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天人三策 (五)緯書和偽書

第三章 天人三策

(五)緯書和偽書

呵呵,問題先放在這兒,容后再講,咱們先回到《春秋》災異上去,回到東漢明帝方才那份詔書上去。
冠帶朝群后,蠻夷走八荒。
沾袍無限淚,感動一沉吟。
——的確,這確實是個難解的問題,但再難的問題也是有答案的。這問題不但有確定的標準答案,而且有不止一個標準答案。答案一是說:周朝是木德,漢朝是火德,木生火,這可沒錯,周和漢之間那個短暫的秦朝是「閏水」。看,有趣吧,五行裡邊還有置閏的。答案二乾脆另闢蹊徑,不從五行相生來解釋了,而是發展出了一種五行相剋的理論,說秦朝是水德,漢朝是土德,土克水,所以漢朝滅了秦朝。很多人都以為五行理論一開始就是有相生相剋之說的,其實是先有了相生,後有了相剋,分別屬於不同的體系,最後這相生相剋才聯繫在一起,而究其來龍去脈,原本全是因政治需要而圓謊,舊謊話的破綻需要新謊話來圓,補丁越補越多,理論就越來越複雜。這時再看張爾田這句「帝殺黑龍來」,既然說「殺」,在五行里應該就等於「克」,「黑龍」是秦朝水德,克水的是土,漢朝自然就是土德。——其實這隻是西漢初期的說法,後來五行理論日趨複雜,董仲舒又搞出了一個類似的「三統論」,把水攪得更渾,後來漢朝搖身一變,又說自己是火德了。
第四首詩是說孔子靠著述為後世立法,各種典籍雖經秦火,卻終於在漢朝復興了禮樂。「心傳」與「口說」大概是借佛典來指晁錯被公派到山東向伏生學習《尚書》,末句「孔壁」是儒學史上一件頭等大事,也等後文再說。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大疑點:老子不是一向反對仁義、聖人、忠孝什麼的嗎,怎麼在這裏(無論是今本、帛書本還是簡本)卻大談聖人之道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由此引申的問題是:皇帝們不都想獲得聖主的美名嗎,如果老子反對聖人,為什麼漢初要大行黃老之道呢?連帶著還有一個問題:漢朝皇帝的謚號都帶一個「孝」字,比如漢武帝應該叫做「漢孝武帝」,可見其以孝道為政治核心精神,而大家熟知的老子是明確反對「孝」的,為什麼在漢初還能吃得開呢?
——《春秋感精符》再次出現。這個書名看上去神神秘秘的,似乎有鬼神莫測之機、天地難言之理,不像《春秋》、《尚書》、《周易》那麼簡簡單單、樸實無華。其實兩漢期間,這種名字的書湧現了一大堆,還有比如《易緯乾鑿度》、《尚書璇機鈐》、《詩含神霧》、《河圖括地象》、《春秋命歷敘》等等等等,這就是所謂的「緯書」。漢明帝所謂的「《春秋》圖讖」也就是指的這類東西,考證起來,應該全部誕生於新莽和東漢時期。
前四首我只簡單講講。
現在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董仲舒上了「天人三策」之後,漢武帝終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難道真是孔子的最後勝利嗎?看來並非如此哦,漢朝的儒家比之先秦儒家簡直已是面目全非了。
可能有人還是不解:「不對吧,就算秦朝是水德,漢朝是土德,可按照五行相生之說,水生的是木,不是土呀!」
(五)
再下一句「師統定劉歆」則是讚揚劉歆對儒學傳承所立下的汗馬功勞。劉歆可謂是繼董仲舒之後的儒家譜系裡第二位重要人物,後文會有細說。

洪範陳韜意,端門受命心。

抱器周官缺,求書禹穴哀。


事情往往如此,老百姓抬頭仰望,以為是一群冠冕堂皇的聖人在為冠冕堂皇的神聖路線據理力爭,其實只不過是一些陰謀家和勢利小人在口蜜腹劍、鉤心鬥角。
漢朝確實陰陽五行理論的成熟期,各位大儒們實在太辛苦了,剛把一套系統編圓了,政治局面又變了,原來的理論又不適用了,怎麼辦呢,接著圓唄!我們如果單獨來看某一個理論,或者某一個理論成型的事件,可能還是很有嚴肅感的,可要是把這些東西放到它們的發展脈絡里一看,嚴肅感頓時就會煙消雲散。但就是這套東西,影響了中國歷史達兩千年之read.99csw.com久。
(三)
詔書里有一句「日食之變,其災尤大,《春秋》圖讖所為至譴」,是說「《春秋》圖讖」把日蝕當作老天爺對皇帝的最最嚴厲的警告。——我們心裏還得打上一個問號:《春秋》當真這麼說過嗎?不對,這是「《春秋》圖讖」說的。那麼,什麼是「《春秋》圖讖」呢,它和《春秋》有什麼關係呢?
這事的真假暫不去論,但我們能夠從中看出的是,漢朝在尊崇孔子以後,是以《春秋》和《孝經》來作為頭等重要的政治理論經典的。關於《孝經》,我已經在《孟子他說》第三冊里詳細講過,說「孝」的意思絕不僅僅是孝順父母那麼簡單,《孝經》其實是一部《忠經》,是打著孝的幌子來教育大家要為皇帝盡忠的;至於《春秋》,從這故事來看,原來是孔子預先為漢朝制定的國家憲法——可是,有個問題呀:拋開神異的一面不論,憑什麼孔子一個老百姓就有資格為未來的一個朝代來制訂憲法呢?
石室心傳邇,蘭台口說詳。
第三首詩是說孔子開創儒家,後來有孟子、荀卿這樣的巨擘接踵於後,儒家更分八派,越傳越廣,終於等到漢朝被皇帝定為一尊。
這個說法很合邏輯是吧?可問題是,周朝以後不是秦朝么,怎麼不提秦朝而直接到了漢朝呢?難道孔子為未來立法,就不是為秦朝立法么?——漢儒解釋說:因為秦朝歷時太短,可以忽略不計。
手定經綸業,艱難付后王。


漢朝的《老子》到底什麼模樣,可資參考的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帛書《老子》和今本《老子》在篇章結構上差異不小,文字意義上則大致相同,就我引的這章來說,雖然字詞有多處不同,主要意思倒還沒什麼大變。這就是說,大家看我上邊的翻譯,大概就是漢朝人的「老子說」了。
我們先來看一組五言詩,這是張爾田為自己的著作《史微》所作的題辭。張爾田于史學造詣深厚,《清史稿》就有他參与修撰。張爾田這一組五言詩,既對《史微》有著提綱挈領之功,其本身又是一個簡約的儒學框架,正好值得在此一看:
孔子是殷商貴族的後代,這一點應該是可信的,而商朝的創始人商湯,按照漢儒五行論的說法,是「水德」——這裏的「德」並非「道德」的「德」,而是「屬性」的意思,所以「水德」也就是「屬性為水」,這看上去很像是現在RPG遊戲里的角色設計。五行分別對應著天上的五位天帝,商湯是黑帝之子,孔子也是黑帝之子(不知道這輩分是怎麼論的)。既是黑帝之子,就應該在人間稱王,可孔子為什麼一輩子都沒稱過王呢?漢儒給出的理由是:孔子生在周代,周是木德,按照五行相生的理論,木只能生出火,卻生不出水,沒辦法,水德的孔子排不上順序,所以無法繼周而稱王。木能生火,漢朝是火德,於是繼周而興,有命無運的孔子便預先替火德的漢朝制定政治綱領,寫下《春秋》等等經典。

兩相比較,乍一看,總體意思似乎差別不大,但細一捉摸,簡本說「聖人之在民前也」云云,是一種敘述式的說法,是說:「聖人作萬民的領袖,把自己的位置放在萬民之後;聖人高踞萬民之上,言辭謙卑,把自己說成在萬民之下。」而帛書和今本的意思卻是:你「如果想」當萬民的領袖,「就得」把自己扮成龜孫子;你「如果想」高踞于萬民之上,「就得」把自己的位置擺在萬民之下。——別看字句變動不大,意思卻有了本質的區別。「如果想……就得……」這個句式,擺明了是在教授權謀詐術,這可像極了和韓非子齊名的法家巨擘申不害的思想,分明就是帝王御人之學,哪是什麼清靜無為呢?
再看「端門受命心」這句。這個典故和《春秋》直接有關,說孔子有一天夢見豐沛一帶在冒紅煙,不同尋常。醒了以後,孔子越捉摸越覺得這裏邊一定有事,於是駕車去看。等到了夢中之地,只見一個小孩捉了一頭麒麟。這麒麟果然是頭異獸,一見孔子走近,竟然大嘴一張——不是要吃孔子,而是從嘴裏吐出了三卷書來。孔子也不嫌臟,拿起書一看,上邊寫著:「周亡,赤氣起,火曜興,九_九_藏_書玄丘制命帝卯金。」——老天爺說話從來不肯直說,非得跟人類玩文字遊戲,其實,直接告訴孔子,讓他給即將興起的漢朝劉姓家族制定政治方針不就完了,還非要玩個「玄丘制命帝卯金」,萬一孔子理解錯了那不就麻煩了!至於「赤氣起,火曜興」,則是五行相剋的說法。
就算這個說法合理吧,可有沒有人注意到張爾田第二首詩里的那句「帝殺黑龍來」,難道「黑龍」就是指黑帝之子孔子嗎?「帝」如果是指劉邦,難道這句詩是說劉邦殺了孔子而作了皇帝?
第二首詩,「苞符」云云即指漢代緯書,和第三首里的「春秋考異郵」是一樣的東西,然後說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漢高帝劉邦斬白蛇而起義,叔孫通帶領一班儒家弟子投奔劉邦,漢文帝廣求民間典籍,而文化歷經秦火與戰亂愈發凋落,孔子那樣的大儒是再也找不到了。末句里所謂的「素王」就是孔子,「素王」的意思用我們現代語言來講就是「無冕之王」——如果聯繫西漢時人對孔子特殊的尊重,這話還有著更加深刻的涵義,也留待後文再講吧。至於老子是否西去,劉邦殺的明明是白蛇卻為什麼詩里說黑龍,這些問題也容后再說。

緯書雖然經過隋煬帝之火幾近滅絕,但其中一些典故卻和前文所講的《老子》版本演變一樣,時間一長,人們便忘記了當初的緣由,另因尊崇孔子的緣故,也就無所謂真假了。在這些典故當中,就有把孔子作《春秋》的來龍去脈講得詳詳細細的,並且流傳久遠,直到近代還有不少人信以為真。
河洛鉤沈史,春秋考異郵。
漢朝初年號稱以「黃老之道」治國,勵行「無為之治」。到底這「黃老」和「無為」是怎麼回事,前文已經講過一些,後文還會詳細再講。這裏只先摘引《老子》當中的一個章節: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由此引申,來看一段《老子》。
第五首詩詳細講講。
——這得看說的是哪方面的「事實」。事實有兩種,一種是真實的事實,一種是正確的事實。真實的事實往往是很難辨認的,正確的事實卻總是一目了然。
人騎青犢去,帝殺黑龍來。

「五德傳終始」,應該是說五行系統里帝業的輪迴,這句和下句「群經列古今」成為對仗,我們不妨僅從字面理解:五行生剋之說已經佔據了儒學的半壁江山,成了儒學當中的頭等要論了。至於末句「沾袍無限淚,感動一沉吟」就沒什麼可講的了,一聲感嘆而已。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二)
萬古苞符史,風雷柱下開。
再看下一句詩「世家尊太史」,這句話如果獨立來看,還真看不出是什麼意思,可放在上下文當中來看,應該是指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里把孔子列入「世家」,給他以諸侯王的尊榮地位。
詩書秦劫火,禮樂漢文章。
五德傳終始,群經列古今。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八儒分派別,齊待漢皇求。
(四)https://read.99csw.com

(一)
這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一個名詞/名目/概念,在不同的時代里,字面也許是一成不變的,但實際的內涵卻無時無刻不在變動著,甚至是劇烈地變動著。就拿儒家來說,孔子的儒家,孟子的儒家,荀子的儒家,這先秦三大儒家已經各有不同,儒家的「八派」也是各持一說,互相有看法,漢儒更是別具一格,然後唐朝的儒家,宋朝的儒家,元明清的儒家,何曾都是孔孟之道呢?我們又犯過多少次刻舟求劍的錯誤呢?那麼,我們現在只就漢朝來作個管中窺豹,漢朝初年奉行「黃老之術」,難道其內容當真是我們心目中的道家思想嗎?難道就真是先秦時代的老莊之道嗎?進一步問個問題:如果儒非儒、道非道,它們的差異究竟是在什麼地方?又為什麼有了儒家取代道家的這次思想嬗變?
這是《老子》通行本的第六十六章,是那句名言「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出處。翻譯一下:江海之所以成為百川匯流的地方,是因為它比百川要低,水往低處流,這不就全流到江海里去了么。所以說,聖人若想高踞萬民之上,嘴裏一定得盡揀謙卑的詞說,比如什麼「我就是大家的公僕啊」,「我是為大家服務的啊」等等;聖人若想領導萬民,就得把自己的位置擺在萬民之後。於是乎聖人雖居上位而大家不感到負擔,聖人雖作了領導而大家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因此,天下人便擁戴聖人而不會厭棄他。聖人正是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人能和他爭。
這些緯書怎麼看怎麼不像是孔聖人寫的,通篇都是怪力亂神,更有不少明顯是為政治投機而作的。但正是這些書煽乎著社會風氣,一時之間,談災異、談預言、談老天爺的授命,比西漢董仲舒那套理論更加具體而微。而這些緯書後來雖然頻遭質疑,卻直到隋煬帝時期才遭到了滅絕的命運。——隋煬帝也搞過一次焚書,在全國範圍內查禁讖緯圖書,焚燒殆盡,如有私人膽敢藏匿,一經查出,死刑伺候。所以,《春秋感精符》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只能在古籍的一些古注當中還能瞥見一鱗半爪。
茫茫瞻六合,誰是素王才。
憑誰遵正朔,翼翼我文王。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洪範陳韜意」,典出《尚書·洪範》,說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向商朝的賢人箕子諮詢執政方略,箕子發表了一番重要講話,被周武王的史官記錄下來,這就是《尚書》里的「洪範篇」。前文講「天人感應」,說董仲舒設計求雨的方法,用什麼顏色的旗幟,走什麼方位云云,理論基礎是五行生剋,而五行概念的源頭正在這「洪範篇」當中。
當然不是,張爾田所謂的「黑龍」應該是指秦朝,因為按照漢儒另一種五行說法,不把秦朝忽略不計的話,秦朝正是水德,顏色尚黑,而漢朝不是水德而是土德,顏色尚黃。
——這時候才見得「素王」一詞的分量,別以為這僅僅只是對這位文化大師的一個尊稱,在一些漢儒的眼裡,孔子當真就是一位帝王。
要談《老子》,首先必談版本。大家可千萬別以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通行本《老子》就是《老子》自古以來始終不變的樣子,事實上,這個通行本是晚到唐朝才基本定型的本子,如果拿這個本子來揣測漢代的黃老思想那可就有些偏頗了。唐朝重視《老子》,這部書甚至曾作為唐朝科舉考試的必讀教科書——科舉要考的東西可不僅僅是儒家典籍哦。現在我們看到的《老子》,所謂「道」為上篇、「德」為下篇,五千言,八十一章云云,這都是唐玄宗搞出來的,聖旨一下,古籍原貌盡失,再等時間一長,人們忘記了當初這個緣由,就以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老子親筆寫下的完整版本的原貌,而在這種張冠李戴的基礎上大談老子如何如何,這種事居然還很常見。https://read.99csw.com
文章推祭酒,仁義動諸侯。
那麼,我們含糊一下,循著「求實」的道路來看看這五行學說,就從「洪範篇」看起。
還有一個看似荒誕的問題是:既然正統官方思想如此推崇《春秋》災異理論和五行生剋之說,這也就意味著官方是承認不存在萬世不衰的朝代的,那麼,假若當真有人看到了某個足以預言改朝換代的災異,並且「勇於」向政府彙報的話,這該怎麼處理呢?
所謂「緯書」的「緯」,是相對於「經書」的「經」而言的,從紡織來看,經是直的絲,緯是橫的絲,經緯縱橫交錯,這才能織出布來。而儒家「六經」號稱成型于孔聖人之手,博大精深,可孔聖人擔心「六經」太深了,怕人看不懂,所以又編寫了一系列的「緯書」作為輔導材料,我們把經書和緯書交織起來,才見得聖人的深意。
但明眼人知道,所謂「緯書」,其實都是「偽書」。新莽以至東漢是一個大規模製造偽書的時期,其手段一般是綁名人、綁名著、跟風起鬨、偽造名人作序、迎合政治風氣而投機等等,這些手段竟然一直發展了下去,到明代的出版業「市場化」的時候達到成熟——別看咱們現在的圖書市場上偽書成災,銷量驚人,花樣百出,其實並沒有多少比明朝人更新奇的創意,而推其濫觴,還得說新莽和東漢年間的那些成批的緯書。
大凡政治一沾上神學色彩,便會產生這樣的流弊。霍爾巴赫曾經寫過一則寓言,把宇宙比作一個國家,把上帝比作國王,把神甫比作大臣,於是:這位君主希望人們知道他,愛他,尊敬他,服從他,可他什麼事都不明說,大家都得經由大臣們的解釋來了解國王的意思;但這些大臣雖然都自稱是國王的代表,而大臣們之間對國王旨意的解釋卻從來都沒有過一致過,他們經常互相矛盾,並且稱其他大臣都是騙子和歹徒……(霍爾巴赫《健全的思想》)
一脈傳千古,微言奠九流。
日月麒麟鬬,乾坤鳳鳥翔。
那麼,這就是《老子》的原貌嗎?當然不是。感謝考古發現,1993年在湖北郭店村的一座戰國中晚期的楚墓里又出土了一部竹簡《老子》,是為郭店簡本,有甲、乙、丙三本,是迄今為止最原始的《老子》版本,其內容不僅和今本大有不同,和帛書本也很不一樣。就拿上邊這章來說吧,郭店簡本寫作:
至今過孔壁,絲竹有輝光。
如果從現代研究來看,「洪範篇」是個非常可疑的東西,說它是箕子對周武王說的話這肯定是靠不住的,八成是東周人的偽托。但不管真假與否,尤其重要的是,「洪範篇」的五行觀念明明確確是分類觀念,和我們熟悉的五行絕然不同。這最早的五行,就等於我們把世界一切物質類分為固體、液體和氣體一樣,僅僅是分類,絕沒有說固體生液體或者液體克固體什麼的。我們熟悉的陰陽和五行的結合,還有五行的相生相剋的關係,這都是漢朝人搞出來的,而且漢朝人為了能把這套理論說圓可真費老了勁了。那麼,他們這麼費勁,動機何在呢?很簡單,無利不早起,全是為了迎合政治形勢。——別看我們現在陰陽五行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可大家要是把《漢書》和《後漢書》看過一遍,我估計得有八成以上的人從此再也不會相信什麼陰陽五行了。read.99csw.com
「五行」這個東西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說幾乎都是耳熟能詳的,但多數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麼,五行的「事實」究竟是什麼呢?
第一首詩,麒麟和鳳凰全是和孔子有關的高等動物,先渲染一下靈異現象,然後強調禮治的意義,末句點出了「遵正朔」的概念——「正朔」和前文提到過的「大一統」有關,一併留到後文再講。
世家尊太史,師統定劉歆。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
《後漢書》唐人注在這裏引了《春秋感精符》,解釋道:「人君位高權重,和老天爺是有感應的。人君聖明,則天道得正,日月光明,五星有度。太陽明亮,就說明政治搞得好;太陽昏暗,就說明政治有問題。」
事情還沒完,過了些天,有血書從天而降,掉到魯國的端門上,上邊寫的是:「趨作法,孔聖沒,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胡破術,書紀散,孔不絕。」這是在預言周朝就要完蛋了,秦始皇即將一統天下,還提醒孔子說:你的時間不多了,趕緊寫書流傳後世吧。第二天,孔子的學生子夏到端門去,看到血書變成一隻紅色的鳥兒飛走了,留下了一張圖,畫著孔子制定政治方略的樣子,圖上還有個標題,叫做「演孔圖」。這就是所謂的「端門受命」,孔子在受命之後作了《春秋》和《孝經》,這都是為了漢朝的劉姓皇帝們而作的。
斯文留竹帛,大典在烝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