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北宋前期詩歌的革新曆程 第四節 宋詩新格局的開創者王安石

第一章 北宋前期詩歌的革新曆程

第四節 宋詩新格局的開創者王安石



——《午枕》
他的政治詩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都作了深刻的反映。《河北民》寫與遼夏交界的邊境人民深受民族壓迫和官僚剝削的雙重苦難:

水際柴門一半開,小橋分路入青苔。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梅堯臣、歐陽修、司馬光等都有和作,它之所以引起轟動不僅在於「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這一類議論的聳人聽聞,也不僅在於它描繪了「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這樣一位楚楚動人的美女形象,而且還在於它從習見的題材中發掘出了深刻的主題:「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通過王昭君的遭遇諷刺了最高統治者的昏朽,也流露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傷和自己在政治鬥爭中難覓知音的孤獨。他的另一首詠史詩《賈生》,把希望君臣遇合之意表現得更明白: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王安石以通過政治來獻身國家、造福社會相期許,並不滿足於僅以詩文名世。當他三十齣頭會見歐陽修時,歐陽修曾在《贈王介甫》一詩中將他比為當世的李白、韓愈:
王安石的詩風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中形成的,早中期的詩歌以意氣自許,以語言的瘦勁和氣勢的雄健取勝,警拔犀利的議論英氣逼人;晚年的詩歌褪盡了鋒芒,「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的詩風一變而為深婉含蓄、精工絕妙。把他的詩歌創作作為一個整體來看,以散文式的語言暢發議論,好點化前人的詩句和引用典實,喜歡造硬語押險韻,體現了宋詩的某些基本特徵,並導後來「江西詩派」的先路。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https://read.99csw.com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詩中的「長安君」即詩人的大妹王文淑,工部侍郎張奎之妻,封長安縣君。「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可想見兄妹相聚的溫馨親密;「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更表現大丈夫與妹妹分別時的「愴情」,又不得不以事業為重的雄心。
——其一

——《北山》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他還寫有大量的懷古詩和詠史詩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態度。《桃源行》抹去了王維、韓愈同題詩中的「仙氣」,直抒「雖有父子無君臣」的社會理想。著名的《明妃曲》二首一問世就被人們廣為傳誦:
他早中期詩歌喜歡用散文句式鋪張議論,有時選用奇險硬挺的韻腳和詞彙,詩風瘦勁而又雄直,進一步掃清了西昆體柔弱浮靡的餘風。晚年罷相退居江寧以後,換了一種新的生活環境和心境,詩情和詩風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辭去相位雖是對舊黨的妥協,但罷相以後新法仍在繼續推行,他在一定程度上仍可左右政局,這樣,一方面擺脫了政壇冗事的糾纏,另一方面又遂了賞愛大自然的夙願,他精神上多少有點功成身退的安慰和平衡。《雨過偶書》就是這種心態的坦露:「誰似浮雲知進退,才成霖雨便歸山。」晚期詩歌中警世驚俗的議論明顯減少了,抒情味則越來越濃,詩風深婉而簡淡,含https://read•99csw.com蓄且有韻致,尤其是那些短小的絕句,「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五)。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王安石在酬答詩中卻似自謙而實自負地說:「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奉酬永叔見贈》)他的詩文創作既是歐陽修詩文革新的進一步展開,也是他個人政治事業的一個有機部分。他在理論上強調包括詩歌在內的一切文學創作「務為有補於世」「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上人書》),因此嚴厲指責西昆體以「粉墨青朱」相高的浮靡惡習,甚至對韓愈過分重視語言技巧的傾向也大為不滿,認為他的創作是「力去陳言誇末俗,可憐無補費精神」(《韓子》)。他早中期寫了大量的政治詩,以詩來反映社會現實,抒寫自己的政治抱負;晚期改革流產以後,寫了大量的寫景詩和禪理詩,又以詩來撫慰那顆寧折不彎的心靈。
黃金捍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北陂杏花》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九九藏書
即使對王安石的政治主張多有挑剔的人,對他的文學尤其是在詩歌上的創作成就也無不由衷折服。不過,要真正理解和評價他的詩歌創作,就不得不了解他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生涯。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其二
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灧灧時。
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並是梅。
窺人鳥喚悠揚夢,隔水山供宛轉愁。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生於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一個中下層家庭,青少年時代隨同父親遊歷各地,早年就有「矯世變俗之志」(《宋史》本傳),立下了「材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希」(《憶昨詩示諸外弟》)的抱負。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九_九_藏_書

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中,詩人顯得那般恬靜閑散,看他「細數落花」那般曠逸,「緩尋芳草」那般從容,有人因此認為他晚期的詩作「有工緻,無悲壯」(見吳之振《宋詩鈔·臨川詩鈔序》)。其實,這隻是他晚年精神生活的一個側面,退隱絕非出於他的主觀意願,何況他本來就不是一位安於投閑置散的老人,哪怕面對令人心醉的美景,也往往掩飾不住他的人生遲暮之感,悲壯即寓於閑淡之中:
——《金陵即事三首》其一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泊船瓜洲》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紅影上簾鉤。
雖然在政壇叱吒風雲,雖然為人強悍霸氣,但王安石的感情豐富細膩,他表現兒女情長的詩歌深沉動人,如為人傳誦的《示長安君》: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饒各占春。
黃庭堅說:「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覺沆瀣生牙頰間。」(引自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五)嚴羽《滄浪詩話·詩評》中列有「王荊公體」,並在其後注道:「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黃、陳之上,而與唐人尚隔一關。」可見「王荊公體」主要是就其晚年絕句而言的。罷相后無官一身輕,王安石得以傾全力在詩歌藝術上慘淡經營,下字極盡錘鍊而又渾融無跡,櫽栝前人詩句卻像出於己創,引典用事毫無獺祭之嫌,顯示了他的才情、學養和驅遣語言的能力,真正做到了「意與言合,言隨意遣,渾九*九*藏*書然天成」(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從二十二歲中進士到四十歲以前,除了短暫入京任群牧司判官外,他不鑽進繁華的京城而寧可去偏遠省份任職,歷任揚州、鄞縣、常州、饒州等地的地方官,廣泛接觸社會和鍛煉自己的政治才幹,嘉祐三年(1058)還在地方任上時,他就寫出了洋洋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闡述了改革弊政的主張。言事書雖沒有引起仁宗的重視,但他在地方上的斐然政績,在學術上的造詣和文學上的成就,使他在朝野都深得人望,一時的名公巨卿諸如文彥博、歐陽修等交口薦譽。嘉祐五年(1060)入朝為三司度支判官,神宗即位后被任為參知政事,他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由於新法觸動了大官僚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王安石一度被迫辭職,后不到一年又復職,但很快又在頑固勢力的圍攻下離職,此後退居江寧。元豐八年神宗逝世后,舊黨代表人物司馬光為宰相,新法盡廢,元祐元年王安石在憂憤中離開人世。

《感事》揭露那些「自謂民父母」的官僚,其實是壓榨人民的「奸桀」;《禿山》通過猴子坐吃山空諷刺北宋當權者蠹國害民、貪婪苟且的本性;《出塞》《入塞》譴責了上層統治者對外屈膝求和的賣國行徑。這些詩展示了北宋內外交困的可怕現實,他後來推行的變法就是這一現實的必然要求。他變法的目的是要使北宋出現「斗粟數錢無兵戎」的貞觀盛世。寫于晚期的《后元豐行》旨在歌頌變法的輝煌成果:「吳兒踏歌女起舞,但道快樂無所苦。老翁塹水西南流,楊柳中間杙小舟。乘興欹眠過白下,逢人歡笑得無愁。」詩人因政治的需要對村民生活多少有些美化,但讓人民生活得甜滋滋樂融融卻是他畢生的心愿。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老小相攜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顏色。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