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新經濟 四、科技文化

第三章 新經濟

四、科技文化

麻沙本的特點是價錢和質量都低,因為是用木質鬆軟的花梨木刻的,排版敷衍、校對不準、錯誤百出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更糟糕的是當時還有盜版書,以及冒名頂替或者假冒偽劣的假書。蘇軾和朱熹就曾大受其害。蘇軾抱怨刻印他的文集中摻有別人的文章,朱熹的作品則被建陽書商盜了版。好在當時政府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很大,書商被繩之以法,私刻的書版也被銷毀,儘管那麻沙本的盜版書早已覆蓋全國。
兩宋,其實是很富庶的。
引水上山,第一次出現了梯田;
於是怎麼樣呢?兩宋的國土面積雖然小於漢唐,人口的總量、增長速度和密度卻都遠遠超過前者。到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之時,全國人口竟然超過一億,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億級人口的大帝國。請注意,那時可是八百年前!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5800.6萬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5570.4萬人
宋寧宗嘉定三年(1210)10817.8萬人
發明了插秧用的秧馬和中耕用的雲盪等新農具;
指南針是宋代的發明https://read.99csw.com
交子和會子

左為交子,右為會子的反刻雕版。
宋代貨幣以銅錢為主,鐵錢為輔,銅錢的年鑄造量大約是唐代的十到二十倍,卻仍不能滿足商品流通的需求,可見兩宋的商品經濟何等繁榮。為了解決問題,真宗時期,四川成都開始發行名叫「交子」的交換券,以此代替鐵錢。仁宗時期,中央政府設立了專門的機構,開始發行官交子。後來徽宗改交子為錢引,南宋高宗時又發行了會子。
那麼,諸如此類的商業奇觀,宋代還有嗎?
從越南引進了占城稻,自己也培育出優良稻種;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誕生。
航運發達的原因之一,是帝國的經濟中心南移,富庶的江南地區成為大糧倉和經濟作物的供應基地。這裏面同樣有科學技術的貢獻,並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包括:
養蠶種麻的同時,棉花栽培區逐漸擴大,等等。
虹橋遇險

節選自《清明上河圖》。這也是該畫最廣為人知的一個片段。
九-九-藏-書
中國很早就有船。新石器時期有獨木舟,漢代發明了舵和帆。有舵有帆,才能見風使舵。天津靜海出土和《清明上河圖》中的宋船,則使用了平衡舵,這種舵在舵桿前面增加了平衡部分,操作起來更加方便。不難想象,由這些新技術武裝起來的船隊行駛在海上時,是何等地讓人羡慕。
有的。
始料未及的是,貨幣卻成了問題。
如此壯觀的場面在宋代屢見不鮮。蘆葦或竹席做成的帆有如烏雲密集,靠魚尾形槳划動的小艇穿梭往來,裝滿大米的平底船緩緩前行,深水中用腳踏輪做動力的車船乘風破浪昂首挺進。在那些運輸最繁忙的季節,林林總總的各類船隻會擠滿航道,讓人誤以為那是巨大的船塢。
首先是知識的獲得、思想的傳播和文化的傳承,都變得比以前更方便、更容易、更快捷,因為雕版印刷的書籍可以批量生產。量多則價低,也易得,博覽群書完全可能。附帶產生的文化成果是:書籍從此有了排版和裝訂技術,也有了規範的漢字——宋體字,它甚至使用至今。
這確實很先進。
其實,交子在宋代的使用,尤其是在普通民眾中的流通情況,還是一筆沒弄清楚的糊塗賬,因此也有人認為它並非貨幣,而是信用支票。但不管怎麼說,交子、錢引和會子都與四大發明中的兩項有關,是它們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印刷術,或者說雕版印刷的發明是在唐,普遍應用則是在宋九-九-藏-書,不過意義不在印交子,而在印書。交子由於本身有含金量,後來是銅版印刷的。書則是木版印刷。具體方法是在版木上刻出左右反轉的文字,然後塗上墨,鋪上紙,就印出一頁一頁的書。頁的概念由此產生,以前只有卷。
有行,有綱,有郵傳,還有浩蕩的船隊和車隊,全國性的商業網路就建立起來了。這是兩宋經濟的大動脈,晝夜不停地為王朝輸送著新鮮血液和營養。可以說,帝國的完整和政權的穩固,已經不僅靠軍事力量和行政手段,實際上也靠商業網路來維持。這在中國歷史上可是第一次。
宋人是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緣故,由誰發現了感磁的針能夠指向南極或北極,已經無從知曉。但他們由此製作了指南針,則千真萬確。指南針用於看風水,至少不晚于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用於航海,則不晚于宋徽宗重和二年(1119)。無論哪種用途,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

漢唐宋人口對比

何況還有指南針。
結果是農業和手工業都開始專業化。比如遂州(今四川省遂寧市)的冰糖、興化(今福建省莆田市)的荔枝和蘇州的絲綢,在當時就最負盛名。這樣的名特產當然絕不僅僅只是本地人消費和享用,甚至恰恰相反。比如福建的荔枝,在開花季節便被商家交付定金買斷,成熟之後再全部運走銷往日本、韓國和印度。本地人雖然吃不到,卻種植甚多。
1974年,有一艘宋代海船在福建泉州后渚港read•99csw.com出土。據考古學家測算,複原后的這條船長34米,甲板寬10.5米,吃水3.75米,排水量454噸,載重量200噸,大小與哥倫布的旗艦相仿。船上有十三個艙室、兩個桅座,而且很可能已採用眠桅和卸桅技術,必要時可以將桅杆卸下或放倒。
全國性的大市場也應運而生,控制著局面的則是商會或商行。商行是同業組織,一種業務叫一行,也叫行業,從京城到州縣都有。行會中的商戶叫行戶,首領叫行老,內部語言叫行話。作為民間組織,他們壟斷當地市場,有權為外來商品定價,也提供從進貨、銷售到結算的一條龍服務。
海船圖據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羅盤俑原物分別藏於江西省撫州市博物館和福州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在南方和四川種植茶樹、甘蔗、荔枝等經濟作物;
同類物資的編組運輸則叫綱運。綱也是官方制定的計量單位,但凡米一萬石,錢兩萬貫,銀十萬兩,金二萬兩均為一綱。綱運主要是政府行為,比如被晁蓋等人劫走的生辰綱就是。郵傳當然也是官辦的,但可以郵遞私人信件。其中速度最慢的「步遞」日行二百里,可以說,家書並不「抵萬金」。
在濱水之處修築堤壩開墾圩田(圩讀如圍);
這兩項發明,就是造紙術和印刷術。
繁榮的宋代航海

宋代海船結構圖

大羅盤俑
九-九-藏-書
大面積推廣冬麥和晚稻兩熟制;
這是影響了人類歷史的創造。
沒錯,我國很早就有指南車或者司南的記載,也很早就發現了磁石的吸鐵性,但在宋代以前從未有過磁石指極性的記錄。不了解磁石的指極性,就不可能想到用它來製作磁體指南儀。指南車或司南,是靠別的辦法辨別南北的吧!
唐人發明印刷術,有可能是從印章得到的靈感。實際上雕版就是大印章,只不過印章是石頭或金屬的,刻的字和使用的次數都少。然而這一靈感帶來的變化,卻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革新。它對於文化和經濟的影響,都是革命性的。
富庶與科學技術有關,也與商品經濟有關。實際上也正是市場的需求導致了大規模商品化農業生產的發展,反過來促進了農業技術的改良。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數據來自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附表。
其實,無論是否使用羅盤,以及何時開始使用,宋的航運都很發達。在內陸江河中航行時,船長和水手們更是經驗豐富駕輕就熟。不信請看《清明上河圖》中,那航船在虹橋下放倒桅杆傾斜而過時,是何等的驚心動魄;岸邊和橋上眾多圍觀閑漢的驚叫之聲,更是猶如耳聞。
其次是出版業的誕生。這在宋代,可是利潤不低的文化產業。一個印工一天能印兩千張,一塊印版可印萬次,當然有利可圖,因此政府、寺廟和書商都參与其事。刻印技術最好的是杭州,成都次之,福建又次。福建的建陽、建甌和崇化出版業特別發達,那裡的刻本並稱閩刻。閩刻當中又以建陽的崇仁和麻沙兩鎮所刻為多,世稱麻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