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辛棄疾與「辛派詞人」 第一節 從抗金志士到詞壇大家

第七章 辛棄疾與「辛派詞人」

辛棄疾是南宋政壇上一位具有壯懷偉志的豪傑,也是當時詞壇上一位「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劉克莊《辛稼軒集序》)的泰斗。在「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的歷史時期,他和陸遊同時唱出了民族的心聲,辛詞和陸詩同為南宋詩詞中的雙璧。在詞的發展史上,辛詞又與蘇詞前後輝映,他在蘇軾「一洗綺羅香澤之態」的基礎上,以其縱橫不世之才進一步開拓詞的疆域,使題材更為廣闊豐富,使詞境更為雄豪恢張。就詞風的某些相近而言「雖蘇、辛並稱」,就其詞的總體成就來說「辛實勝蘇」(納蘭成德《淥水亭雜識》)。
就其所抒寫的情感內容看,辛詞和陸詩一樣唱出了民族的心聲,恢復中原、統一祖國是辛棄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寄,也是辛詞所抒寫的重心,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獻給了民族的救亡圖存,《稼軒詞》正是在這一點上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時代的走向;就其詞的藝術成就看,辛詞又與蘇詞前後輝映。辛詞既具有氣吞千古的宏放氣度,又不失含蓄委婉的細膩情懷,因而兼具豪放雄深與委曲蘊藉之長。
「辛派詞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辛棄疾的影響,詞風以雄健粗獷為其主要特色,可惜這派詞人只注意到了辛詞雄健與力度的一面,而忽視了辛詞中盤旋鬱結、曲折婉轉的另一面,有時從粗獷滑向了粗率,從慷慨滑向了叫囂。

第一節 從抗金志士到詞壇大家

辛棄疾第一次削職後退居江西上饒的帶湖,以為「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宋史》本傳),便將帶湖新居名為稼軒,並自號稼軒居士。第二次罷官遷居鉛山縣的瓢泉。一位足以起敝振衰的棟樑之材,一位有能力在「正分裂」的時候「補天裂」的豪傑(辛棄疾《賀新郎》),從四十二歲起就被迫退隱,這不只是無情的命運在捉弄他,也不只是他個人的不幸,而是時代和民族的悲劇。退隱期間他擺弄《莊子》,親近陶潛,徜徉山水,嘯傲林泉,可在這貌似瀟洒曠達的外表下,不知潛藏多少痛苦和悲哀,作于晚年的《鷓鴣天》就是他辛酸的自嘲: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九九藏書
寧宗嘉泰三年(1203)韓侂胄專政,想通過對金用兵鞏固自己的地位,延引一些主張抗金名人以邀時譽,這才想到了被廢棄多年的辛棄疾,六十四歲的詞人又一度出任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他在鎮江時偵察敵情、訓練士卒,為北伐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但工作剛剛開始,他又丟了官。開禧二年(1206)韓侂胄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用兵,結果喪師辱國。兵敗的第二年,六十八歲的詞人帶著未能實現的壯志,帶著不曾施展的治國才能,在鉛山抱恨告別了人世。他未能完成自己九_九_藏_書統一祖國的大業,於是就把自己的宏願、雄心、豪氣,以及幽憤、抑鬱、惋傷,一一在詞中宣洩出來,走完了從抗金志士到詞壇大家的人生歷程,這倒真是「國家不幸詩家幸」了。
南歸的最初幾年他不顧自己沉淪下僚的處境,不斷向朝廷獻計獻策,在《美芹十論》和《九議》中,他詳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形勢,對恢復中原的大業做了切實的籌劃,表現出了一個戰略家的眼光。他的膽略、才幹和見識雖然逐漸為上層所認識,但朝廷既沒有採納他的建議,也沒有讓他著手統一大業,而是利用他的軍事政治才能來鎮壓農民起義,來應付各地出https://read•99csw.com現的棘手難題。從乾道八年(1172)起,他先後做過滁州太守、江西提點刑獄、荊湖北路安撫使、湖北和湖南轉運副使、湖南和江西安撫使,在地方任內既表現了他熱愛祖國和同情人民的品質,也顯露了有膽有識的治國之才。他在湖南創建的飛虎軍,在後來國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江西任安撫使時當地大飢,他拿出官家的公錢和銀器,並向官僚、富商借錢去外地購糧賑饑。他一邊為朝廷鎮壓茶民和農民暴動,一邊又為被鎮壓的人民請命:「民者國之根本」,他們是被那些「貪濁之吏迫使為盜」的,懲治貪官污吏才是「彌盜之術」,絕不能「恃其有平盜之兵」(read.99csw.com《論盜賊札子》)。由於他在任上「吏有貪濁」時不畏強|暴,觸犯了許多地方豪強的利益,更由於他矢志不渝的抗金決心,招來了朝中議和派的敵視,他在南渡后的四十五年中,多次遭到政敵彈劾和讒毀,前後放棄于林泉達二十年之久。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他出生在濟南歷城,其時故鄉已淪陷十多年了。祖父辛贊雖因人口眾多未能脫身南下,後來不得不仕于金,但無時不懷念故國,經常帶著孫子「登高望遠,九九藏書指畫山河」,盼望將來有一天能「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辛棄疾《美芹十論》札子)。長輩的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田播下了愛國的種子,而在淪陷區身受和目睹的民族壓迫更激起了他愛國的激|情。他二十一歲時就組織過一支抗金義軍,不久,又率眾參加由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之職。耿京接受他投歸南宋的建議,當他與賈瑞渡江接洽南投事宜時,耿京被漢奸張安國殺害。辛在北返途中聽到這一不幸消息,馬上率五十多人襲入金營,把正與金人慶功狂飲的張安國縛回建康。他的忠義勇敢和豪氣膽略,使得昏懦的宋高宗「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更使南北的抗金志士感到鼓舞。