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章 南下:舟中論道與岩中花樹的故事 六

第十章 南下:舟中論道與岩中花樹的故事

這問題半是站在朱熹的立場上,半是站在常識的立場上。我們很容易會想到,一個只向內心求至善的人該怎麼掌握客觀知識或者技能型的知識呢,譬如掌握化學知識或者會騎自行車?
王守仁給出了一個綱領性的答覆:「心即理。天下哪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
這裏需要做一點特別說明的是,古漢語是一種相當含混的語言體系,適宜寫詩,但不適宜辯理,在表達思辨性內容的時候往往差強人意,https://read.99csw.com平白造成很多理解障礙。這裏王守仁提出「心即理」,按語法理解就是「心就是理」,事實上王守仁絕沒有這個意思,他真正要表達的是,每個人的心中都蘊含著全部的天理。
那麼,心的本來面目真是這樣的嗎?以今天的知識來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事情真是這樣,人類這個物種早就在殘酷的自然競爭中被淘汰掉了。而儒家的性善論之所以能https://read•99csw•com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大行其道,因為這是幾乎所有人都樂於接受的理論,也是統治者樂於推行的理論,並且,作為第一個系統闡述性善論的大儒,孟子的磅礴論述對於缺乏現代知識的受眾來說真的很有說服力。無論朱熹還是王守仁,他們對天理與心的理解都是紮根于孟子的「四端論」,所以,我們在此很有必要暫時脫離王守仁和徐愛的對談,讓善辯的孟子攜著他那深刻影響了中九九藏書國歷史的性善論出場。
那麼,事父要孝,孝心是從我們心中發出來的,如果用朱熹的方法求之於外,去格自己的父親,一輩子也格不出孝的理來,但只要反過來向內心去尋求,把遮蔽著內心的私慾一一清除,恢復「心之本體」,即心的本來面目,那是一種天理充盈而無一毫私慾的狀態,事父自然便孝,事君自然便忠,交友自然便信,治民自然便仁。
王守仁答道:「這種論調誤人太久,不是我現在三言兩語就能讓人醒九九藏書悟的。姑且就你所問及的這幾點來說吧,事父,難道要在父親身上尋一個孝的理?事君,難道要在君主身上尋一個忠的理?交友、治民,難道要在朋友和百姓身上尋一個信與仁的理?所有這些理都只在自己的心裏,心就是理。心只要不受私慾的遮蔽,就是天理。以這般純然發於天理的心去事父,自然就表現為孝;去事君,自然就表現為忠;去交友、治民,自然就表現為信與仁。一個人的自我修養,只消在自己的心裏去人慾九*九*藏*書、存天理就是。」
徐愛接下來問了一個很要緊的問題,也是絕大多數人在聽過王守仁的上述道理之後都會問出的問題:「至善如果只向內心去求,恐怕對天下事理不能掌握完全吧?」
這是陽明心學的一個經典論斷,倘若我們不了解王守仁所關注的只有道德而不及其他,自然會覺得這個論斷實在匪夷所思,而當時的徐愛正是這樣的感受,所以追問道:「譬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怕不可不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