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精神胚胎

第七章 精神胚胎

在這一問題上我們便能看出人類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由於已經遺傳了既定的語言模式,動物出生后很快就能發出它所屬物種的聲音,而嬰兒則需要很長時間才可以從周圍的環境中學習並掌握語言。所以,如果一個荷蘭嬰兒在印度生長,不管他的祖輩在荷蘭有多長的生活歷史,他說的仍是印度語,而非荷蘭語。
我們可能會注意到,即便是馴化過的哺乳動物,在這方面也還保持著其原始的本能,如家養的貓狗會把幼仔藏在懷裡。從這點可以看出它們還保持著野性本能,它們還習慣把幼仔放在自己身邊。幼仔雖然離開了母體,但它還是母體的一部分。讓幼仔一步步適應周圍的環境,這可以說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我們不得不對這一重要時期作出如下解釋:動物的物種本能是在其出生的時候就被喚醒了的。並非艱難的環境喚起或刺|激了動物適應環境的本能,而是這些反應本身可以幫助動物完成它的發展。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動物身上,那麼必然也會在人類身上發生。我們研究的不僅僅是一個「艱難時刻」,而是關乎整個將來的決定性的時刻。現在人類的某種潛能正被喚醒。人類應該讓嬰兒這個「精神胚胎」來指導偉大的造物工作。在嬰兒精神發展過程中,每一個重要的改變都會通過一些確實可見的明顯的生理標誌體現出來。嬰兒出生后,將那根保持他與母體聯繫的臍帶剪掉就是其中的一點。個時期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正是在這個時期,所有神秘的力量都已做好了發芽的準備。因此,我們心理上要關注的並不只是「出生創傷」,還要關心嬰兒出生后需要訓練的各種行為。雖然嬰兒沒有天生的行為模式,但他也具備一種能產生行為的潛能。兒童的記憶中雖然沒有遺傳的因素,但仍會有一個由潛在能量引起的迫切需求階段。這種潛在能量會引導著他,讓他從周圍環境中學習和吸收,最終形成自己的特點。我們將這一無形的需求稱為「星雲」
嬰兒出生的時候,他的器官還沒有發展成熟,骨骼還未硬化。運動神經也還未被各處分散的髓磷脂覆蓋,還未能傳達大腦的指令。因此,嬰兒的身體還沒有行為能力,只是具備了最初的構架而已。因此,嬰兒出生后最先培養的便是智慧,其他各部分的發展形式和模式以此為基礎展開。沒有什麼比嬰兒出生后的年更為重要,智力的開發也是人類發展的主要特徵。兒童的發展包括很多方面,每一部分都遵循一個固定的順序和規律。
這些都不是人類主觀可以控制的,不是某些哲學家、思想家或者實驗室的實驗者通過提出建議並展開工作就可以改變的。
動物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遺傳了這種能力,它們很自然地就可以行動,且具備了控制力,此外,還能選擇合適的食物以及防禦方式。但人卻必須在逐步接觸社會的過程中慢慢培養這些能力。兒童出生之後在這些方面都需要達到與他所屬的社會群體相應的水平。這些能力並非天生具備,而是他自己從外界吸收的。嬰兒的首要任務便是對外界社會的適應,這與動物在胚胎時期就具備的「行為方式」不同。生理上還遠遠沒有發育成熟的嬰兒必須逐步完善自己,直到他長成一個功能健全的成人。他和剛出生的動物不一樣,在開始接觸社會的時候,他不具備可以喚醒的本能。即便他已經出生了,他還將繼續他的胚胎生命,以完成創造一系列的人類本能這一任務。因為嬰兒本身沒有什麼天生具備的東西,所以他得靠自己去形成他的心理世界,去構建他表達自己的機制。嬰兒這個尚無行動力的小生命甚至還不能支撐自己腦袋的重量,但是他將開始一個全新的旅程,他先是站了起來,之後,嬰兒慢慢地走進了這個世界。兒童的巨大潛能不禁讓我們想起了考格希爾的發現,也就是器官是在中樞神經出現之後才出現的。
即使對兒童進行教育和練習也都無法改變這一狀況。為了變得成熟,運動器官逐步接受大腦的指令,並以一種模糊不確定的方式展開運動,以便在周圍的環境中吸取經驗。通過這些經驗和聯繫,兒童可以更協調地進行運動,最後才能靠這些達到自己的目的。與動物不同,人剛出生的時候不具備運動協調的能力,他要培養這種協調力。在兒童的大腦中還不存在什麼已經預定的目標,這些同樣靠他自己去設定。嬰兒與https://read•99csw.com大部分哺乳動物的幼仔不同,它們出生之後可以這些細胞卻長成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生物,如蜥蜴、鳥、兔子等。這些動物在最初的發展階段都一樣,但之後卻千差萬別。所以不管是天才藝術家、深得民心的領導者、聖人,還是普通人,他們都是從同樣的「精神胚胎」發展而來的。人們根據各自的喜好和選擇在社會上從事不同的職業。
從嬰兒出生開始,我們就應該把他當作是一個身體內藏著重要的精神世界的生命,並在這樣的前提下再對他進行教育。
很顯然,他們和那些受遺傳限制的低等動物不一樣,他們註定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做同樣的事。但我們無法預測其後的發展和結局,我們也不能在人類出生后的階段——即人類形成的那一階段——將這些加以考慮。
因此哺乳動物和鳥類等各種動物出現之後,它們身上表現出來的是新的特徵。這些新生的動物不只是母體的複製品、改編品或者延續品。恐龍滅絕之後,鳥類的身上出現了新的特徵,它們變得更加兇狠和有攻擊性,不管是在保護鳥蛋、建造鳥巢的時候,還是在照顧幼兒、保護家園的時候。相反,那些遲鈍的爬行動物往往會遺棄它們產下的卵。而哺乳動物在保護幼仔的時候跟鳥類比起來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們雖然沒有建一個窩,但卻直接把胎兒藏在身體里進行保護,並且用身上的營養給幼兒餵食。這些著實是新出現的生物特性。接著我們來談談人類的新特徵。人類有雙重胚胎階段,這便是將人類與其他物種區別開來的一個新特性,人類會迎接一個新的形態和命運。我們應該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對兒童的發展以及人類的精神方面進行研究。如果說人類在地球上所做的工作跟其精神以及創造性智慧有關,那麼精神和智慧將是人類存在的支柱,也是整個造物工作的基礎。
如果人出生之後就要實行教育,那麼這一階段只有一種教育方法。教育的過程對印度嬰兒、中國嬰兒、歐洲嬰兒來說是相同的,而且對於不同階層家庭里的嬰兒來說也是一樣的。我們只能談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遵循著人類形成的自然規律的。教育的過程是相同的,所有嬰兒的精神需求都相同,在成長的過程中要經歷相同的各個階段。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一旦人們想要去推翻老祖宗的教條時,心裏多少會覺得不敬。因為這種信仰和觀念已經是與他們緊密相連的一部分。用我們歐洲人的說法便是:「它們已經在我們的血液里流。淌。」所有的社會和道德習慣已經形成了一個人的個性,還有對自己社會地位的認定,以及種種其他的感覺。這些東西可以塑造出一個典型的印度人、義大利人,抑或英國人。這個過程都是在嬰兒時期,由心理學家稱之為「記憶基質」的神秘精神力量形成的。這一觀點同樣也可以用於人類的習慣性姿勢、神態、步態等等。這些特點在不同種族之間是不同的。一些非洲土著居民就擁有可以與兇猛的野獸相對抗的強壯體質,而有些人則更傾向於訓練自己的聽力,因此這些部落的人聽覺都非常敏銳。兒童學習吸收的東西會永久地保存在腦海里,即便之後這些東西可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拋棄,但潛意識裡它們還是存在的。因為在嬰兒時期吸收的東西是不會徹底根除的。「記憶基質」這個比記憶力更高級的東西,不僅僅讓一個人形成了其特定的個人特徵,而且還會將這些一直保留在人的意識里。兒童所學習吸收的東西將一直是他身體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此階段,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幫助生命完成發展,這適用於每一個人初期的發展狀況。這是人類進行適應的個階段,是人類精神發展的開端。如果在這個階段,人類可以獲得自己所需的幫助,那麼他將會從中受益不少。這能讓他在之後的生活中更好地發展其個人能力。
顯然,嬰兒出生后沒有具備天生的語言模式,而是經過某種無意識的活動從外界學習、吸收語言。這種潛能就像生殖細胞中的基因,能夠控制細胞的生長,直到長成精密而複雜的器官。這便是我們所說的「語言星雲」。同樣,與兒童對周圍環境適應能力有關的「星雲」以及外界的行為模式對他的影響,並不是從對父輩行為模式的遺傳中獲得的。但是兒童卻遺傳了從周圍環境中吸收某種特定行為模式的能力。這也同樣適用於兒童在其他方面的學習。卡雷爾寫道:「科學家的兒子不會通過遺傳得到父親的知識。如果把他放到荒島上,他會變得像克魯瑪努人一樣。」①我要在此澄清一下我的觀點。讀者也許會有這樣的印象,當我們談到「星雲」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各種各樣本能的力量,這些力量是獨立存在的,並非一個整體。但在此處,為了描述方便,「星雲」只是一個比喻,並非真的指某些微粒。對我們來說,心理組織是一個動態的整體,通過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知識之後形成自己的結構。它是由一種能量(有目的的力量)引導的,與「星雲」的能量不同,後者更有針對性。假設「語言星雲」不能發揮作用,或者因為某些原因不能顯現出來,就會導致兒童不能完成語言的學習。這種異常現象會致使聽說器官以及整個大腦都正常的兒童變成啞巴。我遇到過幾個這樣的例子,專家對那段時間對其後代的保護那樣,對嬰兒給予特殊照顧。因為這個時期幼體的心理人格將被喚醒。我們在這裏討論的並不僅僅是在嬰兒出生后的幾個月或一年之內對他的照顧,也不僅是身體上的照顧。我們的目的是讓父母和家庭意識到這一方面的重要性。即他們應該遵循特定的規律,在嬰兒出生時以及出生后給予他準確而恰當的照顧。九-九-藏-書
所以這種類型的人需要比他人更多的休息和睡眠。他們的消化功能也很弱。我們很容易想象這一類型的孩子長大之後會是什麼樣子,因為這些癥狀並非暫時性的,它們將會伴其一生。這類兒童通常愛哭,經常愛向他人求助,看起來懶散、悲觀、抑鬱。他們長大之後依舊保持對世界的憎惡,與陌生人保持距離,而且極度膽小、羞怯。他們在生存競爭中處於下風。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尋求愉悅,給他們鼓勵,讓他們感受到快樂。這是無意識的心理所產生的巨大的消極作用。這些並非由我們的意識作用,而是來自我們的潛意識。雖然我們看似毫無感覺,也不會刻意去記憶,但這些卻依舊會產生負面作用,而且已經轉移到了我們的「記憶基質」中,最後深深地融入到兒童性格中。
成長中的嬰兒不但具備了成年人的能力,比如能量、智慧、語言,與此同時,他還會把自己塑造成能夠適應周圍環境的成年個體。因此,兒童形成了一種與成年人截然不同的心理。兒童與環境的關係和我們與環境的關係大為迥異。成年人可以將周圍的環境印入腦海中,可以記住並且對其進行思考,但兒童則把它們吸收進去。他們看到的東西不僅僅是存進去,以便將來回憶,而是把這些東西吸納成了他靈魂中的一部分。他能把在周圍環境所看到、聽到的東西全都再現出來。那些東西沒有使我們發生任何改變,但它們卻對兒童產生了影響。帕西·納恩先生給這種通過把周圍的環境特徵吸納進去,然後無意識地記住的記憶類型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叫作「記憶基質」。其中的一個例子便是語言。兒童沒有「記住」語言的發音,而是語言已經成了他們心理的一部分,他可以將其發揮得爐火純青。兒童說話的時候完全遵循句法規則以及特殊用法,他並沒有學習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記住這些用法。也許他從未刻意地去記住那些東西,但是語言還是成了他精神生活和他本身的一部分。
一個已經成年的人是不會再具備這樣的意識的。僅僅靠「生命應該得到尊重」這樣的一句話還不足以讓這一觀念在我們心裏根深蒂固。我認同印度人的做法,我自己也會尊重動物。但是對於我來說,這僅僅是一件符合情理的事情,我的情緒不會因為這個就起很大的波瀾。舉個例子來說,印度人對於牛的那種尊重,是像我這樣的歐洲人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而印度本土的居民也做不到將這一觀念遺棄。這種心理上的特徵或許看起來像是遺傳下來的,但實際上它是人在兒童時期從周圍環境中吸取而形成的。有一次,在蒙台梭利學校旁邊的一個花園裡,我看到一個兩歲多的印度小孩正神情專註地看著地上,好像正在用手指畫線。那兒有一隻斷腿的螞蟻正在艱難read.99csw.com地爬行,小孩子看到螞蟻的困境,試圖用手指給它引路,幫助它爬行。可能所有人都會認為這個印度小孩愛護動物的特點是遺傳的。而信仰另一個宗教的小孩看到螞蟻之後可能會上前去把它踩碎,或者只是冷漠地走過去。那些認為動物比人低下的人可能會原諒這樣的行為。可以說,對動物的關愛與否、尊重與否全都取決於人。
很多事實開始顯現,慢慢滲透到成年人的意識中。它們表明了我們應該擔負起某些責任。兒童出生一事突然喚起了人們的想象力,這些不僅僅受心理學家關注,同時也出現在了文學作品中。心理學家所說的「出生的艱難旅程」所指並非母親的分娩之痛,而是嬰兒自身的降生。兒童遭受痛苦卻無能為力,他只能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所經歷的苦難。嬰兒身不由己地來到這個世界上,這裏的環境與他之前所生活的環境截然不同。他必須適應新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他無法表達自己的痛苦,可以說這是一個人一生中最艱苦且戲劇性的時刻。現代心理學家用「出生恐懼」一詞來描述嬰兒心理生活中的這一重要且具有決定性的時刻。當然,我們所探究的不是有意識的恐懼。如果嬰兒會說話,那麼他肯定會問:「為何你要把我帶到這個恐怖的世界上來?我該怎麼辦?我要怎麼適應新的生活?只聽過柔聲細語的我而今怎麼能忍受這些可怕的雜訊呢?我要怎樣完成這些之前由母親的器官幫我完成的功能呢?我怎麼消化和呼吸?我要怎樣適應氣候的驟變?這之前,我已經適應了母體。
對嬰兒出生后的發展進行認真研究后我們發現,當嬰兒的頭蓋骨長成,囟門逐漸閉合(即軟骨組織接合),某些骨縫消失之後,整個身體的結構和比例便開始發生變化,四肢骨骼的硬化最後也會完成。我們知道,隨之脊柱神經也會布滿髓磷脂,而人體中在剛出生時候很小的平衡器官——小腦——也會突然迅速生長,直到它達到其在大腦半球所佔的相應比例為止。最後,各類內分泌腺以及那些跟消化過程有關的腺體也逐漸形成。如上所述的東西大家都已經知道,這告訴我們,身體的成熟是一步一步進行的,這一過程與神經系統的發展變化同步進行。舉個例子,如果神經、小腦和後腦還未發育成熟,那麼兒童是不能掌握身體的平衡的,因此也不能坐或站。
新生兒必須要經歷一個成長階段。這個階段指的並非胚胎的生理成長,而是兒童在心理上的成長。嬰兒所要面對的是一種與他在子宮裡經歷的完全不同的生活。嬰兒出生之後所進行的創造性活動都是在這一特殊的成長時期內完成的,嬰兒通過這一過程將會進入「精神胚胎」的階段。人類似乎存在著兩個胚胎階段。一種和其他動物一樣,是出生前的;另一種只有人類才會有,也就是出生后的胚胎階段。這使得人類與動物區別開來,這也正是我們對此做研究的原因。嬰兒的這種能力是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嬰兒的出生是生命的一次跳躍,是命運的一個新起點。
因為這是大自然定下的,這個既定的法則已經決定了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的需要,也只有大自然才能規定教育所應遵循的方法。這一規則只為了一個目的,便是滿足人類的需求和生命的規律。從兒童自身的反應以及發展過程中就能體現出這些規律和需求。嬰兒的安靜、歡欣、勤奮努力及其他相關反應就見證了這一切。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對兒童進行研究,並給他提供最好的服務。從醫療心理學上看,嬰兒出生之後有一個雖短暫,但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階段,這就是出生時。這一觀點建立在弗洛伊德的理論基礎上,但喜歡出門,更喜歡待在家裡,與外界隔絕開來。他對外面的花花世界保持高度警戒,而且極其厭惡開始新的經歷。而兒童對周圍的環境,與其說被吸引其中,不如說格格不入。如果兒童從嬰兒時期開始就對他所處的環境充滿反感,必然會導致他走向異常的發展方向。
幼仔會利用這一段與獸群分開的時間逐漸適應周圍的環境。它們只與母獸做伴,母獸給予它們關愛、照料和保護。在這個階段里,幼獸會一步步地表現得和它的同類一樣。被隔離的一段時間里,對於外界的刺|激,幼獸會作出相應而連續的心理反應。這些反應讓它們逐漸表現得跟其同類一樣。因此,當母獸重新回到獸群中時九*九*藏*書,幼獸也已經做好了成為其中一員的準備,隨之進入群體中。這個時候,無論是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它們的表現都已經是一頭小馬、小狼或者小牛了。
他成長之後會變得叛逆,而且很難融入到環境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對他來說,學習和對環境的吸收是一件無比艱難又無法完成的事。可能會有人拿這樣一句格言來闡釋這樣的一類人:「人生來就是痛苦的。」所有事物都在考驗他,甚至連呼吸都是困難的。他做的一切都是事與願違。
這種變化雖然是因某些遺傳的本能而起,但這並非遺傳。例如,兒童從「星雲」中收受到母語的刺|激和語言組織能力,這種能力並非天生,而是他遵循既定的規則從周圍環境中學習、吸收得來的。兒童在語言上的星雲式力量讓他能夠把人類的語言與其他聲音區別開來。正因如此,他才能夠爐火純青地使用語言,並把它變成自己的能力。他以同樣的方式學習了社會習慣和傳統習俗,這些讓他成為社會中特殊的一部分。語言「星雲」並沒有要求兒童必須學習某種語言,他學習的是出生的環境里使用的那種語言。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所有兒童學習語言的時間都一樣,整個學習過程也都相同。
也就是說,一個生活在古代的人是無法理解當今社會的。兒童適應的是他出生時社會已經發展到的水平。不管是什麼樣的社會,他都可以讓自己成長為能適應那種文明以及社會生活的人。這說明嬰兒在發育成人這一過程中的真正功能是具有適應性的。他要建立一種行為模式,以便讓自己自由地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從而影響周圍的環境。因此,現在我們應該明白,嬰兒應該被當作是一個集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把不同的歷史階段以及不同層次的文明連接起來了。嬰兒時就是,胚胎什麼時候開始具備了這種心理生活?我們知道,並非所有嬰兒都是懷胎9個月才出生,有的只有7個月就出生了,這也就是說,在他7個月的時候就已經發育完整,具備了存活的能力。這個說明,所有的生命都具有心理生活。每一種生物都具有心理能量以及某種特定的心理,不管那種生物有多原始、多低級。如果我們觀察單細胞生物,我們就會發現它們也有意識,會遠離危險,會尋找食物,等等。然而,不久前人們還普遍認為兒童沒有心理生活。直到最近科學界才承認兒童是具有心理生活的,而這一點之前從未被注意過。
我們之所以能將各物種區分開來,是因為它們之間有不同之處,而並非它們的相同點。組成另一個物種的往往是新的零件。一個新物種的特徵是從前一個物種那裡遺傳下來的,它不僅具備了前一個物種最原始的特徵,也具備了前一個物種所沒有的特徵。這樣,生物界又將出現一股全新的力量。
接下來我們要談論的是哺乳動物對幼仔的保護措施。自然主義者認為,在幼體出生時,母親對幼仔的細緻呵護會喚起其生物本能。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幼兒的心理。有一點很有必要,我們不僅要重視兒童對環境的適應問題,同時還要關注他的出生創傷。因為嬰兒出生之後和外界的衝擊表明了這一點:我們在關心母親的時候,還要對新生兒採取特殊對待。母親和嬰兒雖然面臨的危險不同,但他們所要經歷的困難是一樣的。從嬰兒的角度來講,他要面臨的生理上的危險雖然很大,但卻還不及精神上的危險。
人類的行為和實際活動正是圍繞著這個支撐點展開的,整個人類就是在這樣的精神指導下發展的。而今,這一觀點甚至把一些在印度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思想也吸納進來了。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我們知道身體上受到的干擾往往是被相應的心理狀態影響的,也就是說,這是由於精神未受到控制而引起的。如果人類的天性是被精神控制的,如果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由精神變化引起的,那麼對於人類的新生兒——先不談其他的——我們首先要關注的應該是他的精神生活,而不是他的身體。
對人類來說這是巨大的危險。兒童在正常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那麼在他長大成人後將會想盡辦法報復社會。這種反叛都是因為我們的愚昧而起,雖然我們在對待成年人的時候也會表現出這種愚昧,但遠遠不及對待兒童時的愚昧所引起的後果那麼嚴重。由它所產生的內在變化將會成為一個人生活中的障礙,而且會導致人形成阻礙社會發展的性格。我上面所強調的和心理專家們所強調的一樣,也就是出生那一刻對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不過,談論了這麼久,我們還一直停留在初期的回歸癥狀的危險性上。
同樣的,兒童的心理方式在他能夠做出行為的時候就已經成形了。因此,兒read.99csw.com童行動的開始點不是指他的身體行動,而是指精神上的。人類發展最重要的是心理方面的發展。因為人類的行動是通過其精神指導來執行的。人是有智慧的生物,這一點使人與動物區分開來,而智力的形成是他出生后的首要任務,其他的則在這之後發展。
如果說唯一能引起回歸癥狀的原因是出生創傷,那麼在所有的嬰兒身上都會出現這些癥狀。因此我們更願意採用一個對人和動物都適用的假設。出生后的最初幾天里,顯然發生了某些非常重要的事情。雖然嬰兒沒有動物的遺傳行為模式可以遵循,但他具備了培養這種模式的潛力。這種潛力是通過對外界環境的學習、吸收,才得以激發出來的。因此,我們構設出了「星雲」的概念,把這種嬰兒從外界環境學習、吸收的創造性能力比作天體起源的「星雲」。天體中的星雲之間相距甚遠,因此頗為稀薄,幾乎看不見,但是從很遠的地方望去,還是能看到。而嬰兒的發展也和這星雲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他的身上會漸漸表現出一些正面的變化。
毋庸置疑,我們現在研究的這一問題已經與兒童的記憶無關,我們討論的是嬰兒心理上最奇特的那一面。兒童身上具備了一種特殊的感覺,正是這種感覺使得他可以吸納周圍的事物。正是通過這一觀察和吸收過程,他才可以讓自己適應周圍的生活。這種無意識的能力只存在於人類的童年階段。兒童生活的個階段便是適應階段。我們應該弄明白,兒童的適應階段和成年人的適應階段是截然不同的。兒童這種特殊的適應能力會將他的出生地變成他永遠的家園,就像兒童掌握得最好的語言便是他的。
同樣的,他的四肢以及器官也是如此。因此,每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吸收到的東西都會在他成年後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因此想要改變成年人的想法是徒勞的。當我們說「這個人真沒有教養」,或者說一個人行為舉止粗魯的時候,我們很輕易就會讓那個人受到傷害,或者讓他感到被羞辱,同時也能讓他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不過他們卻不會改變這些缺點,因為這些缺點已經根深蒂固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歷史上不同時期的人的適應性。
母語。一個在國外生活的成年人是不能按照兒童那樣的方法來適應海外生活的,也無法達到兒童的適應程度。想想那些傳教士,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到遠方的國度生活,但如果你問起來,他們會說:「我們只能入鄉隨俗啊。」這就說明,成年人的適應能力還是有限的。讓我們回到兒童身上來,不管他在哪裡出生,他都會熱愛那個地方。即便他在那裡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在別處卻再也找不到一個能讓他那麼快樂的地方。就像有的人喜歡芬蘭的冰凍平原,也有些人鍾愛荷蘭的沙地。每個人都已經適應並且熱愛他出生、生活的地方。對出生地的感情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一個人長大后,僅僅是把這種感情延續下去而已。那時候他感覺自己屬於這個國家,他有義務熱愛它,去感受它的神奇。沒有哪個地方能讓他再找到那種平靜和幸福感。很久之前,生長在義大利農村裡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未曾出過遠門,就在那裡生老病死。義大利成為國家之後,許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婚姻、工作等等,離開了他們的家鄉。但他們晚年的時候,經常會生一些奇怪的病,比如面色慘白、抑鬱、虛弱、貧血等。嘗試了很多治療方法后,醫生最後都會建議病人回到家鄉療養,呼吸那裡的空氣。這種方法幾乎是最有成效的,病人往往面色恢復了紅潤,也變得健康了。有人說過,家鄉的空氣是最好的藥物,即便那裡的氣候比不上他離開后所去的那個地方。但是,這些人潛意識裡需要的只是他們小時候生活的那個簡單的地方帶給他們的安寧。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能比心靈的這種吸收模式更重要了,它讓兒童長成一個可以適應任何國家的任何社會秩序和氣候的成年人。我們整個研究正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的。理所當然地,所有人都會說:「我熱愛我的祖國。」這樣的話並非虛浮和做作。因此,我們也就能夠理解兒童是怎樣吸收他生活的那塊土地上的風俗和習慣的,當然,這要歸功於他特殊的心理。通過這一過程,他最終能夠適應那個地方和那個時代。適應當地的行為方式也是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形成的。適應一個地方的習俗和方式並非是自然形成或是天生具備的能力,這些都是後天吸收的。因此,我們需要更加生動地描述齣兒童的行為。他的行為發展並非僅僅是為了時代和宗教的需要,還有對當地生活習慣的適應。比如說,印度人要求對所有生命都給予最大的尊重,動物也能得到他們的尊重,這一觀念已經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