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篇 新教育 第八章 兒童的心理畸變

中篇 新教育

第八章 兒童的心理畸變

成人將自己凌駕于兒童之上,拒絕接受兒童的心靈,替代兒童的活動。然而,成人卻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幫助都是無益的,他們其實是在熄滅兒童的心靈之光。
但是,謊言並不會奇迹般地自行消失,我們需要幫助兒童再造一顆真誠的心,讓他們去深入現實生活,解開精神的束縛,用正確的態度去理解世界,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八)說謊
兒童尚處在生命的早期階段,還只是一個精神胚胎。上面歸納出的這個簡單而清晰的原因正是導致兒童心理畸變的唯一且又不易察覺的原因。
有時謊言是小聰明的表現。我認識一個5歲的小男孩,母親臨時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制學校。他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輕的老師,責任心很強,對他關懷備至。一段時間之後,小男孩開始向母親抱怨班主任過於嚴厲。於是,小男孩的母親向校長詢問情況,卻發現班主任對他非常親切,總是熱情地照顧他。於是,母親叫來孩子問他為什麼說謊。孩子說:「我不喜歡校長,可是我不能說啊。」看來小男孩說謊不過是權宜之計,因為不敢指責校長,所以才把怨恨轉嫁到了班主任身上。
我們學校里有一個來自西班牙家庭的小女孩,她有三個姐姐。每當晚上下雨打雷,小女孩是姐妹中唯一不害怕的,而且她還會帶著三個姐姐穿過房間來到父母的卧室,讓她們躲在父母的身邊。小女孩沒有表現出任何恐懼,成為姐姐們的心理支柱。每當晚上姐姐們感到害怕的時候,她們就會跑到妹妹那裡尋求安慰,擺脫內心的焦慮。
成人在兒童面前總是顯得那麼強大,因此現實生活中兒童學會了利用成人,兒童與成人之間的衝突由此而生。為了讓孩子高興,成人一般都樂於讓步,滿足他們的要求,剛開始的時候矛盾並沒有激化。然而,當取得第一次勝利后,兒童會爭取第二次、第三次,不斷地變本加厲去索取,成人不斷退讓,而兒童卻得寸進尺。成人幻想著兒童滿足的樣子,可夢想之後卻是苦澀的味道。幻想是無限的,而物質是有限的,最終衝突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兒童為所欲為,成人的災難如期而至。這時,成人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承認是自己寵壞了孩子。
這個結論看似出乎人們意料,但卻是一種普遍的事實,而且早已存在。自古以來,人被認為具有雙重人格:一種是上帝創造人類時賦予的性格,另一種是人類墮落形成的性格。後者使人從一出生便帶著最初的罪惡,即原罪。原罪本身微不足道,但是卻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意味著對創造精神的偏離,對宇宙生存法則的背棄。自此,人就像一葉扁舟,隨波逐流,沒有能力克服生活中遇到的障礙和思想意識中產生的錯誤,人迷失了自我。
教師們必須認識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兒童的心靈因此蒙上了一層陰影,使心理的發展失去方向,變得盲目。這就如同靈魂在潛意識裡說:「你們隨便說,我就是不聽;你們不停地說吧,反正我聽不見。我無法建造自己的世界,因為我正在修建一座拒絕你們進入的城堡。」
上述觀念是一種人生哲學的總結概括,它可以為兒童的生命提供一個明確而且富有啟示性的答案。即使是某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可能造成兒童的畸變,但是這種變化卻被成人以愛的名義粉飾,進而導致不易被人察覺。但歸根結底,這一切源自於成人內心深處的愚昧以及隱藏在他們潛意識中的自私之心,而其強大的力量給兒童造成了極其消極的惡劣影響。然而,兒童常常能夠更新自己,重新煥發活力,繼續沿著正確的發展方向前進,兒童的發展模式也決定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
我們可以看出,當違背自然規律強迫兒童進食,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兒童會進行反抗。除此之外,當兒童對身邊的一些人產生強烈依賴時,就會失去吃飯的慾望。他們臉色蒼白,沒有活力,無論是治療還是陽光、大海抑或是戶外活動都無法激起他的食慾。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兒童遠離壓抑他們的人,給他創造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消除他們對這些人的依賴。人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認識到,心理因素與那些看似與精神沒有任何關係的生理現象,比如飲食問題存在著關聯。事實上,貪吃也是精神麻痹的惡習之一。托馬斯·阿奎那對此作了精確的闡述,他認為貪吃和智力存在著因果關係,貪吃削弱了人的辨別力,使人無法正確認識現實。對於兒童而言,問題恰恰相反,心理造成了厭食。
成人一般會對兒童進行口頭的訓誡,從道德層面教育他們要尊重別人的財產,不能隨意拿別人的東西。可是當越過雷池,慾念滋生,兒童只想獲得別人手中的東西,他們就離正常的心理生活越來越遠了。佔有的慾望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進入了兒童的心靈,讓人以為這不過是兒童的本性而已。
兒童對周圍環境的熱愛使他們產生動力不停地活動,熱情的火焰不停燃燒,如同身體元素與氧氣接觸后燃燒一樣,發散出生命的溫度。一個健康的兒童讓人感覺到他生活在一個適宜的環境之中,離開這個環境他就無法實現自我。如果沒有一個適合心理成長的環境,兒童會變得非常脆弱,出現心理畸變和自我封閉,變成一個無動於衷、難以捉摸、空虛、無能、任性、令人厭煩和脫離社會的人。如果兒童沒有找到自己發展的動因,那麼他只能看到「物」,並且想要佔有它。當獲取和佔有變得易如反掌,那麼智慧之光和愛將失去作用,兒童心理的發展也會偏轉方向。一個兒童看到一塊金錶,雖然他看不懂時間,也會說:「我要。」另一個兒童也說:「我也要。」即使他佔有了這塊表,也會隨時丟掉它,不會使用它。於是,人們就在這樣的相互爭鬥中開始了競爭和破壞。
心理畸變可以通過身體的反應表現出來,但是有一些反應往往被人們忽視,認為和心理沒有關係。現在,醫學研究已經證明許多疾病都存在著心理原因。即使是某些看上去僅僅是生理原因造成的壞習慣,也有著深刻的心理根源。其中一些特點在兒童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營養失調。一些活潑好動的孩子容易貪吃,很難通過勸說以及講解健康知識使其節制飲食。這些兒童胃口很大,造成飲食過量,但卻往往被成人高興地認為是「胃口好」。這種習慣會造成兒童營養過剩和消化不良,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嚴重損害身體健康。
成人總是告訴兒童這些事情不能做,那些事情不能做,這讓他們感到灰心喪氣。可以設想一下,讓殘疾兒童與一個身手敏捷的正常兒童賽跑,他肯定會感到羞辱;如果讓一個沒有經過訓練的個頭矮小的人與一個身材魁梧的職業拳手比賽,他肯定會感到絕望。尚未邁出第一步,努力的願意就已經灰飛煙滅了,嘗試開始之前已經丟掉了信心。成人不但挫傷了兒童的自信而且使兒童感到自己的無能,兒童心靈激發的火花被一次又一次地撲滅。其實,成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他會說:「你不能做這件事情,無論如何也做不成。」如果是一個沒有修養的成人,可能會脫口而出:「笨蛋,你怎麼會想著做這件事呢,你沒看到自己做九_九_藏_書不到嗎?」這種做法不僅阻礙了兒童行為的自主性和連貫性,而且還對孩子造成了深深的心理傷害。
「我心已死,凝固成一塊透明閃爍的堅冰,一切的對抗都被打得粉碎。」「我心如磐石,打它,受傷的卻是自己的手。」在《神曲》地獄篇里但丁把愛和恨分別描寫為流水和堅冰,而恨就隱藏在地獄之中。成人把社會上的慣例和習俗用謊言進行裝飾,將最可怕的謊言隱藏在潛意識中,用這些謊言去適應社會生活,而最終孩子心中那流淌的愛凝固成恨。
與之相反,那些正常的兒童則表現出很強的自信心,總是對自己的行為充滿了信心。「兒童之家」的兒童們就很好地表現出了這一點。當有客人因為假期來學校拜訪感到失望時,即使老師不在,孩子們也會打開教室,召喚小夥伴們像平常一樣非常自然地勞動。這些孩子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表現的沉著冷靜,自信而不失風度。因為孩子們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能夠把握整個活動的進度,因此能把事情辦得恰如其分。
障礙!這個詞語發人深思,使人聯想起在尚未獲得生理衛生知識,不知如何健康生活時,人們先把自己保護起來,避免接觸陽光、空氣和水,生活在密不透光的高牆之內,一天到晚都緊閉窗戶。人們厚厚的穿著就像一層又一層的洋蔥外皮,使皮膚的毛孔與純凈的空氣隔絕。因此,生命的發展與外界環境完全隔離開來。
從社會的角度看,也存在著同樣的障礙。為什麼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孤立?為什麼每個家庭要自我封閉?家庭之間的相互遠離並不是為了自我欣賞,而是為了與他人拉開距離。這種屏障不是為了保護愛,因為它是封閉和難以逾越的,比任何牆壁都要堅固。社會階層和民族之間的隔離也是如此。矗立在不同民族之間的障礙並不是為了區分出一個個統一和同質的群體,而是為了維護自由和安全。但因為相互孤立和敵視產生的焦慮反而加劇了各民族之間的隔閡,阻礙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產品的流通。如同文明因交流而產生,世界將會怎樣?我們是否可以把民族之間的隔閡看作是因飽經痛苦和遭受侵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呢?傷痛已深入人心,並且在不斷地瀰漫和疊加,使障礙變得更加牢不可破,從而使國家變得僵化,削弱了一個民族的生命力。
實踐表明,在兒童正常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所有被普遍認為屬於兒童的特點都消失了。這不僅包括那些被稱為兒童缺點的特點,比如邋遢、叛逆、懶散、貪婪、自私、易怒,而且還包括一些兒童的優點,比如想象力、喜歡聽故事、對大人的依戀、愛玩遊戲、順從等等。此外,還包括一些科學研究認為屬於兒童獨有的特點,比如模仿、好奇、善變、注意力分散等等。這說明,人們迄今為止所了解的兒童的天性不過是一種表象,它掩蓋了兒童真正的原始本性。
或許人們會問,一個心理正常發育的兒童是否會激發出性格中的英雄主義因子。從我們的教學實踐看,我們沒有見到過任何英雄事迹,最多不過是一些崇高的願望,與真正的英雄行為相去甚遠。在我們的學校里,謹慎是兒童的共性特徵,這可以讓他們避免遭受各類危險,比如在用餐時使用刀叉,點火柴照明、在無人陪伴的情況下在水池邊遊玩,穿過城市的馬路等等。總之,在我們的學校兒童能夠把握自己的行為,避免魯莽行事,平和而自信地生活。因此,一個擁有健康心理的兒童可以學會謹慎行為,避免將自己推向危險的境地,即使遇到危險也可以從容應對。
謊言可以是故意編造出來描述幻想的。這樣的謊言並沒有欺騙的目的,也沒用摻雜個人企圖,很容易取信於人。它就像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如同演員在扮演某個角色一樣。比如,有一次,幾個孩子告訴我媽媽為了保證健康飲食,在請人吃飯時做了一道天然而美味的菜品,贏得了客人們的讚賞。故事聽起來非常有趣,於是我讓母親們告訴我如何做這道菜。但是,母親們卻告訴我,她們從來沒有這樣做。看來,這一切都是兒童的想象,他們的謊言就像在演繹一個故事。他們只不過是在講故事,沒有惡意。這種謊言與不知道真相、因為懶惰不求甚解以及蓄意編造的謊言性質完全不同。
在很多描寫兒童心理的童話故事中對兒童的這種感覺有著細緻的描述。在故事中兒童對他們的幻想感到亢奮,沉迷於自己幻想的世界,求助於仙女獲得恩賜、財富以及超越常人的能力。仙女是兒童世界中成人的化身,她們形態各異,有好有壞、有美有丑、有窮有富,生活在森林里、魔幻城堡中。年齡大的仙女是奶奶,年輕美貌的是媽媽,衣衫襤褸是窮媽媽,錦帽貂裘的是富媽媽,她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
這種謊言用虛假代替真實,無論是偶然為之還是一貫如此,都與我們談論的兒童為了自己我保護、掩蓋自己的真實企圖的謊言不同。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正常的兒童也有可能撒謊,但這與自我保護沒有關係。
心理因素與飲食習慣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一些乖巧聽話的孩子特別容易患上厭食症,而且很難治愈。一些孩子拒絕吃飯,而且態度堅決,這讓家長和老師們一籌莫展。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那些貧困以及瘦弱的孩子身上就會更加令人不安,因為他們本可以抓住所有的機會攝取食物補充營養。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就行成為一種疾病,嚴重損害兒童的體質健康。厭食與消化不良並不相同,消化不良是由於消化器官的病變導致食欲不振,而兒童厭食主要是心理原因造成的。有時,兒童拒絕吃飯是出於自我保護,比如當成人強制喂他們吃東西,或者強迫他們按照成人的節奏加快吃飯速度。兒童專家對此表示認同,而且他們還注意到兒童吃飯的節奏比較慢,中間會有很多次停頓,不會一次吃完所有的食物。處於哺乳期的嬰兒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他們吃奶的時候不會離開奶嘴,即使離開奶嘴也是為了休息一下,然後繼續吃奶。這就是他們的慢食節奏。
一個正常的兒童應該是把自己與外界環境聯繫起來,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活動之上。據此,我們可以推斷,所有兒童心理畸變的根源是唯一的,那就是在他通過肉體化身成人的時候,外界環境妨礙了他精神的發展。
「我們是新生的嬰兒,熱愛精神的乳汁。」正是這種衝動,即對於環境的熱愛才真正體現了人的特性。把兒童的這種熱愛理解為激|情是不準確的,因為激|情是暫時、一時的衝動,而這種愛卻蘊藏著對生命的無限渴望。

心理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這種心理的自我保護緩慢而持久,使兒童失去了成長的活力,因此也就無所謂願不願意的問題了。老師認為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天生愚鈍,或者對於某些科目智力低下,比如數學或者拼寫改錯。如果心理障礙在許多科目,有時甚至是全部科目的學習上都有所反映,那麼這些聰明的兒童就會被認為有智力缺陷,而且在他們多次留級之後,最終會被當作弱智兒童。通常情況下,心理障礙會造成理解事物的困難,同時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我https://read.99csw•com們有時會看到兒童因為不喜歡某一個科目而對學習,甚至包括學校、老師和同學深惡痛絕。此時,愛心和熱情已經無影蹤,兒童由於害怕上學而最終離開校園。
(三)依賴性
然而,兒童同樣需要這樣的行為準則,但是他們卻始終無法按照自己制定的計劃行為。當他正在玩耍,成人會告訴他散步的時間到了,於是為他穿上衣服,帶他出門。或者他正在往桶里裝石子的時候,媽媽的朋友來了,於是媽媽會讓他停下手頭的工作,帶他去見客人。成人總是在不斷地干預兒童的生活。作為強勢一方,成人從來不會詢問或者考慮兒童的感受。他們認為兒童的行為毫無意義,總是在支配兒童。但是,在孩子面前當成人請求其他人,甚至傭人幫忙時,他一定會用「請您」或者「如果可以」之類的話打斷別人,表達歉意。這會讓兒童感到他的地位不如其他人,因而產生自卑的心理。
另一方面,心理障礙更難克服,即使是年齡尚小的兒童也是如此。心理障礙在內心築起了一道屏障,將心靈禁錮其中,以防受到外部的傷害。這堵高牆也將外界美好的事物阻隔在外,失去了幸福的源泉,而高牆之內正在上演一幕幕諱莫如深的悲情故事。高深的科學、充滿奧秘的數學,以及精美的語言和迷人的音樂都成為「敵人」,被排斥在外。一些能力得到了畸形發展轉化為無知和愚昧,本應充滿愛和活力的生活失去了顏色。學習成為一件令人厭倦的事情,進而導致對整個世界的反感,而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整個世界。
狡黠的孩子們總是能夠用自己的智慧去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那些乖巧的兒童說謊就像是條件反射,謊話脫口而出。這種謊話總是充滿了天真,甚至不符合常理,因此一眼就能識破。然而,成人們在揭穿孩子謊言的時候總是忘記了謊言背後的東西,他們的謊言往往沒有惡意,純粹是為了保護自己,防範外部的侵擾。那些自卑的兒童更容易說謊,因為面對成人的指責,內心軟弱、性格羞怯的他們會選擇通過撒謊逃避成人對他們的羞辱。
在學校里,老師們發現想象力豐富的孩子並非像人們認為的那樣也是成績優秀的孩子。相反,這些兒童學習成績一般,甚至可以說毫無成就可言。但是,沒有人會認為這些孩子的智力出了問題,而是以為不過是富有創造力的智慧無法融于實踐罷了。出現心理畸變的孩子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智力的退化,也就是說他們無法支配自己的心智,也無法引導他們智力的發展。這不僅表現在企圖通過幻想逃避現實,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智力發展或多或少受到了抑制和打壓,使兒童喪失了勇氣,陷入自我封閉。因此,與心理正常的相比,這些兒童的平均智力較低。這個現象源自於心理畸變,心靈離開了原來的位置,因而需要精心的呵護才能使其複原。但是,成人在教育過程中更多採用的卻是一種壓迫強制的方法,通過外力企圖糾正兒童的心理畸變。然而,外力的強制對畸變不僅沒有作用,而且還觸發了心理的自我防衛。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防衛並不是一種真正的抵禦,即針對外部行為的反抗,而是完全失去意志控制的心理保護。它意味著潛意識拒絕接受外界賦予的想法,因此也拒絕理解那些強加的觀念。心理分析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障礙」。
事實上,在學校里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那些任性和暴躁的兒童很容易發生轉變,似乎突然之間從遙遠的世界歸來一樣。他們的轉變不僅表現在從混亂無序到專心致志工作的外在改變,還表現在他們在內心深處感受到了滿足和平靜。心理畸變的消失是一種自然的變化,如果畸變在兒童時代沒有得到根除,就可能伴隨一個人的終生。許多被認為想象力豐富的成年人,實際上對於所處的環境只是模糊的感覺,而且僅僅停留在感官層面上。這些所謂富有想象力的人沒有秩序感,他們多愁善感,總是喜歡讚美陽光、天空、色彩、花朵、風景、音樂,他們對生活中事物的感知就像是在閱讀一部小說。他們並非真正熱愛口中讚美的陽光,甚至不會駐足片刻去感受光線的撫摸;星星雖然賦予了他靈感,可是他沒有仰望星空的激|情,甚至不具備基本的天文知識;他聲稱愛好藝術,但卻創作不出任何作品,因為他們沒有深入地體驗生活。他們經常不知道該用雙手做些什麼,可是又無法克制自己,神經質般地亂摸東西,很容易打碎物品,心不在焉地扯碎他們讚美的花朵。他們創造不了美好的事物,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也無法找到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如果沒有人拯救他們,他們就會迷失自我,因為他認為自己感官功能的衰退和能力的喪失是一種正常情況。在生命早期,他們的思維產生混亂,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誤入歧途,而且在這條錯誤的道路上越行越遠,最終畸變的心理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
(七)恐懼
「惰性」是一種精神的壓抑狀態,如同人患上重病,身體狀況嚴重衰退一樣。反映在心理領域,就是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下降。天主教認為惰性是七宗導致靈魂瀕臨死亡的罪惡之一。
那些順從的兒童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說服成人,他們會表現出熱情、哭泣、哀求、悲傷以及可愛,希望贏得成人的同情。成人不斷讓步,直到無路可退,此時兒童會被惹惱,認為自己正常的要求被忽視,因而心理髮生了扭曲。成人應當為兒童的這個惡習承擔責任,因為正是他們的一再忍讓鼓勵了兒童的慾望。
謊言是智慧的一種表現。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兒童的心智也隨之發育和健康,並且成為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智慧就像衣服一樣,對人而言不可或缺,可以讓人表現出端莊得體和美觀大方。在「兒童之家」,經過我們的教育,孩子們摒棄了許多社會惡習,以一種真實、自然的形象示人。
然而,在學校里,我們卻看到他們會立刻集中精力在一種勞動上,幻想和混亂無序馬上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安靜平和投身於現實的兒童,他通過勞動實現自我發展。於是,一切步入正軌,正常化得以實現。兒童的運動器官在內心引導之下脫離了混亂的狀態,並最終成為認識世界、獲取智慧的工具。於是,曾經飄忽不定的好奇心變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動力。
這裏談到的恐懼並非人在危險面前處於自我保護的本能而表現出的恐懼。與成人相比,這種正常的恐懼心理在兒童身上出現的情況比較少,究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兒童經歷的危險比我們少,而且當面對危險時,兒童常常會表現出比成人更大的勇氣。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比如在城市的道路上兒童與車輛擦肩而過,在農村兒童攀爬高大的樹木或者陡峭的山坡,不顧一切地衝到河流和大海里學校游泳等等。而且,兒童見義勇為,解救遇險同伴的英雄事迹更是不勝枚舉。有這樣一個故事,加利福尼亞的一個孤兒院發生了火災,人們在遇難中看到了一些孩子,他們不顧危險跑到盲童的宿舍試圖解救他們的盲人同學。在兒童協會的各read.99csw.com類報紙上,經常可以讀到兒童類似的壯舉。
心理畸變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就像一棵大樹長出了多餘的枝杈,但其根源卻是相同的。只有抓住了畸變的根源,才能夠找到回歸正常道路的途徑。然而,在心理學和教育學看來,這些多餘的枝杈不過是個別現象,而且彼此之間沒有關係,應該分別對待和研究。
但是,如果我們回到現實,放眼望去會發現生活里到處充滿了謊言,如果不去改良,我們社會將會沉淪。事實上,在學校里有很多孩子被認為性格倔強或者叛逆,原因只是他們沒有養成向謊言妥協的習慣,與其他孩子相比敢於更真誠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已。教師們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社會關係之中交織著謊言,我們崇尚的道德流於表面,而且被確定作為教育的基礎,而真正的善與美卻被認為是顛覆了我們的道德觀念,站在了道德的對立面。
在心理畸變的兒童眼中,成人可以擁有一切,無所不能。他們感到通過成人之手,自己的力量也將變得異常強大。因此,兒童開始學會利用成人,從成人那裡獲取他們沒有能力得到的東西。這個現象非常普遍,幾乎發生在所有的兒童身上。看起來這似乎可以理解,因為一個處於弱勢地位的人能夠說服強勢一方為自己爭取利益是很自然和合理的事情。但是對兒童而言這是一種任性的表現,而且很難糾正。兒童不斷地試探,寄希望于通過成人替自己去做那些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事情。兒童不斷幻想,一刻不停地提出要求,讓「超人」一樣的父母去實現他們那些眼花繚亂的夢想。
消除兒童恐懼心理的正確做法是讓他們接觸世界,感受各種事物,幫助兒童理解各種事物的本來面目。在「兒童之家」我們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幫助兒童克服了潛意識中的恐懼,也就是讓兒童不表現出恐懼感。
有一些聽話的兒童沒有足夠強大的心理,因而往往依附於成人,而成人又常常用自己的行為取代兒童的活動,最後兒童成為成人的附庸。這樣的兒童無法意識到自己生命發展的需求,因此總是滿腹牢騷。他們不停地抱怨,總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讓人以為他們是多愁善感的孩子。他們總是莫名地煩惱,於是向其他兒童、成年人求助,因為他們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擺脫煩惱。他們依賴於他人,彷彿自己的生命力完全取決於別人。他們要求成人給予幫助,希望成人和他們一起玩耍,給他們講故事、唱歌,不能離開半步。在這樣的孩子面前,成人成為奴隸,這是一種奇怪的位置互換,表面上看成人和兒童之間相互理解又親密無間。這些兒童不停地問為什麼,然而仔細觀察后發現他們要得到的並非答案,而是你的回答。貌似旺盛的求知慾實際上是兒童希望成人留在自己身邊的一種手段。
心理學對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將謊言解釋為一種潛意識的適應性。可以說,並非兒童的謊言而是成人的虛偽給人類披上了一件可怕的偽裝,就像鳥兒漂亮的羽毛、野獸精美的皮毛一樣掩飾了斑斑劣跡。虛偽的掩飾不過是自欺欺人,是對感情的褻瀆,但這不失為一種生存之道,當純潔的感情與世間的邪惡發生碰撞,可以通過欺騙以求自保。當生活中瀰漫著衝突,當謊言無處不在,我們的心也就在潛移默化中適應了這種生活。
然而,眾所周知,勸誡和懲罰無助於糾正兒童的人性,人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改掉惡習。這就如同對一個正在發高燒、神志不清的人講話,告訴他健康非常重要,如果不退燒就要懲罰他一樣。成人的讓步不但寵壞了孩子,而且阻礙了孩子的發展,無形之中把孩子的心理髮展引向了歧途。
(一)神遊
成人用一種特殊的虛偽方式對待兒童。他們犧牲兒童的利益滿足自己的需要,但由於內心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因此不得不訴諸謊言。成人使自己相信他們對於兒童享受著天賦的權力,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童。當兒童反抗時,他們不是去尋找問題發生的原因,而是武斷地把兒童的表現當作任性或者是壞習慣。慢慢地,本來就十分微弱的正義之聲徹底消失,真理離我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義務、權力、責任等等被成人用來包裝他們虛偽的神話,這種虛偽籠罩著光環,被世人所敬仰,而本質上卻不過是成人自導自演的一出鬧劇。
另外一個與佔有慾密切相關的心理畸變是支配欲。每個人都有一種本能的力量驅使他們去支配周圍的事物。但是如果這種力量只是為了攫取財產,而不是表達對自然的愛意,用於個性的創造,那麼就是心理的畸變。
即使是那些聽話的孩子也同樣對外界事物,對那些毫無價值的東西充滿了興趣。只不過他們佔有的方式不同,他們不會大吵大鬧,也不會去搶奪其他人的東西。他們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收集起來然後藏好,而成人卻以為他們喜歡收藏。然而真正意義上的收藏需要專業知識,並對物品進行分類,而兒童收集的物品之間毫無關聯,只是喜歡把所有的東西聚集在一起。從病理學角度看,這是一種毫無邏輯和實質內容的收藏,是一種心理反常造成了怪癖。不僅精神病人會有如此行為,而且那些活潑頑皮的孩子口袋裡總是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小東西,性格溫順、膽子小的孩子也有著類似的收藏。人們把這一切視為正常現象。如果有人企圖拿走他們的東西,兒童會奮不顧身保護自己的物品。
(六)自卑感
事實上,成人給予兒童的活動自由只存在於遊戲之中,更準確地說兒童只有在玩玩具時才能自由地活動,而且成人深信在玩具的世界里兒童會得到快樂。儘管兒童很容易就厭煩了一種玩具,而且經常破壞玩具,但是這種自信根深蒂固,以至於成人會表現得更加的大方和慷慨,將送玩具作為一種習慣。玩玩具是成人在兒童寶貴的童年時代,也是他們奠定未來生活基礎的時期,給予他們的唯一自由。因此,這些「分裂」的兒童在學校表現得非常聰明,但卻自由散漫,毫無紀律性。
童年時代形成的心理障礙會伴隨人的一生,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一部分人終生都反感數學,他們不僅無法理解數學,而且一提到數字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尚未開始學習就已經對數學產生了厭倦。我認識一個聰明的義大利女孩,從她的年齡和文化水平看,她的拼寫錯誤簡直令人難以理解,而且無論如何糾正都是徒勞,錯誤越來越多,即使讓她閱讀經典名著也無濟於事。然而有一天我驚訝地看到她書寫了一手漂亮又正確的義大利文。至於她改變的細節我在此不再贅述,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本來完全可以做到正確的表達方式,但是卻被一種神秘的力量所壓制,導致她錯誤連篇。
基督教把貪食作為七宗罪之一,認為貪食違背了支配世間萬物存在秩序的神秘法則,會造成精神紊亂,導致精神的死亡,最終人類自取滅亡。此外,現代心理分析學通過科學的研究證明了因為厭食導致生存需求感覺消失的現象。心理分析學從另外一個角度將這種現實解讀為「死亡的本能」read.99csw•com,即當一個人感覺到死亡將不可避免地到來時,就會千方百計地縮短死亡到來的時間,甚至用自殺迎接死亡。人從酒精、鴉片、可卡因等毒品中尋求安慰,而且積重難返,越陷越深。此時,人沒有對於生的渴望和自我救贖的決心,而是呼喚死亡,將自己送上不歸之路。這也正反映出每個人都有這種對於生存的本能需求,當他的心理遭受破壞,對生的感覺逐漸消失,最終導致滅亡。我們甚至可以說,每一種心理畸變都可能導致人走向死亡,自願去摧毀自己的生命。這種可怕的習性在兒童時代已經初見端倪,但卻一直未被人們察覺。
當在愛和佔有之間第一次進行抉擇,不同的選擇會導致截然相反的兩條道路,幾乎所有的道德偏差都產生於此。兒童就像章魚一樣伸出觸角,征服或者毀滅那些他們急切想要抓住的東西。他們對事物有著強烈的佔有慾望,並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衛它。
(四)佔有慾
心理學家阿德勒幽默地將這種現象比作成人的吝嗇,認為這是兒童時代出現的萌芽。心理失衡之花結出的惡果就是人總是迷戀很多東西,即使這些東西毫無用處,他們也會視若珍寶,難以割捨。父母一般會認同孩子保護私有財產的行為,把這視為兒童處理社會關係的起點,認為是人性的正常表現。那些喜歡收集和保存東西的兒童也往往被社會看作屬於正常。
恐懼也是一個心理畸變的表現,但往往被人們視作兒童的天性。提到恐懼,人們一般認為是在非正常外力作用下兒童產生的心理畸變,如同羞怯一樣,把它視為兒童的共性特徵之一。有些性格溫順的孩子似乎總是被一種恐懼的氣氛所籠罩,表現的畏首畏尾,即使是那些活潑的孩子時常可以勇敢地面對危險,但有時也會表現出某些神秘的、無法解釋和難以克服的恐懼。這些恐懼可以解釋為某些事物在兒童大腦中留下的強烈印象,比如害怕過馬路,恐懼貓躲在床底下,害怕小雞等等。這種情況類似於精神病學上的成人恐懼症。這些恐懼在對成人有著極強依賴性的兒童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而成人又往往利用這一點,為了讓兒童服從自己,強加給兒童許多莫名的恐懼。這是成人迫害兒童的最卑劣的手段之一,黑夜本來已經充斥著各種可怕的影像,成人又加重了兒童對黑夜的恐懼感。
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將兒童的心理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其發展。兒童不僅要接觸事物,將外物作為工具,並且遵循一系列行為規則來完成任務,這對兒童內在個性的發展極為重要。成人可能不會在意自己日常行為的順序,因為這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變成了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當他早上起床,他知道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對此已經駕輕就熟。如同呼吸和心跳一樣,行為的連貫性幾乎已經自動完成了,他們不需要再進行任何思考。
成人的做法讓兒童以為不僅自己所做的事情毫無意義,而且自己還是一個無能的人。因此,兒童變得沮喪,失去了自信心。如果是一個勢力強大的人阻止我們,我們可能會退縮,但是如果是一個弱小的人阻止我們,我們會去反饋。當成人不停地向兒童灌輸他是一個無能的人,兒童的心靈就像蒙上了一層烏雲一樣,心生膽怯和恐懼,開始變得對一切都漠然無視,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障礙。心理學稱之為自卑感,這種感覺可以持續一個人的一生,讓他總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凡事都無能為力,不敢去迎接任何挑戰。自卑通常表現為害羞、猶豫不決、在困難和批評面前屈服,以及通過哭泣發泄自己對境遇的不滿等等。

心理畸變的幾種表現

一些強壯、強勢的兒童為了保護自己的東西甚至會和其他前來爭奪的兒童發生打鬥。他們之間不斷地爭吵,因為他們都想要同一樣東西,或者都想要別人的東西。因此,他們不可能表現出友好的態度,展示愛和友誼,完全是為了毫無意義的東西在爭鬥。但是這個現象並非無足輕重,相反對兒童而言非常重要。這反映出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兒童的本性被某些東西所蒙蔽,心理髮展發生了偏差。因此,佔有慾與物品本身沒有關係,而是兒童的心中產生了一個惡魔。
成人內心潛藏著一股神秘的力量,不僅使他們認為兒童「一無所知」或是「生性頑劣」,需要他們為兒童灌輸思想、矯正行為,更使他們表示出了對兒童的不屑。成人面對的是柔弱的孩子,而在孩子看來,成人卻無所不能,甚至有權在兒童面前展現那些他們在其他社會成員面前羞於表達的情感。成人心中隱藏的是貪得無厭和唯我獨尊。在家庭中,成人以家長的名義不斷地侵蝕著兒童的自我。比如,當看到兒童移動茶杯時,成人就會擔心杯子被打碎。此刻,貪婪驅使他將茶杯視作珍寶,為了保護茶杯而阻止孩子的行為。也許這個成人非常富有,並且相信他的財富會不斷增長,他的孩子會更加富有。但是,在那一刻,他認為茶杯價值連城,因此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它。同時,他會想:「我已經把茶杯放好了,孩子為什麼還要亂動它呢?我難道沒有權力按照自己的意願擺放茶杯嗎?」他在心底里願意為孩子做出任何犧牲,他望子成龍,盼望著將來孩子出類拔萃、聲名顯赫。但是,在那一刻,他心中涌動的全是專橫跋扈,為了一個毫無價值的東西浪費感情。事實上,如果是僕人打碎了杯子,他會一笑了之;如果是客人打碎了杯子,他也會馬上安慰客人無關緊要,不足掛齒。因此,兒童會在不斷的失望之中認為他自己就是那個惹是生非的人,只有自己不能觸碰那個茶杯,自己甚至還沒有一個茶杯重要。
這樣的兒童可以接受成人的任何指令,可以為了成人的命令而放棄自己的活動,於是成人可以輕而易舉地代替兒童的意志,兒童也樂於接受,這似乎是兩相情願的事情。如此發展下去,兒童的感情將會出現「惰性」,對一切事物都表現出冷漠無情。但是成人卻非常願意接受這種情況,因為這不會妨礙他安排自己的活動。而實際上這卻是兒童心理畸變的極端表現。
如上所述,預先設定計劃,並據此開始工作,保持行為的連貫性對兒童至關重要。總有一天,成人要告訴孩子他們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承擔責任的前提是兒童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體系去分辨不同行為之間的關係,對行為的意義做出評價。成人經常抱怨說他無法喚回孩子的責任感和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而事實上,正是他在一步步地破壞兒童在體會生活中形成的行為連貫性和自尊感。因此,兒童感覺到了自己的卑微和無能。要讓孩子承擔責任意味著對自己要充滿信心,堅信自己是行為的主宰。
只有人對於食物有著無盡的貪慾,人不僅吃下過量的食物,甚至吸食有毒物質。因此,人一旦出現心理問題,保護自身健康的本能就會退化。心理畸變的兒童就是很好的例證,在他們身上經常發生營養失調的情況。各種食物以其色香味刺|激著人的味蕾。而當心理生活偏離正軌,兒童就會喪失味覺的敏感,對生存的感覺也在一點點退化。在我們的學校里,可以看到那些心理回歸read.99csw•com正常的兒童不會再發生貪吃的情況,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儀錶以及如何健康飲食。實際上,兒童可以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速度恢復自己的活力,有人就舉出了這樣的明證。用餐時,面對誘人的飯菜,孩子們卻在用心整理餐巾,擺好刀叉的位置,或者去幫助年齡更小的孩子。他們一絲不苟,有時甚至連飯菜都放涼了。有一些孩子因為沒有被安排為大家上菜,只是讓他們坐著吃飯而感到傷心。
人們不禁會問,神遊和心理障礙這兩種心理畸變哪一個更嚴重。根據我們在「兒童之家」的觀察,胡思亂想和沉溺於遊戲的逃避症更容易治愈。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因為在某個地方找不到他需要的東西而逃走,當環境發生變化,已經可以為他提供需要的東西時,就可以召喚他回來了。
從古至今,暴飲暴食都被認為是一種惡習,有悖于傳統的道德觀念,認為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有百害而無一利。這個習慣造成了人超越自身的食物需求,使得人體對於食物的正常感覺逐漸萎縮,而這種需求如同動物為了肌體健康而去尋覓食物一樣是出於本能需要。動物對於食物的需求是有限度的,這由本能決定,也是動物的顯著特徵之一。大自然賦予動物一種本能,能夠讓它們根據自己物種的需要決定攝取的食物量。
我們可以用「肉身成人」的理念去知道我們理解兒童心理畸變的本質。所謂的「肉身成人」指的是兒童必須通過運動進行肉化,塑造各種心理特性,進而構成整體的個性。如果由成人代替兒童進行運動,或者兒童所處的環境之中缺少運動的因素,就不可能實現身心的統一,那麼就會造成心理髮展和身體發育分道揚鑣,由此產生了所謂的「人格分裂」。在自然狀態下,任何事物都不能創造自我,也不可能消滅自我,心理的發展也是如此。如果兒童心理偏離了這個自我這個中心,就會遊離于精神之外,畸變因此產生。心理產生畸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失去了目標,因而陷於空虛、模糊和混亂。心智本應在運動中形成,但卻四處逃避現實,最終落入了「幻想之城」。

心理畸變的原因

開始時,這些行走在逃避路上的心智也會去尋找目標,但卻無法找到,於是它們在表現和符號之間遊盪徘徊。因此,活潑的兒童開始無法安靜下來,他們好動,且混亂無序,漫無目的。他們剛剛開始做一件事情,還沒有完成就放棄了,因為他們無法把自己的心附著在一件事情之上。但是,成人一方面會懲罰這些毫無節制、行為暴躁的兒童,另一方面卻又將這些幻想理解為兒童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表現。眾所周知,福祿貝爾發明了許多鼓勵兒童發揮想象力的遊戲。他將不同樣式的積木和方塊搭建成各種圖形,讓兒童想象成為馬、城堡或者火車。事實上,兒童對符號的認知會引導他們打開思維的閘門,產生出各種奇思妙想。他們會把一根棍子當作一匹馬,一把椅子想象成為寶座,一支鉛筆就成了飛機。這個事實讓我們明白了兒童為什麼喜歡玩具,因為玩具讓他們能夠進行活動,但是這種活動卻讓兒童產生了幻想,而且這是一種對現實不完整和徒勞無益的想象。實際上,玩具帶給兒童的一種無益的環境,兒童在其中無法集中精神,表現的漫無目的,思維在歧途上漸行漸遠。那些可以勾起兒童活動慾望的玩具就像輕輕一吹就可以燃起掩藏在灰燼之下的火苗,但是火苗會馬上熄滅,玩具也被棄之一旁。儘管如此,玩具仍然是成人能夠為兒童心理髮展而製作的唯一東西,是成人為兒童進行活動提供的一種手段。
在成人眼中,孩子都是漂亮完美的,他們為此感到驕傲,並把未來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然而他們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表現出了「蔑視」。
當義大利王后請一個小男孩用可以活動的字母拼寫「義大利萬歲」的時候,大家以為小男孩會出於尊敬馬上停下手頭的工作,立刻按照王后的指示行動。但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按照慣例把正在使用的字母放回原處,把所有字母整理一遍之後才拼出了「義大利萬歲」。整個過程沒有一絲驚慌,從容不迫。而他只是一個四歲的小男孩,卻已經能夠主宰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面對周圍發生的事情可以從容應對,做任何事情都顯得充滿自信。
說謊是心理畸變的一個重要特點。謊言就像一件外套,將心靈包裹其中,當衣服越來越厚,說明謊言也越來越多,而各種不同的謊言都有著不同的意義。說謊可以分為正常的說謊和病理性的說謊。早期的精神病學對狂躁性謊言,也就是無法自控的歇斯底里的撒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當一個人的心靈被謊言佔據,那麼他所說的每一句都夾雜著謊言。精神病學注意到在少年法庭上兒童可能出於潛意識而作偽證。這不得不令人深思,兒童幾乎是純潔的代名詞,他們純真善良,卻可能因為在潛意識作用下做出虛假的證言。犯罪心理學家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他們認為這並不影響人們對兒童真誠本質的判斷,外界事物造成了他們情緒的波動,進而使他們心理紊亂才導致撒謊。
每一個幼小的兒童或者正常化的兒童都會有一種本能的衝動,引導他們採取行動。面對外界環境,他們不會鐵石心腸,而是用充滿活力的愛去體會。我們可以將此比作飢餓,飢餓使人產生尋找食物的衝動,這與邏輯無關,就像人不會說:「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吃東西了,如果再不吃飯我就沒有力氣活下去,所以我必須找到吃的東西。」飢餓是一種痛苦,會使人們無法抑制獲取食物的衝動。兒童也有這樣的飢餓感,驅使他們在周圍環境中尋找能夠滿足他們心理需求的東西,從中汲取成長需要的養分。
疾病的背後都有心理的影子,因為生理和心理總是密切相關,不正常的飲食為疾病的侵入打開了方便之門。有時,疾病只是一種表象,完全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時候,一個人顯示出生病的樣子,只是他在心理作用下臆造出來的而已。心理分析學家指出一個人可能在疾病中尋找到心靈的庇護。當一個人體溫升高或者功能失調,甚至出現更嚴重的情況,也並不表明他生病了。這是一種逃避,心理的紊亂導致病症的出現,支配生理的規律。兒童通過疾病逃避令其不適的處境,除非把他從困難的現實中解救出來,否則無法依靠醫學治療治愈這種病。因此,只有讓兒童生活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之中,正常地進行活動,才能治愈各種疾病或者病態。如今,很多兒科專家把「兒童之家」當作「健康之家」,將那些患有用一般方法很難治療的功能性疾病的兒童送到我們這裏,而且治療的效果非常明顯,甚至可以說令人難以置信。
心理分析已經認識到不正常的幻想和對玩具的過分迷戀是一種病態,並明確把它們界定為:「心理逃避」,即在想象和遊戲中逃避現實。逃避是一種心理的遊離、躲避或者說隱藏,它代表著一種自我保護的潛意識,其目的是為了逃避痛苦或者危險,把自己的真實面目隱藏在面具之下。
(五)支配欲
(二)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