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卷 童年至青少年時代(1036~1061) 第三章 童年與少年

第一卷 童年至青少年時代(1036~1061)

第三章 童年與少年

不過家中陪他成長、學習,一輩子和他最親近的就是他弟弟子由。兩兄弟的友愛和坎坷中所表現的忠誠是他一生最常歌頒的主題。他們悲哀中互相安慰,災難中互相幫助,常常夢見彼此,也常寫詩互贈,就算在中國,這兩兄弟的友愛也算是相當難得了。子由脾氣安穩、冷漠、重實際,不知怎麼官位始終比哥哥高,雖然他們政見相同,整個政治生涯也同起同沉,子由卻比較不情感用事,常常給哥哥一些忠告。也許他沒有那麼固執;也許他文才和文名都不如哥哥,政敵們覺得他沒有那麼危險吧。這段期間蘇東坡不但是弟弟的同學,也是他的教師。他在一首詩里說:「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獨為吾弟,更是賢友生。」弟弟則在蘇東坡的墓志銘中寫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他常和表兄弟一起玩耍,他和弟弟偶爾會參觀市集,在園中挖土。有一天他們掘出一片色澤優美,帶著細緻青紋的石塊。敲擊之下發出清脆的響聲;他們拿來做硯台,效果好極了。硯台必須用滲水性特彆強的石塊,能吸收濕氣,保留濕氣;和書法藝術有很大的關係。上好的硯台一向被學者所珍愛,因為那是他案頭大部分活動的工具。父親把這塊硯石送給他,他一直保留到成人;還在上面刻過一篇碑銘。這是他崛起文林的好預兆。
蘇東坡和弟弟子由正在積存大量的文學和古籍知識,他父親落榜回來了。公職考試要遵守固定的標準和格式。就象博士論文一樣,要合乎一定的標準,下過定量的功夫,善於記事實,有相當的智慧。太聰明太創新反而成為考試成功的障礙,於事無補。很多傑出的作家——如秦觀等詩人——始終無法過關。蘇洵的弱點大概是詩韻;考詩詞需要相當的措辭技巧和機智,蘇洵卻只對概念有興趣。不過做官是學者唯一飛黃騰達的出路,除了教書也是唯一的職業,他父親回家想必一定很泄氣吧。
東坡的伯父已經作官,偶爾會有官吏經過小鎮,順便來看他們。於是家裡會熱鬧一番,丫環赤腳到園中摘青菜,殺雞備酒,官吏來訪在他心中造成很深的印象。
母親對這件事很不快活。她也為失去愛女而難過。在這樁家庭衝突里,很難猜出她是支持亡女還是支持娘家。我們說過,他母親受過良好的教育,其父現任京城的高官,就我們所知,她也許會反對娘家的勢利眼,至少反對她哥哥的放蕩作風。她哀痛欲絕,一天天衰弱下去。
背書是辛苦而費力的工作。傳統的方法是九_九_藏_書讓學生閱讀不加標點的史書,試加標點,以確定他完全明白其中的意思。不過最用功的人會逐字抄下所有的古文和斷代史。蘇東坡學生時代就這麼抄過;想想中國散文和詩篇的規則,想想歷史巨作中經常引用人名、事件和比喻,這種方法確實有深遠的益處。逐字抄下全書,讀者就開始對這本書產生了多遍閱讀所無法達到的了解。這件事日後對蘇東坡有很大的好處。他上書皇帝或者替皇帝草擬聖詔的時候從來沒有用錯史例,當時學者都用史例,就象今天的律師舉用「判例」一樣。此外抄書也可以練習書法。
他六歲入小學。那是一間相當大的學堂,學生有一百多個,大家都由一位道士教導。聰明的腦袋馬上脫穎而出,一大堆學生中蘇東坡和另外一個小孩最得老師的誇獎。這個學生姓陳(陳太初),後來也通過科舉,但卻變成道人,追求「不朽」去了。陳氏晚年打算升天,前來拜訪他的朋友。老友給他食物和金錢,他出來把食物和錢分給窮人,就在門外按道家規矩打坐,一心一意想餓死。幾天後,他其實已咽下最後一口氣。這位朋友叫傭人去抬屍體。不過正當新年,傭人都抱怨說,這麼一個大吉大利的日子還要抬屍首。死人聽了就說:「沒關係,我自己走。」他站起來走到鄉間,死在一個比較方便的所在。這就是很多道士「升天」的實際情景。
他家的氣氛似乎很適合培養文學傾向強烈的少年。圖書室里堆滿各種書籍。祖父變了一個人;因為次子官拜造務監裁,老頭也被封官,擔任大理評事。這種官位是榮譽性的,主要的功能是讓大官提起父親可以稱為「顧問」或「海軍准將」,就算他一輩子沒上過朝廷,沒見過一艘船也沒有關係。似乎墓志銘上能刻這種頭銜就是人生一切的目標——人若不能生為仕紳,至少希望死為仕紳。如果他不巧死得太快,還沒得到這些榮銜,也可以死後追封。尤其宋朝,連一般官吏的頭銜也很少名實相符。讀到蘇家墓志銘的人也許會誤解,以為他祖父是大理評事兼太子太傅,他父親是太子太師,那些銜頭都是蘇子由當門下侍郎時頒贈的。事實上,兩人生前都沒有做過這些官。蘇東坡現在還有一位大官伯伯,還有兩個姑姑嫁給做官的丈夫。祖父和外祖父都有官銜,我們已說過祖父是虛銜,外祖父則是真的。
蘇東坡八歲到十歲間,他父親進京趕考,落榜后就四處遊歷,遠達現在的江西省,由母親在家教導他。有一件事宋史本傳和九九藏書他弟弟寫的長篇墓志銘都有記載。母親教他《後漢書》中的一篇。後漢由於治理不當,政權落入宦官手中;學者都反對中性人治事。當時盛行貪污、賄賂、斂財和濫捕,地方官都是宦官的手下和門人。忠貞的學者一再冒死進諫。一再的改革和抗議風潮帶來了一再的審訊。學者遭受酷刑,由聖詔逼供殺害。
印刷術發明之前抄寫是必要的,不過蘇東坡那個時代商業印書已經存在一百多年了。活字版印刷是商人畢升發明的。特殊的粘土刻字弄硬,做成不同的字版,然後裝在塗好松脂的金屬盤上。字版排好,將松脂加熱,用一張金屬片壓在版面上,使表面平整。印完后松脂再加熱;字版很容易由金屬盤上掉下來,準備清洗排下一頁。不過一個木塊刻印兩頁的木板印刷術也還十分盛行。
小蘇東坡抬眼看看母親說,「媽,如果我長大變成范滂,你容許嗎?」母親答道:「你能當范滂,我就不能當范母嗎?」
「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
東坡十六歲的時候,家裡發生一件插曲,使父家和母親的娘家關係惡化,也泄露了他父親的性格。按照中國家庭的慣例,父親把蘇東坡的姐姐嫁給母舅家的一位表兄,我們不知道詳情,只知道新娘在程家很不快樂。也許她被夫家虐待也未可知。反正她不久就死了,使蘇洵大大不滿。新娘的公公似乎是一個無恥的壞蛋。蘇洵寫了一則苦澀的詩篇,為女兒之死而自責。然後他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他編了一份族譜,刻在石頭上,又立了一座亭閣。為慶祝這個場面,他召集蘇氏全族,打算當眾宣讀他妻舅家的檄文。族人倒酒祝告祖先之後,蘇洵對族人說,村裡「某」人——指他的大舅子——代表一個有勢力的家庭,他給村中帶來道德的混亂;他把兄弟的遺孤趕出門,獨佔了家九*九*藏*書中的財產;他寵妾壓妻,沉迷肉|欲;父子同樂,女德喪盡。他們都是勢利小人,「惟富者之為賢」;美麗的車馬迷亂了窮鄰居的耳目,金錢和官位足以影響朝廷;最後又說他「是州里之大盜也。吾不敢以告鄉人,而私以戒族人焉」。他父親無疑得罪了太太娘家,不過他早就準備斷絕一切關係,還教兒子不要和姐夫來往。從此四十年間蘇東坡兄弟和姐夫程之才沒有任何交情,不過父親死後他們和其它表兄弟倒處得很不錯。對豪門挑戰、公開譴責的語氣顯示他父親具有嫉惡如仇的性格,東坡後來也顯出這些特性。
不過東坡有一個堂妹,是他初戀的對象,他至死對她柔情萬縷。她是他的親堂妹。祖父死後,東坡的父親倦遊歸來,伯父一家也回來參加葬禮,因此堂兄妹有機會見面玩耍。蘇東坡說她「孳孝溫文」。既然同姓,當然不可能嫁娶,如果她是表妹——也就是說,她不同姓——一切就不同了。後來這位堂妹嫁給柳仲遠,日後東坡四齣遊歷,曾在靖江她家住過三個月。其間他寫過兩首詩,若非情詩就很難解釋了。這段時間的作家和研究蘇東坡生平的人都沒有提過這一層特殊的關係,因為誰也不願意提。不過他晚年流放在外,聽到堂妹的死訊,曾寫信給她兒子,說他「此心如割」。他流放歸來,經過靖江她的墓園,雖然病重,還勉強起來祭拜他們夫婦的英靈。第二天朋友去看他,發現他躺在床上,面壁流淚。
這群正直文人中有一個名叫范滂的青年,母子兩人讀的就是他的傳記。
國人習慣由子弟朗讀,父親躺在長椅上聽他們讀書的聲音,據說是世上最悅耳、最快活的音律之一。父親可以糾正發音的錯誤,初學者容易念錯的地方太多了。歐陽修和蘇東坡本人日後也卧聽兒子朗讀,現在蘇洵則躺在長椅上靜聽兒子悅耳的童音,眼睛盯著天花板,心情類似最後一箭落空的獵人,彷彿正重鑄新箭,想把兒子發出去射那隻糜鹿。孩子們流利念出古文的音節,他們的眼光和書聲使他相信,他們定會成功,於是他恢復了希望,受挫的自尊也自然痊癒了。說不定兩兄弟在記誦歷史和寫作詩文方面都超過父親。日後有一位蘇東坡的門人說,蘇洵天賦較佳,不過蘇東坡學識比較淵博。父親還沒有放棄作官的野心,但是他自己雖落榜,卻料定兒子必會考中。這不是貶低他父親,我們都知道他教導兩個兒子研究時代興衰的法則,趨向純樸的文風,認真關心歷史和政治。
他十一歲進入中等學堂,認真99csw•com準備趕考。為了應付官家的考試,學生必須博覽經書、史書、詩篇和選文。他們自然要背古文,在課堂上一再記誦,學生背向老師以免偷看老師桌上攤開的書本。比較用功的人會背下史書的篇章。重要的不止是內容和資料。用字措辭也不可忽略,一位作家的詞彙就由此得來。引用著名的成語掌故卻不說明來源,往往使淵博的讀者產生一種高貴而自我中心的樂趣。那是一種志趣相投的語文;讀者佩服作家寫得出來,也佩服自己能夠了解。成語借重暗示和觀念的聯想,往往比不帶暗示的直述法有效得多。
每人一個中文名字已經叫西方讀者弄不清了,所以我就一直叫父親蘇洵,長子蘇東坡,次子蘇子由吧,沿用中國流行的叫法。一個學者用那麼多名號,使研究中國史的學生混淆不清,浪費不少時間。蘇東坡的時代至少有八個人名叫「夢得」,表示那個人的母親懷孕之前已夢中得子。
蘇東坡小時候除了讀書,還有很多別的興趣。放學后他常回家偷探鳥巢。他母親嚴禁孩子和丫環抓小鳥,日子久了,小鳥知道這兒不會受到干擾,有些就在低枝上做窩,小孩都看得見。蘇東坡特別記載,有一支桐花雀曾在他們園中待了四、五天。
老蘇名洵,字明允,詩號老泉,是他家鄉祖塋的名稱。長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最後這個名稱來自詩銜「東坡居士」,是他貶居黃州東坡的時候取的。後來就變成他的代稱,在中國家喻戶曉。中國記載上通常稱他為「東坡」,不冠「蘇」字,有時候也叫他「東坡先生」。他的全集有時候用「文忠公」的封號,是他死後七十年皇帝頒給他的。詩評家偶爾也敬稱他故鄉的名字,叫他「蘇眉州」。弟弟蘇轍,字子由;晚年退休自號「潁濱遺老」。於是中文作品中有時叫他「蘇穎濱」,有時叫他「蘇欒城」,欒城是他選集的名字,也是蘇家老祖先居住的地方,在北平以南,靠近正定縣,蘇家兩百年前才搬到眉州。
中國民間的傳奇都認定東坡有一個不美而才高的妹妹。她也是詩人,嫁給名詩人兼東坡的門生秦少游。據說她新婚之夜不讓新郎進房,要他對上她所出的對子。因為對子很難,新郎無計可施,在院子里踱來踱去,最後蘇東坡幫他解出來。還有小說描寫兩位戀人交換怪詩,可以正讀倒讀,形成一個圓圈。故事里蘇東坡曾對妹妹說,「你若是男人,一定比我有名。」大家樂意相信這些傳說。不幸歷史上並無根據。蘇東坡兄弟的幾百封書簡和記載中常常提到秦觀,竟找不九九藏書出絲毫聯姻的跡象。當時學者所寫的十幾本傳略中也不曾提到蘇東坡有一個妹妹。而且秦觀二十九歲才見到東坡,當時早已婚配,蘇東坡的妹妹就算真有其人,等秦觀認識東坡她早已四十歲了。傳聞是後人捏造的,往往和茶餘飯後的趣談連結在一起。這種通俗傳聞的存在只是表示蘇東坡其人吸引了中國人民的幻想罷了。
根據記載,他十歲就寫過不少佳句。有兩句出現在《黠鼠賦》中。《黠鼠賦》是一篇短文,描寫一支小老鼠落入袋中,被摔到地上,裝死騙過捕鼠人的經過。就在這時候他的老師讀一篇描寫當朝名士冠蓋雲集的長詩給他們聽。他望著教師肩膀上端,開始提出有關這些名士的問題。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因為蘇東坡幼年中國正逢宋朝最賢明的君主,他特別支持文學和藝術。國內太平,和北方及西北長年惹事的金人、遼人、西夏也相安無事。在這樣的政府中,好人當道,不少文學天才都起而點綴朝廷的文采。這時候他才開始聽到歐陽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深深感動。幸虧這是他童年唯一不凡的表現。雖然蘇東坡記載過不少他成年後所做的夢以及夢中未完成的詩篇,其中倒沒有什麼不經心的言辭可供現代傳記家憑分析、直覺和幻想而編造出他潛意識的機理。蘇東坡沒有提過尿布或便秘之類的事情。
說到這裏,我們先談談三蘇的許多名號。根據古風,中國文人向來有好幾個名字。除了姓氏之外,他有一個「名」字,專簽在信件或官文末尾。有一個「字」供朋友們叫喊或寫信。通常正式寫信給朋友都用「字」不加姓,附上「先生」的尊稱。此外很多文人在各種場合還用「號」做為藏書室或書齋的名稱——常刻在圖章上,一旦成名就家喻戶曉。還有人用文集的書名來稱呼他。少數舉國知名的人物甚至被冠上故鄉的名字(中國的溫德維基也許會被人稱為「印第安維基」,羅斯福也許被封為「海德公園羅斯福」),很多顯赫的官員死後還有追封的榮銜。
幸虧蘇東坡的父親一向支持簡樸的文風,反對當時流行的華麗風格;後來東坡進京趕考,禮部主試歐陽修決定改革文風,作品虛華空洞的人都不予錄取。虛華的文體就是為不斷堆積深奧的名辭和曖昧的典故以「美化」文章。這種文章連一句單純自然的句子都很難找到。他們怕事物正名,也怕任何句子樸實無華。蘇東坡形容這種可憐的作品是一句一句堆砌而成,不顧及整個效果——就象歌劇開場時老太太的臂上、頸上掛滿珠寶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