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尷尬的命題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尷尬的命題

孟子說:「書上倒是這麼說的。」
孟子說:「破壞仁的叫做『賊』,破壞義的叫做『殘』,又賊又殘的叫做『一夫』。我只聽說過有個叫紂的一夫被人殺了,沒聽說什麼弒君。」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齊宣王接著問:「這可是做臣子的弒君啊,有點兒白蠟桿結桂花——根子不正。」read.99csw.com
這是個尷尬的問題。比如,你的政權是推翻了前一個政權之後建立起來的,那麼,用武王伐紂這個例子就能夠證明自己武裝奪權的合法性,可問題是,如果過於強調這點的話,就等於在暗示別人:等我做得不好了,你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來奪我的權。
對商湯放桀和武王伐紂這兩件事,孟子後九-九-藏-書面還會不斷提起,又生出了一些新的很有趣的話題,這就等後面再說了。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中國人歷來重視名分,孔子就說過,把名分搞正了,說話才理直氣壯,然後才能把事情辦好,然後等等等等,還有一大套。前邊講梁惠九*九*藏*書王,一開始說過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是以「三家分晉」開始的,司馬光學人家司馬遷,把事情講完了還要加上自己的評語。他評論「三家分晉」的時候就說,這三家幹壞事,周天子不但不治他們的罪,還居然認可了他們的諸侯地位,所以是周天子先把「名」這個環節給搞壞了,所以後來天下就越來越亂了。
這就是當時的語境,弒君到底是個九-九-藏-書大罪名,誰擔了也不好受。但是,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的弒君是合理的,是天經地義的,像桀紂那樣的也活該被人殺,所以才繞了這麼個大彎子說話。當然,孟子這麼說,可以有多種解釋。可以引申理解為:不仁不義的人沒資格做領導;或者是點撥齊宣王:你小子別看現在是大王,你要是不仁不義了,也一樣有人可以理直氣壯地來殺你。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九九藏書
我們看現在孟子的話也是著重在這個「名」上面的,明明商湯王和周武王都是造反,可弒君不說弒君,偏要繞一大通來說這不是弒君,不過是殺了一個「一夫」,殺了一個不仁不義的大壞蛋。
齊宣王問孟子:「聽說商湯王把夏桀王流放了,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有這回事嗎?」
曰:「臣弒其君,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