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致良知 四

第十四章 致良知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先生曰:「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在朱熹的理論中,治學有「心與理」兩個要點,而王守仁永遠都要合二為一:心就是性,性就是理,換言之,心、性、理只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稱謂罷了,不可錯當成不同的東西。既然人人都有同樣的心,心和理又是同一回事的話,那豈不意味著人人生來都read.99csw.com是至善無惡的,而世界上明明有那麼多惡人,這該怎麼解釋呢?
「良知」其實包含了仁、義、理、心,「良知」「良能」都可以和「良心」畫等號。所謂「良」,即「先天具備」的意思。《傳習錄》有這樣一段對話:
這些道理淺顯得令人吃驚,所以王守仁在一封書信里這樣談到:「近來從各地來求學的人很多,其中有很笨的人,即便是這些人,我用良知學說稍加點化,沒有不當即開悟的,故此我越發相信『良知』二字真是我們儒家的正法眼藏啊!」(《與鄒謙之》)九_九_藏_書
或問:「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此語如何?」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與』字,恐未免為二。此在學者善觀之。」
王守仁正是在這裏給出了那個「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的著名命題,所謂「虛靈不昧」也就是心的本來狀態、不被人慾遮蔽的狀態。心在它的本來狀態里蘊含著一切read.99csw.com的天理,萬事萬物由此而生。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正法眼藏」是個佛教術語,指的是純正而完備的佛法。這樣的措辭甚至很讓他的一些支持者惱火,胡泉《王陽明先生書疏證序》有個說法——「其學則是,其詞則非」,意即王守仁常常援引佛教術語來闡明自己的學說,這對學人而言絕對會有不好的影響。
王守仁的答覆很簡潔:「惡人的心,失去了心本來的樣子。」孟子有過一個很好的比喻,說牛山曾經樹木繁茂,是個鬱鬱read.99csw.com蔥蔥的好地方,但它旁邊就是一座大城市,結果很多人到山上砍樹,牛山漸漸變成光禿禿的了。自然界確實有自我修復的能力,隨著雨露的滋潤,山上又生髮出一些嫩綠的枝條,但禁不住人們又去放牧牛羊,所以牛山才變成現在這樣光禿禿的。我們看見這座光禿禿的山,很容易誤以為山上從不曾生長過樹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人也是一樣的道理,壞人不是生來就這麼壞的,只是天生的良善就像牛山上的樹木一樣,天天被斧頭砍伐,被牛羊踐踏。每天黎明,他心裏也會萌生一點點和普read.99csw.com通人一樣的善念,但日間的所作所為又把這一點點善念消滅了。「夜氣」既不能存留,人也就和禽獸相去不遠了。別人看到他那副禽獸的樣子,會誤以為他從不曾有過善良的資質,但這難道就是他的本性嗎?(《孟子·告子上》)
無論如何,心性之學原本就不是儒家的當行本色,所以難免會從佛、道兩家那裡借來點什麼。王守仁這一移花接木,意味著儒學的核心概念有變化了:五經重點講「禮」,孔子重點講「仁」,孟子重點講「義」,朱熹重點講「理」,陸九淵重點講「心」,王守仁重點講「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