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致良知 十一

第十四章 致良知

十一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但王守仁偏偏給了一個避實就虛的回答:「你看那些死去的人,他們的靈明消散了,他的天地萬物豈不是也一同消散了嗎?」
那麼,對於我在序章里提到的那些以功利目的學習陽明心學的人,買櫝還珠不失為最有效的學習策略,只要掌握冥想技術就足以獲得平常心或抗壓了,陽明心學的人文意義反而無足輕重。
真的有弟子問到了這個問題,這真像儒家版本的佛性論堂皇上演了。
所以,儒家雖然嚴格說來不宜稱為儒教,但正因為理學和心學都極重靜坐冥想的功夫,宗教性真的越來越強了。譬如私淑王守仁的羅洪先如此描述自己的靜坐體驗:「極靜之時,但覺此心本體如長空雲氣,大海魚龍,天地古今,打成一片。」有了這樣的體認,自然曉得王守仁所謂天地鬼神萬物與我一體究竟是怎麼回事。
王守仁的論說顯得匪夷所思,是的,草木瓦石乃至天地皆有人的良知,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的。讓我們再來想象一下那隻叫作宇宙的生物,它既然是一個生物體,自然全身上下的任何器官或任何細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即有良知。至於萬物為何是一體的,有九九藏書樸素的觀察可以證實:五穀和禽獸都可以成為人的食物,滋養人的生命,藥石可以治療人的疾病,倘若彼此不是一體相通,滋養與治療該如何可能呢?
問:「人心與物同體,如吾身原是血氣流通的,所以謂之同體。若於人便異體了。禽獸草木益遠矣,而何謂之同體?」先生曰:「你只在感應之几上看,豈但禽獸草木,雖天地也與我同體的,鬼神也與我同體的。」請問。先生曰:「你看這個天地中間,甚麼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麼教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間隔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又問:「天地鬼神萬物,千古見在,何沒了我的靈明,便俱無了?」曰:「今看死的人,他這些精靈游散了,他的天地萬物尚在何處?」(《傳習錄·下》)九九藏書
朱本思問:「人有虛靈,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類,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故五穀禽獸之類,皆可以養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傳習錄·下》)
這段問答既費解又有趣,幾乎可以看作一名樸素的唯物主義者問道於一位宗教家,雖然議論的是同一件事,兩個話語體系卻全不搭界。王守仁read•99csw•com的話里有豪情萬丈,將「我的靈明」(我心)捧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尊位,與天地鬼神萬物渾然一體,此在則彼在,彼失則此失。
用理性的、合乎邏輯的表達方式,我們只能做出上述推論,但它並不確切,因為王守仁的意思並不屬於理性和邏輯,而屬於玄學或神秘主義,這種物我合一的結論並非來自審慎的觀察和推理,而是來自靜坐冥想中一種特殊的神秘體驗。換言之,王守仁是在靜坐冥想中產生物我合一的感覺,繼而在講學的過程中不斷地試圖說清這種體驗,試圖以稍具理性的哲學外衣來包裝這種神秘體驗罷了。
在王守仁看來,事情還真是這樣的:
在現代學術里,威廉·詹姆斯是研究神秘體驗的鼻祖人物,他的《宗教經驗種種》一書搜集了大量物我合一的例證。其中有一個結論即便在今天看來仍不過時:「誠然,我們的直覺與理性共同運作,統治世界的偉大體系才可能成長,就像佛教或天主教哲學一樣。但是,出於衝動的信念建立了真理的原型,用語言表述的哲學不過將其轉譯成花里胡哨的公式。非推理的直接確信是我們內心的深刻部分,推理論證只是表面的展示。本能是領導,九-九-藏-書理智是隨從。假如有人像我列舉的例子那樣,感受到活生生的上帝就在面前,那麼,你們對他的批評教育不管多麼高明,恐怕都是徒勞無功,絲毫也不能改變他的信仰。」
全世界的宗教里幾乎都有靜坐冥想的修鍊,所以古今中外古往今來,太多的記載都在用迥異的哲學或神學的外衣包裝這同一種物我合一的體驗。基督徒稱之為神喜,道教徒稱之為坐忘,佛教徒稱之為因定生慧……太多人在這種體驗中被深深感動,相信自己得到了神的眷顧或洞悉了宇宙的真諦,而今天的科學家正在以焚琴煮鶴的無趣精神將之當作大腦神經的一種特殊狀態來研究了。幸或不幸的是,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祛魅的時代。
豈止萬物與我們一體相通,就連鬼神也是如此:
門人的質疑如同我們今天常說的「地球離了誰都不會停轉」,難道在我生前或死後,天地鬼神萬物都不存在嗎?
這話似乎意味著,作為客觀實存的天地鬼神萬物並不依某個人的存歿而存歿,但在每個人的主觀世界里,人既死了,他所感知到的天地鬼神萬物自然不復存在了。
這樣的說法,邏輯上倒是環環相扣,真正令人疑惑的是,被王守仁設為前提的那兩個論斷究竟https://read.99csw.com是怎樣得到的呢?換言之,我們當然可以把宇宙想象成一隻巨大的生物,但我們為什麼應該做這樣的想象呢?再者,既然山河大地、草木瓦石也是這隻生物的一部分,難道它們也是有感覺、有良知的不成?
早在唐宋兩代,僧侶們為了佛性論問題反覆辯難了許久,從人有佛性一直推論出草木瓦石皆有佛性,亦即草木瓦石皆有成佛的潛質。而在陽明心學的語境里,如果說草木瓦石皆有良知,也就意味著草木瓦石皆有成聖的潛質了。王守仁倒沒有走到那樣的極端,但他的邏輯顯然會導致這樣的結論。
得益於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我們今天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冥想中的大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缺乏冥想經驗的讀者不妨回憶一下自己任何一次「出神」的時候,資深樂手的感觸一定多些。神經科學家發現了冥想的許多益處,諸如反應速度變快,不易受到壓力的影響;還發現高階冥想者(無論何種信仰)都更容易使自己達到聚精會神的狀態。與職業音樂家與職業運動員近似,他們只需要最低程度的意識控制,就能讓自己的表現處於最佳狀態。《環球科學》2015年3月號有一篇題為《冥想之力重塑大腦》的長文,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