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粉之屬 粢粑

粉之屬

粢粑

粢粑帶著凝聚力的隱喻。這是親友團聚時的食品,製作過程又合眾人之力,從味覺基因到集體潛意識,客家族群形成牢固的團結形象。
閩南人的麻糬,客語叫「粢粑」,布袋戲師傅黃武山追憶小時候家中每逢喜事或客人來訪,阿婆就透早起床,先蒸熟糯米,倒進石臼,阿婆、叔、伯輪流用石臼杵樁打糯米,並不斷翻轉糯米,令溫熱的糯米受力均勻,直到它變成綿密軟嫩而黏稠的糯米團。
常常想起宜蘭市「紅樓」中餐廳「糍粑櫻桃鴨」,麻糬上布滿白芝麻,裡面包著九九藏書鴨肉、蘿蔔乾內餡,賣相不錯,可吃兩個就覺得膩;我難忘那次的家庭聚餐,妻子生前最後的家庭旅行。如今的家庭旅行只有兩個女兒陪伴了。
此物年華般易老,吃麻糬不能蹉跎,買來隔天就會發酸。粢粑連接著親友團聚的氣氛,大多是歡樂的時光;尤其連接著我對亡妻的印象。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了,我努力記憶往事,抵抗消逝的人和事。
捶搗粢粑是從前客家莊的盛事,是婚喪喜慶不可或缺的點心。男人趁熱以木槌搗捶剛蒸熟的糯米團,女人則九九藏書在一旁翻團就打,翻面之手必須沾水,才不會因黏手而影響落槌速度。打妥的糯米團放在木板上,使勁搓揉成條,再斷成小塊,滾過花生粉食用。也有客家媳婦會煮一大鍋黑糖薑汁,搓揉小粄團,壓扁,入黑糖薑汁內輕煮,這種粢粑稱為「落湯粢」。有一首客家兒歌:「羊咩咩,十八歲,轉妹家,打粢粑。無糖好抆抆泥沙。」
粢粑乃客家傳統米食,傳統做法是糯米先浸泡四小時以上,漿磨糯米,置入布袋,瀝水,待干時搓揉打壓成「粄」,再放進蒸籠炊熟九-九-藏-書,以粄棍攪勻分塊。冷卻后蘸花生糖粉吃;或捏成球狀,包入餡料。曾記麻糬的糯米皮特別加重手勁,搓,揉,摔,打,成品飽滿彈勁不黏牙,曾水港的女婿董晟州說:用米是口感的關鍵,曾記選用冬種夏收的早冬米,彈性最佳;夏種冬收的晚冬米則不耐蒸煮,成品易塌軟。
我去花蓮,一定要吃「曾記」麻糬,特別是紅豆麻糬,其皮彈性豐富;其餡飽滿充實,顆粒卻清清楚楚,光鮮秀麗,不會糊成一團,也不太甜膩。店家提供舊水瓢當購物籃,握在手裡,帶著珍惜、https://read.99csw.com懷舊的意思。花蓮朋友邱上林說這是創始人曾水港窮一生光陰研究的成果,他調製紅豆餡,慣用海邊撿拾回來的漂流木為燃柴,以大鍋慢火熬煮紅豆,倒入砂糖,再摻入少許鹽來調節口感。
曾水港是龍潭客家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官廳招攬「山前」(中央山脈以西)移墾「後山」(花東一帶),起初,曾水港先生騎著腳踏車繞穿花蓮的街巷叫賣,那是一九四二年。附帶一提,腳踏車是太平洋戰爭結束后的統稱,從前台灣北部人稱它孔明車,中部人叫鐵馬,南部人喚自read.99csw.com轉車。當年曾水港賣麻糬,養活全家十來口;聽說現在有很多「啃老族」養不活自己。
她們曾是我身邊最親密的三個女人,都帶著獨生女特質,誰也不讓誰。星座書上說,天秤座的女人是狐狸精第一名,第二名是雙子座,第三名是雙魚座。我身邊的三個女人剛好分屬這三種星座,我看書,忽然覺得自己好像住在盤絲洞。
現在粢粑的口味變化無窮,有甜有咸,有芝麻、綠豆、黑土豆、抹茶、花茶、魚鬆、草莓、櫻桃……日前在八卦山「大山牧場」吃的麻糬就很特別,口感似果凍,滿嘴都是鮮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