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三章 宸濠之亂 一

第十三章 宸濠之亂

古人探討治亂興亡,常常歸結為「體制問題」,正反雙方唇槍舌劍,激辯兩千年而不歇。封建制和郡縣制究竟孰優孰劣,誰該為長治久安居功,誰該為土崩瓦解負責,各有各的說法。
當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時候,卻是動物學家給出了答案:在獼猴的世界里,集權程度越高,高風險的奪權策略就越受青睞,意在改變支配等級的進攻性聯盟就越常見,而地位低的雄性越會有離開原有群體而加入新群體的意願。是的,獼猴的社會是高度政治化的,只要看過獼猴社會的政治運作,我們會相信「沐猴而冠」這個詞其實並不具有任何侮辱性。
自秦以後,雖然「百代都行秦政法」,也大多都會矯秦之失,以一定比例的封建制來做郡縣https://read.99csw.com制的調劑,但集權永遠都是主導方向。中國歷史上獨特的治亂循環現象根源就在這裏。
人生閱歷不同,導致了制度選擇的偏好不同。朱元璋有鑑於元末權臣當道,所以在奠定明代政治格局的時候,極力從制度上弱化權臣的威脅,取消宰相制就是最有力的一個手段。而對權臣戒心越重,就越是有著強化封建制的傾向,因為各地若有強大的同姓諸侯,便隨時可以進京勤王,就算諸侯篡位,皇位畢竟也不會落在外姓人的手裡,這總還是可以接受的結果。於是,除嫡長子朱標立儲、幼子朱楠早夭之外,朱元璋將另外二十四個兒子全部封王,坐鎮全國要衝。
站在皇帝的角度,郡縣制存在一個很大的read.99csw.com風險,那就是一旦皇帝幼小、權臣當道,只要一場小小的宮廷政變就足以改朝換代,秦朝二世而亡就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歷史教訓。封建制雖然穩定性強,但集權程度太低,非但皇帝做起來太不過癮,而且強大的諸侯也有作亂的能力。所以,合理的結構似乎要在郡縣制和封建制之間尋求一個平衡。
但「祖宗成法」總難被徹底廢除,藩王還是有著一定的權力和武裝,與西漢末年的宗室不可同日而語。時光荏苒,皇位傳到了頑童一般的武宗,寧王的爵位也三傳到了朱宸濠那裡。前者貪玩好耍,後者銳意進取,眼看權力的天平微微有些搖擺了。
複雜的語言和文字系統使我們人類得以傳承豐富的歷史經驗,這確是我們可以傲視獼猴https://read.99csw.com的地方。於是,郡縣制還是封建制,每一位開國君主都要面臨這種選擇,都要決定給兩者安排怎樣一個合適的比例。
西漢建國,權力結構是皇權、政府、諸侯三大系統互相制衡,劉邦在有生之年積極消除異性諸侯,不使韓信、彭越這些戰神級的人物對劉氏子孫形成威脅,但同姓諸侯依然享有廣闊的封地和高度的自治權,於是在景帝朝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武帝汲取教訓,以推恩令誘發諸侯解體,又以各種政策限制諸侯的權力。於是到了西漢末年,用陸機《五等諸侯論》的話說,是「天下曠然,復襲亡秦之軌矣」,意即漢武帝雖然雄才大略,卻走上了秦始皇的老路,加強集權雖然能收一時之功,卻敗壞了百年基業,以至於王莽篡漢「易如拾https://read•99csw.com芥」。而那時候漢朝宗室諸侯的表現,用曹囧《六代論》的名言,就是「解印釋紱,貢奉社稷,猶懼不得為臣妾。或乃為之符命,頌莽恩德,豈不哀哉」。
新問題常是老問題,這是讀史最能解頤的一面。
簡言之,封建制是最傳統的貴族社會,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士大夫,逐級效忠,世官世祿。孔子一心「克己復禮」,要復興的周禮就是這樣的一種封建制度;孔子所哀嘆的「禮崩樂壞」,就是西周創設的封建制度的瓦解。秦始皇廢封建而立郡縣,傳統貴族不復存在,聘任而來的郡縣長官取代了世襲的封建領主,雖然逐級負責,但一致向皇帝效忠。
這個平衡點非常難尋,不斷的試錯意味著不斷付出血的代價。
郡縣制是集權程度最高的體制,因而也是管理效https://read•99csw.com率最高的體制,只要皇帝一聲號令,全國人力物力都能如臂使指地調動起來,在封建制下很難完成的浩大工程在郡縣制下可以輕而易舉完成。明君可以在郡縣制下大展拳腳,昏君也可以在郡縣制下大發淫|威。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很仰賴十七弟寧王朱權的力量,而一旦得了天下,便此一時彼一時,也要大起削藩手段。於是朱權的封地從北方軍事重鎮大寧遷至江西南昌,其他藩王的勢力也被一削再削,各自受著地方政府的嚴密監管。
這樣的政治格局,可以說最大限度上降低了權臣竊國的可能性,但同時也極大提升了藩王篡位的概率。所以當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即位之後,最著力推行的政策就是削藩,結果削藩失敗,燕王朱棣入繼大統,是為明成祖,從此明朝皇統便不是太祖嫡傳血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