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篇 曹溪 七

第四篇 曹溪

我們有必要看一下慧能接下來說什麼:「你們這麼悲傷流淚,難道是不知道我死後的去處嗎?放心吧,如果我連自己死後的去處都不知道,是不會和你們告別的。你們悲傷哭泣,說明你們不知道我死後的去處,如果你們知道了,也就不會哭了。人的本性無生也無滅,無去也無來。你們都坐下,我送你們一個《真假動靜偈》,你們好好領會吧。領會了這個偈子,你們就會達到我這樣的認識水平了。」
但是,仔細辨析的話,死和圓寂、涅槃的意思其實很不一樣。比如,對慧能影響很大的那部《涅槃經》肯定不能翻譯成《死經》或者《逝世經》。
現在回到方才你在寺院里聽老住持臨終囑託的場景,明白了這些道理,你會怎麼面對他的死呢?哈哈大笑,對老住持說:「您可算要圓寂了,這真是太好了,我真替您高興!」——如果你真這麼做,肯定會被大家打出來的。按理說你雖然應該替老住持高興,但還是應該有些悲傷,因為這就像你的一位親人接到了來自外國的一份聘書,那是一個天堂一般的國度,工作很輕鬆,待遇還特別高,你為他感到高興,但畢竟他這一去你們就很難再有見面的機會了,想到這一層,你又會覺得悲傷。
慧能圓寂了,《壇經》原文用的詞是「滅度」,這和圓寂是一個意思,當然還可以用涅槃、歸真等等不同的字眼,意思都是一樣,如果勉強翻譯成我們俗家的話,就是「死了」。
那麼,你的悲傷既然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一下當然是符合禪九-九-藏-書意的吧?——可是從傳統佛教的「四聖諦」來看,你的這種悲傷正是屬於苦諦當中的「愛別離苦」,也就是與所愛之人別離而帶來的痛苦,如果你連這個「愛別離苦」都沒有看破,顯然距離解脫還有十萬八千里呢。
惟有神會不動,亦不悲泣。六祖言:神會小僧,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余者不得。數年山中更修何道!
是的,他老人家的確早已經涅槃了,實在是涅槃的概念一方面被搞得越來越複雜,另一方面又被簡化為對修行者之死亡的一種敬稱,《壇經》這裏就是在後一層意義上而言的。
大師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滅度,七月八日喚門人告別。大師先天元年,于新州國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別。
在我現在這個上下文背景下,肯定多數人都會猜神會,但是我們得想想,假如你切身處在一座寺院里,老住持當著你的面交代遺言,大家都在一旁悲傷流淚,你說你會怎麼辦?
據有些版本的說法,慧能是病死的,也許解脫成佛之人也免不了有個頭疼腦熱。這個說法肯定會對那些求佛拜菩薩保佑無災無病的人是個不大不小的打擊,那就不予採信好了。
大師言:汝眾近前!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問,為汝破疑,當令迷者盡使與安樂。吾若去后,無人教汝。法海等眾僧聞已,涕淚悲泣。
法海等一眾弟子聽老師這麼一講,無不悲傷流淚,只有神會無動於衷,一滴眼淚都沒有。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難道說慧能大師直到今天才超脫read.99csw•com于煩惱、解脫于輪迴么?他老人家難道不是早已經頓悟成佛了么?
佛教的四法印我已經在前邊介紹過了一些,「涅槃寂靜」就是四法印之一,一個人如果達到了涅槃境界,就超脫了一切煩惱,解脫于生死輪迴,這是佛教早期所追求的至高目標。所以,一個人如果圓寂了,當然是件天大的好事。
日本禪宗有過一則故事(具體人名和出處我記不起來了,本著「念念無住」之心,我就不去查了),說一位修為很高的女弟子剛剛死了女兒,她痛苦悲泣,一連好多天。同門看到了都不以為然,說:「你都是一個得道的人了,怎麼能這樣呢?」但師父卻說:「一個得道的人就是這樣的。」
慧能說:「沒想到神會這個年輕人倒是能做到心念與善念相一致、沒有任何惡念的境界,無論毀譽都不動心呀。你們其他人卻做不到這一點,你們也真是的,在山中這麼多年,修的都是什麼道呀!」
這是說,有生命的東西都有「動」這個屬性,而無生命的東西是沒有這個屬性的。如果我們坐禪入定,也學那些無生命體一樣一動不動,這對修佛來講是南轅北轍的。無生命的東西是沒有佛性的,怎麼搞也不可能解脫成佛。
偈曰: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見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read•99csw.com第一義不動,若悟作此見,則是真如用,報諸學道者,努力須用意,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前頭人相應,即共論佛語;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教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迷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慧能在圓寂之前的一年就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墓塔,又在死前的一個月向弟子們告別。慧能說:「下個月我就要離開人世了,你們有問題的就趕緊問,我要趁著這最後的一點時間給大家釋盡疑惑,使你們人人安樂。等我過世之後可就沒人教你們了。」
大師言:汝今悲泣,更憂阿誰?憂吾不知去處在!若不知去處,終不別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處;若知去處,即不悲泣。
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汝等盡坐,吾與汝一偈,真假動靜偈,汝等盡誦取。見此偈意,汝與吾同,於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禮拜,請大師留偈,敬心受持。
慧能是高度評價神會的,現在情況很明顯,從禪意來講,神會是合格的,其他人是不合格的。但是,如果我們拿前邊講過的那些禪宗道理來衡量一下的話,會發現事情不是那麼簡單。如果我們的心要「念念無住」,如果我們要做到「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那麼,在悲傷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應該流淚了。多年相伴的老師馬上就要離開了,悲傷之情在所難免,哭一哭也是很正常的呀。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慧能所說的「死後的去處」,雖然說了,卻沒明說,只說自己知道,然後就轉到本九-九-藏-書性的無生無滅、無去無來了。如果聯繫起來看,從字面上講,慧能前輩從沒活過,自然也無所謂死去,從不曾來到這個世上,自然也無所謂將要去向哪裡。由此推論,生死問題只是一個假問題。但是,佛門又常說「生死事大」,說佛陀之所以向世人傳法就是為了解決「生死事大」這個頭等問題,慧能自己在前邊也談到過的,怎麼到了現在又成了一個假問題呢?
我前面講「風動幡動」的時候,提到過這個「動」的理論依據,慧能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反對坐禪的。
——我們先來思考一下:法海他們和神會,到底誰的反應才是符合「禪意」的?

神會不哭

我們接下來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如果說神會的反應符合禪意,理論依據是什麼呢?
若見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好比一位凈土信徒,念了一輩子阿彌陀佛,臨終之時知道自己就要往生西天極樂世界了,肯定是很高興的。以常理而言,只要有信心自己把功夫都做到了的,肯定盼著自己早死。早死才能早脫苦海、早上天堂。所以,要死了,這是一輩子里最大的好事,高興都來不及,怎麼能有悲傷呢?
慧能臨終傳下的《真假動靜偈》,說的還是以前那些意思,但有幾句值得提出來講講,就是:
現在,兩件事情並在一起來看,到底誰說得對呢?
越往深里想,就越不容易想清楚。也有學者猜測,說這一段明顯貶低法海九_九_藏_書一幫人,唯獨把神會抬高出來,想來是神會的弟子們特意加上去的。如果我們也有一點得道的風骨,多把人往好處想的話,這個意見就忽略不計好了。
唐玄宗的時代是一個輝煌的大時代,如果放眼世界的話,這個時候的唐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盛唐文化之繁榮興盛也是同時代的翹楚。唐玄宗先天二年八月三日,這一天不知道該不該算一個沉痛的日子,因為就是在這一天,陪伴了我們這麼久的慧能大師圓寂了。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再來對比一下慧能的圓寂和那位滿懷喪女之痛的信徒,拋開「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是否符合禪意」這個問題不談,慧能是清楚知道自己死後的去處的(應該就是無餘涅槃),從此跳出輪迴、脫離苦海;而那位信徒應該也同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女兒只是像一個凡夫俗子那樣死了而已,她的去處仍然是輪迴苦海。所以,同樣是死,去處不一,一喜一悲也算正常。那麼,這位信徒是否也沒有看破「愛別離苦」呢?
很難理解。但我們按照涅槃的一種通行理論來講,慧能雖然早就解脫成佛了,但肉身還在,有肉身在就說明解脫得還不夠徹底,所以這種涅槃叫做「有餘涅槃」,等哪天肉身也不在了(死了)之後,這才獲得徹底的涅槃,也就是「無餘涅槃」。所以,早已經獲得有餘涅槃的慧能前輩知道自己馬上就要進入無餘涅槃了,而無餘涅槃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是許多修行者畢生的追求,能夠這樣涅槃當然是一件天大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