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篇 精神胚胎 第二章 人類發展的奧秘

上篇 精神胚胎

第二章 人類發展的奧秘

我想,這些認識未免過於片面了。
不幸的是,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之中,卻有一些自詡為上帝的人享受著對孩子生殺予奪的至高權力。他們像黑暗中的野獸在等待獵物的出現,然後攻擊、吞食、摧毀一切。

新生兒的誕生

這裏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複雜的生命體能夠從無到有,演化成人?
通過觀察可以看到,在動物胚胎髮育的早期,一個細胞分裂為兩個細胞,然後分裂為四個,依次分裂下去,直到形成一個稱為「桑葚胚」的球體。然後這個內部中空的胚胎向內摺疊,形成一個具有雙層細胞壁、開口朝外的原腸胚。這個胚胎繼續進行一系列的分裂、內曲、增殖,最終發育成為各種結構複雜的組織和器官。
因此,對於人類而言,當一個新生兒即將出生時,我們期待的不僅是一個生命體的降臨,更是一種精神或者說人之本性的誕生。
「肉身成人」這一詞語形象地說明了嬰兒成長發育的進程。這是一個通過某種神秘力量激發本能,使軀體和各種器官具備活動能力的過程,由此一個胚胎肉化發育成為真正的人。
成人以為他們擁有天賦的權力為孩子創設一切,如同上帝造人一般。然而,他們忘了這種自封的近乎神聖的權力不過是一廂情願,成人的傲慢正是造成兒童不幸的根源。
因此,可以說,每一個新生嬰兒都是一個秘密,因為這個沒有自主行為能力的肉體最終會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誰都無法預測,甚至他本人也是如此。
這一切讓我們想起了《約翰福音》中的一句話:「他來到這個世界,世界為他而造,但這個世界卻不了解他。他來到自己的家,但家人卻不認識他。」

母親的天賦本能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生命形式便發生了變化,一生之中不會再經歷出生時遭受的那種劇烈的痛苦。人類本應該為這偉大而痛苦的轉換提供安排,人類文明的歷史也應該從此開始書寫,然而到目前為止,一切還是空白。
這是因為對成年人來說,他們還沒有做好接納嬰兒的準備,還沒有把他們視作真正意義上的人。儘管我們創造無數條件迎接新生命的降臨,可是我們的工作並沒有抓住重心,忽略了嬰兒真正所需要的東西。
我們能夠看出所有的動物幼仔長大后的樣子,羚羊的跑跳一定輕快敏捷,大象的外貌一定憨態可掬,老虎一定是兇猛的野獸,兔子一定愛吃蘿蔔和青菜。但是,每一個人卻各有特徵。嬰兒的牙牙學語有一天會成為語言,只是現在我們不知道他講的是哪種語言。他會學習從外界接受的語言,先是發音,然後是音節,最後是詞語。從行為角度而言,他將是一個具有自主意識的創造者,是新世界的建造者。
如果我們對比一下照顧嬰兒和母親的區別,想象一下他們之間有何不同,就會明白我們犯下的錯誤。
同樣,人類的幼兒不僅是一個物質的活體,它還是一個精神的胚胎,有著特有的心理指令。如果認為人類的心理世界比其他生物的更加高貴,無須經歷心理髮展歷程,那顯然是錯誤的。
他太脆弱了,沒有人敢去接觸這個幼小的身體。於是,他被託付給那些「有經驗的人」照料。可是,這些經驗並非都是科學、合理的,有經驗的人也不可能做到萬無一失。只有一雙強而有力的手去牢牢抱緊嬰兒是遠遠不夠的,人們必須學會正確的托抱姿勢。這就如同護士在為病人扎繃帶或者塗膏藥前,必須經過專業的和長時間的訓練,才能不給病人造成不適或者疼痛。
人類的確已經為新生兒做了許多事情。但是如果我們故步自封,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社會如何才能取得進步?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能夠為孩子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生殖細胞和其他細胞一樣簡單,唯一的區別就是它遵循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指令進行發育,如同一個忠實的奴僕熟悉主人的習慣,不需要任何書面的命令就會順從地工作。這些指令正是體現在細胞這種不知疲倦的發育活動之中,除此之外,我們無法尋到它的任何蹤跡。
但是,新生兒和病人應當區別對待,他們的需求並不相同。這個脆弱的小生命在做著各種不可思議的努力,用最初敏感的心理去感受世界,適應外部環境。
對嬰兒的護理不能只停留在預防嬰兒死亡或者防止嬰兒感染的層面,人們還需要關注兒童的心理九-九-藏-書問題,幫助他們適應外部世界。父母應該儘快認識到這一點,社會要加大宣傳力度,醫院也應當提供必要的培訓。
此外,我們還要重視托抱孩子的方式。當嬰兒與母體分離時,人們應當使用一種輕薄柔軟的東西將孩子的身體全部托住,就像他在母親體內所處的體態一樣。同時,我們要像護理病人那樣,對孩子輕抱輕放,動作輕巧熟練,尤其是當垂直或水平移動孩子時更要小心翼翼。
所以,兒童的心理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發展的奧秘。
通常意義上的肉體是指身體肌肉和器官組成的集合體,他們在意識的驅使下運動。沒有這些肌肉和器官,意識就沒有受體,無能為力。無論何種動物,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昆蟲,它的每一個活動都是器官運動和心理活動的結合體。尤其是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肌肉的活動更為複雜和精細。有些肌肉伸張,有些肌肉收縮,有些肌肉正向運動,有些肌肉反向運動。在意識的控制之下,一組肌肉的連續運動形成了一個動作,不同的肌肉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產生千變萬化的動作。正是由於身體中無數肌肉運動的組合和變化,才讓一個人可以自由地做出各種動作姿勢,就像小提琴家的手,可以用最細微的動作撥弄琴弦。
精神胚胎與外界環境的互動交流是緩慢和漸進的,在整個兒童時期都在持續進行。精神具有很強的主動性,會積極控制人體的行為,避免靈性的消失或者歸於混亂。這種不懈的努力最終收穫回報,一個心理健康、個性健全的人將會繼承前人的事業,為人類的繁衍和美好的生活做出貢獻。
如果認為嬰兒肌肉軟弱無力,無法站立,或者肌肉無法協調地完成動作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兒童的心靈就是一個精神胚胎,就像肉體胚胎需要母親的子宮一樣,它也需要一個特別的環境,溫度適宜、營養充分。這些精神胚胎肉化為人之時也就是孩子長大成人之際。養育精神胚胎如同養育肉體胚胎一樣,是每一個成人的責任。
實際上,哲學已經對嬰兒沒有行為能力的現象進行了探討,但是醫學、教育、心理等學科卻對此缺乏關注,而且我們很多人對此也長期視而不見。人們錯誤地以為,兒童的肌肉是消極被動的,他們沒有行為能力,內心空洞無物。人們認為,只有通過父母們的教育和培養,啟發孩子的靈性,兒童才能在未來取得非凡的成就。這是父母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他們是兒童心靈的塑造者和未來的締造者。父母們堅信,只有通過外部的引導和刺|激,才能夠啟發孩子的情感和智慧。
每一個物種都有自己的本能,都有與眾不同的肌體特性,都有自己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這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從一出生,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就已經註定,比如羊羔一定是溫順安靜的,獅子一定會兇猛,螞蟻總會嚴守紀律辛勤工作,知了只能孤獨地鳴叫。

精神胚胎的實體化

人們沒有認識到,兒童心理的發育是一個極其緩慢和極為隱秘的過程,兒童的主觀世界具有能動性,並且都會通過行為外化出來。兒童的心靈就如同黑暗中的小草,他們努力掙扎,期待光明喚醒意志的力量,去操控肉體。
事實上,新生嬰兒完全不需要衣服,甚至在他出生一個月的時間里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留意一下嬰兒服裝的發展歷史,便可以發現過去結實的襁褓已經發展為輕便的外衣。在一些繪畫、雕塑等藝術品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天使和聖嬰都是裸|露著身體。
我們應該期待,期待在成人的保護和幫助下,每一個孩子通過勤勉的努力,可以完全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這一過程,正是人類進化的奧秘所在。
人們把嬰兒從搖籃抱到肩上,高高舉起,然後放回到母親身邊。如果想象讓母親也做這樣的運動,將會是什麼結果。人們往往以為,嬰兒尚小根本意識不到快樂和痛苦,小心翼翼沒有任何意義。可是,我們為什麼要不遺餘力地去護理那些不省人事的危重病人呢?難道原因是病人需要身體上的救護,而不是精神或思想上的關心?因此,科學才會更多地關注病人的這種生理需求?
但是,在顯微鏡發明后,沃爾夫通過觀察鳥類的胚胎,發現生命的形成源於受精卵細胞。這個細胞同其他細胞一樣,由細胞核、細胞膜和細胞膜組成,並非像人們九-九-藏-書想象的那樣包含著生命的雛形。所有的生物,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是從這個簡單的原始細胞中發育而來。在顯微鏡發明之前,人們觀察到的植物幼株實際上是一個胚芽,它同樣是從胚胎細胞中發育而來,經過了成熟結果的階段,發育成為種子,然後落地生根繼續繁衍。
我並不想堅持說人類對於新生嬰兒缺乏關心。我相信,如果能夠有機會交流,美國的父母一定會告訴我他們是如何照看自己的孩子,德國和英國的父母也會說出同樣的話,並且質疑我無視各國在兒童護理方面取得的成就。事實上,我對很多國家做過研究,也非常明白這些進步。但我想說的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真正為迎接新生命的誕生做了應有的心理準備。
人的個性就是這樣形成的,毫不誇張地講,人類的精神是由兒童創造的,兒童是成人之父。所以,人們應當把兒童看作上帝賜予人類的禮物,把他們奉為神明,而不是恰恰相反。
人類的嬰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自主行為能力,然而令人難以理解是,其他哺乳動物的幼仔幾乎從一出生或者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站立、行走,並且掌握物種特有的語言。儘管有時這種語言顯得那麼微弱、可憐,就如同小貓喵喵叫、小羊咩咩叫、小馬嘶嘶叫一樣,但這些動物的幼仔畢竟擁有了語言,可以與母親交流,而人類的嬰兒卻只會尖叫和啼哭。
我們可以從動物身上找到類似的例子,比如動物的幼仔出生時身上都有一層絨毛,但它們的母親仍然會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它。
當嬰兒降生從母體中的自然狀態進入人類生活之後,他必須進行痛苦的掙扎去適應新的環境。我們人類又為這些幼小的生命提供了什麼呢?
但是,就像所有幼小的生命一樣,兒童的心靈還非常脆弱和稚嫩。因此,我們要像大自然保護生物胚胎那樣,為孩子們的心理提供保護。
嬰兒在出生時,不能站立,沒有運動能力,需要成人的照顧,而且這種狀態會持續數月、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嬰兒不會說話,發出的聲音只是哭聲和疼痛時的喊叫,以吸引成人的注意進行求助,他們學會說話所需的時間比掌握站立和行走的時間更長。
成人在對新生兒護理時,應當給予孩子的精神世界足夠的關注。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已經有了心理活動。我們不應當僅僅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教育」這一詞語也不能被局限於智力的發育,我們要從孩子誕生之時就關注他們的心理世界。
醫生在處理新生兒時並非處處妥帖。當孩子在絕望拚命地哭叫時,所有的人都會開懷大笑,大家以為哭聲就是他的語言,眼淚可以清潔眼球,哭泣可以擴大肺活量。
嬰兒出生以後,進入的不是一個自然環境,而是一個人造環境。這個環境是人類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對自然進行改造之後形成的「超自然」的環境。

生物學的序曲

哺乳動物在哺乳期受母性的驅使,精心地照料自己的後代。以家貓為例,母貓會把新生的貓仔藏匿在一個陰暗僻靜的角落,並且時刻保持警覺,防止有人發現小傢伙。一段時間之後,當長大成熟了一點兒,貓仔就會活蹦亂跳地跑出來。
生產之後,母牛會獨自帶著小牛犢離開牛群,單獨進行照料。它會用前腿護住小牛,為它禦寒;它會耐心地舔舐小牛的皮毛,為它「梳妝打扮」;它會用三條腿站立,方便小牛吃奶。回到群體之後,母牛仍然會一絲不苟地哺乳、照看小牛。所有雌性的四肢哺乳動物都有著同樣的表現。
基督教認為,新生兒是神靈肉化的人身,成為人,降臨於世。而科學認為,人只是肉身,是各種器官和組織的組合體,發育成為生命。
和母親一樣,新生兒也剛剛度過死亡的危險期。有時嬰兒幾乎窒息,需要人工呼吸挽救生命;有的頭部被擠壓變形,皮下出血。當看到他們活著的時候,這種喜悅和快樂應當是一種劫後餘生的慶幸。
與動物行為受固化的本能驅使不同,人天生有著行動的自由,至於行為發展的方向則無法預知。因此,我們應當為兒童的行為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引導行為自主趨向合理。從這個角度講,動物如同機器批量生產出來的產品,表現著物種固有的一致特徵,而人卻是手工品,每一件都經過作者的精雕細刻,每個人都不相同,這真是大九*九*藏*書自然的傑作。之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根本原因在於每個人有著各不相同的心理世界,不同的精神創造著不同人物性格。這種創造活動緩慢而持久,貫穿於一個人的一生,它不會進行簡單的同類複製,而是賦予每一個人獨特的特質,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這就是精神肉化成人的過程。
我想講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們儘管對孩子有著無限的熱愛,但是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產生了一種防範的本能,也可以稱之為自私的本性,對於自己擁有的東西保持著強烈的佔有慾,即使是破爛也會敝帚自珍。他們把孩子視作私有財產,對孩子嚴加看護。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們千方百計地管教孩子,要孩子聽話,不要弄髒自己,不要破壞東西,不要做「搗蛋鬼」。他們時時刻刻在防範孩子惹麻煩!
我們喜歡孩子,因為他們稚嫩可愛,有時我們甚至把他們看作手中的玩偶。但是,我們往往只是對於他們的生理或者說身體細心呵護,但卻忽略了對孩子心理的關注。
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人類的後代在運動能力方面發展緩慢,顯得「笨拙」了許多,尤其是在出生時人類幾乎沒有任何運動功能。儘管如此,嬰兒的感覺器官已經開始活動,能夠感覺到光線、聲音、觸摸等。
實際上,兒童的心理非常脆弱,他們精神發育的途徑在成人的干預之下,不斷地畸變,結果兒童的天性被慢慢抹殺。如果大家心目中成人的神話形象不被打破,那將是整個人類的悲劇,因為一代一代扭曲的心理被遺傳繼承下去,人類的使命終將結束。
我曾經見到過一個剛剛被救活的窒息嬰兒,馬上被放進一個水盆,在快速下沉時,他猛然睜大了眼睛,四肢僵直,身體顫抖,好像突然受到了驚嚇一樣。這是他人生經歷的第一次恐懼。
當沃爾夫發現生殖細胞的分裂時,他向人們展示了生命體誕生與成長的過程。同時,他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直接觀察的方法,證明生物體中蘊含著一種本能的力量。他的結論徹底否定了萊布尼茨和斯帕拉尼的觀點,即受精卵是生命體的雛形。
嬰兒出世之前在一個沒有任何干擾、恆溫的液態環境中長大,但是轉瞬之間,他來到世間,液體被空氣所取代,一切變得完全不同。
新生兒當然需要保暖,但他們需要的不是衣服,而是溫暖的外界環境。眾所周知,衣服並不能提供熱量,只能起到保溫的作用。如果外界環境是溫暖的話,衣服只會阻礙嬰兒從外部獲取熱量。
嬰兒出生后被包裹得嚴嚴實實,人們以為這就可以代替母親的子宮。結果,可憐的小生命被壓制得動彈不得,僵直地躺在大人的懷裡。
我們要認識到,嬰兒自出生時起就產生了精神活動,可以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即使在淺顯、基本的概念層次上去認識嬰兒的潛意識,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嬰兒已經具備了人的本能,比如身體消化系統的活動及心理活動。如同哺乳動物的幼仔,這些本能活動能夠迅速內化在行為之中,顯現出所在物種的特性。
受精卵細胞與其他細胞的一個顯著區別在於,它會按照預定的指令快速地分裂。沒有任何軌跡可以追溯到這種分裂,在細胞的內部,一個極小的東西——染色體決定著遺傳特徵。
動物的肌體在出生時被本能激發,進而決定了它們的行為特徵,比如老鼠生來會打洞、鴨子生來會浮水一樣。每一個新生命不僅僅是生命的物質體,更是一個精神體的誕生,受本能的驅使,通過自身的行為和動作表現出所在物種獨一無二的特徵。
有些人認為人類的文明已經給予新生兒太多的關注了。可是,事實的確如此嗎?
所有哺乳動物的胚胎包括人的胚胎,第一個發育的器官是心臟。初期,胚胎的心臟只是一個細胞發育而成的囊泡,按照固定的節奏搏動,即母體的心臟跳動一次,它跳動兩次。心臟永不停止地跳動為其他器官的形成提供養分,成為生命孕育的發動機。
儘管哺乳動物種類繁多,但無論是野馬、野牛、野豬還是狼、老虎等動物,這種母性的關懷卻是相通的,母親們的表現的確令人感動。
胚胎的發育簡直是一個奇迹,它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通過巧奪天工的手法進行造物。有的細胞發育成軟骨,有的發育成神經,有的發育成皮膚,這些細胞按照不同指令沿著各自路徑獨立發育,形成不同的器官https://read•99csw•com和組織,待生命誕生之後,這些器官和組織又分別行使著不同的功能。這種造物的奇迹被小心翼翼地裹藏起來,深埋在胚胎之中,待大自然打開時,一個新鮮的生命便來到世界上。
新的生命誕生之後,就會接受神秘力量的指引,讓它發生行為,表現出所屬物種的特徵,賦予他適應環境的能力。而外部環境又為他們提供生存的手段,誘使生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動,維繫整個大自然的和諧和生生不息。
顯然,大自然對這些生命的發育過程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安排,並時刻關注著生命的進程。當母性喚醒新生命的潛在本能時,不僅表現在對於後代身體的照顧,更表現在用體貼的母愛和關懷滿足後代的心理需求,激發後代潛藏的本能。
觸摸和摟抱嬰兒的動作讓我們想起了天主教牧師在祭台上使用聖器,他們態度虔誠,手法嫻熟,彷彿經過深思熟慮一般。所有的儀式都在一種神聖、沉靜的氛圍中進行,陽光透過花色玻璃灑下點滴光芒,增加了莊重的色彩。新生兒也應當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
每一種生命即使是低端的生物,比如蜜蜂,也具有不可思議的本能,本能可以使它們通過群體生活在複雜的環境中生存。這種本能在蜂卵和幼蟲身上並沒有表現,只有成熟的蜜蜂才會具備如此能力。同理,鳥類只有在孵化出來之後才會擁有飛翔的能力。
生活在野外的哺乳動物對它們後代的照顧更加細心、體貼。雖然絕大多數動物過著群居生活,但是在臨產之前,母親會離開群體,尋找一個安全的藏身之所。生下幼仔之後,母親會讓子女與群體隔離一段時間。時間的長短因動物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有時是兩三個星期,有時是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在此期間,母親既是護士又是保姆,呵護著幼小的生命。為了避免光線和噪音對幼仔造成干擾,母親會尋找一處僻靜幽暗的場所作為巢穴養育後代。儘管幼仔已經可以站立行走,但是在它們完全適應環境並掌握生存本領之前,母親仍然會進行隔離,不讓它們進入群體生活。
人的精神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的創造性引導肌肉之間相互配合,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和練習,配合才臻於完美。我們必須承認,這種精神是人類身上存在的第一個事實。人類那生機勃勃的精神必須通過肉體外化出來,才能在大千世界中展示自己、表達自己。這是兒童生活的第一章節,也是人類的第一個任務。
但是,嬰兒就沒有受苦了嗎?他們來自一個沒有一絲光線和一點聲音的地方,為什麼我們沒有考慮到光線和噪音對他們的干擾呢?
這個小生命並不僅僅是一個物質肌體,就像生殖細胞神奇的發育規則一樣,它擁有自己的心理機能。新的肌體不僅是各種器官的運行,還含有其他既定的心理規則,比如本能就蘊藏其中。本能不能存在於單個細胞之中,只能存在於生命的活體之中。如同每個生殖細胞擁有各自不為人知的發展圖譜,無論屬於哪個物種,每個新生的肌體都擁有獨自的心理機能,這種機能可以使他們能夠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
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父母習慣為孩子準備華麗的搖籃和花邊刺繡的嬰兒服裝。按照這個邏輯,如果父母要責打孩子,使用的也要是帶金手柄的鞭子。家長這種浮夸奢華的表現只能說明他們根本沒有去體會孩子的心理。家庭的富裕提供給孩子的不應是奢侈的享受,而應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對孩子最好的愛護莫過於一處遠離街道噪音的房間,光線柔和、溫度適中。
為了不讓孩子打擾休息,我們會把嬰兒抱走,只在吃奶的時候抱給母親。與此同時,人們為嬰兒穿上花里胡哨的衣服,彷彿是宴會的主人,而我們這些賓客站在一旁圍觀、起鬨。孩子在這樣喧鬧的場合中,無論如何是得不到休息的。
兒童在出生后立刻產生心理活動,它先於身體的生理活動之前而存在,獨立於外在的表現行為,並且為肌肉和器官的運動發出指令。
然而,哺乳動物被人類豢養之後,這種母性的本能遭到了破壞。例如,母豬會吃掉剛剛出生不久的小豬,而母野豬卻又是動物界中最溫柔體貼的母親。甚至被關在動物園籠子中的母獅有時也會吃掉自己的幼仔。這些現象說明,動物的本能只有在完全自由的環境中才能夠展現出來,人為的束縛和干預會導致本能的變異。
母親對於幼仔九*九*藏*書的照料不僅僅局限在生理方面,她們還要努力喚醒新生命內心深處的本能。柔和的光線和安靜的場所有助於激發新生命的本能,促使它們快速適應外部環境。隨著四肢力量的不斷增強,小馬開始認識和跟隨母親,在遺傳基因的作用下顯現出馬的特徵。在小貓睜開雙眼、開始行走之前,母貓不會允許其他物體靠近小貓。
我們為什麼就不能給予新生兒如此待遇呢?
新生兒的四肢對於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而且具有出色的柔韌性,即使是吮吸和吞咽這樣複雜的動作,嬰兒也可以從容地完成。與動物的幼仔相比,大自然給予人類嬰兒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所有的肌肉等待意識的召喚,等待精神發出的指令。嬰兒不僅要發育成為人,會說話、會直立行走,而且要成為一個具有獨立個性的人。
我相信,在對孩子的內心世界有了更多了解之後,人們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去照料孩子。比如在維也納,人們嘗試為嬰兒床進行加熱保溫,採用一次性吸附材料做床墊子。
雌性哺乳動物的母性本能清楚地表明,剛剛出生的幼仔初次接觸外界環境時需要特殊的幫助。當這些小生命歷盡艱險來到世間,它們還需要經歷一個短暫的非常時期,使自己得到充足的休息,讓各種器官開始活動適應環境。隨後,它們就進入哺乳期也是世間生活的最初階段。在這個階段,母親的餵養、照料和保護至關重要。
動物的不同本能可以馬上通過行為表現出來,人類的心理世界卻往往深藏不露,不會立即表現出來。這是因為動物的行為受既定本能的主導,而人類的行為則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自我營造的空間中成長,這個過程不可預知,充滿艱險,而且深不可測。每一個兒童的心中都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展現出來。正如生殖細胞的分裂圖譜無法揭示一樣,兒童的心靈秘密也只能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顯現出來。
因此,動物的特徵並非植物性一樣的外觀特徵,而是一種「心理特徵」。只要這個動物一出生,它便具有了這樣的靈性特徵。但是,人類的嬰兒在出生時卻為什麼沒有顯示出來這種心理特徵?
當嬰兒出生時,受盡苦難的母親往往成為所有人關心的焦點。大家都擔心母親太累了,要給她創造一個昏暗、靜謐的休息環境。
事實上,人類對生命初期的理解尚處於空白,就如同一張白紙,沒有人書寫任何歷史,因為沒有人考慮過一個嬰兒還會有什麼樣的心理需求。可是,我們為什麼沒有意識到嬰兒時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影響他的一生呢?
嬰兒嬌嫩的眼睛從來沒有接受過光線,他的耳朵從未感受過聲音。直到降生的那一刻,他一直在母親的子宮「襁褓」中生活。可是,現在有了光線和聲音的刺|激,而且周圍都是粗糙堅硬的物體,以及成年人粗暴的對待。
對新生兒的態度不應當是憐憫,我們應當帶著對造物主創造如此神跡的崇敬之情,把這個生靈看作是一個等待解讀的神秘世界。
母親們在臨產之前不僅會尋找一處安全的獨居場所,還會不辭勞苦為後代建造一個「安樂窩」。比如,母狼會在僻靜幽暗的密林深處中覓得一處洞穴作為「產房」,如果沒有合適的地方,它會挖出一個洞穴,或者以中空的樹榦為窩,叼來一些柔軟的東西,甚至咬下自己的胸部的毛髮為即將出生的孩子打造一個溫馨的「家」。這樣既是為了保暖,也方便給小狼餵奶。母狼一次能產下六七隻甚至更多的幼仔,出生后這些小傢伙閉著眼睛,也聽不到任何聲音。母狼認真哺育它們,一個都不會放棄。哺育期間,對於靠近狼窩的動物母狼會主動發起攻擊。
有一種理論認為,動物的本能活動是同類物種基因世代遺傳的結果。那麼,人為什麼不能從祖先那裡遺傳直立行走、說話這些行為呢?事實上,人類的心理活動比動物要複雜得多,很難想象人類沒有獨特的心理髮育規律。人的心理本能不會像動物那樣通過既定的行為直接顯現出來,而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等待神秘力量的召喚。
在胎兒發育的過程中,心臟通過母親的血液吸收養分,確保胎兒所需的營養。同樣,孩子的心靈就是精神胚胎的「心臟」。這個「心臟」與外界環境進行著交流,通過交流,個體得到發展和完善。兒童所接受的外界的一事一物、一言一行都會被心靈所理解,成為精神生命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