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篇 運籌帷幄,高屋建瓴 第十七章 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第四篇 運籌帷幄,高屋建瓴

第十七章 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①甲:「人每隻手有5個指頭。」
還有一種合謂法是把本來屬於某一部分的屬性,不適當地應用於其整體上的方法。這也是一種常見的詭辯。
一位叫約翰的病人問醫生:「我能活到90歲嗎?」
這種詭辯,實質是以主觀意向為根據,憑想當然推論的。這種詭辯常常出現在那些自恃聰明的人的言談中。
斷句法詭辯的一種情況,是提出模稜兩可的語句,根據需要任意斷句,以愚弄對方。
這個兒子使用的同樣是詭辯術。
按著店主人最初的安排,1號房間確實住進兩個人,但其中一個是第十三個到達的客人,另一個是第一個到達的客人,沒有計算第二個到達的客人。店主人在後來的分配中,乾脆把第二個到達的客人丟開了。
乙:「什麼?!你家孩子半夜哭怎麼不說?你家廁所晚上還有流水聲呢,怎麼辦?你們能把廁所關了嗎?」
於是,這個智者就向這個青年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你認識字母嗎?」
那就等於說,我們可以隨便講不是「我們朋友」的壞話,把這句話的本來意義完全變了。
狄翁尼索多魯斯:「你說你有一條狗,是嗎?」
這是賴賬高手的秘密。它告訴我們,做事一定要考慮周密。如果沒有識破詭計,上了對方的當,那就沒有辦法。
這位精通哲學的老師並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他稍稍考慮了一下,然後說:
◎利用歧義的詭辯
離開事物的總體聯繫而抽象議論,也是抽象法詭辯。
這時,又有一位將軍公子駕到,老和尚馬上滿臉堆笑,降階相迎,熱情招待,十分恭敬。
要揭穿這種詭辯,必須指出其中條件命題的虛假。當然,不與之辯也是一個辦法。
有一次,大象驚了,那位哲學家嚇得面如土色,驚慌失措地逃跑了。看到這一情景的國王暗自好笑,事後譏諷他說:「你那天怎麼嚇跑了呢?你是被幻覺嚇壞了嗎?」哲學家不慌不忙地說:「國王,你看見我逃跑了是吧,可是,你看見的也是一種幻覺。」
相傳,海菲茲在倫敦首演后,文豪蕭伯納走到後台,向這位年輕的小提琴手說:
那些「和布爾什維克主義分開的東西」其實也就是反黨的東西,對這些東西,要麼拋棄,要麼保留,二者必居其一,而托洛茨基為什麼要說「放在黨的門口」呢?這本身就是一種模稜兩可、含混其詞的政治詭辯。
這種詭辯是很毒辣的。從表面看來,A所提出的新問題並非無理,因為它是正確理解B所提出的問題的必要前提,即只有正確理解了什麼是「拋棄」,才有可能正確回答「為什麼拋棄」。如果確實需要,並且在解決了孫先生的新問題之後立即回到夏先生的問題上,也不是詭辯。但是,如果夏先生是明知故問,有意把問題岔開,那就是十足的詭辯。詭辯者往往是在你回答了他提出的新問題之後,進而又從中引出新問題,節外生枝,枝外生葉,沒完沒了。結果離最初的問題越來越遠,以至毫無關聯了。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可是我是這麼暗示的)。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她偷了別的東西)。
——宇宙是上帝創造的;
虞任問:
「占卜吉利嗎?」
托洛茨基在混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時,曾發表過這樣的聲明:
老和尚聽了邱浚的回答,捂著火辣辣的禿頭,無言以對,心中只有暗暗叫苦。
第三天,詭辯家再一次登上講台大聲問:「你們知道我要講什麼嗎?」聽眾有的說知道,有的說不知道。沒想到詭辯家卻說:「知道的人去講給不知道的人聽吧!」說完就走下講台,揚長而去。
「只有一個人沒考中」。
《古今概談》中有個笑話,說是一個人非常吝嗇,從來不請客。有個鄰人問及這個人的僕人,其主人什麼時候請客。僕人說:「要我家主人請客,你非等來世。」主人在裏面聽了,罵出聲來:「誰要你許他日子!」
自然語言的語詞往往是多義的。一個語詞可能有二義、三義、四義,甚至更多。
這兩個「推理」就是依據兩個虛假前提,因而結論必定是錯誤的。
④不準謊報馬的匹數。
假如有人硬要把「紅色」定義為波長多少多少的光波(這在某些科學領域內是必要的),把「走路」定義為兩足前後邁動且不同時離地……其結果反倒把人弄糊塗了。
③甲:「你還有沒有啊!」乙:「我還有沒有。」
①——A球隊是一流的;
論題的真實性是建立在論據的可靠性基礎之上的。如果論據尚不可靠,用以證明的論題的真實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邱浚聽了老和尚的歪理,不禁怒火中燒。但他靈機一動,順手抄起一根禪杖,照著老和尚的禿頭上狠狠打了幾下。老和尚抱頭大叫,責問邱浚何故無禮打人。邱浚卻說:「既然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才是恭敬,那麼,我打你就是不打你,不打你才是打你。這是以禮還禮呀!」
從辯證的角度分析,堅白石中的「堅」與「白」都是「石」的屬性,三者連接成一個整體,不應割裂它們之間的聯繫,把它們看作三個孤立的事物。戰國後期的思想家荀況對這一割裂事物聯繫的觀點作了批判:「堅白同異之分隔,是聰耳之所不能聽也,明目之所不能見也,辯士之所不能言也。雖有對人之知,未能摟知,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工匠不知無害為巧,君子不知無害為治。王公好之,則亂法;百姓好之,則亂事。」荀況認為,割裂堅與白、同與異的辯論有害無異。
「那看來是兩個人都洗了。」學生猶豫不決地回答。
挑剔的人會說:「火不是越救越旺嗎?」
「是。」
他一看,火冒三丈:
有的玩弄數字式詭辯,還犯有偷換概念的錯誤。揭穿這種詭辯,必須把偷換概念的地方提示出來。
當然,這起事件的結果是:窮孩子揉揉眼,繼續讀書,終於在若干年後狀元及第;那個富人家的孩子繼續睡覺,若干年後,敗盡了祖上的遺產,成了窮人。
勾犀和勒讓德對到底是「應當通過」還是「不應當通過」,均未置可否。
偷換是詭辯常用的方法,常見的有偷換概念和偷換辯題。對付這種詭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如果你認識字母,那麼,他教的不就是您已經知道了的東西嗎?」
有個賴賬賴出了名的律師,請了位醫生給他的妻子治病。通過診斷,醫生髮現律師妻子的病情十分嚴重,於是對律師說:「我擔心看完病後,您不會付錢。」律師說:「請放心,我向您保證,無論您救活了她,還是誤診醫死了她,我都將如數付給您500英鎊。」醫生於是全力投入搶救,但是病人因為病情過重,還是死了。醫生在表示歉意后,要求付給急救酬金。律師問:「我的妻子是您誤診醫死的嗎?」醫生說:「當然不是,我的診斷和用藥都沒有錯。」律師又問:「那麼您把她救活了嗎?」醫生說:「這不可能,她的病情實在太重了。」律師終於大聲地說道:「這就對啦,既然您沒有救活她,也沒有誤診醫死她,根據我的保證,我就不該付給您500英鎊了。」醫生突然想到律師的承諾故意漏掉了「因病重搶救無效而死」的可能,但也沒有了辦法。
「有的判斷不是真的」既然是以「一切判斷都是真的」為前提推出來的,而兩者又構成了矛盾判斷,根據排中律,可見「一切判斷是真的」這句話是假的。
同一句話,既可作這樣解,又可作那樣解,而且有時兩種解相去甚遠,也是一種含糊其辭的詭辯。
反駁這種詭辯,必須利用有關知識,揭露其虛假前提。
(3)「女人心最狠。」
「老爺,你有所不知,現在的我已不是當初借錢的我,還錢的應該是借錢的我,而不應該是現在的我。」
如果這位教授是和學生開玩笑,也不算太過分,但假如學生一定要這位老先生兌現諾言,而他抵賴說:「我已兌現了,獎品就是『鋼筆一打』。」那就是十足的詭辯。
一個地主做壽,把長工們一個月的工錢扣了下來,說是算送了禮。等到請客那天,他只給長工們每人一個雞蛋,並且說:「這是未來的大肥雞,吃吧!」長工們忍住氣,吃了雞蛋,又幹活去了。
有個善於詭辯的人答道:「非常好。」
1933年2月27日晚上,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突然起火。奇怪的是,在同一時間內,竟有23處火舌在國會大廈四處騰起。這顯然是有意縱火所致。
但是有一個同學不同意上面的觀點,他反駁道:面對嚴酷的現實,我不得不承認:人生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掙扎、而鬥爭。……不是嗎?工人工作是為了領取工資而生活;農民種田是為了自己要穿衣、要吃飯;作家寫書給人看是為了領取稿費;理髮師看來純粹是為別人,但也是拿了報酬的。誠然有像雷鋒這樣一心為人民著想的人,有像一些科學家那樣為人類幸福而忘我工作的人,但這樣的人也必須有自己能夠生存的基礎,也就是說他們首先得為自己的生存而勞動,否則,連他自己都不能生存,又怎樣為別人呢?
顧客說:「我是用麵包換啤酒啊。」
侯寶林有一段相聲,說兩個人醉酒後逞能。一個說:「你沒醉?你能從這兒爬上去嗎?」說罷,拿出手電筒,打開電門,朝天一道白光,讓另一個醉鬼順著這光柱往上爬。另一個說:「我沒醉,我懂,我不爬。我待會兒爬到半道,你一關電門,我會摔下來。」
為了幸福地度過一生,就要找到好工作;為了找到好工作,就要上好大學;要上好大學,就要上好高中;為了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要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學;為了上好小學,就得上好幼兒園,所以說,不能進好幼兒園,就不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多米諾法的一個常見的例子。孩子若能上好幼兒園固然好,但「不能進好幼兒園,就不能幸福地度過一生」,無論如何也是詭辯。
——小李是A球隊的一員;
國王說詩好,詩人認為不好。而照實說就會被關進馬棚,故他乾脆直接說「我進馬棚去」,意即國王的詩糟透了。
「你不是說照原樣做嘛!」
現實中,西方國家的某些政客攻擊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侵犯人權,用的正是割裂聯繫的詭辯手法。他們說:生育是人的天然權利,計劃生育違背人權。乍聽起來,這一說法似乎冠冕堂皇。其實,從本質上說,人是社會的人,任何脫離了社會談人權的說法,都是割裂聯繫的詭辯。生育是人的權利,但這種權利的實施不能妨礙與之相比更為重要的人的生存權、發展權的實施。像我們這樣一個資源緊缺的國家,如果生育不加節制,更多的人就會掙扎在貧困中,生存權和發展權受到威脅。把生育權視為純自然問題,無異於把人等同於一般生物。只有把生育權與社會發展聯繫起來,才會根據社會現實科學地制定生育政策。
◎製造混亂詭辯法
「你借人家的錢為什麼不還?」
財主一見大怒,罵道:「你們這是幹什麼,為什麼不給我燒水沏茶!」三個放牛娃不慌不忙地說:「老爺,您不是說『小孩屁股三盆火』嗎?三個人九盆火,水一會兒就會燒開,不要著急。」
割裂聯繫是詭辯的一個主要特徵。
楚王攻打吳國,吳使沮衛率人前去慰勞楚軍。楚將喝道:「捆起來,殺掉,用吳使的血塗抹戰鼓。」接著又問已被五花大綁的沮衛:
「我們不應講我們朋友的壞話。」
本來病人的期待是:戒絕煙酒女人得到肯定的評價,其結果則不但相反,而且把這一切當成了生命意義。否定了這一切,就否定了活到90歲的價值,那就是這一切的價值高於長命的價值之上。
晏子舉著戈走近馬夫,對他說:「你為我們的國君養馬,卻把馬給殺掉了,此罪當死。你使我們的國君因為馬被殺而不得不殺掉養馬的人,此罪又當死。你使我們的國君因為馬被殺而殺掉了養馬人的事,傳遍四鄰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們的國君愛馬不愛人,得一不仁不義之名,此罪又當死。鑒於此,非殺了你不可。」晏子還要再說什麼,齊景公連忙說:「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讓我落個不仁的惡名,讓天下人笑話。」就這樣,那個馬夫也被晏子巧妙地救了下來。
★標準不統一詭辯
在說辯中,很多人都能夠自然地運用這種推理方式,將對方論點的條件部分,給予推衍、擴展、引申,找出一個比較特殊的條件,使這條件與對方的結論相背謬,從而駁倒對方的觀點。
三個顧客哈哈大笑。前兩個顧客看在店主能言善辯的面子上,也就都買下了對於各自來說都不合適的帽子。
一喝酒就醉,不論是啤酒還是白酒。啤酒也好白酒也好,都加進了水,所以水是醉的原因之一,因而不能喝酒的人也不能喝水。
在無法以精確數字表示出來的統計結果上,為了某種目的,卻以精確數字表示,是把統計法變成詭辯術的另一種情況。
「現在我要殺你,吉在哪裡?」
甲:你還有沒有完了?
妻子驚奇地說:「讓白蟻吃個精光?最好咱們快快活活地把它花了。」
如果考中兩個,就解釋為:
——國王看到的也是幻覺。
芝諾是古希臘一個極善於詭辯的哲學家。他的一個眾人皆知的「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的詭辯是這樣的:阿基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善跑的英雄。假設烏龜先爬一段路然後阿基里斯去追它。芝諾認為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因為前者在追上後者之前必須首先達到後者的出發點,可是,這時後者又向前爬了一段路了。於是前者又必須趕上這段路,可是這時後者又向前爬了。由於阿基里斯和烏龜之間的距離可依次分成無數小段,因此阿基里斯雖然越追越近,但永遠追不上烏龜。
★混淆法詭辯
「教師教你的時候,是不是教你認識字母?」
(1)在特定的語境中,有的話是可以而且應該省略的,否則會陷入煩瑣哲學之中,但玩弄詭辯的人常常對省略語吹毛求疵。
老闆說:「你的麵包錢沒有付!」
不久國王寫了一首新作,又吟給詩人聽。詩人聽完,一言不發,站起身來,垂著頭,朝外就走。國王驚訝地問他:「哪裡去?」詩人說:「陛下,我進馬棚去!」
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對於「欠債必還」這個通則,就舉出例外的例子:
所謂詭辯,就是有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武斷,是根本沒有理由;謠言,純粹是無中生有。而詭辯者總是要拿出一大堆「根據」,在表面上很能迷惑一部分人。
「白錫是用來使劍不柔韌的,黃銅是用來使劍不堅硬的,黃白相摻雜,那麼既不堅硬又不柔韌。而且,柔韌就會捲曲,堅硬就易折斷,這劍既會折斷又會捲曲,怎麼能說是柄好劍呢?」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指頭作為一個詞,是明確的,即指「一個人」;但作為一個句子,由於缺少必要的部分,其語義就曖昧不清,屬於含糊其辭詭辯。
「哪國人?」
用沒付錢的麵包換沒付錢的啤酒,還是等於沒有付啤酒錢。這種算式如果成立,那麼天下的流浪者們有福了。
◎活用反語,放大荒謬
這同樣是實踐上錯,邏輯上對。「實踐上錯,邏輯上對」這一結果說明,思想的情況和事實的情況是不同的,思想中的真理和事實上的真理是不同的真理,這兩種真理分九*九*藏*書別有著不同的用處。例如,邏輯定理與事實就常常不一致。
當然,這個結論在實踐上是錯誤的,但奇怪的是這一論證在邏輯上卻沒有任何毛病。
當學校公布降級率為0.5%時,有個學生認為這麼低的降級率,一定落不到我頭上。殊不知,如果這名學生智能很差,又不用功,作業也不完成,又常常曠課,且品行不好,則那0.5%很有可能就落在他的頭上。對整個學校來說,降級率是0.5%,而對這名學生來說,卻是100%。
★矛盾詭辯
虞任說:
倒因為果也可以歸於這一類。
一個財主晚年得子,不勝高興。他抱著剛生下來的孩子到大街上招搖。來了一個人,財主問:「這孩子怎麼樣?」那人迎合說:「這孩子能當大官。」財主很是歡喜,立即賞了錢。又來了一個人,財主又問,那人奉承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發財。」財主又賞了些銀兩。最後來了一個耿直的老農,財主再問,老農不愛理睬地說:「這孩子終究得死。」財主氣急敗壞,喊來家丁把老農打了一頓。
◎混淆預想和現實
如果有人要挑「毛病」,則會反問:「那麼兩目呢?」
「民可使由之,(但)不可使知之。」
斷句法詭辯的另一種情況,是基於某種企圖,任意給別人的話斷句。
邱浚對老和尚的無禮非常氣憤,等那位公子走了以後,他責問老和尚說:「你為什麼對將軍公子那樣恭敬,對我卻這樣冷若冰霜?」
人們的語言表達有著約定俗成的習慣性規則。在特定的情況下,人們也出於表達的需要打破習慣的約束,並反其道而行之,便形成了反語。
古代有個叫葉衡的人,病得很重,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對美好的人世留戀不已,卻找不到解脫之道。
克特西普斯:「是的,一條頂凶的狗。」
「4歲。」
在外國,「詭辯」一詞最早是由希臘語「智慧」一詞演化過來的。至今英語中的「詭辯(sophism)」一詞仍與「哲學(philosiPhy)」一詞共用同一詞根「sophy」,該詞根的含義為「智慧」。可見,詭辯是一種爭論的智慧。
其次,孩子能不能上個好幼兒園,同他是否能夠「幸福地度過一生」之間,雖說有聯繫,然而太微弱了,並非必然聯繫。事實上,在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幼兒園的年代,幸福地度過一生的也大有人在。在現代,即使進了國家最高級的幼兒園的孩子,也有長大后變成罪犯的。要想「幸福地度過一生」,這不僅取決於主觀上在一生中的努力,而且取決於一生中所處的客觀條件,絕不是「能否上好幼兒園」所決定的。
有個農民挎著手機在幹活,一個青年小商販從他面前經過,向他藉手機,想和一個大商人說幾句話。農民說按照當地的習慣,他的手機不能外借。小商販奇怪,連忙追問原因。農民說:「如果我把它借給你,你一定會感謝我,然後我們互相介紹,互相認識;相識之後,我就會請你到我家吃飯,你會看見我漂亮的女兒;你看見我漂亮的女兒,就會一見鍾情;如果你一見鍾情,你就一定會向她求婚;我呢,我必然要拒絕你的請求,因為我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一個沒有手機的人,所以……」話沒有說完,小商販不見了。
老闆說有,兩角錢一個。顧客說拿兩個。老闆說兩個4角錢。這時,顧客問啤酒多少錢一瓶,老闆說4角錢一瓶。顧客於是問道:「我想用這兩個麵包換一瓶啤酒,可以嗎?」老闆於是遞上啤酒。顧客接過一瓶啤酒一飲而盡,然後拔腿就走。
從對方的錯誤出發,來批駁對方的錯誤,從而引出更荒謬的錯誤,這是辯論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詭辯法。
「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否則,就會招致諸神的嫉妒。我想建議您:每晚臨睡之前,至少要奏出一個不準的音符來。」
在辯論中,對方的詭辯邏輯如果是錯誤的,我們不妨順著這個錯誤的邏輯,將錯就錯,就地取材,重新構設一個詭辯進行反駁。這就是所謂的以謬對謬的方法。
年輕太太將龍蝦分成兩袋,一袋5隻,另一袋3隻,她說:「老太太,我家只有兩個人,你比我多2隻,再付給我60元好不好?」
②「救火」。
——約翰是富有的。
乙:「我怎麼回答你呢?」
一人讓另一人爬光柱已是很可笑了,而另一個則說「他懂」,說爬到半道會摔下來。把荒謬推向極端而產生極強的幽默效果。
請看下面的例子:
「象是動物,所以小象是小動物。」
虛擬前提是比較常見的詭辯術,了解這個方法對揭示對手的陰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兄弟打了多少柴?」
◎以偏概全的詭辯
我們看見10萬隻天鵝是白的,也不能證明所有天鵝都是白的,現在不已經發現黑天鵝、灰天鵝了嗎?
◎放大錯誤,批駁謬論
「一個人考中」。
所謂斷句,就是打標點。標點不同或標點位置不同就可能使句子的意義發生根本性變化。
「是的。」
顧客說:「我沒吃你的麵包,為什麼要付麵包錢呢?」
要反對別人的論點,並不一定要正面駁斥,而是先假定對方的命題為真,然後以對方的命題為前提加以演繹,導引到一個顯而易見的荒唐的結論上去,並將之推向極端,推向明顯荒謬的結論,從而達到駁倒對方的目的。
以全概偏和以偏概全在辯論中都經常用到。這兩種詭辯很容易辨別。
艾子回答:
甲:「長6個指頭的不是人。」
由此的確可以悟出,思想和事實是兩回事,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實際上這並不很難理解,我們在上學時學到的點、線、面、平行線、三角形、圓形等在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它們只是思想上理想化的東西。思想與事實的聯繫只是表現為思想可以應用到事實中去。前面講到的那兩個詭辯只是給錯誤想法敲敲警鐘,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用處,因為它們的確很荒謬。
乙:你答不出來就完了。
結果,三人只考中一個。他們三人暗中稱奇,覺得老先生的卦真如神靈一般。
古時候,有個人喝了酒,醉了,路過一個人家的大門口,便對著人家大門嘔吐起來。
俗話說:「打蛇要打七寸。」同樣的道理,對詭辯的反駁關鍵要抓住實質,擊中要害。因為實質性的問題其實就是要害問題,實質決定了問題,實質決定了問題的基本傾向,抓住它,就可以置詭辯于死地。
以偏概全就是將只適用於少數特殊事例的屬性推廣到全類中去的詭辯方法。
從頭到尾一字不差的一句話,重讀的詞不同,就會有如此不同的含義。用這種方法偷梁換柱的,就是重讀法詭辯,或曰加重語氣詭辯。例如:
從前有三個秀才進京趕考,到了京城,三人都去算了一卦。算卦先生故弄玄虛地搖了一陣子,最後伸出一個指頭,什麼也沒有說。
詭辯是實踐上錯,邏輯上對。
「你來時占卜了嗎?」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
★以全概偏和以偏概全
這位哲學家的推理是這樣的:
有些教師也很善於使用這種方法。下課或輔導時,學生向他提出一個又一個疑難問題,有的回答了,有的他自己也不懂。本來應該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說「我也不懂,咱們一起研究吧」。但有的教師不肯放下這個架子,反問道:「你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呢?你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結果把問題又推給學生。
②每一匹馬要繳納一百第納爾的稅錢;
當然,店員馬上喊來了保安,讓這個婦人啞了口。
反駁他的人說:
「火不熱」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名家的詭辯之一。「火」具有熱的屬性,我們也經驗過火很熱;但「火」這個字本身卻不會熱。假如地上寫了很多「火」字,而你踩在「火」字上,當然不會覺得熱。同理,你的電飯鍋壞了,你在電飯鍋下寫好多「火」字,難道飯會煮熟嗎?
這一日,縣官開庭審理此案。縣老爺開門見山問無賴:
守門人終於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沒再和醉漢計較。
在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主持編寫和公布的《美中關係白皮書》(1949)中,把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歸因於中國人口太多,這就是虛擬原因的一個典型例子。對此,毛澤東給予了有力的反駁:
大臣聽了,說:「那就報七匹嗎,支付700第納爾的稅錢。」
一位老先生家裡來了一位客人,老先生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孫子如何聰明,硬要小孫子當著客人的面背誦26個英文字母。
沮衛的這段話,如果站在吳國的立場上看,實在巧妙,可謂之巧辯;但若站在楚將的角度看,就是地地道道的曲解法詭辯。由此可見,巧辯和詭辯的分別不是邏輯問題,而是情感問題、價值問題。
這樣,1號房間實際上住進了兩個人,並且第三個來的住進了2號房間,第四個來的住進了3號房間,第五個來的住進了4號房間,依次類推,第十二個來的住進了11號房間。最後,店主人又把最後來的那位客人從1號房間安排到空著的12號房間。這樣,店主人就順利地把13位客人平均每屋一人地安排進12個房間里。
正話反說可以放大荒謬,讓人更為明白地見到了荒謬的真面目,從而達到了更好的勸諫效果。
這就是通過假設對方的論點是真的然後進行推論,來達到駁倒對方論點的目的,所以說這一手法是「欲正故謬」;又因為這種方法是通過合乎邏輯的推導,使原來不大明顯的謬誤得以「放大」,一目了然,對對方的批駁就很明顯了。
★以謬制謬詭辯
乙:「你問誰呀?」
如果三個人都沒考中,就解釋為:
——人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覺;
財主一聽,頓時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割裂聯繫
如果考中一個,就解釋為:
乙:那「生物」又是什麼?
老和尚以勢利眼光待客,還說出一番歪道理為自己辯解。邱浚靈機一動,抓住老和尚的歪理,歪理歪推,得出「打你就是不打你」的歪理,從而以歪制歪。
詭辯有很多形式,這些形式都有一定的特點。比如似是而非、白馬非馬、割裂聯繫等。了解詭辯的特徵對正確理解詭辯非常有幫助。
一輛公共汽車上,有一個青年乘客在搶著下車時把一塊車窗玻璃撞碎了。
有一個馬夫有一次殺掉了齊景公曾經騎過的老馬,原來是那匹馬生了病,久治不愈,馬夫害怕它把疾病傳染給馬群,就把這匹馬給宰殺了。齊景公知道后,心疼極了,就斥責那個馬夫,一氣之下竟親自操戈要殺死這個馬夫。馬夫沒想到國君為了一匹老病馬竟會殺了自己,嚇得早已面如土色。晏子在一旁看見了,就急忙抓住齊景公手中的戈,對景公說:「你這樣急著殺死他,使他連自己的罪過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請求為你曆數他的罪過,然後再殺也不遲。」齊景公說:「好吧,我就讓你處置這個混蛋。」
「好吧,你到前面來領獎。」
對於偶然發生的例外事件,不能以常理來推論。如果用一個通則來解釋一個例外事件,就是以全概偏的詭辯。這裏所說的「常理」、「通則」是指經驗歸納所得的結論。這種結論來自於對正常情況下所發生的事件或大多數情況的概括,所以它不適用於例外。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我確實沒這麼說)。
有這樣一副對聯,是表現農村興旺發達的景象和農戶歡天喜地的心情的。
虛假前提的詭辯,未必只是大前提虛假,也可能是大前提真而小前提虛假,或者大小前提都虛假。
乙:什麼是「人」?
(1)「凳子都是四條腿的。」
普羅泰哥拉的論證是這樣的:「如果你歐提勒士這次官司打贏,那麼按照合同,你應付給我另一半學費,如果你歐提勒士這次官司打輸,那麼按照法官判決,你也應付給我另一半學費。你這次官司或者打贏,或者打輸,你都應付給我另一半學費。」
◎轉換重音的詭辯
「來世請客」明明是永遠不請客的意思,是否定的意思,可是主人還不滿意,從主人的話里我們可以找出更大的荒謬。
從廣義上說,含糊其辭還包括歧義法。歧義法是利用一詞多義來玩弄詭辯;含糊其辭則主要是利用不合理的文法結構搞詭辯。
那個善於詭辯的人解釋說:「假如人死後狀況不好,那麼那些死者就會返回來。現在不見一個死者返回來,由此可見人死以後的狀況肯定是很好的。」
——詭辯與反詭辯術
◎歪曲詭辯法的運用
狄翁尼索多魯斯:「如此說來,它又是爸爸,又是你的。故而它是你的爸爸,小狗就是你的兄弟了。」
在是非、黑白面前騎牆居中,含糊其詞,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就是模稜兩可的詭辯。
◎用轉換問題的方法解決難題
可是,聰明的兒子並沒有聽媽媽的話,他說:
答:「占卜了。」
古代有一個鑒定寶劍的人說: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實,這是不是在雞蛋裡挑骨頭呢?
詭辯名家公孫龍子寫了一篇《堅白論》,認為堅白石(又硬又白的石頭)是一個事物,「堅」與「白」是它的兩種屬性。用手摸時,只知其堅硬而不見其白色;用眼看時,只見其白色而不知其堅硬。堅硬與白色兩種屬性是互相分離的。他用孤立和靜止的從而是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否認事物之間存在聯繫和矛盾。而辯證法認為:聯繫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觀存在的,不依人們的意志轉移。聯繫又是事物中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任何一個事物內部的諸要素是相互聯繫的,任何一個事物與其他事物都處於相互聯繫之中,世界上沒有絕對孤立的事物。但這些聯繫有著多樣性,有的是直接聯繫,有的是間接聯繫;有的是內部聯繫,有的是外部聯繫;有的是本質聯繫,有的是非本質聯繫;有的是橫向聯繫,有的是縱向聯繫。
這個婦人火了,反問:「怎麼還少一萬元?!我昨天不是給你們一萬元了嗎?今天又給了你們一個價值一萬元的戒值,合起來不上兩萬元嗎?」
「做什麼樣的?」
狄翁尼索多魯斯:「它不是你的嗎?」
持批判的人說,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因為他說:
★模稜兩可詭辯
三、從被反駁判斷中推導出兩個矛盾判斷
除了上面這些,還有一種推理方法也經常成為詭辯。
古希臘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他有個學生叫克拉底魯,是古希臘最早的詭辯派代表人物。克拉底魯將老師的上述觀點推向詭辯,說不僅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而且「連一次也不能」。如果我們問他:「這是長江嗎?」他一定回答:「不,我無法說它是什麼,因為當我說的時候它就變了。」
這裏,大公巧妙地使用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反駁得非常有力。
《辭海》將詭辯定義為:不是客觀地從事物的全面聯繫把握問題,而是由主觀出發,任意挑選事物的一面作為借口,或以事件的表面相似為根據,作似是而非的論證來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但是,在歐布利德向大公領取在牢里服役工錢的時候(當時當地有這麼一條規矩),大公照著歐布利德的詭辯依樣畫葫蘆說:「一個錢幣該不是你的工錢吧?再加一個還不是你的工錢九-九-藏-書,這樣每加一個錢幣,都不是你的工錢,因此你的工錢根本不存在,你讓我怎麼支付你的工錢呢?」
這個故事,乍聽起來,師徒二人的話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這並不能掩蓋兩者都用的是詭辯辯論方法的實質。師生二人之所以能得出對自己有利而又迥然不同的結論,是因為二人所使用的標準不一樣,所以整個論題便是不確定的。
妻子順手拿出那條破褲子說:
當詭辯者的語言含糊不清、模稜兩可時,則可以通過對其語言進行判斷、分析、解釋,批駁他的荒謬觀點,闡明自己的觀點。
持讚美觀點的人說,孔子這句話有較高的民主意味,因為他說:
一次,他的褲子穿破了,就叫妻子給重新做一條。妻子買了幾尺布,問他:
「又錯了,當然是兩個人都洗了。」老師說,「乾淨人有洗澡習慣,而臟人需要洗澡。怎麼樣?他們兩人到底誰洗澡了呢?」
「那麼,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對了。」
其妻按原來的樣式做好后,又對照那條破褲子,凡有破的地方都照樣剪出窟窿,使其同那條破褲子幾乎一模一樣,然後送給丈夫。
◎把事務簡單分類的詭辯
亂而勝之式詭辯還往往表現為故意製造邏輯矛盾,誘使對方陷入混亂狀態之中。
以偏概全,作為邏輯謬誤,是許多人在交往中經常犯的。下面是幾個常見的例子:
偷換概念式詭辯是一種詭辯伎倆,在辯論中我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如果我們對這種伎倆缺乏理性的剖析能力,有時反而會形成窘境的轉換,有「理」的一方暗自憋氣,無「理」的一方卻趾高氣揚。
葉衡上了當,但還是含笑而死。
「養豬頭頭象,老鼠只只死;
1933年希特勒製造的「國會縱火案」,更是臭名昭著。
當詭辯者的內容是矛盾的,就可以先指明矛盾所在,然後再點出問題的實質。
虞任可能是愚笨至極,真的算不開這筆賬,或者是不願訂這門親事,又不好直說,於是耍了這個詭辯。
丈夫說:「你揮霍浪費!應該存起來。」
乙:「動物」又是什麼?
葉衡感到奇怪,問:「你怎麼知道呢?」
當對方提出的問題不好或者不方便回答時,我們可以通過轉換對方的問題來回答,這種方法就是問題轉換的詭辯。
晏子在齊景公身邊,經常通過這種正話反說的方法,迫使齊景公改變一些荒謬的決定。
在蘇東坡的筆記文《志林·記與歐公語》中,蘇東坡駁難歐陽修,也是應用的這一種形式。
吳使因巧辯而得免一死,因為楚將上了曲解法詭辯的當。
時過幾日,無賴的傷有點好了,便也到縣老爺那告狀。縣官傳來了那位借錢人,問:
使用反語的辯論方法必須注意,無論是反話正說或者是正話反說,都應該明確,一定要使聽眾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知道是在說反話。假如說得含糊不清,人們按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其效果自然就會大打折扣。
通常說來是正確的道理,並非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因為事件是在特定條件下發生的。以全概偏的詭辯就在於本來不能用常理來解釋的事件仍以常理來解釋。下面的例子都屬於這種詭辯:
蕭伯納是想對這年輕小提琴手高度稱讚,但他卻用反面的話表現出來,這更能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當船返回港后,港務局的領導檢查了記事簿,認為船長和大副都酗酒了,決定都給處分。
◎歪理歪推,謬上加謬
沮衛答:「這正是吉利之所在。吳國派我來,本來就是試探將軍的態度,如果將軍發火了,那麼吳國就將深挖護城河,高築城壘;如果將軍態度和緩,那麼吳國的防守就會鬆懈。現在將軍要殺我,吳國獲悉后一定會加強警戒,死我一人而保全了國家,這不是吉利又是什麼?」
①擁有安達路西亞馬的人,必須立即申報;
⑤某處寫著:「此處不得書寫文字。」
那位大臣看到命令后,就讓管家支付500第納爾的稅錢,但管家忠告說:「主人,我覺得不妙,要是按五匹申報,就違背了命令的第四條,弄不好馬就有可能全被沒收。」
二、從被反駁的判斷中引申出荒謬結論即假判斷,從而推出該被反駁判斷虛假
甲:人為什麼要有理想呢?
13位客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平均每屋1人」住進12個房間。這個荒唐的結論來自於似是而非的計算。
帽店的生意有點冷清,終於來了三個客人。
偷換概念是一種故意違反同一律要求的詭辯手法。在某一個具體的思維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必須具有確定性,不能隨隨便便改變它的含義,這就是語言邏輯中同一律的要求。同樣的道理,在某一場辯論過程中,我們的思想也必須具有確定性,也不能隨隨便便加以改變。但是,詭辯者為了達到其擾亂視聽的詭辯目的,為了使自己的謬誤成立,就往往採用隨意偷換某個概念含義的辦法。我們將這種隨便改變某個概念含義的詭辯稱為偷換概念式詭辯。因為概念都是要用語言來解釋的,所以,偷換概念者總是在一些字詞上做文章。
★數字詭辯
「你有什麼嗜好嗎?比如說,喜歡飲酒、吸煙、賭錢、女人,或者其他的嗜好?」
有的邏輯工作者對這一推論的嚴密性提出質疑,引起不少邏輯工作者的爭論,孰是孰非就不是本文所涉及的範圍了。
這孩子已記不起是B,但為掩蓋不知,便說:
甲:動物是有神經、有感覺、能運動的生物。
丈夫火了,把妻子揍得痛哭流涕。看見岳父大人來了,他又搶先解釋說:「爸,她是個揮霍的女人!她要過花天酒地的生活,要把我的錢全部花光,所以我打了她。」
(昨天買的是耗子葯,今天就吃耗子葯)。
《晏子春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所有其他字母。」
「怎麼搞成這個破樣子!?」
問題就出在條約的條文上面。這個條約的條文是抽象的,缺乏明確的規定性。公孫龍是詭辯論的代表人物,被他鑽了空子。其實,攻魏的正是秦國,秦國怎麼能既攻魏又救魏呢?所以,這是一起永遠也斷不清的外交官司。
(2)「飲料有害健康。」
◎以謬對謬的反駁方法
甲:「吃了就吃了,沒吃就沒吃,這還不簡單嗎?」
在通常情況下,這是一句很好的話,用以相互告誡,有利於品德修養。但是,如果有人故意加重「我們朋友」這個片語,即:
像這樣用表面現象掩蓋事物本質是詭辯的又一個主要特徵。馬克思主義認為,辯證地看待事物,要透過現象抓住本質,要有科學的分析和研究,並且經過一個不斷深化的複雜過程。在「白馬非馬」的論斷里,詭辯者實際只抓住了「白馬」和「馬」表面上的不同點:一個是顏色加形體的概念,另一個是形體的概念。他們沒有揭示「白馬」和「馬」的實質——一個是屬概念,一個是種概念;屬概念表達的是區別於其他屬的特點,種概念表達的是種的特點;從表面上看來兩個概念有所不同,但這並不妨礙它們具有共同的性質。
這不是民主思想又是什麼?
在《摩雅泰》影片中,惡毒的二頭人為了殺害摩雅泰,進行了下面的詭辯:
這就是偽裝矛盾的例子。甲反對乙深更半夜彈琴因為影響他人休息,乙對此不置可否,而是吹毛求疵地提出甲家半夜孩子哭、廁所的流水聲,以其同甲所提出的問題無理抵消。這種抵消之所以是「無理的」,是因為「孩子哭」或「廁所有流水聲」是不可避免的,且對他人休息無大妨礙,而半夜彈鋼琴是人為的,而且會嚴重影響他人休息,所以二者無論如何也是不矛盾的。
有一天,財主家來了客人,叫放牛娃去燒水沏茶。過了半天,也不見送茶來。財主便到後院去找,到後院一看,只見水壺吊在支架上,三個光身子放牛娃的屁股對著水壺,正一動不動地趴在地上。
一位不大會說中國話的美國人,有一次應邀到中國某學校參加校慶。該校校長很客氣地請他上台講話。這位美國朋友特別高興,誰知他上台第一句話就說:「今天校長好意思請我講話……」校長及參加校慶的師生被這句話弄得莫名其妙,場面尷尬萬分。
上例中是一種抽象法詭辯,是指那種無明確規定性的議論。這種議論怎樣都可以解釋,因而也就什麼也不能解釋。例如問:「下雨好不好?」這就是抽象法詭辯,因為它缺少必要的具體的規定。如果久旱缺雨時普降甘露當然是值得慶幸的事;但若是已經積澇成災,仍陰雨連綿,那無疑不是好事。
歪理歪推,是依據對方荒謬的邏輯進行荒謬的推理,從而推導出更加荒謬的結論。它的特點是,不但前提是歪的,而且推理的方法也是歪的,這種推理是不管多種可能性的,它只管一條路,即往荒謬的結果上推演。其效應是越推越歪,越歪越有趣,從而幽默感越強,諷刺味越濃。
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每一種屬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結,構成統一整體。如果離開了事物的總體聯繫,把對象分解成互不相干的方面去孤立加以分析,然後得出該事物的總體結論,那就是十足的抽象法詭辯。
「齊國人。」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她偷了別人的錢)。
一位回國任教的客座教授,上課時對學生說:
宗教神學為了證明宇宙在時間上是有開端的,作了如下的論證:
一日,大副又酗酒,船長在記事簿上記道:
狄翁尼索多魯斯:「它有小狗了吧?」
克拉底魯的論點道出了詭辯的另一主要特徵:似是而非,不確定。詭辯不確定的觀點實際上是一種相對性觀點,它突破了以往的絕對性觀點,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它的相對性排斥任何絕對性,泛濫成了相對主義。列寧曾經尖銳地指出過,從赤|裸裸的相對主義的觀點出發,可以證明任何詭辯都是正確的,可以認為拿破崙是否死於1821年5月5日這件事是「有條件的」,可以純粹為了人或人類的「方便」,在承認科學思想體系(它在一方面是「方便」的)的同時,又承認宗教思想體系(它在另一方面也是很「方便」的),等等。
在語言中,人們最容易受騙的是數字。因為數字是精確的、清楚的,而且是統計出來的,所以很少有人懷疑。因而詭辯者對此很感興趣,據說國外還有這方面的專著——《統計說謊法》。如果對於數字的意義、統計的方法、統計的單位等沒有一定程度的專門知識,就很容易上當。
這就是詭辯。「象是動物」為真,但「小象是小動物」卻假。小象雖小,卻非「小動物」。這個詭辯就是利用「小」的歧義做文章的。「小」至少有年幼和體積小兩種解釋。「小象」是指年幼的象,而「小動物」則是指體積小的動物,年幼的象也比一隻大螞蟻大得多。
兩個中學生找到老師,問:
有的人喜歡把母項分為兩個子項,兩個子項是相互對立的概念,二者相加之和等於母項的外延。
這些例子都屬於合謂詭辯,把本來屬於對象部分或個別方面的屬性,強加給對象整體。我們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原子彈所造成的損害遠比普通炸彈要大,僅是個別比較,並非整體比較。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普通炸彈的總體損害,要比美國扔的兩顆原子彈的損害大得多。
大公以行動反駁,甚好!
「你兒子多大?」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商店,問有沒有麵包。
「吉利。」
「賞你鋼筆一打。」
甲:「對不起,這麼晚了,請別彈琴了。」
一對窮夫妻在窮聊。
——約翰是美國人;
論據真實是證明有說服力的重要條件,因為論題的真實性要靠論據來證明,如果論據不真實,那就不能起到證明論題真實的作用。論據不真實的證明就好比建立在沙灘上的建築物,遲早是要倒塌的。
任何真理都是有界限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範圍,超出這個範圍,真理和謬誤立即向相反方向轉化。抽象法詭辯的表現之一,就是故意:無視真理的界限,不分時間、地點隨意套用。總之,是沒有一個統一規範和標準的。
這就是詭辯。之所以會出現「老師講的每次都不一樣,而總是對的」結果,是因為老師在解釋中同時涉及兩個標準,一個是生理要求,一個是心理要求。老師的每一次回答都選擇與學生所選擇的標準不同,自然會得出與學生相反的結論。也就是說,老師所說的概念每一次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學生回答總是不確定的。可見,詭辯就是這樣造成的。所以,如果學生能更深一層去思考老師的回答標準,指出他的錯處,就使老師的詭辯無機可乘了。
有一位老先生,忽然生了個兒子,為紀念晚年得子,就替他起名為「年紀」。不料,第二年又生了一個兒子,而且面貌不像媽媽而酷像爸爸。老先生想:此兒像我,將來必有學問,因此替老二起名為「學問」。但第三年又生了個兒子,門生故舊都來道賀。他很不好意思,當眾解嘲說:「如此老年,還接二連三生子,真是笑話。」因此又為老三起名為「笑話」。
本來,兒子所要辯論的是自己是否成器的問題,卻故意將這一辯題偷換成「你的兒子」和「我的兒子」相比怎麼樣,「你的父親」和「我的父親」相比怎麼樣,就將原來的辯題迴避了。所以,這是典型的偷換論題式詭辯。
「你如果說真話就認為世間的人壞,如果講假話,就認為神壞。你如果在人面前講話,或者講真話,或者講假話;所以,你如果在人面前講話,或者認為人壞或者認為神壞。」
這個故事里,智者就是在實施亂而勝之式詭辯術。「我學習不知道的東西」是指學習以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我學習已經知道的東西」是指自己學習后已經知道的東西,這個智者故意混淆這之間的區別,把這個青年弄得昏頭昏腦,承認自己的失敗,甘願拜智者為師。
病人說:「40歲。」
這樣前後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
革命的發生是由於人口太多的緣故么?古今中外有過很多的革命,都是由於人口太多麼?中國幾千年以來的很多次革命,也是由於人口太多麼?美國174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於人口太多麼?艾奇遜的歷史知識等於零,他連美國獨立宣言也沒有讀過。華盛頓之所以領導反英革命,是因為英國人壓迫和剝削美國人,而不是什麼美國人口過剩。中國人民歷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為這些封建朝廷壓迫和剝削人民,而不是什麼人口過剩。俄國人所以舉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為俄皇和俄國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而不是什麼人口過剩,俄國至今還是土地過多,人口很少的。
列寧一針見血地概括了詭辯的相對主義思想根源。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真理都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是兩者的統一。從絕對性來說,任何真理都包含著不依賴於任何人的客觀內容,都不能被推翻,而人類認識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客觀世界的接近;從相對性來說,人類已經實際達到的認識總是有限的,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只是對該對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正確反映。由此可見,任何真理都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而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的一個環節。
★歪曲法詭辯
店主懵了,無言以read.99csw.com對,只好看著顧客揚長而去。
「你在光天化日之下為什麼動手打人?」
「釀酒罈壇好造醋,節節酸。」
某蘇丹王愛馬。一日,他獲悉一位大臣家裡有七匹安達路西亞馬,就絞盡腦汁地想把它們弄到手。不久,他向全國發出了命令:
次日,大副值班,見船長記其酗酒,靈機一動,提起筆來也記道:「船長今天沒有酗酒。」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也有他人偷的可能)。
一日,老先生突然想起應該磨鍊兒子們的吃苦精神,決定讓兄弟三人上山砍柴。
一次,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安排了酒席,招待晏子。正當他們吃得高興的時候,有兩個小官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這是楚王有意安排的,想羞辱晏子。楚王故意問:「這人犯了什麼罪?」對曰:「他是強盜。」
還有一種分謂法就是把本來屬於整體的屬性,不恰當地應用於部分上的方法。這是同合謂法相反的又一種詭辯。
縣官是個糊塗蟲,聽無賴這麼一說,覺得似乎有理,於是宣布無賴無罪,了結此案。
同一句話,假如重讀部位不同,便可能產生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意義。
總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方法來放大對方的錯誤。
人的頭上是不會長角的,這是大家都了解的事實,可是,歐布利德卻言之鑿鑿地「論證」他的同事頭上有角。
一、從對方論點中找出一個與其矛盾的判斷
——所以應該燒死摩雅泰。
很顯然,任何語言文字都有兩個方面:一是指語言文字的意義描述,一是指語言文字本身。前者指語言文字的「實」,後者則指語言文字的「名」。名實互混早在古代就成為詭辯家們的一種手法。
借錢人答道:「老爺,你有所不知,現在的我已不是打人的我,治罪的應該是過去打人的我,而不應該是現在的我。」
◎使用斷句詭辯
這樣劃分雖然簡單,但把處於善惡中間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統統推向了兩極。生活本是七色陽光,如果僅用黑白兩色去觀察,很難得到正確的結論。
有人說:「錢是髒的,即使剛印出來的鈔票也是髒的。」這裏的「臟」實質是「惡」的意思,是從錢的某種作用的角度定義的。如果有人說,「剛印出來的錢是新的,用一段就髒了」,這個人所說的「臟」就是指不幹凈的意思,是從表面衛生的角度定義的。
漢武帝劉徹的乳母曾經在宮外犯了罪,武帝知道后,想依法處置她。乳母想起了能言善辯的東方朔,請他搭救。東方朔對她說:「這不是唇舌之爭,你如果想獲得解救,就在將抓走你的時候,只是不斷地回頭注視武帝,但千萬不要說一句話,這樣做,也許有一線希望。」當傳訊這位乳母時,這位乳母有意走到武帝面前,要向他辭行。當時東方朔正在旁邊侍坐。只見乳母面帶愁容地不停地看著漢武帝。於是,東方朔就對乳母說:「你也太痴了,皇帝現在已經長大了,哪裡還會靠你的乳汁養活呢?」武帝聽出東方朔是話中有話,面部頓時露出凄然難堪之色,當即赦免了乳母的罪過。
這個故事中,蘇丹王企圖佔有大臣的馬匹就是使用了亂而勝之式詭辯術,他使用包含有自相矛盾的命令企圖使對方陷入困境,但最終卻被聰明的管家揭穿而告失敗。
蘇東坡一次與他的老師歐陽修在河邊散步。師生二人引古論今,談興正濃,忽見一帆船駛過,船上舵工掌舵行舟,頗有一番愜意。歐陽修見此情景,便對蘇東坡說起一件事,有一個病人,醫生問他得病的原因,病人說是乘船時因遇上刮大風,受驚嚇而得病。於是,醫生按醫書上「用麻黃根節,以及舊竹扇子刮屑人葯,可以止汗」的教論,如法炮製,用從被汗水浸透了的舵把上刮下的木屑入葯,為這病人治病。喝葯后,病人的病真的好了。
甲:「吃飯了嗎?」
如果一個倒了全部都倒,這種論證方法叫多米諾法。「千里長堤,毀於蟻穴」,在許多時候這是深刻的思維方式,但如果不適當地使用,就可能成為詭辯。
◎虛擬原因的詭辯
關於物體從高空下落的運動,亞里士多德曾斷言:「快慢與其重量成正比。」伽利略認為,在真空中,輕重物體應同時落地,他假設重物A與重物B捆在一起成為A+B,因A+B比A重,它應比A先落地;另一方面,A比B落得快,B應減慢A的速度,所以A+B又應比A后落地。這樣便得到了自相矛盾的結論,從而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論斷是錯誤的。
★詭辯的概念
這裏,這個同學使用的反駁就是偷換論題式詭辯。因為人不僅僅具有自然屬性,同時人更具有社會屬性。人一來到人間,就置身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在這些社會關係的影響、制約下,人學會參与社會生活,履行社會義務,這個過程也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即使人的自然性,也已不再是純動物式的自然屬性,而是已經被社會化了的自然屬性。因而「人生目的」是指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生目的,是一個社會問題。但是,反駁者卻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人的自然屬性,把人生目的的辯題偷換為人的生理、本能的問題,並得出「人生就是為了生存而掙扎、而鬥爭」的結論,自然是詭辯了。
古代一個城市的市民都不知道一個自稱智者的人是個詭辯家,都巴望著聆聽他關於智慧的演講,花了許多錢,終於把那個自稱智者的詭辯家請上了他們專門為他搭設的講台。
甲:人是社會動物。
可能嗎?如果不可能,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乃是混淆了「文字的指涉意義」與「文字本身」的結果。從指涉意義看:
對方提出了一個使你難堪的問題,你並沒有正面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而是從對方的問題中引出一個新的問題推給對方,這種手法就是問題轉換法。
「A後面的是什麼?」
「我們不應講我們朋友的壞話。」
挪威數學家阿貝爾,1822年留學巴黎期間完成了數學論文。當時法國科學院指定數學權威勒讓德和勾犀審定。勾犀未表態,勒讓德批道:「或可通過。」
一天,某國王寫了一首詩,念給首席宮廷詩人聽,並徵求意見。這位詩人照實回答:「淡而無味,雜亂無章。」國王聽后非常生氣,下令把詩人關進馬棚。過了幾天,虧得眾人求情,詩人才被放出來。
「有道理,但是我們究竟該怎麼理解呢?」兩個學生不滿地說,「你講的每次都不一樣,而總是對的!」
歐布利德接著說:「你沒有失掉頭上的角,那你頭上就有角了。」
明朝一位姓靳的內閣大學士,其父親毫無名氣,其子很不成材,但其孫子卻考中了進士。大學士就經常責罵他的兒子,罵他是不孝之子,不成器。後來,兒子實在忍受不了責罵,就和內閣大學士頂起牛來:
「雞三足」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公孫龍子的一個著名詭辯——說雞有足是一足,說雞有左足是一足,說雞有右足是一足,加起來共三足。現實中,也常常有人運用傳統文化中的詭辯手法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有人宣稱:人既不可能研究他所知道的東西——因為無須加以研究,也不可能研究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去研究什麼。所以,所謂「學到老」是沒有意義的。也有人說,詭辯的出發點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有人說,詭辯的出發點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從辯證法上來分析,詭辯的本質是利用語言上的邏輯關係模糊事實真相的一種手段。
歪理歪推,從而放大錯誤,這也是經常用到的詭辯方法。
售票員和顏悅色地對這位青年說:「同志,玻璃是你打碎的,按規定要賠償。」
有時候,也可以用反面的話來表達正面的意思。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人們習慣從正面來陳述和肯定的意思,但如果出人意料地用反面的話來說,自然會引起人們的驚訝,說話者然後突然揭示出話語的真正含義,這樣能使語言更加幽默風趣,意味深長。
這是在從前的許多私塾里發生過的故事。
這個青年是在詭辯。他玩的是一種偷換概念的詭辯。「人民財產」從邏輯上講是個集合概念,是不可分割的,而那個青年卻故意把它當成非集合概念的方法在詭辯。
今天我們清楚了,食物之所以腐爛,是由細菌(或其他微生物)所致,因而可以說「蟲生而後物腐」。
這就是虛擬原因。
春秋時期。艾子有個老朋友叫虞任。虞任有個小女兒,長得玲瓏可愛,艾子十分喜歡。在她剛滿兩周歲時,艾子上門要為自己的兒子求親。
利用斷句玩弄詭辯,稱為斷句法詭辯。
類似這樣強加理由卻又無關痛癢的詭辯,我們權當是在看一場戲吧。眯著眼睛看,那似乎是最合適的。但是,我們不能也跟著學,一會兒把一件事情說大,一下子又把那件事情說小,最後讓別人笑話。
希特勒及其黨徒一手製造的「國會縱火案」漏洞百出。其唯一「罪證」就是現場被捕的盧貝,並硬說盧貝是個「共產黨員」。但是,很快有人揭發,盧貝並非共產黨員,雖曾一度參加過荷蘭共青團,但早被清除出團,是個出賣靈魂的傢伙。接著,又查明有一條秘密地道可以從外面潛入國會大廈,而地道的另一頭恰恰是在戈林家裡。希特勒政府為了滅口,就把自己手下的盧貝判處了死刑。
相對主義的詭辯與「一分為二」的兩點論辯證法有相似之處,現實中詭辯者往往以辯證唯物主義者自居。談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固然是正確的,但這兩個方面不應該齊頭並進,至少應該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否則講了等於沒講,就不是「一分為二」的辯證法,而是似是而非的相對主義了。列寧曾說過,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來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
有些問題本來就是這樣辦也可以,那樣辦也可以,因此,態度表得太明確太死,會束縛別人和自己的思維及手腳。
◎反偷換概念詭辯
甲、乙兩人在午間相遇,當時沒有第三者。
他先讓最後來的那位客人住進1號房間,其餘的客人按來到的先後順序分別住進了1號到12號房間,每屋一人。
斯大林的反駁,可謂一針見血,指出了托洛茨基玩弄政治詭辯的反動實質,暴露出他反布爾什維克黨的真面目。
在辯論中,辯論的雙方或各方如果都能夠嚴格地邏輯推理,都一本正經地擺事實、講道理,詭辯就不會有市場。但是,辯論總是要分出勝負,當一方覺察到自己一方處於劣勢的時候,他如果再一本正經地擺事實、講道理,自然不會勝利,於是,詭辯者就會故意製造混亂,混淆視聽,企圖把水攪渾,乘機渾水摸魚,獲取勝利。我們把這種詭辯的方法,稱之為亂而勝之式詭辯。
在實際辯論中,詭辯的手法是千變萬化的,而反駁詭辯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運用正確的觀點和邏輯方法對具體論題具體分析,採用靈活機動的反駁戰術,去戰勝詭辯。
第二天,他登上講台對聽眾們說:「你們知道我要講什麼嗎?」大家記得昨天的事情,於是都說知道。這個人於是又說:「你們已經知道了,我重複一遍也沒有意思。」說著又走下了講台。
「年紀有了一把,學問一點也沒有,笑話倒弄了不少。」
「不是,我也在學。」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可是她對這錢做了某些事)。
青年反問道:「為什麼要我賠?」
◎虛擬論據的詭辯
★偷換法詭辯
這個青年回答說:「我學習的當然是我不知道的東西。」
有一天,簡雍陪劉備出宮在外遊逛,見前面走來一對同行的男女,就趁機對劉備說:「他們兩個要相互勾搭,為什麼不下令將他們抓起來?」劉備不解他話中之意,好奇地問道:「你怎麼知道他倆要相淫?由哪裡看出?」簡雍笑著回答:「他倆都有性器呀!這和你所規定的有釀酒器具的人要和釀酒者同樣遭受處分是一樣的道理啊!」
有的人在看電影、電視時,對其中出現的人物,總是問:「好人還是壞蛋?」
④「我所作的決定,就是我不作決定。」
「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答對者有獎,獎品是鋼筆一打。」
相反,假如整個學校的降級率為90%,雖有如此高的降級率,但對一名勤奮好學且天資聰穎的學生而言,可能等於零。
艾子聽后,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便問:
「那麼,你認識字母,而你又在學字母,就是你學你已經知道的東西了。」
問題就出在「第三個來的住進了第2號房間」這一虛假的計算中。
用來確證某個思想為真的理由卻是虛構的,這可以在某些時候給人以安慰,但不可以用來害人。
★詭辯的特徵
做女婿的喃喃地解釋說:「是的,是的,沒有錢,她就已經那樣講闊氣了,如果有了錢,那她該是怎樣講究闊氣的人啊!」
這一詭辯在韓非子著的《外儲說左上》里就已遭到非議。韓非子講述了一個兒說出關的故事:兒說騎白馬出關。守關人嘲弄他說,批文上寫的是一人一馬,你騎的是白馬,白馬非馬,你這匹白馬怎麼能出關呢?弄得兒說狼狽不堪。
——摩雅泰是琵琶鬼;
自然語言是相當曖昧的,弄不清確切含義很容易陷入混淆之境。這就是說,使用語詞要注意精確性。但是這種精確性的要求並不是絕對的,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必要的。在不必要精確的地方吹毛求疵,做出似是而非的議論,就是精確法詭辯。
克特西普斯:「是的,它們都跟它長得很像。」
★問題轉換詭辯
②「『全盤西化』本身就不『全盤西化』。」
①「飯是不能吃的,飲料是不能飲的。」
「我加入布爾什維克黨這個事實本身已經證明,我把過去所有那些使我和布爾什維克主義分開的東西放在黨的門口了。」
諸如此類,都是分謂詭辯。美國的確比較富裕,國民收入不是世界最高,也是名列前茅。但美國仍然有窮人,靠領救濟金過日子的也不在少數。
就這件事,斯大林駁斥道:「他把這些東西放在黨的門口是為了儲藏起來以備將來在黨內進行鬥爭之用呢,還是乾脆把它們拿去燒掉?看樣子,托洛茨基把它們放在黨的門口是為了儲藏起來。否則,如何解釋托洛茨基入黨后不久就跟黨發生的並且直到現在還沒有停止的那些連續不斷的意見分歧呢?」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可是有人這麼說)。
但是,旱災並不一定每年都會發生,禁止釀酒也只是短時間內的權宜措施,如果真的把釀酒的所有用具完全摧毀丟棄,民眾的心裏會捨不得;更何況查出那些釀酒用具,只不過是說明了那人尚存有釀酒之心,並不足以證明他們已在進行釀酒。如果就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地而與釀酒者一樣被處罰,人們會覺得近於苛刻,只是苦於沒人敢提出改善的意見。
看到活蹦亂跳的龍蝦竟然賣得如此便宜,張奶奶有些心動,可是8隻大龍蝦太多了,她站在攤位前舉棋不定。這時有位年輕太太擠了過來對李老太太說:「老太太,8隻太多了,我們倆合著買好不好?」張奶奶開心地答應了,於是兩人各出120元合買了8隻龍蝦。
二、給自己留有迴旋的餘地
②昨天買什麼,今天就吃什麼。
read•99csw•com古人說,「物腐而後蟲生」,多少年來人們信而無疑。直到17世紀時,布朗懷疑爛泥能生老鼠時,羅斯還大發雷霆地說:「誰要是懷疑這件事,我就請誰到埃及去,他就會看見無數聚集田間的老鼠,陸續地從污泥中孵出來危害居民。」
「乾淨人。」兩個學生改口說。
(2)各民族語言都有許多習慣用語,在中國除了習慣語外,還有成語、歇後語,這類語詞都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約定俗成的,大家都這麼用,並且形成了固定意義,對其組織形式通常沒有人也沒有必要究其精確性,但是詭辯論者往往在這個地方玩弄精確法詭辯
歐提勒士進行了反擊,他回答道:「如果我打贏了這場官司,那麼按照法庭判決,我不必給你另一半學費;如果我打輸了這場官司,那麼按照合同,我也不必給你另一半學費;我或者打贏或者打輸,我都不必給你另一半學費。」
第一天,詭辯家登台便問聽眾:「你們知道我要講什麼嗎?」大家都說不知道。詭辯家於是說:「既然你們如此無知,那我講了有什麼用?」說著便走下講台。
◎以全概偏的詭辯
(3)在日常生活範圍內,人們大量使用經驗概念,這類概念在經驗範圍內本來是明確的,從來不會發生混亂,如「紅色的」、「走路」等。
「釀酒罈壇好,造醋節節酸。」
兒子的反駁抓住了要害。這位母親的錯誤就在於濫用了二分法。
「詭辯」和「巧辯」這兩個詞,在古代是沒有多大區別的,「詭」中有「巧」,「巧」中有「詭」。後來這兩個詞意日益分開,出現了明顯的區別。有人認為,詭辯是錯誤的議論,巧辯是正確的議論。不過,詭辯固然都是假的,但巧辯也未必都是真的,兩者的共同點是都符合邏輯。如果在辯論上,辯論者利用「詭辯」巧妙地制服了對方,大概只能叫巧辯;外交場合,一方用「似是而非」的議論反擊了對方的無理要求,往往稱之為雄辯。
蘇東坡正是運用這一方法,導引出一系列的荒謬結果,從而巧妙地駁斥了歐陽修提出的命題。
③持有五匹以上的按五匹申報;
楚將所說的「占卜」、「吉利」是對吳使一個人而言的,這一點吳使也是清楚的,但他故意曲解成「為國家占卜」、「對國家吉利」。
但是,如果不恰當地運用這種分法,就很容易變成詭辯術。
在論辯中,我們必須正確把握真實與預想的關係,如果混淆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會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
某所大學舉辦了題為「人生目的」的辯論會。許多同學紛紛發言,人生目的也是五花八門:人生目的是為了他人、人類的幸福,只有人人都為了他人的幸福,自己才能幸福,等等。
「白錫是用來使劍堅硬的,黃銅是用來使劍柔韌的,黃白相摻雜,那麼既堅硬又柔韌,必定是柄好劍。」
「認識。」「所有的字母都認識嗎?」「是,都認識。」
「國會縱火案」發生后,德國法西斯當局煞有介事地在萊比錫組織了歷時3個月的公開審訊。當時被誣告與盧貝同謀縱火的季米特洛夫,在聞名世界的萊比錫審訊中,英勇地以無可辯駁的事實駁倒了形形色|色的偽證,揭穿了「國會縱火案」是法西斯黨徒的一個預謀,給了親自出庭作證的戈林和戈培爾以迎頭痛擊。最後季米特洛夫等被無罪開釋。希特勒法西斯政府本想以「國會縱火案」嫁禍於人,打擊共產黨和進步運動,但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從此以後,「國會縱火案」一直成為全世界的笑柄和弄虛作假、栽贓陷害的典型。
二頭人為了達到其罪惡目的,從兩個虛假前提中推出了極其荒謬的結論。
「媽媽,沒那回事。我若是講些空洞無物、毫無內容的話,無疑既不能說真也不能說假,所以,無論是世間的人還是天上的神,我都不會認為壞。」
一粒穀子落地時沒有響聲,兩粒穀子落地時也沒有響聲,三粒穀子落地時還是沒有響聲……依次類推,一整袋穀子落地時也不會有響聲。
這就是「以訛對訛,以毒攻毒」的方法,就是指對詭辯進行反駁中,可以運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即採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
這種說法,一直維持到1688年,才被義大利的生物學家雷迪用科學方法加以否定。他把一塊肉露出一部分,另一部分封閉起來。過一段時間肉腐爛了,蠅類下卵于露出的部分,結果露出部分的肉產生蠅蛆,而封閉的部分雖然也腐爛了,但卻未產生蛆。
——所以宇宙在時間上是有開端的。
在這段辯論中,狄翁尼索多魯斯就是在詭辯。其中的「它是爸爸」是指「它是小狗的爸爸」,「它是你的」是指「它是你家的狗」,可是狄翁尼索多魯斯卻偷換了這其中的含義,得出「它是你的爸爸」的荒謬結論,他使用的就是亂而勝之式詭辯術。
小孫子剛背了一個A就卡殼了。客人啟發說:
孫先生拋棄了前妻另尋新歡,夏先生氣不公,質問道:「你為什麼拋棄了結髮妻子?」孫先生並沒有回答「為什麼」,而是向夏先生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究竟什麼叫『拋棄』?」把問題又推回去了。
秦國和趙國在空雒會上訂了一個互助條約,條約規定:締約國一方想幹什麼,另一方就要相助。不久秦發兵攻打魏國,趙要去救魏。秦王極為不滿,就派人責備趙王背約。趙惠文王求計于平原君趙勝,趙勝又求計于公孫龍。公孫龍建議趙王也派人去責備秦王背約,因為根據條約規定,趙國想乾的事,秦國就應該幫助;現在趙國要去救魏國,秦國理應幫助趙救魏。
精確法詭辯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裏主要談談下列三種常見的情形。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國主義者有意製造了所謂「柳條溝事件」,作為向我國東北突然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的借口。這一天夜裡10點鐘左右,盤踞在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守備隊用炸藥炸毀南滿鐵路長沈線上的柳條溝(瀋陽北郊)一段鐵路。不久,日本關東軍就下令向我瀋陽北大營和瀋陽市區進攻,理由是中國軍隊「炸毀南滿鐵路」和「襲擊」日本守備隊。這是地地道道的「賊喊捉賊」。
「是的。」
「那還用說,當然是那個臟人。」學生脫口而出。
乙:「問題是早飯、午飯還是晚飯呢?是今天的、明天的還是後天的呢?」
「不對,是乾淨人。」老師反駁道,「因為他養成了洗澡的習慣;臟人認為沒什麼好洗的。再想想看,是誰洗澡了呢?」
辯論中的較真有時候也是詭辯的一種。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對駁倒對手的較真有幫助。
這是算命先生們的秘密。當詭辯者使用虛假的條件命題來進行詭辯時,只要指出其條件滿足而結果卻不出現,就可將其駁倒。
詭辯論者常常用虛假論據進行欺騙。
①「一目了然」。
——上帝創造的東西在時間上是有開端的;
②——美國是富有的;
但要注意的是,任何詭辯都是為了掩蓋真理而做出的。
老闆忙說:「先生,你還沒付啤酒錢呢!」
◎白馬非馬
據傳說,古希臘一個叫做歐提勒士的人,向當時著名的辯論者普羅泰哥拉學習法律。師生之間訂有合同,合同規定,在畢業時歐提勒士付給老師一半學費,另一半學費等歐提勒士第一次出庭打贏官司時再付清。但歐提勒士畢業后並沒有出庭打官司,普羅泰哥拉等得實在不耐煩了,就向法官起訴,要歐提勒士付另一半學費。
大公很聰明,聽了歐布利德的「論證」,對他說:「在這個城堡里,你沒有失去坐牢的機會,那就請你享受三天吧。」
宋朝有個人叫邱浚,一次去杭州大寺院里拜訪一位叫圓珊的老和尚。邱浚對老和尚彬彬有禮,可老和尚瞧著邱浚是個小官,職位很低,因而看不起他。老和尚頭不抬,眼不睜,說起話來嘴也懶得張,態度十分傲慢。
守門人忍住笑說道:「我主人家的大門早就是向著這個方向,又不是今天剛造好對著你的嘴的。」
不過話說至此,他就已經溜出了家門,躲開了老岳父的鐵拳。
★推理不當詭辯
標點符號是現代書面語言特別是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有三個作用:表示停頓;表達語氣;表示語句的性質和作用。
古希臘智者歐底姆斯與某青年之間的一場辯論。相傳,蘇格拉底領著一個青年,到智者歐底姆斯那裡去請教。這個智者為了顯示自己的本領,以給這個青年一個下馬威,便劈頭蓋腦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學的是已經知道的東西,還是不知道的東西?」
你看,本來是甲提出的問題要求乙回答,結果變成乙提出問題要求甲回答;本來乙答不出或不好回答,結果甲失敗了。這樣,詭辯者就達到了目的。所以,對這種詭辯的最好辦法,就是抓住最初的問題不放,即使回答新的問題是必要的,也要及時拉回來,千萬不能跟著對方從岔道跑下去。
在一個只有12個單間的小旅店裡,一天來了13個旅客。店主人心腸熱,千方百計要使客人都住下。
鄭國有個姓卜的人,平時夫妻不和。
在說辯中,「兩可術」的功效有兩點:
這戶人家的守門人於是大聲呵斥說:「你為什麼對著人家大門嘔吐?」
他們說:「馬」這個概念,是從形體方面來規定的;「白」這個概念,是從顏色方面來規定的。對顏色方面的規定和對形體方面的規定,二者不是一回事。所以把二者相加的概念,即「白馬」,當然與只表示形體方面概念的「馬」,不是同一類的概念。
這個故事,對似是而非的詭辯做了淋漓盡致的揭露。
「那麼,是不是你並不在學,而只是那些不識字的人在學?」
虞任聽罷沉下臉說:
一個穿戴華貴的婦人花了一萬元錢買了一枚鑽戒,可是第二天她又來到同一個首飾店說:「昨天買的戒指不可心,我換一下。」說完,她拿起一個價值兩萬元的戒指就走。
很明顯,即使那個被捆綁的人真的是強盜,也不能證明所有的齊國人都「慣做強盜」,楚王玩弄的就是以偏概全的詭辯。
在辯論中,如果雙方或多方沒有一個統一的論題,辯論就無法正常進行。所以,對於那些通過偷換論題以求陰謀得逞的詭辯者,我們要制服他,就必須揭穿對方遮掩隱匿的企圖,達到辯論取勝的目的。
從前,有一個財主,非常吝嗇刻薄。他雇了三個放牛娃,到了冬天也不給衣服穿。放牛娃便向財主要衣服,財主說:「人們都說『小孩子屁股三盆火』,哪能凍著呢?」
一個客人拿了一頂帽子,說帽子小了點。老闆說:「這樣剛好啊!好的帽子戴了以後就會慢慢松一點。」另一個顧客拿了一頂帽子,說帽子大了點。老闆說:「這樣剛好啊!好的帽子洗洗水就會緊的。」第三個顧客選了一頂帽子,大小正好,客人說:「這頂帽子不大不小,正合適。」老闆說:「啊!太合適了,不大也不小,好的帽子是決不會走樣的。」
醫生檢查了一下約翰的身體后,問道:「你今年多大啦?」
張奶奶仔細一算,果真上當了。
當時,晏子在齊國做事。楚王便回頭對晏子說:
古印度,有專門為國王服務的哲學家。其中有一個哲學家,一再向國王宣講「人們所看見的一切都是幻覺」的觀點。對此,國王半信半疑。
糊塗縣官一想,「對呀!」於是宣布無罪釋放。
這種例子要多少有多少,如果把它們都說成是詭辯,怕是很難接受的,但同以偏概全的詭辯在實質上是沒有多大區別的。
岳父大人問:「她是個揮霍的女人?你有錢供她揮霍嗎?」
③如果一個人的活兒讓60個人干,就能快60倍;挖坑埋柱子,如果一個人干1分鐘就能完成;同樣是挖坑埋柱子,60個人干1秒鐘就能完成。
虛擬論據的詭辯,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它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利用強權逼供,有的利用匿名信無中生有,有的當眾造謠撒謊,等等。儘管形式是多樣的,但至少有一點是相同的:被虛擬出來的論據往往很具體,有鼻子有眼兒,不了解真情的人極易受騙。正因為這個緣故,這種詭辯是很有欺騙性的。
這個推理在形式上是沒有什麼毛病的,但結論是荒唐的。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就在大前提上,「人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覺」這個大前提是虛假的。由於前提假,儘管推論符合邏輯規則,仍不免得出錯誤結論。國王大概不曉得這一點,因而未能擊中要害,反倒被職業詭辯家鑽了空子。
售票員耐心地解釋說:「損壞了人民的財產就應該賠。」
王先生說:「不對,你剛才說殺什麼來世變成什麼,殺牛變牛,殺豬變豬,如果你這種說法是對的,那麼,來世要變人,就只有殺人了。這不是號召大家殺人嗎?」這句話把佛教徒問得張口結舌。
岳父大人說:「廢話,錢還沒有,你已開始打人,怎麼說因為揮霍?」
「假如一個朋友在精神正常時把一支手槍放在我處,而在精神失常時向我索取此槍,此時,我應給他呢,還是不給他?無人會說,我應還給他。」
傍晚,老先生聽說三兄弟都回來了,便在書房問太太:
齊國有一個人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大怒,命人將這個膽大包天的人綁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來肢解這個人。為了防止別人干預他這次殺人舉動,他甚至下令:「有敢於勸諫者,也定斬不誤。」文武百官見國君發了這麼大的火,誰還敢上前自討殺頭之冤。晏子見武士們要對那人肢解,急忙上前說:「讓我先試第一刀。」眾人都覺得十分奇怪:晏相國平時是從不親手殺人的,今天怎麼啦?只見晏子左手抓著那個人的頭,右手磨著刀,突然向坐在一旁的齊景公問道:「古代賢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從哪裡開始下刀嗎?」齊景公趕忙離開坐席,一邊搖手一邊說:「別動手,別動手,把這人放了吧,過錯在寡人。」那個人早已嚇得半死,等他從驚悸中恢復過來,真不敢相信頭還在自己肩上,連忙向晏子磕了三個大響頭,死裡逃生般地走了。
「我最恨吸煙、喝酒,更討厭女人。」
「齊國人原來是慣做強盜的呀!」
日食、月食時,野蠻人便敲鑼打鼓,隨後太陽、月亮又出現了;於是每次日食、月食時,他們都敲鑼打鼓。所以他們論證說:「每次日食、月食時,敲鑼打鼓后,月亮、太陽都出現了,所以說,敲鑼打鼓是驅趕天狗、保護日月的有效手段。」
「不對,是臟人,因為他需要洗澡;而乾淨人身上乾乾淨淨的,用不著洗澡。」老師又反駁說。然後,他再次問道:「現在看來,我的客人中誰洗澡了呢?」
克特西普斯:「是的,我明明看見它跟小狗的媽媽在一塊。」
縱火事件一發生,希特勒當局馬上通過廣播宣告,在國會大廈抓到一個縱火犯——「荷蘭共產黨員」范德·盧貝。接著,內務部長戈林就發表公告,硬說縱火案是共產黨乾的,是共產黨發動武裝起義的信號。希特勒政府以此為借口,悍然取締共產黨和民主報刊,大肆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其中包括在柏林的國際工人運動傑出的活動家季米特洛夫,把德國投入到法西斯的恐怖氣氛中。
偷換辯題是指在辯論的過程中,辯論者故意偷換辯題的含義,將所要辯論的辯題九_九_藏_書悄悄地偷換成另一個辯題,將原來的論題偷換成了另外一個辯題,其目的為,或者是為了使辯題於己方有利,或者為了掩飾自己的理屈,或是為了迴避尖銳的矛盾,或是為了渾水摸魚。這種偷換辯題式詭辯,也是一種故意違反同一律要求的詭辯手法。具體偷換的辦法往往是利用一詞多義,把詞語形式相同,但表達的不是同一概念的概念混為同一概念。
在這個故事里,財主利用「小孩屁股三盆火」作了詭辯,而三個放牛娃也利用「小孩屁股三盆火」的詭辯形式對抗詭辯。
「你的父親不如我的父親,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我有什麼不成器的呢?」
但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模稜兩可也是必要的。魯迅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蘇東坡認為這不是科學之法,如果這樣用藥對頭的話,那就會推導出一系列荒謬結論。於是,他對老師說:「照此法行醫,用筆墨燒灰入葯給讀書人喝下去,不是可以治昏惰病了嗎?推而廣之,那麼喝一口伯夷(孤竹國君之子,與其弟互相推讓王位)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療貪心病了;吃一口比干(商紂王淫|亂,比干諍諫而死)的殘羹剩汁,就可以治好拍馬屁的毛病了;舔一舔勇將樊噲的盾牌,就可以治療膽怯病了;聞一聞古代美女西施的耳環,就可以除掉嚴重的皮膚病了?」
還有不是矛盾而偽裝成矛盾的情況發生。
他的同事自然對這個荒謬的結論不服氣,就拉他到大公那兒去評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一條邏輯定理說的是「隨便一句假話都能推出任何一句話」,這聽上去十分荒唐。結果真的有人就要英國大哲學家羅素證明從「2+2=5」推出「羅素是教皇」。深邃無比的羅素做出了如下的證明:假定2+2=5;等式的兩邊各減去2,得出2=3;易位得3=2;兩邊各減去1,得出2=1;教皇與羅素是兩個人,但既然2=1,教皇與羅素就是1個人,所以羅素是教皇。
「不對,兩個人都沒洗。」老師解釋說,「因為臟人沒有洗澡習慣,乾淨人不需要洗澡。」
店員十分驚訝,上去索要一萬元的差價。
★較真詭辯
張奶奶心想兒子全家星期天回來,打打牙祭也好,於是就答應多拿2隻,又多付了60元給那位年輕太太。回到家裡向張爺爺敘述了一番,忽然張爺爺大聲說:「老太婆,你上當啦!」怎麼會上當呢?
——國王看到我被大象嚇跑了;
強加理由式詭辯出自醉漢之口尚且好辦——等他酒醒就是了;如果出自其他的人士之口,那我們只有一拳把他打醒——打不過,那就另想辦法。
詭辯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白馬非馬。這一論斷最早是由春秋時期一名叫兒說的宋國人提出的,後來被公孫龍子發展成了一篇《白馬論》。
大副玩弄的就是重讀法詭辯,不僅欺騙了上司,而且害得船長也受了處分。
上面這些故事都運用了歪曲詭辯法。針對這種歪曲詭辯法,要能夠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的實質,從而揭開歪曲者的陰謀。
「這從何說起呢?」
因果聯繫是一種必然聯繫,一定的原因必然產生一定的結果;一定的結果也必定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的。所以,原因對結果來說,完全可以構成論證的依據。但是,並非任何聯繫都是因果聯繫。如果把本來沒有因果聯繫的兩個事項,硬拉到因果聯繫中加以論辯,就是虛擬原因的詭辯。
一個語詞從總體上看,往往是多義的,但具體使用時,在特定的語境中,必須而且只能有一個明確的意義,否則就會造成歧義。
如果在論證中,引用自身尚待證明的判斷,作為論據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稱之為預期理由的詭辯。
「有兩個人到我這裏來做客,一個很乾凈,另一個很臟。我讓這兩個人去洗澡。你們想想,他們兩個人中誰會去洗呢?」
在這裏,客人的問題——「A後面的是什麼」——本來含義是明確的,即指緊接著A的那個字母是什麼?這一點老先生的孫子也是清清楚楚的,但他故意裝聾賣傻,予以曲解。這就是典型的曲解法詭辯。
古希臘著名詭辯家歐布利德在某大公那兒當謀士。有一天,他對他的同事說:「你們沒有失掉的東西,那麼你就有這件東西,對嗎?」
這一天,葉衡向前來慰問自己的朋友打聽說:「唉,我很快就要死了,不知道一個人死後狀況好不好?」
「一個人也沒考中」。
無賴答道:
借錢給無賴的人越想越憋氣,一氣之下把無賴打得鼻青眼腫,頭破血流。
古今中外利用名實互混法玩弄詭辯的大有人在,這類詭辯命題也比比皆是。琢磨下面的例子:
很明顯,母親的意思是想告訴兒子:最好不要在人面前講話,世間的人可怕,神也可怕,得罪了誰都不好辦。
原來,這位美國朋友認為,「好意思」就是「好意」的意思。他不曉得這兩個詞的意義有天壤之別。
這位學生欣喜萬分,其他同學也都以羡慕與妒忌的眼光看他。豈知當學生走到這位客座教授面前時,教授即從上衣口袋裡拔出鋼筆,往學生頭上輕輕一打,說:
王先生這裏就是假定對方的命題正確,今世殺什麼來世變什麼,由此推出荒謬的結論:只有殺人,來世才能變人。顯然這個結論是錯誤的。因此,根據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否定式,否定了後件,就必然否定前件,那位佛教徒關於「今世殺什麼來世變什麼」的命題就必然被否定。
他說:「照我原來那條褲子的樣子做。」
◎名實互混的詭辯
首先,這個推理過程有著極大的主觀隨意性。這個推理可以無限地進行下去(只要需要的話),例如可以接著上面的問題一直追問下去:為了進好幼兒園,爸爸就得找個好妻子;爸爸為了找個好妻子,他就得有個好工作;為此他就得上好大學……一直可以推到祖父、曾祖父,無限地推下去。究竟在何處中止而得出結論,完全以推論者主觀需要來定。這種推論不僅可以無限制推下去,還可以根據需要隨意改變方向。如還可以說,「為了上好幼兒園,爸爸就得有權;爸爸要想有權,就得有個好機會……」很顯然,這樣的推理可以得出想得出的任何結論,因而一文不值。
丈夫問:「要是咱們有了錢,你準備怎麼花呢?」
如果利用語詞的多義性,故意造成歧義,以達到某種目的,就是歧義法詭辯。
◎似是而非
學生們聽到獎品竟這麼優厚,以為教授長期在國外工作,一定很有錢,於是都屏聲靜氣地等他出問題。老教授提出問題后,一位學生立即起來作答。因題目不難,所以這位學生很快答對了。教授說:
「大副今天酗酒。」
狄翁尼索多魯斯:「那條狗是它們的爸爸?」
如果考中三個,就解釋為:
其實,他們哪裡知道,算卦先生伸出的一個指頭——這無聲的語言,有四種意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歪曲詞語意思,已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經常用到的詭辯方法。了解一些歪曲詭辯的案例對歪曲詭辯的運用非常有幫助。
◎反偷換辯題的方法
但一個存心不良的人把逗號統統往後移了兩個字,結果變成:
「天哪!那你還要活到90歲幹什麼?」
★虛擬前提詭辯
這個結論,有人說是笑話,如果是這樣,應當說是一個很深刻的笑話。
「你的兒子4歲,我的女兒2歲,你兒子足足比我女兒大一倍的年紀。偌若我女兒20歲出嫁,你兒子就是40歲。若有什麼事耽擱到25歲出家,那你兒子就是50歲的人了。這不是叫我家小女去陪伴一個老頭子嗎?」
「一個也沒剩」。
妻子說:「買最漂亮的衣服,吃最好的東西。」
老和尚說:「你不懂。按我們佛門的規矩,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才是恭敬!」
◎常見的虛擬前提的詭辯
青年說:「我是人民中的一員,人民財產有我一份,用不著賠,我那份不要了!」
對問題不作明確肯定的回答,既不說「是」,又不說「否」,這是詭辯的一個主要手法。
事隔多年,三個兒子都大了,但由於老先生的溺愛和迂腐教育,一個也不成材,倒是惹出不少笑話來。對此,老夫人很是不滿。
正在他講得起勁時,有一位姓王的先生插言道:「照你的說法,大家都殺人好了!」佛教徒氣急敗壞的說:「胡說,我們佛門子弟連螻蟻的性命都不肯傷害,怎麼能殺人呢?」
「臟人!」學生重複了第一次的回答。
市民們無可奈何,只好留下了那個講台,作為了這座城的恥辱柱。當然,也有少數市民知道這個詭辯者其實給這座城市的市民們上了三堂生動的課,主題全部關乎智慧,而且並不難解。當然,聯繫起來看,它就是一堂完整的關於詭辯的課。
乙:「也有長6個指頭的。」
醉漢似乎聽見了,斜了斜眼睛,說:「是,是,是你主人家的門,是你主人家的門不該對著我的嘴。」
「你想把我的小女嫁給一個老頭子嗎?」
做女婿的於是回答:「我是說如果我們有錢,她就是一個揮霍的女人。」
◎辯論中的較真可能是詭辯
「老師,請問,什麼叫詭辯呢?」
在說辯和交際中,有時對方要求解決和答覆某一問題,內心總是寄予著厚望的。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絕,心理上難以平衡,情緒難以穩定,易使對方產生偏激言行,有礙於說辯和人際交往。
此類的二分法,隨處可見,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其實,完全忽視了對象的複雜性,忽略了中間狀態。這通常是不可取的。
比方說有這樣一句話:
一、給對方一點希望之光,有利於穩住對方的情緒
從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出老太太的不滿。詭辯用在這裏,倒能給生活平添許多生趣。
——小李是第一流的。
所謂反語,就是用修辭的實際上意思跟表面意思正好相反的話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而反語相譏就是修辭學中「反語」在辯論中的運用,即我們平常講的「說反話」,辯論中的「說反話」是不直接說出正面的意思。反語的具體方法,有時表現為反話正說,用正面的語言表達反面的意思。從表面來看,似乎是對對方的肯定與稱讚;但是,如果聯繫特定的語言環境,就會發現它所表達的卻是對對方的諷刺與嘲弄,具有極強的幽默諷刺意味。古代優孟勸諫庄王葬馬就使用了這種方法。
有個佛教徒正在當眾宣傳「輪迴報應」的佛教理論,他說人們不能「殺生」,因為今世殺了什麼生物,來世就要變成什麼生物。比如你殺了牛,來世就變牛;殺了豬,來世就變豬。即使殺了螻蛄、螞蟻,來世也會變成螻蟻。
柏拉圖的《歐德謨斯篇》中,記載了古希臘狄翁尼索多魯斯和克特西普斯之間的一場辯論:
計演算法詭辯,就是運用似是而非的計算去糊弄對方。
三國時候,蜀國突然發生一次嚴重的旱災,蜀先主劉備命令全國上下禁止釀酒,以免浪費了倉廩存糧。為了徹底禁止釀酒,又規定了凡是被查出有釀酒用具的人,與制酒者一樣受罰,不得輕易饒恕。
你混淆,我就混淆,以毒攻毒。
同事答道:「對呀!」
不久,一個長工結婚,窮哥們告訴了地主,地主於是在舉行婚宴的那天早上也送了禮——紅紙包的一枚銅錢,然後空著肚子獨佔一桌準備大吃一頓。一會兒,主人雙手捧上一碗毛竹片,殷勤地說:「這是過去的鮮味嫩筍,請吃吧!」窮哥們拍手大笑,地主只好按著空肚子,走了。
——瘟疫病是琵琶鬼鬧的;
在一艘外輪上,船長和大副之間不和。大副動不動就酗酒,船長常常批評他。
古希臘時代的一位母親對其兒子說:
太太說:
為什麼歐布利德會得出這麼荒謬的結論,原因在於,他在不同意義下兩次使用了「沒有失掉」這個詞語,但兩次的含義卻不一致。前一個「沒有失掉」的是針對原來具有的東西說的,就是沒有失掉原來具有的東西;而後一個「沒有失掉」卻是對本來沒有的東西說的,就是沒有失掉原來所不具有的角。
最後,魯迅不無感慨地說,這是什麼世道啊!說假話的得錢,說真話的挨了打,要是遇見我,只好說:「啊呀,哈哈,啊哈,這孩子,哈哈……」
有一個市統計,適婚年齡的男子比女子少,有個別男青年得此信息,喜不勝喜,態度也驕傲起來,「天涯何處無芳草」,大姑娘上鞭子趕,不愁找不著好對象。這種人未必曉得,這種統計結果只能解釋「整體」,卻未必適用於哪一個人。如果這人其貌不揚,且缺德少才,即使天下男生寥寥無幾,也未必有女孩子對他青睞。
張奶奶在菜市場看到有人在拍賣大龍蝦,一隻僅要30元,但是一次至少得買8隻。
即使「詭辯」,如果能使人快樂(例如相聲)也是好事。下面是用計演算法詭辯製成的邏輯難題(或稱語言之謎)。
簡單來說,這種方法是為了駁倒對方,並不一定非要採取一味進攻的方法,而是先退一步,假定對方的思想和觀點是對的,然後從中推導出非常荒謬的結果,使對方思想和觀點中原來不大明顯的謬誤,顯微擴大,這樣就推翻了對方的論點。導謬術,既是一面顯微鏡,又如一面放大鏡,能鮮明突出地揭露出反論題的虛假、荒謬,因此,它是人們在辯論中非常喜歡使用的一種方法。
古希臘詭辯家歐布利德吃了官司,蹲了監獄。一天,大公命令歐布利德到曬穀場上,趕在下雨之前把谷堆收回倉庫。歐布利德磨磨蹭蹭,結果穀子被雨淋濕了。大公責問歐布利德,他卻說:「一粒穀子不是谷堆吧?再加一粒也成不了谷堆,這樣每一次加一粒,都不能形成谷堆,因此,谷堆從來就不存在,你讓我運谷堆,我怎麼能幹呢?」大公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詭辯才好。
醉漢似乎並不醉——他指了指自己的嘴巴詭辯說:「我的這張嘴巴,我的這張嘴巴也有一把年紀了……」
一個人問算命先生:「你算命靈驗嗎?你算算看我可以活到多少歲?」算命先生說:「我算命是非常靈驗的,你假如不死的話,可以活到99歲;假如我算得不靈驗,你在99歲之前死了,到時你可以來打我的嘴巴!」問話的人於是信了他,畢恭畢敬地向算命先生問起了前程。
克特西普斯:「確確實實是我的。」
管家又說:「這又違背了第三條。」
混淆概念或者內容之間的混淆都能是詭辯經常用到的方法。了解相關知識對於分清這種混淆非常有幫助。
最後,大臣在管家的勸說下,決定把三匹馬分給兒子,然後分別以3匹和4匹申報。這樣蘇丹的計謀就落空了。
中國人的善辯舉世聞名,在古代甚至有「說客」的專職。
《呂氏春秋·淫辭》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甲:「我問你唄,還有誰。」
古時候有一個無賴,借了人家的錢硬是不還。沒辦法,借錢給他的人只好告官。
兩個學生靠在桌子上睡著了。「啪!」欺貧怕富的老先生一戒尺打下去,打醒了那個穿得破破爛爛的學生,還呵斥道:「你一摸到書就睡著了,你看他,」老先生指著旁邊那個穿戴闊氣的學生說,「睡著了都還拿著書呢!」
劉備聽他說罷,不禁笑了起來,立即下令,對有釀酒器具而沒有以糧釀酒的百姓,不再處罰追究。
「養豬頭頭象老鼠,只只死;
在古希臘,還有一則更妙的詭辯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