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探索與遊戲

第四章 探索與遊戲

用黑猩猩所做的類似的試驗說明,黑猩猩這個物種,經過長期的康復和特殊照顧以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隔離對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儘管如此,隔離的危險是怎麼估計也不過分的。拿我們人來說,受父母過度庇護的兒童在成年以後,總是在成人的社交接觸中吃虧。對獨生子女來說這一點關係尤為重大。由於沒有同胞的兄弟姐妹,他們在幼年生活的初期總是處在不利的境地。如果他們不參加少年時期夥伴的打鬧戲耍,沒有這類社會化的經驗,他們就可能始終怕見生人、離群索居,就會覺得難以尋求性|伙|伴,甚至覺得不能尋找配偶。即使結婚生子,他們也難以成為稱職的父母。
受新奇事物吸引的傾向被稱為喜愛新鮮事物,它與害怕新鮮事物正好相對。凡是不熟悉的東西都有潛在的危險。對於不熟悉的東西大概應該迴避吧?但是,如果迴避,又何以了解不熟悉的東西呢?喜愛新鮮的衝動驅使我們前進,維持我們的興趣,直到未知變成已知,直到爛熟於心的知識使我們對它產生輕視為止。在此期間,我們獲取了寶貴的經驗並將其儲存起來,以備需用時提取。兒童自始至終都在重複這一過程。他追求新知的衝動非常大,以至於需要父母加以限制。然而,儘管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的好奇心,但他們無法壓制孩子的好奇心。隨著兒童年歲的增長,他們探索的傾向有了驚人的增強。我們常常聽見成年人說「一幫年輕人像野馬一樣發狂」。然而,事實剛好相反。如果這些成年人費心去研究一下成年野生動物的行為,他們就會發現,所謂的「野馬」正是他們自己。正是他們企圖給人的探索畫框框,正是他們背棄了人的探索精神,回到動物的保守習性中去尋求安逸。所幸的是,任何時候總有足夠多的成年人保持了少年的創新力和好奇心,總能推動群體去前進和開拓。
第六條規則尤為重要。在基本的生存模式諸如飲食、爭鬥、求偶等模式中,探索行為固然也發揮作用,但是在這些活動中,探索行為局限於其初期階段,而且只適合各種活動的特殊需要。對於許多動物來說,探索行為僅限於此。對它們來說,不存在為探索而探索這回事。然而,對於高級哺乳類來說,探索行為已經解放出來而成了一種獨特而獨立的驅動力,對於我們來說,探索行為已發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其功能在於,對於周圍世界以及我們的能力與周圍世界的關係,它可以給我們提供盡量精細和複雜的認識。這種認識的高度發展,不是表現在基本生存目標的具體環境中,而是遍及一切環境中。我們用一種方式獲取的東西,可以運用於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和任何環境。
與舞蹈緊密相關的是體操的發展。有節奏的身體動作在小猩猩和兒童的遊戲中都是司空見慣的。這些動作很快就程式化了,但其既定的結構模式中又保存著強烈的變異成分。小猩猩的體力遊戲不會發展成熟,反而會衰退消亡。相反,我們卻充分探索其可能性,在成人生活中將其提煉成許多複雜的體操和運動。體操和運動同樣是重要的群體協調手段,不過它們基本上是維持和拓展我們探索身體能力的媒介。
在一切探索行為中,無論是在藝術探索或科學探尋中,始終都存在著愛好新知的衝動和懼怕新知的衝動之間的拉鋸戰。愛好新知的衝動驅使我們去獲取新的經驗,促使我們去渴望新知。懼怕新知的衝動卻使我們畏縮不前,使我們到熟悉的東西中去尋求逃避。我們在激動人心的新刺|激和友好的舊刺|激這兩種相互衝突的吸引力之間,不斷謀求處於變動中的平衡。如果失去熱愛新知的衝動,我們就會停滯不前。如果失去懼怕新知的衝動,我們就會輕率地一頭扎進災難之中。這種衝動的拉鋸戰不僅可以用來解釋較為明顯的時尚風習的起伏波動,比如髮型和時裝、傢具和汽車的變化;而且它還是我們一切文化進步的根基。我們既探索前進又裹足不前,既仔細研究又謀求穩定。一步一步地,我們拓展了對自己的了解和認識,拓寬了對我們置身其中的複雜環境的認識。
我略去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予討論,因為它主要關注的是謀求基本生存目標中所運用的具體的改良技法。基本的生存目標有爭鬥(因而要造武器)、飲食(故而需要農業)、安居(由此需要建築術)和舒適(所以才需要醫藥)。然而有趣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發展越來越密切地互相扭結,純粹的探索衝動也侵入了科學領域。科學研究這個名字就意味著遊戲——我說的正是遊戲。從詞源上說resread.99csw.comearch(研究)這個詞可以解析為re-search(重新搜尋)。科學研究正是非常嚴格地遵循上文提及的遊戲六原則的。在「純粹」的研究中,科學家利用想象力的原則實際上與藝術家無異。他所議論的是完美的試驗,而並非權宜的試驗。與藝術家一樣,他關注的也是為探索而探索。假如他研究的結果證明對實現某種生存目標有所助益,那當然是大有好處,不過這可是第二位的東西。
書寫是繪畫的衍生物,是語言化的聲音交流物,發展成為我們傳輸和記載信息的主要媒介。但是,它們也被用作大規模審美探索的工具。我們祖先哼哼唧唧、咿咿哇哇的叫聲演變為繁複精細的符號言語,這就使我們可以坐下來「玩味」自己的思想,擺弄我們(主要是用於傳授知識的)詞語系列,使之作為審美和探索的玩具。
這些原則適用於整個遊戲階梯,從一端向另一端,無論是幼兒玩沙還是作曲家作交響樂都適用。
兒童或黑猩猩首次發現圖像的那一剎那是富有魅力的時刻。他們目不轉睛地看著這一條線,對敲打所產生的意外的視覺收穫產生了興趣。他們端詳一下,然後又再次進行試驗。果然,第二次又成功了,接著的一次試驗也成功了。不一會,紙上就畫滿了各種道道。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塗抹的時候就越來越賣勁。單一的試探性線條讓位於多線條的來回往複的塗抹。如果有選擇的餘地,他們更喜歡蠟筆、粉筆和油畫顏料,因為用它們隨意塗抹時,能產生更為強烈的效應、更為醒目的視覺形象。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情況基本相同。如果在育兒的兩個階段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里,父母處理育兒的行為有不妥之處,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就會在生活中遭受嚴重困難。如果兒童缺失了早期的安全階段,但是進入自立階段以後卻相當活躍,那麼他就覺得接觸陌生人並不困難,可是他無法長期維持與夥伴的關係,也無法進行真正深入的接觸。如果兒童在早期的內向階段享受到非常安穩的生活,可是在後期的外向階段卻受到過分的保護,他在成年以後就會發現與他人接觸非常困難,他就會拚命與原來熟悉的人廝守。
在所有的非特化動物中,大概猿類和猴類是最不擇手段的。作為一個群體來看,它們的專長就是不走特化的路子。在猿類和猴類中,裸猿的不擇手段是無與倫比的。這正是他幼態持續機制的另一個方面。一切幼猴都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成年的過程中,它們好奇的強度逐漸減弱。但在我們的身上,幼年時期的好奇心反而逐漸增強,伴隨我們進入成年。我們從不停止調查研究,我們在求知中永不滿足於勉強度日。解決一個問題以後,我們又去解決新的問題,這已成為我們人類最了不起的生存要訣。
嬰兒初次面對鉛筆和白紙時並不認為自己會有多少出息。他至多能用鉛筆在白紙上敲打。出乎他的意料,敲打發出的聲音使人高興。敲打的動作不只是發出聲音,而且還產生了視覺效應。鉛筆頭在紙上畫出了記號。他無意之中畫了一道線。
對於兒童來說,一個新的圖像探索的階段展現在眼前。不過,雖然這是兒童發現新東西的重要領域,但是早些時候學到的抽象模式的影響依然存在,尤其是在4歲到8歲時,影響更為顯著。在此期間,兒童的繪畫特別令人矚目,因為它們仍然建立在抽象圖形階段的堅實基礎之上。此時,繪畫的形象仍然處在區分很小的簡單構圖階段。但是,它們與自信的、牢牢掌握了的圖形—模式安排相結合,形成了富有感染力的圖畫。
探索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吃的問題,自衛也提出同樣的要求。刺蝟、豪豬和臭鼬可以毫無顧忌地東聞西嗅、東跑西顛,弄出許多雜訊,即使驚動天敵也不在乎。然而,沒有武裝的哺乳類卻必須時刻警惕。它們必須洞察危險的跡象,熟悉逃跑的路線。如要維持生存,它們必須對自己的活動範圍了如指掌。從以上的角度來看,不走特化的道路似乎是效果很差的辦法。那為什麼還會出現機會主義的動物呢?其答案是:特化的生活道路上有意想不到的嚴重困難。只要專門的生存手段行得通,一切就都會順利。但是,一旦環境大變,特化的動物就會陷入困境。如果它在特化的道路上走極端,超過了它的競爭對手,它就不得不在基因的構成上發生重大的變化;而一旦陷入困境,它的基因構成就不可逆轉了。如果桉樹林被一掃而光,考拉熊就會滅絕。如果一種牙齒堅硬如鐵的食肉動物能嚼碎刺蝟身上的read•99csw.com硬刺,刺蝟就會成為容易獵殺的動物。對於機會主義的動物來說,生活也許永遠是艱難的,可是對於環境導演的任何戲劇,它總是能很快適應。如果你拿走獴吃的老鼠,它就會改吃蛋和蝸牛。如果你剝奪猴子的水果和漿果,它還可以改吃根莖和嫩苗。
我已經提及心律使人舒適的遞歸性特徵。這一點對離群索居者的行為也適用。他們的許多行為模式似乎也按心跳的速度進行。即使那些與心跳速度不同的動作也有安撫的功能,因為經過經常不斷的重複以後,它們已變成極為熟悉的動作。有人注意到,社會交往能力遲滯的人被送進一間陌生的屋子時,其習慣性動作就會增加。這一點與我們上述的觀點相吻合。環境越陌生,懼怕新奇的程度越高,對安撫情緒、抵消懼怕的手段的要求也越高。
在極端乏味無聊的情況下也會出現上述的積習。這種情況在我們身上和圈養動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只要有機會,這些關在籠中的動物都願意進入社會接觸,可是它們身不由己,受到了人為的阻擋。在性情孤僻的人身上情況基本相同。動物園環境的局限阻擋了動物的社會接觸,迫使它們陷入一種與社會隔絕的處境。動物籠子的鐵條是實在的物理障礙,相當於離群索居者面對的心理障礙。這種障礙構成了對抗探索的手段,使籠中的動物沒有任何東西探索,所以它們就只能以唯一的方式表現自己,即有節奏的千篇一律的動作。我們大家對籠中動物來回踱步的動作非常熟悉,但是這僅僅是由此產生的許多奇怪行為模式中的一種而已。程式化的手|淫可能發生,但不一定有直接擺弄外生殖器的動作,動物(一般是猴子)僅僅是將胳膊和手來回虛晃,並不觸摸生殖器。有些雌猴反覆吸吮自己的乳|頭。小猴反覆吸吮爪子。黑猩猩可能會用草戳進(原來並無疾患的)耳朵。大象連續數小時不停地點頭。有些動物反覆咬自己,拔自己的毛髮。嚴重的自我毀傷也會發生。以上各種反應中,有些是在緊張的環境中發出的,然而許多反應純粹是窮極無聊時作出的反應。環境千篇一律沒有變化時,探索的衝動就停滯不動。
以上所述籠中動物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在我們人類身上全都可以看到(大概是因為我們設計的動物園太像我們居住的城市吧)。這是我們的教訓,它提醒我們,在熱愛新知和懼怕新知之間謀求良好的平衡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如果不能求得這種平衡,我們就不能正常地運轉。儘管我們的神經系統會以最大的潛力幫助我們,然而,其結果總是對我們人類的行為潛力的拙劣模仿而已。
由此可見,在繪畫、雕塑、素描、音樂、歌唱、舞蹈、體操、遊戲、運動、書寫和言語等諸多領域中,我們都可以進行複雜而專門的探索和試驗、盡情的探索和試驗、終生的探索和試驗。通過精心的訓練,我們作為表演者和旁觀者,就可以變得非常機敏;對於以上活動具有的巨大探索潛力,我們就能作出非常敏捷的反應。如果把這些活動的次要功能(掙錢、爭取地位等)擱在一邊,那麼,從生物功能的角度來說,它們在成人生活中就成為幼兒型的遊戲模式,亦可能成為依附於成人信息交流系統之上的「遊戲規則」。
擱下探索這一主題之前,最後還有一個獨特的側面不能不談。它與幼年時代一個關鍵的社交遊戲相關。幼兒早期的社交遊戲是針對父母的。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幼兒的社交遊戲逐漸轉向同齡組的兒童。兒童成了少年「遊戲群體」的成員。這是兒童成長中關鍵的一步。作為參与探索的一步,它對個體後來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當然,幼年期一切形式的探索都具有長遠的影響,少年時期未曾探索音樂繪畫的人,成年以後就覺得這些科目難學。但是,面對面的遊戲接觸比其他形式的探索,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首次接觸音樂的成年人,由於沒有童年時期探索音樂的經驗,可能會覺得音樂難學,但是要學會音樂並不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兒童被嚴格控制起來,不讓他作為遊戲群體的成員去接觸社會,他成年以後在社會交往中就會遭遇障礙。用猴子做的試驗表明,如果猴子幼年時期被隔離,它們成年以後就不願參加社交活動,而且會成為反異性、反父母的猴子。隔離的小猴稍大以後放入一群同齡的小猴里去時,它們不願意參加遊戲群體的活動。雖然這些隔離的幼猴身體健康、發育正常,但是它們卻沒有能力參加群猴的打鬧戲耍。相反,它們蜷縮在角落裡,不會起身,常常用雙https://read•99csw•com臂抱著身子,或者用雙手捂住眼睛。它們成年以後,可能身體健康,可是它們對性|伙|伴沒有興趣。如果強制讓其交配,在隔離中長大的雌猴也能生育身體正常的小猴,但它們把小猴當成是附著在自己身上的龐大寄生蟲,因而會攻擊幼猴,把幼猴趕走,不是殺死自己的孩子,就是對其置之不顧。
這種積習越是重複,就越像人為製造的母親的心跳,其「友好」的程度就越來越高,直至它變得完全不可逆轉。即使造成積習的、極端害怕新知的情緒被消除(事實上這種心理是很難根除的),積習依然會陣性發作。
光是看一隻隔離的動物重複一種千篇一律的動作,是不可能準確判斷其原因的。既可能是因為無聊,也可能是因為緊張。如果是緊張,那可能是由周圍環境引起的,也可能是由非正常餵養而形成的長期的行為表現。幾種簡單的試驗就能給我們提供答案。把一件陌生的東西放進籠子,如果動物千篇一律的動作消失,探索行為開始,那麼千篇一律的動作顯然是無聊引起的。但是,如果這種動作有增無減,那就是由緊張情緒引起的。如果把幾隻同類動物放進籠里,製造出一個正常的社會環境,而千篇一律的動作依然如故;那麼差不多可以肯定地說,那一隻動物是在不正常的隔離狀態下度過童年的。
我已說過,對社交活動很善於適應的人,有時也表現出「痙攣」的動作。「痙攣」動作常在緊張時發生,在這裏,它們也具有安撫的作用。我們熟悉各種緊張的跡象。行政官員等待重要電話時會敲打辦公桌,婦女在候診室等候時會將手指頭扣緊手提袋又放鬆,難為情的孩子身體會不停地左右直晃,產房外期待做爸爸的男子會來回踱步,考場上的學生會咬鉛筆,焦灼的軍官會撫弄唇須。如果適中而有節制,這些細小的對抗探索的手段是頗為有效的。它們有助於我們忍受期待中的「過量的新奇」。然而,如果濫用這些手段,難以逆轉和成癖上癮的危險隨時都存在;即使在不需要的時候,它們也會頑強地表現出來。
在隨後的幾個月中,這些圖形相互結合,形成簡單而抽象的模式。圓形被十字叉切割,正方形中畫上了對角線。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是首批繪畫產生的前夜。在兒童身上,這個偉大突破到來的時間是3歲半或4歲初。然而,在黑猩猩身上,這種突破卻永遠不會出現。黑猩猩幼仔可以畫扇形、十字叉和圓圈,甚至可以畫出一個內有記號的圓圈,但是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尤其誘人的是,內有記號的圓圈是兒童進入構圖階段的前夜。湊巧把幾點幾線畫進圓圈,突然之間,彷彿變魔術似的,紙上就出現了一張人臉,它正看著畫圖的孩子呢。腦子裡突然一亮,孩子認出紙上畫的是一張臉。抽象試驗、創造模式的階段結束了。現在要達到新的目的:完美描繪的目標。新的面孔畫出了,更逼真的面孔出現了,眼睛和嘴巴都找到了恰當的位置。接著又加上了細部——頭髮、耳朵、房子、動物、輪船、汽車。這樣的水平小猩猩是永遠不能達到的。小猩猩達到了自己的高度——一個圓圈,裏面再塗抹上一些記號。此後,它的身體繼續發育,但它塗鴉的本事卻不會長進。也許將來有一天我們能找到一隻天才的黑猩猩,但那樣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從圓圈裡面加點到準確的全身像這個過程,是饒有趣味的。發現圓圈裡面加點可以代表面孔,並不能緊接著一個晚上就完善這一過程。顯然,這成了主要目標,但它需要時間(實際上需要十多年)。首先,五官要畫端正——兩個圓圈代表眼睛、有力而平穩的一條橫線代表嘴巴。兩個點或正中的一個圓圈代表鼻子,外層的大圓邊上要畫上頭髮。到了這兒,可能會有短暫的踏步不前。面孔畢竟是母親身體上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至少在視覺信號方面是這樣的。但是,經過踏步以後,又可以取得一些進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把圓圈上的一些頭髮畫長一點,小人人就長出了胳膊和腿腳,胳膊和腿腳又可以長出手指和腳趾。此刻的基本圖形仍然是一個前圖畫的圓圈。它是兒童的老朋友,遲遲不願離去。它從圓圈變成了一張面孔,接著又變成了面孔加身子。這個階段的兒童似乎並不操心,為何小人人的胳膊好像是長在頭上的。但是,這個小人人不會始終不變。正如細胞一樣,它要發生分裂,在它的下面會長出第二個細胞。兩條腿先後總要在兩個圓圈構成的身體上相會,不過其交叉點一定在腳丫子之上。無論是在哪裡交叉,小人人的身子都read.99csw•com誕生了。但是無論是哪種方式,小人人的胳膊都乾巴巴地高懸在頭部兩邊。它們要在這兒高懸一段時間,然後才降下來放在更恰當的位置——從身子的頂部向兩邊伸展。
只要給它機會和恰當的材料,小猩猩就和我們一樣激動,它們也要探索在白紙上塗抹記號、構成視覺圖像的可能性。興趣的發端與一條原則有關係。這條原則是:以較少的精力獲取較大效果的調查—報償原則。我們可以看到,這條原則在各種遊戲里都在發揮作用。遊戲活動中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最令人滿意的行動,還是那些獲得出人意表的使信息反饋增值的行動。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增值報償」的遊戲原則。黑猩猩和兒童都喜歡敲打東西;他們最喜歡的是用力最小、響聲最大的東西。輕輕一扔就跳很高的皮球、輕輕一摸就飛過屋子的氣球、輕輕一捏就可能團弄成形的泥土、輕輕一推就容易滾動的帶輪玩具——這些東西是最有吸引力的。
對塗抹感興趣大約發端於1歲半左右,小猩猩和兒童都如此。但是,直到2歲以後,大胆、自信、多種多樣的塗抹才會真正增加勢頭。到3歲時,一般孩子進入一個新的圖像階段:簡化原來一塌糊塗的塗抹。在令人激動的胡亂塗抹中,他開始提煉出基本的圖形。他開始嘗試畫十字叉、圓圈、正方形和三角形。蜿蜒曲折的線條在紙上遊走,直至首尾相接而形成一個封閉的圖形。於是線條就勾勒出了輪廓。
由此看來,很明顯,育兒的過程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即早期內向的階段和後期外向的階段。兩個階段都極為重要。從猴子成長的行為變化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在早期的內向階段,幼猴受到母猴的愛撫、獎賞和保護,它學會了什麼是安全。在後期的外向階段中,母猴鼓勵孩子向外發展,去與猴群中的其他小猴接觸。它的愛撫行為有所減少,它對孩子的保護行為只限於嚴重恐慌和嚴重危險的時刻;只有當猴群受到外來危險的壓迫時,它才保護小猴。實際上,沒有嚴重恐慌時,如果小猴硬要纏著母親,在它那長毛「圍裙」中尋找保護,它反而會懲罰小猴。於是,小猴就認識到自己必須自立,所以它接受了自立的要求。
這些遊戲規則可以表達如下:(1)研究不熟悉的東西使之變為熟悉;(2)將熟悉的東西作有規律的重複;(3)在重複的過程中儘可能做些變異;(4)選擇最令人滿意的變異進行發揮,對其他變異則棄之;(5)將令人滿意的變異進行反反覆復的組合;(6)以上各條均是為遊戲而遊戲,遊戲本身就是目的。
闡明這一差別的最好辦法是舉一個具體的例子。繪畫(或者叫圖像探索)顯然可作為一個例子。作為一種行為模式,千萬年來,繪畫對人類都極為重要。我們可以舉阿爾太米拉和拉斯科山洞中的史前壁畫作為證明。
舞蹈與音樂和歌唱一樣,經歷了大體相同的發展過程。黑猩猩群體在敲打儀式中,加入了許多搖頭晃腦、手舞足蹈的動作。我們人類在激發|情緒的音樂演奏中,也伴以搖頭晃腦等舞蹈動作。像音樂一樣,這些舞蹈動作由此出發,日益精緻和延伸,演化為富有審美價值的複雜的舞蹈。
我舉這個探索行為的例子,是因為它非常明顯地揭示了我們與近親黑猩猩之間的差別。我們還可以在其他領域進行類似的比較,其中的一兩種比較值得一提。兩個物種身上都可以看到對聲音世界的探索。我們在上文已經看到,由於某種原因,嗓音的創新在黑猩猩身上根本就不存在,不過「敲擊鼓樂」在它的生活中至關重要。小猩猩反反覆復地敲打、跺腳、擊掌,探索其發聲的潛力。進入成年以後,它們這個趨向發展為持久的群體敲打期。一隻又一隻的黑猩猩跺腳、尖叫、撕碎樹木、敲打樹樁、敲打空心的木頭。這樣的群體表演可能進行半小時,甚至半小時以上。其功能究竟是什麼尚不明白,但是它們顯然可以使群體成員互相激勵。在我們人類的生活中,鼓樂也是流行最廣的音樂表現形式。和黑猩猩一樣,兒童很早就試著敲打周圍的物體,看看它們能發出什麼聲音。然而,成年黑猩猩只能敲出單調的咚咚聲,而我們卻使之成為節奏繁複的音樂,並通過音響和音高的變化使之更為洪亮。我們還能通過向空洞的物體中吹氣來發聲,能夠藉助刮擦和彈撥金屬片來發聲。黑猩猩的尖叫和吼叫,表現在我們身上就成了創造性的吟唱。在簡單的社會群體中,我們推出複雜的音樂演奏會,這似乎與黑猩猩的敲打和吼叫發揮著類似的作用,也就是使群體成員相互激勵。與繪畫九_九_藏_書不同,音樂不是必須大規模詳細傳輸信息的活動模式。有些文化用鼓聲傳遞信息的做法是一種例外。但是,大體上說,音樂是用來激發公眾情緒、協調公眾步調的。音樂的創新和探索內容越來越濃烈,它擺脫了任何重要的「再現」職能,成了抽象的審美試驗的主要領域。(由於繪畫尚有其他優先的職能,所以它最近才在這方面趕上音樂。)
如果看一看離群索居的極端例子,就可以發現反對探索行為的最極端、最典型的形式。性格很孤僻的人在社交時可能很不活躍,但是他們遠非是不喜歡動的人。他們專註于重複習慣性動作。他們可能一小時又一小時地搖搖擺擺、點頭晃腦、捻轉東西、肌肉痙攣、反覆用手抓身子,等等。他們可能舔舐手指頭和身子的其他部分,用手戳自己、掐自己,反覆做一些奇怪的面部表情,有節奏地敲打和翻卷東西。偶爾,我們人人都會表現出這一類「痙攣」的動作。然而對於他們來說,痙攣動作成了主要而持久的身體表現形式。他們覺得環境構成了很大的威脅,覺得社會接觸非常可怕,覺得交朋友斷然不可能,所以才再三重複自己非常熟悉的行為,藉以尋求舒適和安穩。有節奏地重複一種動作能使人覺得,它常見和「安全」。性情孤僻者堅守他最熟悉的少數幾個動作而不是參与各種各樣的性質互異的活動,對他來說,「不冒險,無收穫」的諺語改成了「不冒險,無所失」。
看一看黑猩猩幼仔的遊戲,立刻就會對其行為和兒童行為的相似性產生深刻的印象。小猩猩和兒童都迷戀新的「玩具」。他們都迫不及待地開始擺弄玩具,舉起、放下、扭曲、敲打,並將其拆開。他們都自己發明簡單的遊戲。小猩猩遊戲的強度與我們的遊戲可以相比。它們在出生后的前幾年和我們玩得一樣好——事實上比我們玩得好,因為它們的肌肉系統發育得快些。但是,過了幾年以後,它們就敗下陣來。它們的大腦不夠複雜,不能乘勝用好這個開端。它們的注意力不強,且不隨身體的發育而增強。尤為重要的是,它們沒有能力把自己發現的創新技巧詳細地傳遞給父母。
一切哺乳類都有強烈的探索衝動,不過對其中一些哺乳類來說,這一衝動尤為重要。探索對各種哺乳類的重要性,主要取決於它們在演化過程中所達到的特化程度。如果它們在演化中把全部力量用來完善一種特別專一的生存手段,它們就不必管紛繁複雜的周圍世界。只要食蟻獸有螞蟻、考拉熊有桉樹,它們就會心滿意足,它們的生活就容易維持。相反,那些非特化的哺乳類——它們是動物界的機會主義者——就不敢稍有懈怠了。它們從來不知道下一餐來自何方。它們必須熟悉能夠尋覓到食物的每一個角落,嘗試一切可能的機會,密切注意幸運的機會。它們必須探索,而且是不斷地探索。它們必須調查,而且要不斷重新檢驗自己的調查結果。它們必須隨時保持高水準的好奇心。
當這位探索發現的航海家不知疲倦地不斷前進時,看看他逐漸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行駛的航程,真使人神往。他逐步嘗試更多的圖形,逐步試著把各種圖形結合起來,逐步嘗試更為多樣的形象、更加複雜的顏色、更為多樣的結構。終有一天,準確的表現會實現,外部世界的精緻摹寫會被捕捉住,並被保留在畫紙上。然而到了這個階段,初期塗抹活動的探索天性被淹沒了,用圖畫交流思想的迫切需要佔了上風。早期的圖畫,無論是兒童還是小猩猩畫的,都與傳遞思想毫不相干。那是發現的行為、創造的行為,是試驗圖形變化的各種可能性的行為。那是「描繪動作」,而不是傳遞信號。它不需要報償——塗抹動作本身就是報償,那是為遊戲而遊戲的行為。然而,正如許許多多的童年遊戲一樣,兒童的塗抹行為不久就融入了成年人的其他追求。社會交流一股腦兒接過它,繪畫中的創新精神不復存在,「把畫線當走路探索」的純真的激|情蕩然無存。只有在心不在焉地胡亂塗抹時,大多數成人才允許這種探索精神再次出現。(這並不是說,成人已經失去了創新精神,我只是說,創新的天地轉移到了更為繁複的技術領域。)
幸運的是,對於繪畫和繪畫的探索性藝術來說,再現環境影像的更有效的技術方法已經發展出來了。攝影及其派生技術已經使再現性的「信息繪畫」(information painting)過時。這就打破了長期以來成人藝術的重負。繪畫再一次成為可以探索的藝術,這一次的藝術以成熟的成人畫的形式出現。毋庸贅言,這正是當今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