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致良知 一

第十四章 致良知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
王守仁的觀點襲取孟子,所謂「致良知」,只是把孟子「擴而充之」的說法變化了一下而已,意即將自己心裏與生俱來的良知推廣到極致。與孟子不同的是,王守仁摻入了一些程朱理學的概念,將良知等同於天read•99csw•com理,亦即等同於至善。
人有與生俱來的知識和能力,不學就會的稱為良能,不思考就知道的稱為良知。舉例來說,小孩子不用人教就自然愛他的父母,長大之後,不用人教就自然敬重他的兄長,愛父母就是仁,敬兄長便是義。只要是人,天生就曉得仁義。
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可成岑。
珍重友朋勤切琢,須知至樂在於今。
https://read.99csw•com論家總會追求更簡化的理論,王守仁改「知行合一」為「良知」與「致良知」,實在是順理成章的,此後他便很少再講「知行合一」了。
當初南宋鵝湖之會,陸九齡有這樣一首代表心學觀念的詩:
「良知」與「致良知」可以看作「知行合一」的升級版。
孩提知愛長知欽,古聖相傳只此心。
留情傳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轉陸沉。
依孟子的邏輯,這read.99csw.com種天生的仁義之心只要通行,就可以安定天下,但如果受到遮蔽或阻礙,就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了。換言之,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堯、舜,或者說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顆堯、舜的種子。
所以王守仁的觀點是從孟子到陸氏兄弟一脈相承而來,確實不是什麼創見。但古代學者不同於現代學者,他們並不在意創見,畢竟不是為了爭名譽或評職稱,唯一的追求就是體認真理,如果以自己的血與汗體認到了前人說過的真理,當然不會沮喪,只會狂喜。
read.99csw.com我們看王守仁的言論與文章,關於「良知」有千萬種說法,伴隨著各樣界定不清的概念,簡直讓人眼花繚亂,但我們只要知道他的立言宗旨不外乎上述這些內容,也就不難理解各種有所變形的說法了。
「良知」並非王守仁獨創的概念,而是源自古老的《孟子》:
——《鵝湖示同志》
「知行合一」畢竟太違背人的直觀感受,是一個很容易引發困惑的觀點,總需要王守仁費盡口舌,但口舌越多,漏九-九-藏-書洞也就越多,又需要更多的口舌來彌合這些漏洞。最好的辦法也許不是持之以恆地多打補丁,而是另闢蹊徑,提出一個簡化的版本。
首聯正是隱括孟子良知、良能那一番話,而且斬釘截鐵地說,這就是儒學的唯一根本。頷聯道出心學承自孟子的方法論,認為小孩子天生的愛與敬的心就是整座儒學大廈的根基,而為學之道必須從這個根基入手,否則就會像頸聯所言的那樣,尋章摘句,迷失在千言萬語的經典傳注里。這話是當面對朱熹說的,尾聯所謂的「友朋」正是不服氣的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