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面之屬 意麵

面之屬

意麵

另一種油炸過的意麵,乾燥膨鬆,通常以鱔魚面、鍋燒面的形式出現,用以吸收湯汁入味,前者猛火快炒鱔魚和面,加入烏醋、糖,勾芡成酸甜燴汁;後者以高湯煮麵、魚板、蝦、大白菜等火鍋料,再加入雞蛋和沙茶。三種皆為台南風味小吃,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如「包仔師」「恭仔」「阿瑞意麵」「阿龍」「福榮小吃店」「阿瑞」……
後來,意麵開枝散葉,全島都可見,似乎仍是發跡地最美味。鹽水意麵蜚聲全台灣,街頭隨處有美味的意麵,如鹽水點九*九*藏*書心城「阿三」「阿桐」,中正路八角樓前騎樓下「顏清安」,朝琴路「巷仔內」,皆是黃忠亮手藝的傳承,是人們信賴的老味道。
我們班放學後幾乎都沒回家,全到級任老師開設的私人補習班繼續上課,小學六年級了,教育主管部門已宣布從這一屆起初中免試升學,大家明明知道肯定會上初中,依然沒有人膽敢不到老師家惡補。那似乎關係著自尊,我很害怕老師每次當眾問誰未繳補習費。可能,更害怕老師手上的木棍read•99csw•com,它幾度打得我手心手背瘀青,沁著血痕。
意麵起源於經濟貧困的年代,那個年代,台灣有許多窮人多受了三年的義務教育,堅忍奮發,終成大器。我母親,我貧窮的母親拼了命讓我補習,卻不知兒子那麼沒出息,從未好好上課,成天苦悶,只想好好吃一碗意麵。
意麵是一種蛋面,揉麵糰時加入鴨蛋液、鹼、鹽;再用木棍擀薄,切條狀,沾地瓜粉。這種面源自台南鹽水,創始於一九二三年,根據獻平《南瀛小吃志》記述:福州人黃忠亮(一read•99csw.com九〇七—一九五八)十六歲時隻身來台討生活,落腳于鹽水港,開始擺攤賣面。太平洋戰爭期間,麵粉採用配給制,時有時無,生意遂時斷時續;日本殖民統治期間,麵攤還被吊銷執照;直到台灣光復,才繼續營業。後來黃忠亮的兒子黃瑞福和小嬸黃林依月接手經營制面、麵攤生意。
日光燈微弱,閃爍,黑板上的數學公式漸漸模糊,坐在板凳上難耐、不安,更像遭羈押禁見。我可能小學就近視了,上課目的只為了等下課;也明白補習,除了浪費生命、金九*九*藏*書錢,完全沒有任何意義。我一直想逃離。
我不愛那種油炸過的麵條,歡喜吃的是肉臊意麵,新鮮的麵條燙熟后淋上肉臊和蒜泥,放上些豆芽、韭菜,簡單自足。肉臊和麵條自然是意麵成敗的關鍵,湯,滷味,辣醬亦是影響喜好的因素。例如曝晒的麵條自然比人工烘乾的美味;使用裡脊肉熬湯,滋味一樣能濃郁,湯頭會比用骨頭熬來得清澈。
走出補習教室有一種越獄的快|感,飢腸怒吼,深夜巷子口的意麵攤,召喚疲憊不堪的身心。每天夜晚一碗意麵,放大我的飢餓感,放大九九藏書了我少年的哀愁;我清楚記得那意麵以熱湯,以豬油、肉臊的脂香,以及飽足感,撫慰一個日漸厭惡學業的學童。
台南的肉臊意麵上多擱上一兩尾蝦,或兩三片薄肉,那肉片和蝦獨吃也無啥稀奇,可加在肉臊意麵上就成了亮點,美味的點綴。若加上滷蛋,鹵貢丸,則平添豪華感。我歡喜吃干拌意麵:先在滾水中燙熟意麵,並用長筷持續攪拌以免黏結成塊,汆燙豆芽、韭菜,一起放入碗中,淋上肉臊、滷汁、豬油,擱上兩三片肉,一兩隻蝦。若加入高湯,即是湯麵;高湯通常用肉骨、蝦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