子還是有政治上的風險。兩百多年了,都知道皇帝特在乎臣民腦後的辮子,由此形成的刻板印象,一時半會兒還難以消除。二來,人們已經習慣了腦後的辮子,習慣成自然,自然變好看。一朝腦後空空蕩蕩,怎麼看怎麼不順眼,婆娘都不喜歡。雖然說洋鬼子進入中國,已經有好幾十年了,但真正見過洋人的讀書人,還是不多,親身領教過洋人譏諷的,更是鳳毛麟角。留過洋的革命黨人所經歷過的切膚之痛,內地的讀書人根本就沒有。讀書人如此,一般百姓也一樣。在那個九_九_藏_書時代,百姓是要跟著讀書人走的。他們也害怕沒了辮子,以後朝廷會計較,也感到沒了辮子不好看。就是自家的媳婦,發現丈夫沒辮子,都會哭鬧的,何況別人?好些頭髮長的不錯的男人,一根烏黑油亮的大辮子,一直都是他的驕傲,甚至可以指望它贏得女人的青睞的,突然之間被人剪了,不說如喪考妣,也相當難受。更何況,一般的百姓,對於辮髮,還有一種巫術式的思維,在他們看來,人如果沒了辮髮,身體似乎就不全了。不全的身體,就意味著某種的不祥。所以,辮子被強行剪掉的農民,都會大哭不止,而且都會跪求把剪下來的辮子還給他,他帶回家去放起來。馮玉祥回憶說,當初他的軍隊,許多士兵剪辮的時候,都是痛哭不已,而且都把剪下來的辮子鄭重地包好,收藏起來。那情狀,就跟做太監的人,哭著保留好自己那根剪下來的寶貝似的。
說一千道一萬,中國人腦袋上九九藏書頭髮的那點事,還真是有點麻煩。
儘管如此,投名狀做不成了,出於習慣,革命黨還是特別在乎剪辮。革命成功之後,執行最嚴格的命令,就是剪辮。革命后成立的軍政府,一般都會派出剪辮隊,或者巡查于街市,或者盤踞于城門,手執大剪刀,看見留辮子的人,不由分說,拉過來咔嚓就是一剪刀。從當時留下的老照片看,被剪者的無奈和剪者的興奮,都非常鮮明。顯然,這個時期的革命黨剪辮,不再是為了跟清政府較勁。他們主要是在為民族掃除恥辱,或者說,是為了跟外國人爭氣。
在清朝,造反者剪辮子,從來如此。這事要賴滿人,漢人歷史上多次被北方民族征服,很少聽說要易服易發的。滿人入關,征服漢人,作為歸順標誌,斤斤于辮子,造反的人,也就把剪辮子做投名狀,逼人跟著走。辛亥革命時,最初革命黨人剪辮子依舊這個心理,辮子一剪,逼你造反,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其實,在九-九-藏-書當時,當家的滿人,已經跟他們的祖先有所不同,不怎樣在乎腦袋後面那根辮子了。新政期間,好些洋學生都沒有辮子,甚至一些時髦的滿人也剪了辮子,剪就剪了,沒聽說朝廷把誰怎麼樣了。雖然說,在革命黨的宣傳中,辮子是作為歸順清朝的奴隸標誌存在的,但是,國人真正對辮子感到不舒服,還是來源於外國人的嘲笑,人家說那東西是pigtail,豬尾巴,一種劣等民族的象徵。租界里紅頭阿三抓中國人,揪住辮子,一抓一串,在大街上昂然走著,刺|激著所有來過上海的國人的神經。況且,在西人眼裡,中國人腦後的辮子,不僅怪,而且是不衛生,不文明的象徵,男人留那麼長的辮子,梳洗不便,難免生虱子,使得要追求文明的清政府,也不怎麼好意思堅持辮子主義。所以,原本就不怎麼在乎辮子的清政府,在武昌起義之後,為了防止「投名狀」的效應,也下令剪辮。在百姓的腦袋上,跟革命黨分進合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