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卷二 滕文公章句下 「微言大義」的解讀傳統

卷二 滕文公章句下

「微言大義」的解讀傳統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秋七月。
「嗯——不對,說順嘴了,」孟子趕緊改口,「應該是『幫助我們,啟發我們,直到永遠,使大家都不會走入歧途。』」
完了,這一年春夏秋冬,所有大事,就這麼幾個字,你能看出什麼「微言大義」來嗎?能看出為孟子所稱道的那種批判精神嗎?這幾句話裡邊根本也沒有咱們這篇小文的主人公介之推的什麼事——他實在是個太小太小的小人物了,小到《春秋》不予記載。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孟子接著說:「然而好景不長,太平盛世和仁義大道並沒能一直延續下去,後來邪說又起,暴行又生,有臣下殺死君主的,有兒子殺死老爸的。孔子看到這種情況,無比憂慮,於是編寫了一部《春秋》。《春秋》是一部歷史書,編寫這樣的史書本是天子才當做的事,而孔子卻做了,所以他老人家才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至於說《春秋》「微言大義」,表達的是孔子這位儒家開山掌門的政治理念,這事也不好說,因為若把心態放客觀一些,恐怕很難說清那些簡略的文字里是否真的傳達了什麼「大義」,倒越看越像是后儒的附會。
問題就在:介之推母子二人在自家的小房間里說體己話,難道《左傳》的作者當時就在窗戶外邊偷聽來著?
古人也知道《春秋》的這個毛病,所以重中之https://read•99csw•com重就是給這些新聞標題做好鏈接。做鏈接的一共有三位,於是又傳下了三本書來,這就是《左傳》、《公羊傳》和《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和谷粱號稱一傳「微言」、一傳「大義」,雖然在歷代的政治哲學上很有影響,但對了解《春秋》所記載的歷史事件本身卻幫助不大。真正作出詳細的內容鏈接的還是《左傳》,所以《左傳》的篇幅是超級大的,而且內容也是最好看的,故事性是最強的。所以,關老爺挑燈看《春秋》,八成看的是《左傳》。
即便關老爺愛看《春秋》是真的,他看的也不一定是《春秋》本身。
介之推說:「言辭是人自身的裝飾,我自身都要退隱了,還要裝飾做什麼呢?如果我去表功,這就說明我還是有追求顯達之心啊。」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左傳》里的這篇小文是《春秋·僖公二十四年》新聞標題鏈接中的一小部分。咱們看看《春秋》對這一年的事情是怎麼記載的:
《春秋》就是這樣一本書,全書通篇全是這樣一條條的新聞標題,什麼鏈接也點不進去。當然,看標題也能對事情知道一個大概,可這樣的東西到底有多大的看頭呢?這好像既很難讓後世之人藉此了解當時的歷史真相,更無從發揮什麼讓「亂臣賊子懼」的作用——根本看不明白,又有什麼可懼的?
解讀「微言大義」我們是有光輝傳統的,托古改制也一樣是知識分子的光榮傳統。《春秋》到底是怎麼回事,到底裡邊蘊涵了什九九藏書麼,到底是無法承受之重還是無法相信之輕?
我這還是只舉了一個小短篇作例子,比這長,比這更沒譜的內容還多著呢。所以郭沫若曾說《左傳》與其說是歷史,不如說是小說。我還是老話,書上姑妄說之,咱們也就姑妄聽之。但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孟老師應該是看過《春秋》的,也相信那是孔子編修的,更認定孔子編修這書的目的和意義。難道他當年看到的《春秋》是另外的版本嗎?這個版本後來在秦始皇焚書的大火中失傳了嗎?這還真是難說。難道又或是孟老師胡亂一說,大家也不要太過當真?這好像也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不去想它了,接著來聽孟老師給我們白話吧。
《左傳》把鏈接工作做得非常細緻,作者又很有敘事才能,但也有個比較大的問題。什麼問題呢?咱們先來看看《左傳》當中的一個短篇——這個短篇在《古文觀止》里也收錄了,想來熟悉的人會比較多些:
介之推的母親最後說:「你真能做到這樣嗎?那我就和你一同隱居好了。」就這樣,介之推母子二人一同隱居山林,直到死去。
冬天,周襄王離開成周,住到鄭國。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孟子這裡是講述孔子之所以會編著《春秋》的來龍去脈,還傳了一句名言:「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不過孔子作《春秋》這件事情,後世學者們越考證就越是覺得可疑。
這個短篇整個的來龍去脈九*九*藏*書是:晉文公在回國即位之前,曾經有過長達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在這些年中跟隨過晉文公的舊臣終於熬出了頭,紛紛向剛剛即位的晉文公邀功請賞。唯獨介之推是個例外,發過一番議論之後,和母親一起到綿山隱居去了。這段里出了個「上下相蒙」的名言。
我忠實一點兒來翻譯:
魯僖公二十四年春季,周曆正月。

翻譯過來就是:
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孟子引的這兩句《尚書》依然是《尚書》逸文,也依然被用來造了假,敷衍成了「君牙篇」。
再仔細看看……
晉侯夷吾去世。
晉文公派人到處尋找介之推,一直沒有找到,他便宣布綿上之地為介之推的封地,說道:「藉此記下我的過錯,也為了表彰介之推那樣的賢人。」
介之推說:「我既然認為他們那樣做是錯的,如果我還跟著去做這種錯事,那不是錯上加錯嗎?況且我對君王也曾口出怨言,按理就更不應該去求什麼賞賜了。」
有人可能會問:《春秋》這書一定很有深意啊,要麼關老爺怎麼最愛看呢?
介之推的母親又說:「就算這樣,讓大家知道你的功勞總是應該的吧?」
孟老師在這裏給了我們一個線索,他說:「《春秋》,天子之事也。」現在我們所說的《春秋》基本就是魯國的國史,所以,按規矩孔子是不能編國史的,他老人家沒這個身份,這就好像讓我熊逸去編一部黨史一樣,既不可能,九-九-藏-書也行不通。
晉文公回國即位之後,封賞那些曾經跟隨自己一同流亡的人。介之推卻不談功、不請賞,晉文公也沒有賞賜他什麼。介之推說:「晉獻公一共有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里現在只剩下您一個人了。惠公和懷公不得人心,國內外都厭惡他們。上天不讓晉國滅亡,所以必將有新君登基。而能夠統治晉國的人,除了您還能有誰呢?您的即位分明是上天的意志,而跟隨您流亡的那些人卻把上天的功勞據為己有,這不是欺妄又是什麼?偷人錢財的叫做盜賊,偷取上天的功勞的人又該叫什麼呢?下面的臣子貪天之功而當仁不讓,上面的君主對此卻大加封賞,上下如此互相欺騙,我可不想和這樣的人同朝共事。」
介之推的母親說:「你為什麼不跟著大家一起去求賞賜呢?不然的話,就算埋怨到死又有什麼用呢?」
晉侯夷吾卒。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夏天,狄人攻打鄭國。
冬,天王出居於鄭。
秋天,沒事。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夏,狄伐鄭。read.99csw•com
好在《左傳》記載了,雖然它只是這一年幾件大事件當中的一個小小插曲。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接著來聽孟子講話:「堯舜之後,聖王之道日漸衰落,殘暴的君主接二連三地出現,他們要是看中了什麼地方,想拿來做遊樂的池塘,才不管當地老百姓的死活呢,一律野蠻拆遷。老百姓欲哭無淚,欲告無門,多少人流落街頭,那年頭可是連地下通道這樣的避風港都沒有啊。暴君們還毀壞農田修園林,把老百姓們逼得沒吃沒穿。這樣的年代里,不但暴行充斥,還流行著各種各樣荒謬的學說,人模狗樣的專家們到處衣冠楚楚地放響屁。這是怎樣的年代啊,這花園那花園越來越多,豪華場所一個比一個漂亮,池塘草澤也生出了越來越多的禽獸。到了商紂王的時候,天下大亂。終於,周公輔佐著周武王滅掉了商紂王,又去討伐奄國,在三年之後殺掉了奄國的國君,把商紂王的爪牙飛廉驅逐到了海邊,隨後便把他滅了。周武王他們一共誅滅了五十個流氓國家,還把老虎、豹子、犀牛、大象也趕到遠方。天下的老百姓們這才算又有好日子過了,大家都高興壞了。《尚書》里說:『真了不起啊,文王的智慧!繼承了文王啊,武王的功業!幫助我們,啟發我們,直到永遠,阿門!』」
——我前邊不是說這裏邊有個比較大的問題嗎?有人看出來了沒有?
這個小插曲卻相當精彩,尤其是介之推母子二人的對話,讓人又感動又欽佩,如果說這裡有什麼批判精神和微言大義,那倒是真的,也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看來,或許孟子所贊的《春秋》也包括了《左傳》在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