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 道家的兩位小姐 第十二章

第一部 道家的兩位小姐

第十二章

「這算不了什麼,是我孝敬您老人家的。」木蘭答道,「要是您老人家喜歡,我會教錦緞做的,您可以每天喝了。」錦緞是老太太的貼身丫鬟。
「哪兒來的?」他問,「我在家裡從沒嘗過這麼好吃的。誰家送來的嗎?」
木蘭帶了萬花筒,提上裝了要繡的鞋的綢袋子回家,感到這件事很有意思,可又不明白為什麼有意思。
鳳凰到門口來說,太太說不是真的讓木蘭來熬臘八粥,不過老大太有木蘭上次做過的花生羹吃就非常高興了。
她小小年紀就懂得豐富的北京民俗,熟悉了民俗中的眾多神道和種種迷信以及其中的優美成份。她尤其喜愛並且相信其中的兩則故事,後來講給曼妮聽了。一則是位於皇城北面的鐘樓里的那口大銅鐘的傳說。一個鑄工師傅要鑄一口銅鐘,幾次失敗,皇上就要降罪下來,鑄工的女兒要救父一命,乘人不備之際縱身躍入銅鑊,鑄出的鍾再無裂紋。從此每逢風雨之夜總可以聽出鐘聲里一種帶哀愁的哭泣聲,就是鑄匠師傅那個女兒的靈魂在吟唱。如今她被供奉在附近的鍾女廟裡,稱為大鍾聖母。另一則傳聞同西直門外高梁橋有關。高梁是一個太監的名字。永樂皇帝重建北京城時,永樂七年遇上大早,京城缺水。有天夜裡皇上夢見在西直門外遇到一對白髮夫婦,老頭兒推一輛獨輪車,老太婆在前面拉。車上是一個簍子。皇上間簍子里有什麼,老頭回答說是供應北京全城的水。第二天他同一員大將商議此夢,派太監高梁去西直門外,吩咐他若遇上那樣的一對夫婦就上去戳破簍子,然後撥轉馬頭馳回城裡,可是千萬不能回頭。高梁銜命前往,果然遇見推獨輪車的一對老年夫婦。他刺破簍子便趕緊撥轉馬頭往回跑,只聽到後面洪水奔騰咆哮而來,到西直門時他忍不住回頭一看,就被洪水吞沒,淹死了。皇上建造了這座多拱石橋紀念他。這橋至今仍然橫跨在南長河上,西太后駕往頤和園總是在這裏登舟。楊柳堤岸環繞農田,農婦跪在水邊洗衣服,百姓在堤上漫步,垂釣,或者赤腳戲水,使得這處城郊特有的田園美景大似江南。這是木蘭夏季最愛去郊遊的地方。
「雪蕊那兒去了?」木蘭問。
「好!這事不難。做花生羹的人就在你眼前。」曼妮指指木蘭,「你問她願不願意姓曾,她要是願意,你享的福要比這花生羹多多了。」
前文說過,曼妮寡居的頭半年裡沒怎麼見到北京市面。可是深閨索居的女子發達的聽覺她也具備。各種各樣的聲響陌生而又美妙。清早她在院里聽到街上各種行當的小販的奇妙叫賣聲。她聽到鼓樓的暮鼓和鐘樓的晨鐘,鐘鼓兩樓雖然距曾家兩三里之遙,悠揚的鐘鼓聲卻是半城都能聽到的。鼓聲也就是夜間的更次,雪蕊告訴她各更次的意義。於是她夜間卧床不寐聽到鼓聲之時,知道四更天朝臣已齊集在紫禁城東華門外,五更天明時就入宮上朝了。
木蘭去向老奶奶告辭,曼妮陪她過去,她https://read.99csw.com見到曾太太和桂姐在給老太太作伴。
爐子升在堂屋裡,小喜兒照管火。廚房裡的人聽說姚家小姐來給老太太做東西吃,都高興得不得了。

曾太太又講了花生羹的事,說鳳凰透露了木蘭已經如何給過孫亞一碗,孫亞怪難為情的。桂姐、曼妮和老奶奶全沒想到,覺得好玩。木蘭回到房裡只見大家全在笑。
於是雪蕊竭力撐起身來幫忙。鳳凰走開后,她說:「我只稍稍著了點涼,昨兒個躺了一整天,這會兒覺得好了。我不願意讓人以為我偷懶。」

「這些做完了嗎?」木蘭問。
說到這種臘八粥,木蘭和孫亞之間還有一段事情呢。
「你別還他了,我想他不肯收的,」曼妮說,「你還他一碗花生羹得了。」
「我們全都愛吃你的臘八粥。」曼妮說,「你是怎麼做的?」
木蘭稱呼曾文伯曾太太為「爸」「媽」,稱曾家的男孩為「哥哥」,孫亞比她大一歲,所以是她的「三哥」。
曾太太要去看看鞋子,因為她很賞識姚家這兩姐妹。於是她們去姚家看姐妹倆的活,那鴨子果然像要從黑緞面上站出來的模樣,這是因為濃淡各色巧妙運用的緣故。
「針腳不一樣,一看便知。」曼妮說。刺繡活要針腳既勻又平,儘可能密。花瓣邊凸出一點就算疏忽,一針針出入不能相差絲毫,很費女孩兒家的眼力。
「孫亞在我們房裡喝了一碗,到太太房裡又喝了一碗。」曼妮說。
真的剩下一碗,木蘭本想同曼妮分的,卻端給孫亞了。
鳳凰去回明曾太太,回來說太太派她來做幫手。
木蘭說:「人跟人不一樣,看你怎樣使喚。我琢磨鳳凰有朝一日是個得力的幫手。」
木蘭拿起床上綉出的鞋樣細看一番,頗為自負地含笑說:「我不敢說有你那麼好,可也決不會丟你的臉。」
鳳凰似乎幹得很起勁,曼妮私下裡對木蘭說:「奇怪,你能指使她干這干那的。我媽和我都怕叫她做事。」
在京城度過的童年也深深激發了木蘭的想象力。她學了許多著名的北京兒歌,其中有對於生活的機智評語。她是個孩子,所以要拉她上美麗的兔兒爺燈車。她看得出神的是放煙花,皮影戲和木偶戲。她聽得入迷的是流浪的盲歌人唱的古代英雄和情人的故事。還有大鼓書則把北京話的聲、韻和表達技巧發展到完美境地。她從這一類獨白式朗誦里初次領略到北京話之美,又從日常談話里不知不覺地學到了北京人談話里那種安詳舒徐、不慌不忙的風度。她從一年裡的各種節慶里弄清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意義。一年到頭的節慶制度真像日曆一樣調節生活,使人的生活能同年度的韻律,同大自然密切交往。她沉迷於紫禁城和古代太學的皇家氣派;沉迷於佛、道、喇嘛、回回等各教的寺院和儀式排場以及孔廟和天壇的宗教魅力;沉迷於富貴人家那種交往酬酢和互相饋贈的交際和家常生活魅力;沉迷於古代read.99csw.com浮屠、橋樑、樓台、牌坊、歷代后妃的陵寢和詩人的故居等處的歷史情趣,那些地方的一磚一瓦莫不載有神話、史實和秘聞。
木蘭高興地說:「要是她老人家喜歡,我去府上給她熬一些就是了。」
「孩子,」老奶奶說,「你的手有多麼巧!我活了這麼大歲數,從沒嘗過這麼好的花生羹。」
可是木蘭一下子不見了。隔壁房間傳來她的回答:「人沒個知足的。這是一筆換一筆現貨交易,不興賒帳:一具萬花筒換一碗花生羹。你享你的口福,我享我的眼福。你還想喝碗花生羹的話,得看我還要不要萬花筒了。」
「年輕人相處得這麼好很不錯,我高興。」老奶奶這麼說,想替木蘭解圍。
「誰這麼想啦?」曼妮不同意這話。
「見了就信,」桂姐對曾太太說,「我們回家時順路去一下,讓您看看這些鞋吧。」
雪蕊說:「這是我的本分,怎敢麻煩鳳凰姐姐。」
說也怪,大約一小時功夫花生羹已做好,花生簡直化在嘴裏了。這羹很黏糊,滋潤嗓子。花生羹和杏仁羹不僅滋補,也能治咳嗽和啞嗓子。鳳凰和小喜兒趕緊一碗碗送往各院落。老奶奶高興極了,說恨不得讓木蘭做她貼身丫頭,每天給她做花生羹。
孫亞到母親房裡,看到襟亞已經喝完自己的一碗。母親把留給他的一碗遞過來,孫亞喝了,不敢說他已經喝過一碗。母親問他好吃不,他說「不壞」,一點不起勁。
「我向你磕頭。」孫亞說。
曼妮對自己的針線活得意非凡,從沒想到要別人代做,也沒機會見到木蘭和她妹妹的手工有多麼精巧。
「不壞!」在場的鳳凰無意間聽見這話后說:「在那院里他說他想每天來這麼一碗!」
兩個男孩去廟會辦年貨了。木蘭托孫亞給小弟弟阿非買個萬花筒。這是她在蔣家見到的新玩意兒,簡直著迷了。不斷變換的五顏六色的花樣她感到很奧妙。哥兒倆回來后孫亞徑直來曼妮的院落。他買回兩具萬花筒,木蘭高興了,可是問起價錢孫亞卻不肯說。
木蘭不響,只管笑。
「你還不該起身走動。」木蘭說。「你一定要做,我們把花生拿到你屋裡去讓你剝,反正火還沒旺。」
「可別聽她的,曾伯母。」莫愁很謙虛。「但是您好久沒來我們家了。飯後隨我們去吧。」
木蘭看到牆上有張九九消寒圖,圖上共有九排,每排九個圈,用來推算從冬至到開春的日子。八十一個圈畫完嚴冬也就過盡,春季來臨了。木蘭到牆邊去,在新年以前的十天里畫上兩隻鞋。
木蘭則是個北京的女孩。她生長在這裏,享盡了北京生活的榮華富貴。京城生活之籠罩其居民就像一個偉大的母親對於兒女的一切請求無不予以滿足,有求必應;又像一棵千年大樹,棲息在這枝上的蟲豸不知另一枝上的蟲豸之所為。木蘭學到了北京人的寬容,和藹可親又彬彬有禮,就像我們大家在成長的年代全都從所在的城鎮和國土學到某些東西一樣。她長大的地方九_九_藏_書有黃色的琉璃瓦宮殿,紫綠色瓦的廟宇,寬闊的林蔭大街和長長的彎彎曲曲的衚衕,繁華的通衙大道和實際上同鄉村無異的寂靜角落。平民百姓家裡也少不了石榴樹和金魚缸,比之富人的宅第和園林也相差無幾。夏天有露天茶座,松柏樹下茶客懶洋洋地躺在藤椅上,花二十個子兒可以泡上一下午;嚴冬則在茶室里品嘗熱氣騰騰的蔥爆羊肉,喝白乾,大人物小人物擠在一塊。嘆為觀止的戲園子,漂亮的館子,市場,花燈街和古玩街,每月兒次的廟會;窮人可以賒帳和行樂的小鋪,什剎海有露天變戲法的,耍雜技的,天橋的廉價戲園子;各種各樣沿街叫喊的小販的動聽聲調:挑擔剃頭匠的銅叉響聲,挨家挨戶收舊貨的鼓聲,賣冰鎮酸梅湯的銅碗聲,個個都奏出最完美的節拍;兩里路長的結婚行列和大出喪以及京官的大轎和前呼後擁的扈從;旗人婦女和蒙古荒漠來的漢人駱駝隊以及喇嘛、和尚恰成對比;公眾面前賣藝的人,吞劍的人,要飯的,一個個遵照數百年相傳的慣例形成的不成文的規矩自由自在地干他的行當;人情練達的乞丐和丐頭兒,小偷和他們的靠山;達官貴人和告老在家的讀書人,聖賢和娘子;賣唱不賣身的歌女和偷漢的寡婦,禿賊養的外室和太監的兒子,票友和戲迷;還有厚道風趣的平民百姓。
她屈指數道:「只有十天了,你怎麼做?」
木蘭低聲說:「我拿這雙回去替你做。」
曼妮進曾家門以後木蘭去的次數多得多了,曾家已不把她當客人。她時常留下吃飯,有時還過夜,都是經母親允準的。兩家父母還沒有正式談起她同曾家哪個男孩訂婚的事,因為曾家父母還希望時常看到她,一旦訂了婚就不能走動了,而且她也還小。但是他們料想木蘭的父母若要把她許配給別家的少爺不會不事先對他們說起。因此,若說曼妮已經兩腳踏進曾家門檻,木蘭也可說是已經跨進了一隻腳。她如果想跑掉,曾家的人隨時可以拖住她的後腿。
曼妮經歷的許多事情並非完全新鮮的,只不過各事都要比她山東老家的強一些,漂亮一些。她吃齋以前已經體味出北京的香腸和鴨子味道比山東的好;她冬至吃的元宵也比山東的湯圓講究;北京還有各式糕點和甜食以及多種多樣的小吃,名稱如何是不相干的,只是要嘗過以後才不至於上外地同名食品的當。她一直說山東大白菜味美無比,可也發現北京的大白菜也同樣好,而且天越冷越好吃。她現在還吃湯圓,還喝臘八粥。臘月初八喝的這種粥由黃豁米、大米、糯米、紅棗、赤豆、栗子、杏仁、花生米、棒子仁、松子、瓜子等加上白糖或紅糖一鍋熬成,是完全不同的臘八粥,與山東的臘八粥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她是太太派來的呀。」曼妮說。
「這鞋穿掉太可惜了,」曾太太說,「應當作為貢品送進宮去。」她對姚太太說:「你的肚子怎麼會生出這麼兩個心靈手巧的女兒來的?我想起那九_九_藏_書天木蘭熬了給我們送來的臘八粥真是特別好,老奶奶愛喝,一口氣兩碗。那栗子入口就化。老人沒牙,愛吃軟的。」
曼妮在平亞死後的頭半年裡深居守喪,從不邁出院外,北京的氣氛是感覺出來而非親眼見到的。她體會到北京冬季的魅力,那種乾燥、冷凍的空氣,明凈湛藍的天空,以及室內的種種舒適的過冬設施,比之泰安凄涼乏味的寒冬真有天壤之別。外面儘管風雪交加,屋裡盆栽的秋海棠照樣開花,因為厚厚的棉門帘,紙糊的窗戶,笨重的地毯以及爐火保持了室內的溫暖安適,讓人可以幹活到深夜。曾太太囑咐她把平亞的一件貂皮襖改了自己穿,她實際上用不著。她大部分時間用來綉新媳婦本應於過門次日早晨正式拜見時送呈婆婆的八雙鞋。她因為平亞的病而顧不上做這批鞋。送給婆婆的這批禮品必須由媳婦親手做成,是她表露針線活功夫的好機會,也是她盡兒媳本份的表示,不能馬虎從事。做婆婆的穿上兒媳做的鞋總是高興而得意,因為這表示了媳婦對婆婆地位的尊重,也說明她們有了節儉的好媳婦。
「笑什麼?」她問。
木蘭頓時明白,臉紅了,在她是難得的。
「這裏的爐子不夠大,」鳳凰說,「我們從大廚房搬一個來吧。」她要一個僕人搬來一個大爐子,著手幫助木蘭做準備工作。雪蕊聽到她們在干這個,便起身幫忙,可是曼妮母女不讓。
「原來你喝過了!」做母親的大為吃驚,孫亞難為情得要命。他不知道為什麼,可就是感到難為情。
臘月二十曾家大小應邀去蔣太醫家赴宴,姚家的太太小姐也請去了。這天是衙門封印日,各官署關門過年了。桂姐在席上當眾誇木蘭和莫愁的繡花功夫,說她從未見過這麼精美的活,這麼可愛的花樣和配得更合適的色彩。女鞋上的花樣通常是相沿不變的,可是木蘭在姐妹倆給母親的新年禮物中把繪畫中的枝條的千姿百態用到鞋上的花枝中去。莫愁的彩色鴨子圖樣在緞面上也是栩栩如生的。
現在正是隆冬了。北京的冬季是無與倫比的,除非這個福地本身的其他三季才能超過。因為北京這個城市四季分明,各有各的完美之處,彼此又不相同。在北京城裡,人人生活在文明之中,又生活在自然之中,最大限度的城市享受和鄉村生活的種種美妙之處混合而且保存得無隙可乘。這裏如同一個理想的都市,頭腦可以找到刺|激,靈魂可以求得安寧。怎樣偉大的心靈組織了這種生活方式,才能使得理想的人的生活終於得以實現?的確,北京有其天然美,城裡有湖泊及園林,環城有澄澈的玉泉河,遠郊有紫色的西山。天空也出了力:天空若不是那麼一種明凈的深藍色,玉泉河的水也不會這麼澄澈碧綠,西山的山坡也不會有那一抹淡紫色。還有,北京與別的城市不同,是由一位建築大師設計規劃的,體現了人性,表現了崇高與宏麗,又顧及住家的舒適,可謂蓋世無雙。但北京雖是人類的傑作,卻又並非出自九_九_藏_書一人之手,而是歷代本能地追求美化生活的人的協同產物。氣候、地勢、歷史、民俗以及各門技藝匯合成這座名城。北京生活里人的因素份量甚重。北京的姑娘和小夥子以及男男女女說起話來那種安詳悠閑腔調一聽便知,是這種富有人性的文化和舒適親切的生活的明證。口音無非是全民精神的呼聲。
木蘭的父母還不知道究竟把木蘭的大事怎麼安排,尤其她父親。道家的頭腦自然要比儒家開通。儒家總是極有把握地認為自己對,而道家則同樣有把握地認為人人都對,唯有自己不對。因此不隨和的姚思安對西洋的種種觀念態度是開明的,甚至談過兩個女兒的「婚姻自由」——就是由男女雙方自己擇偶——這同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的宗旨完全相符。他認為西洋的觀念把少男少女的婚事託付給未經教導的青年人的盲目衝動是再微妙深刻不過了,同道本身一樣。他相信婚姻大事是上天註定的,他連長子的訂親都沒有干預。
「這不是送禮,是現貨交易,」木蘭趕緊說,「他給我小弟阿非買了個萬花筒,我還他花生羹。」
外面很冷,他剛進來,感到格外好吃。
曾太太講當天下午她們見到的繡花活,木蘭到外面去教錦緞花生羹做法了。她從曼妮屋裡揣了一雙鞋回去綉,包在綢手帕里,只怕人瞧見。
「她著了點涼,不舒服,在那一間里。」曼妮答道。
因此,她們告辭時木蘭跟去了。她見到曼妮正同周歲的小寶貝玩。這是個晴朗的下午,屋裡兒盆快要雕謝的菊花擺在淡淡的冬日斜陽里,華美之中顯出冷清、寧靜的氣氛。孩子躺在曼妮母親房裡的床上,床上有幾雙曼妮正在繡的鞋面。
鳳凰性傲,願意服侍的人才去服侍。她不恁情感,直率,不肯屈己奉承他人,跟雪蕊不同。雪蕊為人「圓」而鳳凰「方」。她對曼妮母女不太客氣,她們感到不舒服。
「這沒有什麼仙方魔法,」木蘭說,「我只是照葯書上說的放了點料兒在裏面讓栗子糊得快些。要是太太贊成,我這就做。」
「要是我能讓你每天吃到這個,你怎麼謝我?」曼妮問。
「不是什麼仙方,」木蘭答道,「加點鹼就得了。我從書里學來的。」
曼妮說:「我只做完六雙,還有兩雙,快到年下了。我只有夜裡做,可是這孩子有時鬧得我做不上幾針就得擱下。」
「要是沒有這孩子我就不費事了。」曼妮說。
曾太太心想,娶個兒媳會做吃的才福氣呢。
「可難為她了。」曾太太說,「書本人人可以打開,咱們家的男孩兒就沒有從書本上學什麼東西。我們孫亞不論在書本方面或者懂得成人的禮節方面全沒法同她比。奶奶,您還沒見過這姐妹倆繡的花呢。」
「咱們這樣人家什麼沒有,」老奶奶說,「可也別盡貪吃好東西。我們能珍惜糧食和其他吃的就可以減少點罪孽。我只怕老媽子丟掉的飯菜在窮人也是美餐哩。只有這花生羹是窮人吃的便宜東西,土裡挖出來的,我老婆子喜歡是因為不用嚼。你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