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搜尋標籤回憶錄,結果共29筆

  • 上學記

    上學記

    舊社會沒有標準教科書,考試沒有標準答案,各個老師教的不一樣,各個學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覺得這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對於學生來講,至少比死盯著一個角度要好得多。轉益多師是吾師,學術上獨尊一家,其會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簡單化了。人類的文化也是這樣,什麼都絕對化、純粹化總是很危險的。

    讀書不一定非要有個目的,而且最好是沒有任何躥的,讀書本身就是目的。讀書本身帶來內心的滿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遊,在別人看來,遊山玩水跑了一天,什麼價值都沒有,但對我來說,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標準來衡量的。

    對我來說,平生讀書最美好的歲月只有兩度,一次是從初二...

  • 不是我,是風

    不是我,是風

    D.H.勞倫斯一生漂泊,在美洲、歐洲、澳洲都曾生活過。唯一能記錄他一生的當屬這部由其夫人撰寫的回憶錄。這本書從二人相識開始記述,直到勞倫斯生命終結。全書記錄翔實,完全可以作為勞倫斯作品的參考讀物,而且語言優美,富有思想性,不失為一部絕佳的回憶錄、散文集。

    我找到了我需要的一切,我彷彿覺得自己可以像小溪里的鱒魚、陽光下的雛菊一樣蓬勃興旺。他慷慨地奉獻他自己:我是你的,把我的一切統統拿去吧。而我,也毫不猶豫地索取和奉獻。

    那是一種比語言更純的東西,是在自己生命的完美中產生的一種勝利感。

    就像玫瑰踮著腳慢慢地從花蕾中開放,我看見這女人的靈魂藏在她的眼內,在一陣狂喜之中,我坐著觀賞那未名的花朵在那兒施弄魔法。

  •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世界上最疼你的人是誰?母親這個名詞也許很難有人代替。當一個人在五十四歲的時候成為孤兒,要比在四歲的時候成為孤兒苦多了。張潔把自己和母親的最後的回憶寫成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它是作者對母親去世的最沉重的悼念;是對母愛凄婉、深長的頌歌;十幾萬字、七十幾幅圖片,詳盡記錄了母親生命中最後的八十多個日夜;很少有這樣刻骨銘心的長篇自述;它講述的是生命、愛和靈魂的故事。

  •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

    這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爾罕·帕慕克的自傳性作品。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書寫的既是一部個人的歷史,更是這座城市的憂傷。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爾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迹的城市。這個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滲入少年帕慕克的身體和靈魂之中。如今作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重訪家族秘史,發掘舊地往事的脈絡,拼貼出當代伊斯坦布爾的城市生活。跟隨他的成長記憶,我們可以目睹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認識傳統和現代並存的城市歷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傷。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裡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

    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里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

    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

    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 回憶與思考·朱可夫元帥回憶錄

    回憶與思考·朱可夫元帥回憶錄

    《回憶與思考》一書的作者是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1896-1974年)。他是蘇聯軍事家、蘇聯元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勛,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獲「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他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民族英雄。

    蘇聯元帥朱可夫所著自傳體回憶錄《回憶與思考》於1969年由莫斯科新聞社出版社首次出版,1974年再版,1978年第三版問世。此書曾被譯成17種文字,行銷26個國家,受到蘇聯國內外讀者的高度評價。

    朱可夫元帥曾在《回憶與思考》第一版出版后對該書做了大量補充修改工作,因此,第二版在內容和結構上都與第一版有所不同,新增了《最高統帥部》一章...

  • 在華五十年

    在華五十年

    這是美國外交家、教育家司徒雷登先生唯一的回憶錄,記錄了他在中國的經歷,反思與總結,以及他對自己理想的不懈追求。從書中可以了解到作者對事業的選擇、在中國的使命、燕京大學的創建歷程、二戰期間被日軍軟禁的歲月以及二戰後擔任美國駐華大使所參与的對華事務等。閱讀本書,我們不僅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司徒雷登,還能了解到中國近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

  • 季羡林口述史·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季羡林口述史·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為了回顧自己的百年人生,給世人一個最終的交代,季羡林先生邀請蔡德貴教授協助季羡林先生進行口述歷史的工作,系統的、全面的、客觀的、真實的講述他的人生經歷。

    本書版本幾乎原樣保持了季羡林先生的談話,僅對部分重複談及的內容進行了刪減。講述了家庭生活中與嬸母、夫人彭德華相處的細節,留德期間與伊姆加德的交往經過,以及人們非常關注的與前後幾位秘書的交往經過。那些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沒有想到的,都在其中。

  • 峰與谷·領袖毛澤東

    峰與谷·領袖毛澤東

    本書是師哲的回憶錄,由師哲口述,師秋朗整理。

    師哲是蘇聯克格勃出身,延安整風搶救運動的骨幹;從紅得發紫、與聞高層樞密的毛澤東秘書,到「文革」時期秦城監獄的囚徒,本書記錄了師哲的一生命運浮沉。

  • 巨流河

    巨流河

    巨流河,在清代被稱為巨流河;啞口海位於台灣南端,是鵝鑾鼻燈塔下的一泓灣流。

    這本書寫的是一個並未遠去的時代,關於兩代人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故事。

    那立志將中國建設成現代化國家的父親,在牧草中哭泣的母親,公而忘私的先生;唱著《松花江上》的東北流亡學子,初識文學滋味的南開少女,含淚朗誦雪萊和濟慈的朱光潛;那盛開鐵石芍藥的故鄉,那波濤滾滾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風裡、隘口邊回頭探望的少年張大飛……六十年來,作者讀書、教書,寫評論文章,卻一直念念不忘當年事——郭松齡在東北家鄉為厚植國力反抗軍閥的兵諫;抗戰初起,二十九軍浴血守衛華北,犧牲之壯烈;南京大屠殺,國都化為鬼蜮的悲痛;保衛大武漢,民心覺醒,誓做決不投降...

  • 市民底層筆記

    市民底層筆記

    歷史是英雄偉人書寫的;也是小人物書寫的。閱讀偉人傳記,可以從中發現自己的理想;閱讀小人物回憶錄,可以從中見到自己的影子。魯迅說過:有誰從小康而墜入困頓的么,在這途路上,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作者的人生軌跡與此差相彷彿。作者出生在一箇舊銀行高級職員家庭,1949年7歲。從小學中學大學到工作,歷經家庭波折、社會動蕩,坎坷一生。以作者的眼光觀察這六七十年,主色調的灰暗的。儘管灰色只是社會萬花筒的一種色彩,但它絕對是真實的一種。閱讀此書,或可引發一笑一嘆。如今四五十歲以上的中國人特別是在上海生活過的人,可以通過這本書回放自己的人生歷程;今天的年輕人,可以從中讀到最親近真實的父輩歷史——比電影電視小說歷史書要真實得多。

  • 幹校六記

    幹校六記

    幹校,本來是對公務人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進行培訓的地方,但在「文革」中,卻賦予了它新的定語——「五七」,新的含義——對上述人員中的大多數進行「勞改」。

    《幹校六記》為楊絳先生的散文名作,記述了1970-1972年間作者夫婦在河南幹校的種種「瑣細的舊聞和飄忽的感受」,雖說是「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但作者用溫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為那個時代畫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剪影。當年胡喬木曾托錢鍾書轉達他對此書的十六字評價:「悱惻纏綿,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句句真話。」范用先生則言,「(本書)並非歷史,但是當事者的實錄,也可看作歷史的證言或歷史的側記。……這類作品,作者對它有感情,對後人,對了解歷史多少有些...

  • 張學良口述歷史

    張學良口述歷史

    《張學良口述歷史》中,在張氏印象里,張作霖吃飯,四菜沒湯;張作相節儉,一個雞蛋分兩餐;葉公超好色,顧維鈞風流;蔣介石只剩下了個派頭;汪精衛、陳壁君的奇妙夫妻檔;胡漢民發牢騷;孫中山一句話論東北局勢;郭松齡寧折不彎,吳佩孚浪得虛名;閻錫山見風使舵、張宗昌能戰、孫傳芳不甘寂寞;以及溥儀溥傑,沒落的皇室家族的種種……張氏的口述,隨興而談,隨意而至,流於細碎,卻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經意間,好比在歷史的鐵屋子裡,開出一片極窄的天窗,露出來的,是遍尋史書也不能得的真實。

    在五光十色的中國近代史中,在百余年當政者的公私生活和政治成敗的記錄上,最多彩多姿的領袖人物「少帥」張學良將軍,應該是獨佔鰲頭了。他那帶有...

  • 憶往談舊錄

    憶往談舊錄

    ◆講述可信:傲骨天生、一代真儒梁漱溟記錄親身經歷的文字

    ◆史料珍貴: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蔡元培、李大釗、胡適,五四、軍閥混戰、抗日、國共和談……,民國大人物、大事件,一網打盡

    ◆現實溯源:要理解現實中國,必須了解民國歷史

    ◆細節生動:因為親歷,所以生動;因為有心,所以見微知著

    ◆楊天石、秦暉、雷頤、岳南、余世存竭誠推薦

    辛亥革命后,為何會有軍閥混戰?

    抗戰勝利后,為何不能和平建國?

    一代真儒親歷,用可信的細節,再度審視民國。

    回顧一個民族的掙扎與奮鬥;品味一個時代的壯闊與嘆息。

    《憶往談舊錄》為20世紀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回憶過往文字的結集,記錄了他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前後、抗日戰爭 、...

  • 我在故宮看大門

    我在故宮看大門

    《我在故宮看大門》作者維一自幼居北京,初中肄業后先到內蒙古農村種莊稼,又到西雙版納農場砍樹種橡膠。後來,回到北京閉門讀書,到故宮博物院看大門。「文革」結束后,先在北京的研究所和科隆的大學讀考古,又到哈佛大學及法蘭克福大學訪學。《我在故宮看大門》是作者「發掘」自己記憶殘片的一組文章,不光是「我在故宮看大門」:「拎在手中的家」因「外事」需要而添置了大衣櫃,手搖唱機和好友慷慨相借的唱片,自己組裝「無線電」(收音機)的門道,知識青年「扒車」(今天叫「蹭火車」)的道道兒,雲南吃馬肉的學問,「文革」剛結束時的「內部電影」,淘舊書的荒唐事;還有北京四中的「先生」稱謂的講究,兒時的朋友,王世襄先生的「錫慶門行...

  • 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

    溥儀三度當皇帝,是中國近代特定歷史環境的結果,他的人生道路凝聚著近現代社會的變遷,其改造過程則折射出國家進步的曙光。溥儀晚年的願望,是想寫一部《我的後半生》,可惜因過早去世而未成。假設他能活到改革開放后,再下筆寫下新感受,我想這本《我的前半生》更有教育意義。

    依照封建傳位規則,當初本不該由溥儀當皇帝。1908年秋,光緒帝病危,慈禧太后便急著過繼子嗣。按理應選「溥」字輩最年長的侄兒溥偉,此人的祖父是咸豐帝的六弟奕訢。奕訢當初曾協助發動過北京政變並造成「垂簾聽政」。可「老佛爺」卻偏偏挑中光緒帝的弟弟載灃的長子溥儀,其原因有人猜測是慈禧自認為身體還好,找個小皇帝便於她擺布。另外,溥儀的祖母是慈禧的親...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