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餌之屬 鳳眼糕

餌之屬

鳳眼糕

我較常去鄭玉珍在鹿港老街成立的店,乃第四代鄭瑞棻及夫婿洪敏騰經營,這間店面原是百年前鹿港最大船頭行「泉合利」舊址,百年老屋輝映百年糕餅。開發的產品種類甚多,大別為糕類、餅類、粩類及其他。鄭玉珍如今已成為鹿港的地標甜點,除了伴手禮,另提供家傳豬、雞、魚老模具給顧客DIY製作糕餅。其鳳眼糕不僅口味正宗,更特別的是用紙張包裝,乃傳統的鳳眼糕呈現形式。
各將牌匾競爭高。
一樣玉珍新與舊,

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
醒脾兩盒豬油荖,九-九-藏-書
鳳眼糕是口感綿密的茶食,質地極其細膩,一口一個含在口裡,很快被唾液融化,真的是入口即化。那種化開的芳香,好像舌頭自己產生的。
爽口三包鳳眼糕。
吃鳳眼糕宜品茗,宜讀詩,宜談心。不難想象當時鹿港的騷人墨客吟詩唱和,喝茶,吃鳳眼糕之愜意。它碰觸即碎,須謹慎製作包裝,細心送入嘴裏品味,那是精緻文化的典型。更是已然落入尋常百姓家的貴族式文化。它代表一種美學的境界,一種富庶人家的縮影。

古代可能以唐人最愛吃餅,當時宮廷中就以餅為日常主食,史書記載有蒸餅、煎餅、薄餅、春餅、面起餅、環餅、千層餅、五福餅、消災餅、二儀餅、松花餅、紅綾餅、子推餅、胡餅、雙拌方破餅、阿韓特餅、凡當read.99csw.com餅、賁字五色餅、韈頭、古樓子……二十多種。立春吃春餅,寒食節吃子推餅,皇帝在曲江宴賜給新科進士紅綾餅;環餅水稱「寒具」,是以蜂蜜和面油炸,用來供奉佛祖。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
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
鳳眼糕是鹿港的地標甜點,全台灣也只有鹿港才有。洪炎秋曾讚歎:「這種糕乾,甜度適宜,色澤又佳,入口即散,能夠使舌尖發生一種芬芳冰冷的快|感,實在是很高雅的茶點。」


清光緒年間,泉州糕點名師鄭槌十六歲來台灣。唐山過台灣,不僅需要機遇,也需要冒險、開拓精神,才能航向險惡的黑水溝。黃逢昶在光緒年間https://read.99csw.com從政台灣,有詩追憶渡海情景:「海天鰲柱峙中流,千里台疆水上浮,雪浪銀濤環四海。」鄭槌先受雇於鹿港黃姓富商,他身懷糕餅技藝絕學,據說帶了一本各式茶點製作的配方秘笈,所制口感絕佳,更能創新口味,曾獲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的褒章獎勵。
清代鹿港多富商,那個年代,富裕人家才能常吃甜點;也只有富庶繁榮的地方,糕餅業才會發達。豬油粩、鳳眼糕,都是鹿港著名的茶點。起初,鄭槌與鹿港黃姓僱主一起合作,一八七七年成立了「玉珍齋餅鋪」,以綠豆糕、芝麻糕、杏仁糕和各式麻粩聞名。玉珍齋後來拆夥,鄭槌另創立「鄭興珍餅鋪」「鄭玉珍餅鋪」;「玉珍」乃有新、舊之分。庄嵩(一八八〇—一九三八)《鹿江竹枝詞》其中一首:
鄭槌先生是台灣糕餅業的傳奇人物,是鹿港糕點的根源,後來才開枝散葉,啟動了鹿九九藏書港的茶食盛世。
這首詩是張耒對兒子張秬、張秸的機會教育,詩里描述賣餅的小孩每日天未亮即冒著大寒烈風出門,沿街叫賣,詩人借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警示自己的兒子要努力上進。我讀到「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心疼不已,窮人家生活困頓,小孩謀生竟成了勵志教材。
一八八七年鄭槌研發出鳳眼糕。鳳眼糕是一種很迷你的糕點,每塊約寸半,中間寬、兩端尖細,形狀似鳳眼,色澤潔白。主要原料是糯米、白糖、香料、豬油,拌勻后倒入糕模炊熟。它只能以手工製作,機器生產會因熱而溶化砂糖,令成品變硬。傳統做工相當講究:先置白糖于地窖半年,令其發酵成糖絲,再混合糯米粉,以模具塑形蒸熟;全程不可加水,以免成品容易粉碎。鳳眼糕香濃繞舌,在一九〇七年曾獲東京博覽會獎狀。
我是鄭槌的粉絲,仰慕他的才華和開創能量。這年頭流行說文創https://read•99csw•com,這個也文創那個也文創,好像全台灣到處都在文創,很多人更開班授徒講文創。我本來以為我知道創意是什麼。如果大家都那麼有創意,那麼鄭槌就沒有創意。
「入口即化」是世俗化美食家掛在嘴上的形容詞,任何軟糯的東西都套用它,搞得這四個字變成陳腔濫調。
餅食流行,可能跟整個時代篤信佛教有關,唐文宗時,曾用胡餅款待日本僧人圓仁。白居易居住長安時學會做胡餅,《寄胡餅與楊萬州》一詩可見胡餅如何盛行,「胡麻餅樣學京師,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長安城裡的「輔興坊」,是胡餅專賣店。北宋詩人張耒《賣餅兒》的前六句:
早期鳳眼糕只有一種口味,雪白,甜味單調。如今日趨多元,抹茶、花生、芝麻、杏仁、芋頭、梅子、綠豆、檸檬、鳳梨、草莓等十多種口味。鄭氏到第二代分家,鄭旺接手「鄭興珍」,鄭興另創「鄭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