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嬰兒的出生 心理與身體密切相關

第一章 嬰兒的出生

心理與身體密切相關

通常情況下,成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所需的是什麼,嬰兒卻想不到,而這些偉大的創造活動,都是在嬰兒的無意識中完成的。事實上,嬰兒是在創造著知識的同時,創造著對這些知識的要求。
人類沒辦法決定自己的成長過程,對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也束手無策,但人類可以研究這一發展過程。這是一個從沒有到有的過程,無數奇妙的變化充滿其中。試圖了解這個過程充滿了困難。
儘管如此,我們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開發這些年輕人的頭腦,因為他們將是未來的醫生、律師或工程師,他們的智慧和經驗為社會所需要。人們肯定要問,什麼時候這些年輕人才能拿到學位?畢業后的他們能賺錢養活自己嗎?對自己選擇的職業能做到得心應手嗎?企業可能把設計方案交給這樣一個年輕的工程師嗎?這個初出茅廬的律師能打贏官司嗎?眼下,對年輕人缺乏信心是個普遍現象,我們該怎樣解釋這種現象呢?
如果有這樣一個世界,沒有學校和教師,沒有書包和圖書館,人們根本不知道學習是怎麼回事,居民閑散地生活著,每天只是吃飯走路,卻通曉一切的生活知識。諸位一定認為我是在講童話故事。事實上,這樣的生活時刻發生在我們身邊,那就是幼兒的生活和學習,在無意識中他們學會了任何知識,不帶任何的學習負擔。
近年來,嬰幼兒心理的研究使人們眼界大開,兒童的這個神秘世界震撼了人們。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分析兒童在這個階段的學習。
以上講的是嬰兒是怎樣聽取聲音的。那麼,他們又是怎樣學習語言的呢?語言又是如何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呢?
沒有一種動物比人類還需要如此漫長的嬰兒期,這是什麼原因呢?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無從考證。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某種創造性的潛能在這個發育過程中始終在發揮作用。這是顯而易見的,嬰兒剛出生毫無見識,對外物一無所知,可是1年過後,就什麼都明白了。
假如成人的行為是有意識的,那麼嬰兒的行為則出於無意識,只是這種無意識不同於我們的想象。無意識的頭腦具有非常的智慧,不僅嬰兒如此,包括昆蟲在內的所有生物都是這樣。恰恰就是這種無意識的智慧在幫助嬰兒成長,這始於對環境的吸收。那麼,嬰兒怎麼才能從周圍的環境汲取知識呢?其實就是通過運用以上所說的那些特性。嬰兒的熱情正是被周圍的事物所喚醒了,注意力也被他們吸引,於是,一種互動在嬰兒與環境之間開始了。嬰兒通過天賦能力汲取知識,而不是通過思想來獲得知識。
6至12歲是心理成長的第二個階段。這是個相對平穩發展的階段,兒童給人們健康、強壯、快樂的感覺。心理學家羅斯曾對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有以下描述:「這種在精神上和身體上折射出來的穩定,是兒童階段後期的一個顯著特徵。這種穩定基本與成年時期相同。很容易假設,如果九-九-藏-書一個外星人初次光臨地球,在沒有接觸成人以前,多半會以為這些10歲左右的孩子就是成人。」
成人應給予兒童幫助,不是因為他們幼小,而是因為他們天賦的創造力還處在萌芽階段,脆弱之至,需要成人的呵護。並且,成人提供的幫助應促進兒童這種天賦能力的發揮,而非指向兒童本身。
心理學家普遍關注著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因為12至18歲這個年齡段與0至6歲有些類似,心理變化更加明顯。同前一個階段相比,這個階段不再那樣簡單,也不再平靜。這期間,青少年的性格浮躁,且有一種叛逆傾向。身體發育也不像前一個階段那樣平穩。
在周圍多種聲音之中,嬰兒只聽取人類的聲音,學習人類的語言,就說明人類的語言給嬰兒留下的印象極其深刻,且最為強烈,並促使他們的神經系統產生熱情。同時,在內心激起情感共鳴,進一步促使他們發出同樣的聲音。
在這之前,人們通常都認為新生嬰兒太過渺小,不具備什麼研究價值,其價值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被重視,哈伍洛克·艾利斯的研究表明這種觀點已經落伍。現在,心理學家們相信,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不同的心理階段,各階段之間有明顯的界限且差異明顯。有意思的是,各個心理成長階段與不同的身體成長階段緊密相關。心理變化在成長發育的不同階段之間尤其明顯,一個心理階段結束,另一個心理階段接踵而至,以至於人們都誇張地說:「所謂成長,就是一個持續再生的過程。」
長期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在心理上,這個年齡的兒童適於上小學,他們可以耐性去學習,能夠專心聽講,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事實上,6至12歲的兒童不僅可以接受教育,而且對他們的身體發育毫不影響。因此,接受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期非這個階段莫屬。
我們發現,在某種程度上,第二階段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理由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12歲的兒童開始進入中學學習,世界上眾多國家都這樣。也就是說人們普遍意識到,6至12歲兒童最適合接受基礎文化教育。怎麼會這樣呢?這絕非是偶然的巧合,這樣相同的教育設置,無疑是出於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共同認識。
一開始,嬰兒聽到的只是一些根本沒有意義的聲音,但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懂得了其中的含義。那麼,這些單純的聲音是如何被他們理解的呢?兒童除了學會詞語和其中的意思,還掌握到句子和語言結構,因為要理解語言,前提就是必須懂得句子結構。比如人們講「玻璃杯放在桌子上面」,表示玻璃杯的位置在桌子上,詞語的排列順序決定了句意。如果把詞語順序顛倒,說「上面桌子放在玻璃杯」,人們就很難了解是什麼意思了。正是因為兒童掌握了語句的順序,他們才能夠理解語言的含義,那麼,嬰兒的認知能力是怎麼產生的呢?人們常說:「這些東西孩子都read.99csw.com記住了。」卻沒有意識到記住東西得依靠記憶力。但是,處在嬰兒期的孩子還缺乏記憶力,相反,他們需要培養這種能力。另外,還要理解語言順序對語意的影響,這就需要明白推理,這也是嬰兒不具備的一種能力。顯然,我們難以理解嬰兒是如何學習語言的,成熟的大腦也難以完成,因為這其中蘊含著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因此我們認為,與成人比,兒童具備非凡的智慧。
對於0至6歲兒童的心理髮育,成人所能做的事情是提供幫助,而不是教育。假如我們能對兒童的心理髮育有一個正確認識,理解他們的需要,從而使這個學習階段延長,促使兒童自己發展掌握知識的能力,這一舉措將意義非凡。如果能使人類擺脫學習過程的艱辛,同時還能掌握更多的知識,這將是對人類莫大的貢獻。
既然兒童能夠自然地吸收知識,那麼這個性格的形成階段就十分重要。在這個時期,正確的幫助替代被動的灌輸知識,教育應該讓這種能力充分發揮,儘力消除兒童天賦創造力形成的障礙。如此,教育不再只是一個灌輸語言和觀點的過程,而是向兒童心理髮展提供幫助的手段。
可以這樣理解,成人通過大腦來學習,嬰兒則通過心理能力直接汲取知識。
雖然,我們無法想象嬰兒這種獨特的心理能力到底是怎樣的,但卻不可否認這種能力的優勢。如果我們也有這種能力該有多好!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在休閒遊戲中學習新的語言,就可以如同吃飯、呼吸一樣輕鬆自如地汲取知識。真能這樣該多好呀!試想一下,一開始,我們並未察覺到自己有什麼變化,但是突然之間,新的知識如同星辰一般出現在我們的腦海里,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一件事。
當今世界教育新的發展方向——對兒童的心理髮展提供幫助,促使兒童自然學習能力的發揮,使這種潛能進一步得到提高。
一般情況下,人們把母語認定為在嬰兒期學到的語言,它與後來學習到的語言有很大的不同,相當於真牙和假牙的不同。
雖然哈伍洛克·艾利斯的看法不同於當時流行的觀點,但與弗洛伊德學派的研究的結果異曲同工。
從出生到6歲是心理髮展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期的心理類型基本相同。我們也可以將這個階段分為0至3歲和3至6歲兩個不同的時期。
可以認為,源於對對兒童心理的發現,一場教育革命正在爆發。當人們發現嬰兒的心理與成人完全不同,人們了解到嬰兒的學習能力屬無意識心理,這種無意識會變成有意識的基礎,使嬰兒通過遊戲從周圍環境汲取經驗;當人們意識到教育不能直接介入這個過程,那麼,兒童教育理念就發生徹底改變。
這種學習方式最明顯的例證就是語言。兒童是怎麼學習說話的呢?關於這個問題,人們常常這樣回答:兒童天生就有理解人類語言的能力。這個回答等於沒有回答,嬰兒周圍有成千上萬種聲音,可九九藏書是他們只學到了人類的聲音,為什麼呢?
12歲之後,兒童的心理髮展已經進入了另一個類型,這一點各國的官方教育也認識到了,所以,這時候孩子需要接受一種新的學校教育。
兒童的性格在這些經驗中最終形成了,但是也給他們帶來了限制,因為經驗的世界遠比無意識的世界狹小。
在這個階段,人的身體基本發育完成,18歲之後,即使年齡在增長,身體也不再隨之發生明顯變化了。驚訝的是,政府的教育部門對此已經有所覺悟,卻不是很明確,只是停留在一種模糊的直覺上。
兒童學習動作是有規律的,每個動作都有它特定的學習期。在學習動作之前,幼兒已經開始了無意識的心理髮育,大腦早在學習動作的時候,就開始了對周圍環境的學習。
可是,對人的研究開始被心理學家高度的關注,如此一來,一種相反的認識傾向出現了。和我一樣,很多人相信教育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在大學,而是在0至6歲。他們認為,在這個階段形成了人的智慧,並且在這個階段,人的心理也正在定型。科學家發現,這個時期對人格的形成意義非凡。於是,這一觀點激起了我們對生命潛能的研究,特別是對新生兒和1歲兒童的研究。
可是,教育理論界對此卻反應遲鈍,至今為止,他們對這個問題仍麻木不仁,僅僅止步于認識到這些明顯的事實——新生嬰兒與6歲孩子之間的明顯差異。無疑,6歲兒童已經可以自理,能夠上學,能夠聽懂別人的言語,這說明他們有了十足的進步,因為剛出生時的他們一無所知、什麼也不會。
從嬰兒降生起,這個神秘的學習過程就開始了。在這個過程中,嬰兒逐漸獲得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思維和意識,並將其轉為記憶的一部分,繼而獲得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對從事兒童教育的人來言,突然之間,這些6歲大的孩子擁有理解力,並且能夠耐心地聽老師講話,正是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
0至3歲是第一個時期,這期間,我們無法了了解兒童的心理,也不應該直接對他施以影響。這個年齡段的兒童不能上學,事實上,也沒有願意接受O至3歲兒童的學校。
人類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了知識,同時大腦得以發育成形,這是件非常偉大的事情。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也要付出代價。當學習逐漸變得有意識時,獲得任何一點新知識都要付出不少代價。
12至18歲是心理成長的第三個階段,孩子在這期間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這一階段也能分成為12至15歲、15至18歲兩個時期。
你要是覺得1歲以前的嬰兒總是在沉睡,這種想法愚不可及。事實上,他們的大腦和我們成人存在很大差異,巨大的創造力潛藏在這個大腦里。這股力量潛移默化著,由此形成他們奇妙的內心世界。嬰兒出生后的一個年頭裡,他們的發音器官已經逐步發育完善了,還掌握了語言。另外,他們在不停地儲https://read.99csw•com存身體發育所需的能量,以備身體的發展,因為那是智力發展的基礎。
原因並不複雜,多年來,這些年輕人只是在聽講,僅靠聽講能使人成熟嗎?只有在實際的工作經驗中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所以,年輕的醫生需要幾年的實習期,稚嫩的律師必須得到專家的指導。事情遠非如此簡單,畢業生們要想得到這些理想工作,還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和推薦,打破無數阻礙。令人不愉快的是,世界各個國家都處於這種尷尬境地的年輕人數不勝數。
在紐約,幾百名大學生因為找不到工作而上街遊行,他們高舉橫幅,上面寫著:「我們沒有飯吃,我們沒有工作。我們將來怎麼辦呢?」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的教育就是如此,雖然已經認識到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模式與之相適應,但還是不願意打破傳統習慣,徹底脫離現實生活。
在嬰兒學習第一個動作初始,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就已經向有意識轉變。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個3歲的兒童會反覆不停地玩弄某些東西,這些遊戲活動是有意識的,通過對玩具的研究,兒童的思維正在從無意識向有意識轉變。此後,他們的行為也將逐漸變得有意識,而且通過活動使自身變得完善。就這樣,最初無意識的遊戲活動,慢慢變成為有意義的工作。人類智慧的工具是手,兒童也是從使用手開始了自己的學習。
過去的幾十年,2至6歲的孩子根本不受人們關心,現在,這種情況已有所改變,各式各樣的幼兒園如雨後春筍,承擔了這些孩子的教育。可是,大學的情況似乎一成不變,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目前,人們仍然認為教學的最高目標是大學,因為大學生無一不是智力超常的人。
心理學家將人從出生到大學畢業的成長過程進行了研究,並得出了幾個階段性的心理成長的劃分。最先做這項研究的是哈伍洛克·艾利斯和W·斯特恩,許多人都熱情地支持了他們的理論,尤其是夏洛特·布勒和她的追隨者。
相較於過去對死亡的興趣,科學家們對新生嬰兒的興趣也絲毫不遜。人死後會怎樣呢?早期,這個問題一直被人類所探討。現在,一個新的領域出現了,新生兒身上發現的無限潛能,再次激起人們無盡的想象,這在過去的時光,是人類根本不了解的。
第二階段不僅在心理上明顯不同於第一階段,而且身體上的變化也非常顯著,最容易發現的就是兒童開始換牙齒。
這個時期也被分為兩個小階段。與此相應的是,中學教育通常被分為初中和高中。大多數情況下,初中是3年,高中則為4年。這種劃分合不合理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事實,即12至18歲的教育一般被分為兩個階段。
他們較為認可0至6歲這個階段,因為孩子在6歲時確實出現了一個巨大變化——可以到學校接受教育了。人們清晰的感覺到了6歲孩子身上發生的這種變化,即他們已經懂事了。顯然,如果兒童read.99csw.com不能走路、聽不懂老師說的話,那他就根本無法過群體生活。可以看出,人們已經認可了兒童的這種變化。
動作,是兒童學習的另一件大事。嬰兒生下來有大半年的時間是在襁褓之中度過,那時的他們基本上沒有什麼動作,但不到一年,他們就能夠走動,且學會了許多新動作。這期間,他們整天都無憂無慮,開心玩耍,同時逐漸學習其他動作。這時語言對他們來說已不是問題,身邊發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會引起他們高度的關注,在他們的腦海里產生印存。
不少大學生不修邊幅,蓄著不同式樣的鬍鬚,扎堆擠在教室里而,給人古怪的印象。這些曾經的孩子雖然成人了,還是被當作小孩看待,他們必須遵從老師的命令,乖乖地坐在教室里聽講。除非父親大發善心,否則不能逛街,禁止抽煙。如果考試不及格,還會受到父母的責罵。
類似於人對音樂的感受,這種現象並不難被理解。人們在聽音樂時,不僅臉上的表情隨著旋律在改變,連他的頭和手也會隨節拍活動。當然,嬰兒對語言的感受遠比我們對音樂的感受強烈。嬰兒受到周圍聲音感染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儘管人們很少看見他們的舌頭和臉頰在動。但正是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嬰兒的所有器官都在接受發聲的學習。
讓人擔憂的是,這些通常得不到學校教育的關心,他們事先就制定好了作息時間表,不管它是否符合學生的願意,學生必須遵從。學生們被迫長時間坐在教室里聽課、長時間去學習。
3至6歲是第二個時期,這時,兒童的心理類型不會發生太多變化。但是兒童的人格已經產生很大變化,特別容易受成人的影響。可能父母不那樣認為,但只要把6歲的孩子與新生兒對比,你就會發現其中驚人的變化。我們暫時不說這種變化是怎樣產生的,只需要承認這個事實,即是一個6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到學校接受教育了。
成人的學習只是接受,即把知識輸入並儲存在大腦里,就像往花瓶里灌水一樣,人與知識的直接聯繫並沒有建立起來。與此不同,嬰兒通過學習經歷了一個轉型過程,由學習塑造了自身。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自己的母語,在幼小的身軀內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化學反應,知識不但存入大腦里,還促成了大腦的發育。如此這般,嬰兒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交流,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稱這時候的心理為「具有吸收能力的心靈」。
剛出生的嬰兒大腦一片空白,沒有任何記憶,更談不上什麼主觀意志。所有這些,都需要在以後的時間中去慢慢發展。動物卻不同,初生的小貓就會「喵喵」叫,牛犢和剛鑽出蛋殼的小鳥一落地就能發出和它們父母同樣的叫聲。初生的嬰兒除了會發出「哇哇」的哭聲,其他什麼也不會。
學校教育的最高級別自然非大學莫屬。但是,我們的高等教育與中、小學教育區別甚微,依舊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坐在下面聽,只是課程量更厚重了,知識內容也更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