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致良知 十四

第十四章 致良知

十四

鄉愿的意思越發少了,王守仁凡事放手施為,但求心之所安,雖千萬人吾往矣。之前凡有人問及朱陸異同,他要麼顧左右而言他,要麼避重就輕、避實擊虛,但此時的他公然以行政指令免除陸九淵後人的差役,主持刊行陸九淵的文集,親筆作序表彰,因此陸九淵這個「反動學術權威」儼然有了與朱熹分庭抗禮的態勢。
「舊勢力」先忙著武宗的國喪,又忙著世宗的新政,倒也顧不上王守仁掀起的又一輪意識形態波瀾。而世宗新政之初便急召王守仁入京,這倒引起「舊勢力」的警惕了。
但幸運就這樣突如其來,read.99csw.com隨著武宗的駕崩,忽然失去靠山的江彬一黨反而成為正人君子們打擊報復的對象,等待他們的是一場不留情面的政治清算。
這份遲來的封賞已經算是難能可貴了,因為跟隨王守仁平叛的功臣,除伍文定之外,一概未被論功,死於冤獄的冀元亨竟然也被朝廷忘記了。這樣的安排,可想而知會將王守仁置於眾矢之的,彷彿刻意要使他眾叛親離,那些追隨他甘冒矢石的舊部怕會相信一切功勞都被這位上級長官獨吞了吧,畢竟這是官場上常有的事。
本來武宗之死,無論對國家百姓九九藏書也好,對王守仁也好,都應該是一樁令人額手稱慶的美事。以武宗的荒唐,以江彬、張忠、許泰的奸佞,王守仁縱然有驚無險地度過了一劫,但當時結下的仇遲早會招致瘋狂的報復。「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是一句萬古不刊的至理名言,小人對仇怨總有著頑固的記憶,而時間總會給他們的報復創造良機。
王守仁的百死千難最終還是指錯了方向,但這顯然不是明朝人能夠辨識清楚的。而在王守仁的個人經驗里,正是對錯誤信念的執著才鑄就一往無前的人生態度,所以才會在宸濠之亂的各種波折之後益發篤信九-九-藏-書「致良知」三字足以忘患難、出生死。
於是,奉召進京的王守仁才走到錢塘便接到第二道聖旨,要他止步,等待後續安排。這是一個明確的政治訊號,意味著朝中生了變故。
怎樣對待這樣的封賞,在王守仁而言忽然成為一個棘手的難題。
前文有述,王守仁的戰功全靠王瓊在朝廷里的鼎力支持,所以王守仁在表功奏章里每每歸功於兵部,對內閣隻字不提。政壇沒有「君子不黨」這回事,所以無論在內閣眼裡,還是在朝廷其他人的眼裡,王守仁都算是王瓊的人,而且是王瓊旗下的頭號馬仔。王瓊雖然被批倒斗read.99csw.com臭,但王守仁一旦入朝,豈不是又一個王瓊?他還很可能會為王瓊翻案,給後者死灰復燃的機會!防微杜漸、曲突徙薪,在這種時刻最有必要。
一個月後,朝廷的「後續安排」塵埃落定,王守仁不必進京,授職南京兵部尚書,大約相當於投閑置散了。又等了幾個月,朝廷終於論功行賞,為王守仁授爵新建伯,三代並妻子一體追封,子孫世襲,每年有祿米一千石。此時距離宸濠之亂的平定已經整整過去了兩年。
確實,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唆使言官進諫,提出的理由冠冕堂皇:「朝廷新政,武宗國喪,資費浩繁,不宜行宴九九藏書賞之事。」王守仁雖然功高勞苦,卻不宜在這個多事之秋論功受賞。王守仁倒不介意,只是上疏請求回家省親,這是正德十六年(1521年)六月的事情。
似乎「親賢臣,遠小人」的河清海晏指日可待,但這個雲譎波詭、禍福相依的世界總有出人意料的表演。一場政壇高層的洗牌,將張永、王瓊一併洗掉了。張永原本就是「八虎」之一,王瓊則以士大夫之身勾結內官,視行政程序為無物——當然,這也就意味著視內閣為無物。所以王瓊遭到了最猛烈的攻訐,一度被定為死罪,僥倖免死戍邊,久被王瓊壓制的內閣終於等來了揚眉吐氣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