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不讀酒誡

不讀酒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此中有真味。」
凡是與常識有違,又蔚然成風的事,都得向上找源頭。喝酒的這種作風,始作俑的是兩晉的文人,唐代詩人把它發揚光大,使成社會的習俗。古代的文人,標榜自己喝酒,如同標榜自己有才情,要是一點也喝不了,別人就懷疑他是個無趣之人。寫過《濁醪有妙理賦》的蘇軾,生來不能喝酒,他覺得這是少了一樣雅韻,便以勤補拙,天天把盞練習,比填詞練字還要用功,果然天道酬勤,到了六十歲,他已能喝下五盞酒,當然,不是一頓,是在一天里累積。
遺世忘憂之外,晉人喝酒,與唐人比,read.99csw.com還有別的心事。王蘊說的「酒正使人人自遠」,唐代的詩人就說不出,而王蘊還只是說在形而下。各代說喝酒如何如何好的,很少在說老實話,而在另一面,反對耽溺於酒的人,更反映時代的趨向。庾闡酒誡,講的道理是「窮智害性,任欲喪真」,「形情絕於所託,萬感無累於心」,就比較入當時那一批人的耳,若是像後世的道德家那樣,舉出健康、政治、道德之類的理由,徒令人生厭,酒是一點也勸不住的。
晉人的心事,未必都傳了下去,晉人的作風,一樣不少地被後人效仿。酒是一代代喝下去了,每代人有每個時read.99csw•com代的理由,每個人都有不需要現實感的時候。「一杯顏色好,十杯膽氣加」,酒能釋恨佐歡,也能激發|情性,讓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可惜「醉中只恨歡娛少,無奈明朝酒醒何」,酒一醒,一切複原。在這一點上,今人要羡慕古人的,是古代酒薄,魯酒千鍾,趕不上一瓶二鍋頭,陶然一醉,要花很長時間,醒酒又要很長時間,這樣一三五喝酒,二四六醒酒,或許真的可以流連醉鄉,沒身不返呢。
也有反對喝酒的。從《尚書》中的《酒誥》開始,就有正人君子,看這些橫七豎八的醉漢,心裏難過,寫下各種勸誡。但到後世,兩https://read.99csw.com邊的力量,不成比例,主張節制的,都是些葛洪、庾闡這樣的實木腦袋,講些大道理(他們忘了,正是因為聽大道理聽煩了,人家才跑去喝酒),而在另一邊,從莊子往下,從漢代的孔融到唐的王績,從李杜到皮陸,都是有才情的人。一邊是恃才任性,一邊是崇學重道,一邊是嵇康,一邊是嵇紹,一邊是李白,一邊是韓愈,一邊把道理想個周全,好不容易寫出一篇《酒誡》,一邊輕輕揮去,十來篇酒賦醉賦之類已一涌而出了。這架不用打,就知誰輸誰贏。
王績《醉鄉記》,模仿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寫的,韓愈讀後,感慨說這些醉漢,都是些不遇read.99csw•com的人,心中有不平氣,所以躲到醉鄉。唐人對喝酒的理解,正反兩面,大抵如此,一說到建安、竹林那些人喝酒的動機,不外是逃世網于糟丘,以求得全。如李白,是上引陶淵明為知己的,但淺如太白者,畢竟無法接近陶淵明的內心,寫下和喝酒有關的詩不知有多少首,也注不動陶淵明的一首:
總之,崇尚喝醉,先是晉代特殊的風氣,后是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火滿酒爐詩滿口」,聽起來就很雅,最後,在全社會普及開來,哪怕是僻遠的鄉下,男人喝酒,勞苦功高、大模大樣地坐著,全家人在下面忙,顯然是一致同意喝酒是嚴肅的事業,喝醉是事業的完成。我知道九九藏書喝酒能令人喜歡自己,喝醉時喜歡自己,平時也喜歡自己的雅興,但如果一無晉人的心事,二無詩要寫,三則本來已經很喜歡自己,很喜歡自己的時代了,還要鎮日無事,不讀離騷痛飲酒,就看不出有什麼好借口了。
我國風俗最奇怪處之一,是以酗酒為美德,溫克為無趣。波德萊爾說的「長醉不醒是唯一出路」,本是驚世駭俗之言,放在咱們這兒,便成家常的意見。喝到爛醉如泥,不以為恥,反矜矜自喜,到處說上好幾年,當作自己的英雄事;自己喝也罷了,還要勸別人喝,人家拒絕這無理且無禮的要求,他還不高興。最講不通的,是誇耀酒量,好像在昏迷之前喝下更多的酒,是造福人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