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章 生命之初

第九章 生命之初

他們把嬰兒放在房內,任他睡覺,就好像患病的孩子一樣。後來發現這種做法對嬰兒的健康不利。我們必須知道,這種我們自認為對嬰兒身體健康發展有利的方式,會對他的精神造成傷害。如果嬰兒被安置在嬰兒房內,除了護士之外沒有機會接觸別人,也感受不到母親的愛護,他的發育和成長必然會受局限。一種不滿的感覺以及精神上的渴望會給他的精神造成嚴重的影響。嬰兒不能與跟他有著特殊聯繫的母親一起生活,反而面對的是鮮少和他說話的護士。他經常被放置在嬰兒車內,根本看不到外面發生的事情。此種狀況在富裕的家庭更為嚴重。幸運的是,二戰過後這種情況有所減緩。戰後的貧窮和新的社會觀念把父母又帶回到了嬰兒身邊,這讓嬰兒有了愛護和照顧他的好夥伴。對待嬰兒的方式應該被看作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通過觀察以及但是讓我們想想一些其他的不同文化和階層的人吧,他們的育兒措施比我們文明、明智得多。我們對待兒童的方式是最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在幾乎所有的國家裡,嬰兒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出門的時候會帶著孩子,母親在說,孩子在聽。即便母親在跟小販討價還價的時候,孩子也在一旁看和聽。在一個人的整個幼兒階段,他與母親都是寸步不離的,這是為了讓他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因為母親要餵養孩子,她出門的時候不可能把孩子單獨留在家裡。這層關係加深了他們相互之間的感情。也正是通過餵養孩子和對孩子的愛護,雙方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同時讓孩子順利地適應周圍的環境。這一切發生的時候極為自然,母親和孩子好像是一個整體。如果這一習慣沒有被現代文明破壞,母親不會輕易把自己的孩子交給他人看管的。孩子是母親生活中的一部分,她的所言read.99csw•com都被孩子收入耳內。人們說母親都很健談,這正好有利於兒童的發展以及對環境的適應。但是,如果兒童聽到的僅僅是母親對他們說的話,那麼他學到的東西就太少了。他只有聽到了成年人的全部談話內容,弄清楚他們每一種行為的意義,這樣才會慢慢地學會說話。這遠比母親對兒童說的一言半語重要得多。語言體現了行為背後的思想。所有的社會群體、國家以及民族在這方面都有所不同。比如他們背孩子或者帶孩子的方式就不一樣。這方面的研究是現代人類學中最有意思的一個方面。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母親都會把孩子放在一張小床或一個大袋子中,她們不會伸胳膊去抱他。在一些國家,母親會用繩子將孩子綁在一塊木板上,出門工作的時候把木板扛在肩膀上。有的把孩子掛在脖子上,有的背在背上,還有的會放在背簍里。但不管怎樣,母親都會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為了保證嬰兒呼吸順暢,避免窒息,母親會把嬰兒的臉的正面對著自己的背。這樣的防護措施是很正常的。在日本,背嬰兒的時候,嬰兒的脖子要放在背他的人的肩膀上。這就是最先到日本去的人把其稱為「雙頭民族」的原因。印度人一般把嬰兒放在臀部以上。美洲印第安人把嬰兒系在一個類似搖籃的框子里,讓嬰兒和母親背對背,母親還可以隨時看到背上嬰兒的情況。遺棄孩子的想法對這些母親們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曾經在非洲某個部落的皇后加冕典禮上,出席典禮的教士們驚奇地看到,皇后是帶著自己的孩子出來的。還有一點要提的便是延長哺乳期這一習俗。有的會延長到一年半,而有的則會延長至兩到三年。這與營養需求無關,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可以吃其他食物了。哺乳期的延read•99csw•com長可以讓母親繼續和孩子在一起,母親在潛意識中幫助孩子去適應社會,完善自我。因此,和母親待在一起的時候,即便母親沒有對他說話,他也可以與環境進行接觸。他可以聽到人們在街上說話,看來往的車輛和動物,等等。雖然他叫不出名字,但這些東西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腦海里。當母親和水果商販討價還價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他臉上興緻勃勃的神情。你會看到,語言和動作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通過觀察,我們會發現,跟母親在一起的時候,如果不是病了或是受了傷,孩子是不會哭的。有的時候他可能會睡著,但是不哭。如果你去觀察那些記錄各個國家社會生活的照片,就會發現孩子和母親在一起時都不會哭。但在西方國家,兒童通常比較愛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抱怨孩子總是不厭其煩地哭。人們都在討論怎樣才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怎樣才會讓他高興。現代心理學給我們的答案是這樣的:「兒童常常哭,脾氣急躁,容易發怒,是因為他在精神上的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確實如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會喜怒無常。兒童被禁錮在一個狹小的空間,無法發揮其潛能,因此常處於精神饑渴狀態。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讓他從這種隔離狀態中走出來,融入社會生活。這種方法已經無意識地在許多國家運用。我們也應當明白這一點,並且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方法。
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一個3歲的孩子,他可能會自己告訴我們他需要什麼。我們應該明白,他缺少的不是鮮花和漂亮的玩具。我們應該在兒童的發展時期預見到併為他提供所需的東西。我們應該輕易就能探究出他發揮成長能力所需要的行為條件。但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剛剛開始適應周圍環境的新生嬰兒,我們又要給他九-九-藏-書創造一個怎樣的環境呢?我們現在還無法回答這一問題。不過,嬰兒正是在周圍的環境中發育成長的。若要學習一門語言,他就要跟說這門語言的人生活在一起,否則就無法做到。而若是想要獲得某些特殊的精神力量,他應該和經常使用這些力量的人生活在一起。這些生活方式、社會習慣和傳統只能通過和具有這些東西的人一起生活才能獲得。事實上,這是最具革命性的觀點,與我們過去的所想、所做完全不同。因為以前僅僅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因此我們認為兒童應該被隔離起來,這是一種錯誤的方式。嬰兒被隔離在嬰兒房內,醫院便是如此。
如果我們必須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給予幫助,我們首先要明白,幼齡兒童具有吸收力的大腦是從周圍環境中吸取養分的。大腦根據所吸收到的知識來完善自己。因此,在生命之初,我們就應該努力給兒童提供一個充滿興趣和吸引力的環境。我們知道,兒童的發展階段是循序漸進的,雖然每個人生存的環境不同,但是環境在兒童的發展階段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周圍環境最為重要。然而,鮮有人意識到這一點。不久前,還有人對2歲兒童已經有了精神上的需求這一觀點持懷疑的態度。我們必須了解兒童的需求,不能忽視兒童,以免給他們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在生命之初,我們就應該努力給兒童提供一個充滿興趣和吸引力的環境。特別是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周圍環境最為重要。
說的獨立之路,向環境張開雙臂。他開始吸收周圍的環境,學習社會風俗習慣。嬰兒在獨立之路上最初的活動便是運用他的感知力,這種活動被我們稱為「征服」行為。因為他的骨骼還未發育完整,尚無站立的力氣,四肢還不能使用。因此他的生活還不能向前九_九_藏_書發展,僅僅是他的大腦處於活躍狀態,從外界吸收知識。他的雙眼炯炯有神,充滿了求知慾。有科學表明,兒童的眼睛並非只接收光亮,毫無疑問,他的眼睛可以吸收周圍的萬事萬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個活躍的探索者。他自己會到處尋找信息。如果我們對動物的眼睛進行解剖研究,我們會發現,它們的視覺器官和人的眼睛並無差異,都是一種類似於暗房的器官。
但動物因為天性使然,對眼睛的利用相對局限。它們只能注意到某些事物,而非環境中的所有物體。因此它們不能吸收環境中的一切東西。它們身上有一種力量指引著它們只能朝某個特定的方向行動,而它們也會遵循這種力量的指引。比如,貓的眼睛(與所有夜間捕食的動物一樣)適應黑暗中的環境,不過即便如此,它也只能看到黑暗中移動的物體,而那些靜止的物體它們則感覺不到。一旦看到黑暗中有物體在移動,貓便會馬上行動,但對於不動的東西,它完全不在意。它不是對環境中的所有東西都感興趣,只有其中的某些東西才能吸引它。同樣,昆蟲也只會被某一種顏色的花朵吸引,因為在這類花上面它們可以採集食物。剛破繭而出的昆蟲一樣毫無方向感,只能依賴本能和眼睛慢慢探尋,在這樣的引導下,昆蟲才能行動。個體並非機制地受感官奴役。感覺器官的存在是為個體服務,並且引導著個體的行為。兒童卻不一樣。他同樣有感覺器官,但卻不像動物那樣受限制。貓只能感覺到環境中移動的物體,並被其吸引。兒童沒有這樣的限制,他能觀察到環境中所有的物體,而且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他把這些東西都吸收進去了。此外,他並非依靠眼睛機械地吸收,而是周圍事物讓他創造一個什麼樣的環境。
過去科學家把關注全部集中在嬰兒身體的健https://read.99csw.com康上。特別是隨著醫療和保健設備的進步,大大降低了新生兒的死亡率。由於這些設備的目的在於減少傷亡率,因此它們的關注範圍僅限於身體上的健康。精神健康領域卻完全沒有被開發,而那些意圖涉足此領域的研究者們也很難找到歷史記錄和理論指導。在嬰兒時期,培養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讓嬰兒逐漸適應他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而自然歷史又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呢?它告訴我們,剛剛出生的嬰兒在精神上處於適應外部世界的階段。即便對那些剛出生便已經具備了特殊行為能力的哺乳動物來說,也要經歷這個階段。我們要知道,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並不具備天生的行動力。對嬰兒來說,行為能力的產生不是由於精神能力被喚醒,而是由於精神能力的創造。我們會發現環境在他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環境的價值和重要性非常大,不過也要承擔風險。因此我們必須全方位地關注新生兒所處的環境,這樣他才不會不適應,抑或表現出回歸傾向,而是被他即將涉足的新世界深深吸引。這將有助於他完成對環境的吸收這一偉大任務。吸收知識是他取得進步、成長以及發展的基礎。嬰兒出生后的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我們都應給予特別的關注。①個階段很短,也就是他剛出生的時候。在此階段內,我們應遵循幾條簡單的原則。最初的幾天,嬰兒應該盡量多地與母親保持緊密聯繫。環境中的溫度、亮光以及聲音不應該與他在母體里的環境相差太大。因為母親子宮內的環境是安靜、漆黑且恆溫的。在現代的兒科診所內,剛出生的嬰兒和母親都被安置在四面都是玻璃牆的房間內,溫度需嚴格控制,並將其慢慢調節至與外界的正常溫度相同。玻璃是藍色的,光線也較為柔和。觸摸和移動嬰兒也要遵守一定的規矩。不能像以前那樣把嬰兒放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