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卷 成熟(1080~1093) 第二十二章 工程與賑災

第三卷 成熟(1080~1093)

第二十二章 工程與賑災

蘇東坡未雨綢繆,未來的災情誰都可以預料。他素來相信常平法,不願等飢荒再來施救,他不斷爭取更多常平官米,以便對抗未來的飢荒,大雨連續不斷,他更加奮力爭取。由七月開始,半年內他送了七道表狀給太后和朝廷,舉出實際的情況,要求上面採取行動。頭兩道奏摺叫做「浙西災傷第一狀、第二狀」,后五篇叫做「相度準備賑濟狀」,七封信構成激動而不耐性的求救呼聲。他不斷叫囂,朝中每一個人都惱火了。他的急性子不合中國作風。不少使臣在該地,他們一句話也不說。蘇東坡在嚷些什麼?雨量稍微多一點,有什麼稀奇?他等於自掘政治墳墓嘛。
由六個供水的小水庫推展到全城,蘇東坡下一步自然而然要著手應付大水庫——西湖——的問題。在大眾的想象中,蘇東坡和西湖今日的面貌仍有很大的關連。西湖使杭州得到「人間天堂」的美譽,西湖本身更是人類設計才華最完美的發揮。人類加以開發建設,卻能恰到好處,不侵犯自然。這是經過整修的大自然,卻不是扭曲破壞的大自然,沒有精心的結構顯示人類的虛偽。有一個神奇的小島,柳絲映入平湖中,似乎本來就在那兒,由水中生起來似的。長堤的拱橋與上面雲煙飄渺的山峰,下面的漁船渾成一體。青黃的柳枝掃著半隱半現的低石堤,古老的亭台聳立天邊,讓人想起過去的詩人與和尚。蘇東坡說,西湖之於杭州就象明眸之於美人,我懷疑西湖若只是一汪湖水會是什麼樣子——就象一個眼睛沒有優美的眉毛,象神奇的小鳥沒有虹彩般的亮光以加重它的美感。幾百年來中國遊客湧向春天的杭州,新婚夫婦在湖上划船,在柳蔭密布的湖畔大道釣魚或散步。杭州十景包括東岸的「柳浪聞鶯」。還有蘇東坡在湖心小島上開發的「三潭印月」。無論晴雨,西湖沒有一個角落不使遊客屏息驚嘆。兩道長堤跨過湖面,一是白堤,二是蘇堤,分別由唐朝白居易和宋朝蘇東坡這兩位大詩人所建立。白堤東西向,靠近北岸,蘇堤長一又三分之二哩,在西岸,附近呈南北向。兩道堤防分別在岸邊隔成一個內湖,堤上拱橋林立,船隻可以由內湖劃到大湖去。這兩道長堤在蘇東坡的時代有五丈寬,遍植柳樹,四周圍滿荷花,變成杭州遊樂者最大的散步場地。
有一個讀書人由鄉下進京趕考,因為詐欺嫌疑而被捕,押到他面前。這個文人帶著兩包大行李,註明收件人是京師竹竿巷的蘇侍郎(子由),底下署名蘇東坡。顯然是詐欺無疑。
請求獲准,蘇東坡開始招募幾千名工人和船夫,動工修湖。四個月就完工了。安置挖出來的野草和泥土又成為一個大問題。蘇東坡靈機一動決定用來建長堤。湖岸房舍密集,有不少富家別墅立在岸邊。由南岸步行到北岸的人必須繞過兩哩的岸邊。長堤是直線,無形中縮短了距離,又能變成美麗的漫步場所。上面有六座拱橋,九座亭閣。蘇東坡生前人民把其中一座亭閣立做他的生祠,掛上他的畫像,經常膜拜,追思他的功勞。奸臣惠卿再度得勢,曾下令摧毀這座紀念堂。
百萬撥款的結果如下:錢是有了,米卻沒有買進。他還被奪去五十萬石撥米。蘇東坡和政府算賬。蘇東坡堅持元祐四年(1089年)得到的二十萬擔不能算在元祐五年(1090年)份內,何況他上書的時候穀倉本來就有十六萬擔。召詔答應是一回事,經過重重官僚阻礙實際得到的又是另一回事。他在對抗官僚的長戰中曾寫信給好友孔平仲說:「誰肯稍助我者乎。」
但是他相信預防重於治療。準備存糧——不管由本地收購或外地運來——在米糧即將缺貨的九-九-藏-書時候賣出,壓低糧價,就可以預防飢災。布施食物給病弱災民向來就是浪費、無效,而且只觸到困難的表層;預防才有用。頭腦清醒,有先見之明的人總是不耐煩的。熙寧八年(1075年)大家都不想辦法,坐視飢荒來臨。那時神宗只好撥一百二十五萬石米糧入京,設立湯廚來施飯,結果還是死了五十萬人。除了人民的不幸,政府賑災費,減免稅款和各項歲收一共損失三百二十萬貫。蘇東坡指出,相形之下他去年只用了六分之一的米糧就穩住物價,延緩了災情。現在第二次飢荒眼看要比第一次嚴重,就象病人舊病複發。人民的存糧一天天減少,政府必須立刻採取行動。
八月中又連續下大雨。情況更危急。九月七日蘇東坡將撥米要求由二十萬提高到五十萬擔。他深怕飢荒真正來臨,政府要花十倍或二十倍的數目,說不定饑民還不能全部得救哩。太后批准了。但是官僚總有辦法阻礙聖詔。蘇東坡府庫中還有一些現款,但是問題不是找現款,而是找米糧。商人囤積穀物,等著漲價。蘇州米價已經漲到一斗九十五錢。蘇東坡要買米卻買不到多少。他零零落落買三千石,四千石,如此而已。鄰區官員不願買米存倉,因為價格太貴。蘇東坡相信政府應該介入市場,付出商人所討的數目,準備賠本賣出。
「真對不起,」那個讀書人說,「家鄉的人送了我兩百匹紗,供我作旅費。我知道這些東西一路要抽稅,到京師也許只剩下一半了。我想天下最知名,最慷慨的學者就是你們蘇氏兄弟,我決定冒用你們的名字。萬一被抓,你們會諒解我,饒過我。求你原諒——我絕不再犯。」
不過有時候他寧願到離城十哩或十五哩的高山上去辦公。他叫隨員帶旗幟和雨傘走錢塘門,自己和一兩個保鏢乘船由涌金門穿過湖泊向西走,到普安寺用餐。然後帶幾個文書到冷泉亭。一面談笑一面完成當天的工作,批決公文「落筆如風雨」。辦完事和僚屬喝一杯,傍晚再騎馬回家,城中百姓排滿街道,爭睹名士的風采。炎復他常到祥符寺,在好友維賢方丈的房間小睡一回。他脫下官帽,卸下官吏的尊嚴,常脫衣躺在長椅上,叫侍從按摩雙腿。僕人們看見他頭頂綁的是最便宜的系帶。
在修竹環繞、面對清溪的環境中,他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蘇東坡完成杭州的運河系統和城內的六個水庫,馬上開始整建西湖。由工程觀點來說,這是一件小事,只要清除野草就行了。這是輕而易舉的工作,只是前任太守都沒有想到。小水庫完成之前,蘇東坡曾在元祐五年(1090年)四月上書給太后,略述開浚西湖的種種理由。五月他又上書給門下、尚書、中書各省。他說,若不想辦法,二十年後整個西湖都會堵掉,杭州人就沒有清水可用了。蘇東坡列出五個不能坐視的理由。說也奇怪,第一點竟是佛家的說法,怕魚兒遭殃。其它各點分別是清水供應,稻田灌溉,運河流水,最後提到造酒的好水源,這一點和政府歲收有關。他建議清理二萬五千方丈也就是十方里(近似一方哩)的野草覆蓋區。這項工程需要二十萬天的人工,以一天人工清除一方丈左右來計算。每一個人日薪五十五錢(一百錢等於美金一角)加上三升米。整個計劃需要三萬四千貫,他已經籌得一半,希望太后再給他一萬七千貫。
山色空濛雨亦奇。
蘇東坡身為法官,曾做過不少妙事。
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日又下了一陣暴雨。二十四日雨水稍停,晚上又https://read.99csw.com下了。蘇東坡睡不著,第二天早上就寫了「浙西災傷第二狀」。湖泊區的洪水愈來愈嚴重。太后能不能立刻留意他的第一狀?官差郵政系統還不錯。由杭州到京城只要二十天。八月四日,太后收到蘇東坡的第一份狀子,立刻採取行動。奏狀照例由中書省傳到戶部,要求十四天內做一報告。二十天後——八月二十五日——信件到達蘇東坡手中。由官方通訊看來,第一狀要求立刻行動的呼籲已經被刪除了。他立刻回信給戶部要求聯合調查,又要求自認不會有飢荒的人簽署保證文件。
杭州人口五十萬,連一家公立醫院都沒有。址地位在錢塘江口,海陸遊客薈集,很容易傳染瘟疫。有幾種藥方相當靈驗。蘇東坡在密州任內曾叫人用大字抄寫常用的藥方,以布告方式貼在城中廣場,讓一般百姓知道。有一帖葯他頗為信任,據他說一帖只要一文錢。其中包括很多種藥材,有的退燒,有的止汗,有的增進胃口,另外還有凈腸和滋補的效果。中醫相信,身體某一個器官病了,全身也出毛病。因此下藥加強整個身體,不專治某一器官。「聖散子」包含二十種葯,有高良姜、厚朴、半夏、甘草、草豆蔻、木豬苓、柴胡、藿香和石菖蒲等等。還有麻黃,如今已證明是胃液分泌的強力興奮劑。
可憐的老學士感動萬分,衷心道謝。他終於考中,回來曾寫信向大詩人謝恩。蘇東坡很高興,特地留他在家裡款待了好幾天。
蘇東坡又試行幾道更大的計劃——開發江蘇運河系統;在蘇州城外施行拖船駁運設計——日後開發阜陽的西湖,與杭州西湖異曲同工。有些計劃沒有實現,但是詳實的計劃和地圖證明他具有工程方面的腦筋。
但是蘇東坡最傷腦筋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問題和穿過市區的運河淤泥。錢王時代曾在岸邊築一道海牆,不讓湖水進入運河,以免用水被鹽份污染。海牆年久失修。有兩條南北向的運河穿過市區,直接在閘口通入錢塘灣。灣水與河水相混,充滿淤泥,河床每隔三、五年就要疏通一次。當時沒有現代機械,河床挖出來的泥沙就堆在岸邊百姓的家門口。運河長四、五哩。挖河不但使居民討厭,也很費錢。更糟的是交通情況不佳,船舶要好幾天才能走出市區。船隻由人、牛拉著走,鹽橋河常常亂得一塌糊塗。
蘇東坡還儘力支援州學學生。這些舉動使他贏得百姓的歡迎。杭州有很多地方不對勁。官舍太舊。軍營漏雨。軍備殘破不堪。城門樓的屋頂可以看見天空。這些都是百年以上的建築,是錢王時代建立的,公元十世紀前葉全國亂紛紛,只有錢王轄區和平安樂,政治公平。他們是好王,曾得到東南百姓永恆的感激,因為宋太祖征服全國,尚未攻下東南區,錢王自動把權力讓給皇帝,以求和平與統一,讓百姓不必白白流血。前幾任太守曾自築中和堂和有美堂等新居,撇下舊房子。蘇東坡時代有一棟房子倒塌,壓死兩個人,另外一次樓崩壓死一家四口。蘇東坡特別向太後上書,要求撥款四萬貫重修官舍、城門、樓塔、穀倉,一共是二十七處。
有一個商人因債務而受審。被告是一個年輕人,蘇東坡要他說明原委。
「卷內是什麼?」蘇東坡問他。
問題是運河需要海水來行船,海水又不免帶來淤泥。蘇東坡仔細研究,確定鹽橋河穿過鬧街,不能有泥水,他們可以設計,讓海水流進另一條茅山運河,這條河行經東郊人口稀少的地區。他在南面錢塘江建立水閘,漲潮時關閉海水,退潮時打開。兩條運河在城北相接,灣水通過郊區的運河,走了三、四哩,沉澱物早已落光。鹽橋河必須保持乾九-九-藏-書淨,水位又比另一條河低四尺,郊區運河水一部分流入城中的運河,河水幾乎完全沒有泥沙。為了維持城中運河的水位,他在城北餘杭門外又挖了一條河,與西湖相通。於是用水源源不斷,疏通城內鹽橋河的費用和煩差也免除了。
「我家賣扇為生。」被告說,「去年父親死了,留下一些債務。今年春天又連連下雨,大家都不需要買扇子。不是我故意不還債。」
那人回家,拿了二十隻白絹團扇。蘇東坡用桌上的判筆寫草書,畫枯木竹石。一個鐘頭左右二十隻全畫完了。他拿給那個人說:「出去還債吧。」
有些砂丘長一兩哩;據說有時候一夜之間又無影無蹤。這是旅客航行到杭州最怕的地段。沿著浙江東岸來的人寧願在龍山橫渡海灣,但是由西南區順錢塘江來的人只好冒險。大家常看到溺水的大人小孩哭喊求救,但是喊聲未停,就已被浪濤吞沒。然而杭州非常重要。西南貧瘠區的人民仰賴杭州以北湖泊區的米糧,杭州市民也需要西南的燃料。杭州灣產鹽,運到西南區。雖然危險,交通流量仍舊很高,由於船行必須支付大量的冒險酬勞,運費就大大提高了。國家無形的損失「一歲凡幾千萬」。
一個人在地方上工作,似乎比在京師更能報效國家。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蘇東坡抵達杭州,擔任浙西軍區鈐轄兼杭州太守,時年五十二歲。他弟弟由戶部侍郎升任吏部尚書,封翰林學士;那年冬天子由出使契丹,歷時四個月。
「拿一堆扇子來,我替你賣。」他對那人說。
蘇東坡打算那年冬天開始賣官糧。不出所料,價格飛漲。冬天來了,他動手發賣官倉的存糧。但是元佑六年(1091年)他奉召離開杭州任所,回到京師擔任翰林學士。他工作未完成就離開杭州,曾寫信給繼任林太守,叫他和所有使臣連絡,做一決定。他告訴林太守,上個月他曾要求保留朝廷的五十萬石貢米,林太守目前應該繼續留著。他可以借口等蘇東坡最後一封奏摺的迴音,遲交貢米,不會出問題的。如果米糧用不著,六月再送也不遲。
也許有心,也許無意,蘇東坡除了增加西湖的實際利益,還美化了西湖。但是這項工程日後卻遭到政敵猛攻,說他「虐使捍江廂卒,為長堤于湖中,以事游觀」。
時間緊迫,因為收割的米糧幾周內就會賣光。四處都很慘,鄰近各區也一樣。九月中蘇東坡又寫了一封信,要求政府下令官員由河南、安徽買米,存在揚州,準備災后發給湖泊區。他的計劃是米糧存在途中,萬一不需要,可以隨時送往京城。杭州可以用等值的錢貨代替每年的貢米。他的請求又獲批准,太后撥出一百萬貫來實現這個計劃。他在第三封信的附筆中說:「今年災傷,實倍去年。但官吏上下,皆不樂檢放。只如近日秀州嘉興縣,因有受訴災傷詞狀,致踏死四十餘人。大率所在官吏,皆同此意。但此一處,以踏死人多,獨彰露耳。」如果太后信賴官吏的報告,那她永遠不知道實情。他提醒太后,前朝有五十萬人餓死,因為有錢無米。「若來年人戶原不缺食,不須如此掰划,則臣不合過當張皇之罪,所不敢詞。縱被誅譴,終賢于有災無備,坐視人死而不能救也。」
蘇東坡笑笑,叫小吏撕掉舊封簽,寫了一張新的,列明同樣的地址和寄件人。還寫一張短箋給子由,遞給顫抖的文士說:「先輩,這回就是抓到皇帝面前也沒有關係。明年考中,別忘了我。」
蘇東坡對於這種零碎、沒有組織的救病工作並不滿意,他由政府基金撥出兩千緡,自己又捐了五十兩金子,在城中心眾安橋建了一座公立醫院。就我所知,這個「安樂坊」是中九_九_藏_書國最早的公立醫院。三年內曾醫過一千個病人,主管醫院的道士由政府贈以紫袍和金錢。後來醫院搬到湖邊,改名「安濟坊」,蘇東坡離開后還繼續看病。
如何使西湖永遠不生葑草也是一個大問題。蘇東坡想到一條妙計,把岸邊的湖面開墾出來,給農夫種菱角,農夫自會定期負責除草工作。他請求中書省把這筆歲收留做長堤和西湖的維持費用。
蘇東坡埋頭苦幹。秦觀的弟弟陪他們同往,足足一年半沒有看見蘇東坡翻開書本。相反地他利用太后的賞識,要求朝廷撥款從事重要的改革。短短的一年半時間,他完成了供水系統、醫院等公共健康和衛生措施,疏通鹽道,重整西湖,平抑糧價,不顧朝廷和鄰近各省官吏的漠視,一個人熱心賑災?
供水問題和運河交通一樣重要。他試行不少措施,把西湖的山泉引入城內。本來有六個水庫(大井)分佈在城中各區,但是凈水干管常常損壞。十八年前蘇東坡到本區擔任通判,曾協修干管,但是現在西湖布滿水草,草根夾著淤泥,湖床不斷升高。干管損壞,市民都喝帶鹽的水,不然就要花錢買湖水,每斗要一文錢。蘇東坡請教以前曾監修干管的七十歲老和尚。干管由大竹筒接成,不能耐久。蘇東坡叫人全部換成陶制韌管,上下以石板保護。這是一個昂貴的計劃,要建築長達三百碼的陶管,由一個水庫通向另一個水庫。他更進一步,把湖水引入北郊的兩個新水庫,供應軍營用水。他身為軍事統領,派一千名士兵工作,一切都辦得妥妥貼貼。據說他完成這兩個水庫以後,杭州幾乎每一個地區都可以用到西湖的清水。
這一套系統發生了作用,運河水深八尺,城中老人說,這是空前未有的現象。
太守官署在杭州市中心。但是蘇東坡寧願在比較詩意的地方執行公務。他常在葛嶺壽星院一棟十三房的幽靜小屋內辦公。不是在寒碧軒就是在雨奇軒看公文,我們記得雨奇軒因他的西湖詩而得名,其中有這麼一句:
他在回京的路上乘機參觀蘇州和鄰近災區,設法和各省大官商議。他看見全區還埋在汪洋中,因為洪水未退。這是春天,農夫希望洪水早退,他們趕得上春耕。低地的農田似乎無望了,但是他看見高地上老弱婦孺日夜排水,拚命和天氣對抗。雨下個不停,水一排干,馬上又積滿了。飢荒已經發生。人民開始吃米糠、麥麩等豬食,加了芹菜和其它蔬菜。由於缺乏乾柴,大家都吃冷餐,很多人胃脹而死。「並是臣親見,即非傳聞。春夏之間,流殍疾疫必起」。
杭州的繁榮一向和供水息息相關。杭州建市起於唐朝,當時一位大臣開發西湖,使城中居民有清水可用。以前這兒只是一個小鎮,蘇東坡整建西湖之前,西湖不斷縮小,到處蓋著葑草。十八年前葑草佔去十分之二、三的湖面。這次回來,他發現葑草已覆滿半個西湖,不僅意外,更覺得悲哀。白居易時代每一畝湖水可以灌溉兩百五十英畝(十五頃),每二十四小時湖水可灌溉八百畝(五十頃)。八世紀白居易所做的工事如今又全毀了。
那個人沒想到自己這麼幸運,連忙拜謝大人,抱著扇子走出去。蘇東坡畫扇的消息已經傳開了。他一跨出府門,身邊早圍滿群眾,大家爭相以一千錢買一把扇子,幾分鐘就賣光了。買不到的人遺憾不已。
同時他還忙著另一個更急迫的問題,也就是飢荒的威脅。他到任那年收成不好。米價七月每斗六十錢,十一月就漲到九十五錢。幸虧常平倉還有存糧,他籌到二十萬石。他賣出十八萬石米,終於壓低米價。元祐五年(1090年)一月米價一斗降至七十五錢。那年春天多雨,但是看起來頗有希九*九*藏*書望。農夫借錢整地,一心希望秋天豐收。五月六月暴雨降臨杭州和大半個湖泊區。洪水沖入湖州,居民家中水深一尺。農夫的希望破滅了,凡是稍有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一旦存糧耗盡,他們就要面臨飢荒的威脅。蘇東坡派人調查蘇州和常州的情況,得知整個地區一片汪洋。水壩破損,不少稻田被積水淹沒。農夫乘船搶救財物。他們搶救的濕米還可以炒干,稻莖用來喂牛。政府得想辦法,得趕快行動。
蘇東坡請教專家,視察運河水位,訂出一個阻止淤泥、清理整個運河區的計劃。這是他在杭州的第一椿工程,十月——他到任三個月後一一開始,次年四月完成。
我們得說說一件偉大的工程設計,後來他奉召回京,沒有機會完成。詳實的計劃至今還存在。錢塘江通向杭州灣的入口處有一個小島,每年都造成不少船難,淹死許多旅客。寬闊湍急的錢塘江在灣口遇到流進來的海水,為小島擋路,所以化成危險的漩渦逆溯。「浮山」島就因為四面砂洲時隱時現而得名,行船的人根本不知該走哪一航道。
蘇東坡走了。飢荒來臨,不少人餓死。沒想到蘇東坡回到京師,卻被人指為「論浙西災傷不實」。救民饑溺變成政客推翻他們所怕人物的一個好話題。就朝廷來說,京師並沒有飢荒。湖泊區還有一半人沒死呢。那年蘇東坡回到京師附近的潁州,看見長江以北受災的結果,災民因飢餓而棄家,流離五百哩,來到他的轄區。但是元祐六年(1091年)收成不好,結果更嚴重。第二年遂演變成巨大的災難。
蘇東坡沉吟半晌。忽然想到一個主意,眼睛不覺一亮。他看看桌上的筆墨,打算一展身手。
奇怪,除了蘇東坡,大家都漠不關心,他氣沖沖讀著朝廷的官報。浙江和鄰近各省的許多稅吏都只提到春天看起來頗有豐收的希望——沒有人提到最近的暴雨和洪水。蘇東坡要求朝廷准他用修築官舍的錢買米,因為飢荒最重要。六個月之前,他曾請撥五萬貫買米,杭州區分到三分之一。政府付出這筆錢,但是鄰居是一位名叫葉溫叟的稅吏把蘇東坡該得的配額奪走了,錢一來,大家都想分到,但是現在沒有人願意報告災情。蘇東坡在一道密告太后的附筆中說:「臣近者每觀邸報,諸路監司多是於三、四月間,先奏雨水勻調,苗稼豐茂。及至餓殍流亡,然後奏知。此有司之常態,古今之通患也。」他要求朝廷全面調查受災的地區。如果是他多慮,如果其他官員和他看法不同,請他們簽署報告,保證冬天飢荒不來,人民不會挨餓。有一名御史叫馬瑊。蘇東坡一再寫信和他會商,因為計劃需要各區合作。但是馬瑊回信說他有別的事要忙,要到冬天才能回到杭州。蘇東坡又寫信給他的好友浙東官吏錢勰說:「雖子功旦夕到,然此事得聚議,乃濟數舍之勞,譬如來一看潮亦自佳事,試告公以此意勸之,勿雲仆言也。」在七月的報表中蘇東坡只要求撥米二十萬石。計劃很簡單。杭州是產米區,每年要送一百二十五萬到一百五十萬石米糧入京。杭州仍很富庶,付得出那個數字。只要獲准留下部分米糧,杭州可以改納同值的絲絹銀兩。他只希望朝廷准他們留下一部分皇糧,轉給各地糧倉就行了。
蘇東坡在一位熟悉錢塘江盆地的人士協助下,打算解決這個問題。新計劃是讓杭州船運通過危險地帶下流(石門)的一條路。蘇東坡叫人研究出藍圖,需要花錢十五萬貫,三千名員工,歷時兩年完成。計劃是把錢塘江引入一條八哩的新道,水深足可航行,再建一個二又四分之三哩(二十二里多)長的石堤,挖一條六十五丈的山洞。不幸計劃剛訂好,他就要離開杭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